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北京师范大学 > 导师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导师介绍:伍新春


  101 伍新春、孙莉莉(2009):从争论到综合——当前早期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学前教育》,第1期,47-49。
  102. 伍新春(2009):课外阅读更需要阅读指导。《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9年7月2日第5版。
  103. 伍新春*、谢娟、尚修芹、季娇(2009):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科技场馆学习。《教育研究与实验》,(6),60-64。
  104. 伍新春*、曾筝、谢娟、康长运(2009):场馆科学学习——本质特征与影响因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13-19(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2009年第12期,27-33;摘录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1期,150-151)。
  105. 林崇德、伍新春*、侯志瑾、付芳、臧伟伟(2009):灾后中小学生的长期心理援助模式——基于TAT和SAP的比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48-53。
  106. 臧伟伟、张宇迪、伍新春*(2009):汶川地震外迁学生的PTSD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59-63。
  107. 臧伟伟、付芳、伍新春*、林崇德(2009):自然灾难后身心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与启示。《心理发展与教育》,25(3),107-112。
  108. 伍新春*、侯志瑾、臧伟伟、张宇迪、常雪亮(2009):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中小学校的心理援助现状与需求:以茂县、汶川县和都江堰市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10-114。
  109. 付芳、伍新春*、臧伟伟、林崇德(2009):自然灾难后不同阶段的心理干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15-120。
  110. 倪士光、伍新春*(2009):认知行为互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学业倦怠干预效果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7(4),512-514。
  111. 倪士光、伍新春*、张步先(2009):大学生学业倦怠问卷的信效度验证及其结构。《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7(7),827-830。
  112. 倪士光、伍新春、张步先(2009):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团体辅导干预——认知行为互动取向团体辅导方案设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8(2):34-38。
  113. 倪士光、伍新春、张步先(2009):威海大学生学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30(2):167-168。
  2008
  114. 伍新春*、管琳(2008):同伴互动类型对三年级小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心理科学》,31(6),1361-1364。(收录于中国教育学会编:《中国教育科学?2008》),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167-171)
  115. 伍新春、臧伟伟(2008):工作特征研究综述。载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百人工程”项目阶段成果选编》,北京:同心出版社,70-78。
  116. 潘子彦、伍新春(2008):父母效能系统训练对改善亲子关系的效果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6(4),446-448。
  2007
  117. 伍新春、谢娟(2007):解读科学教育中“探究”的误区。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7年6月21日第6版。
  2006
  118. Packard, J.L., Chen, X., Li, W., Wu, X., Gaffney, J.S., Li, H. & Anderson, R.C. (2006). Explicit instruction in orthographic structure and word morphology helps Chinese children learn to write         characters. Reading and Writing, 19(5), 457-487.
  119. 伍新春*、张爱芹(2006):试论概念图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启示。《心理发展与教育》,22(3),116-119(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10期)。
  120. 伍新春、余蓉蓉、贾荣芳(2006):教师工作压力的自我管理。《福建教育》,(9),14-17。
  121. 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2006):教师职业倦怠与归因的关系探讨。《心理与行为研究》,4(2),139-142。
  122. 伍新春(2006):分析需求,了解规律,创造条件——教育心理学在科技场馆中的应用。《大众科技报》, 2006年12月10日。
  2004
  123. Chen, X., Anderson, R.C., Li, W., Hao, M., Wu, X., & Shu, H. (2004). Phonological awareness of bilingual and monolingual Chinese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6(1), 142-151.
  124. 伍新春、姚梅林、刘儒德(2004):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中国大学教学》,(5),40-42。
  125. 刘儒德、伍新春、姚梅林(2004):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心理科学》,第3期,753-754。
  126. 伍新春(2004):和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学前教育》,第3期,10-11。
  127. 伍新春(2004):早期阅读从“分享”开始。《教育导刊》,第2/3期,103-107。
  128. 伍新春、李虹(2004):分享阅读——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上海托幼》,第2期,14-17。
  129. 伍新春、郭卉菁(2004):国外分享阅读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导刊》,第1期,56-59。
  130. 刘长江、王国香、伍新春(2004):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分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118-121。
  2003
  131. 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2003):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心理发展与教育》,第3期,82-86(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1期)。
  132. 伍新春*、曾玲娟、秦宪刚、郑秋(2003):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第4期,262-267(转载于《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
学》,2004年第3期)。
  133. 曾玲娟、伍新春(2003):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辽宁教育研究》,第11期,79-80。
  134. 伍新春、曾玲娟(2003):透视教师职业倦怠。《中国教师》,第4期,21-22。
  135. 曾玲娟、伍新春(2003):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81-84。
  2002
  136. Anderson, R. C., Gaffney, J. S., Wu, X., Wang, C. C, Li, W., Shu, H., Nagy, W. E.,& Ming, X. (2002). Shared-book reading in China. In Li, W, Gaffney, J. & Packard, J. (Eds.,), Chinese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etical Pedagogical Issues. Hingham, 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37. Nagy, W. E., Kuo-Kealoha, A., Wu, X., Li, W., Anderson, R.C., & Chen, X.(2002). The role of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in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 In Li, W, Gaffney, S. Janet & Packard, L. J.         (Eds.,), Chinese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etical Pedagogical Issues. Hingham, 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38. Wu, X., Li, W., Meng,X., Anderson,R. C., & Chen,X.(2002) .Morphological Instr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Li, W, Gaffney, S. Janet & Packard, L. J. (Eds., ), Chinese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etical Pedagogical Issues. Hingham, 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39. 伍新春*、李虹、舒华、 R. C. Anderson、李文玲(2002):拼音在儿童分享阅读中的作用。《心理科学》,第5期。
  140. 伍新春*、张洁、舒华、李虹、 R. C. Anderson、李文玲(2002):拼音在儿童课外阅读中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第3期。
  141. 舒华、李文玲、辜玉民、R. C. Anderson、伍新春、张厚粲、轩月(2002):家庭文化背景在儿童阅读发展中的作用。《心理科学》,第2期。
  2001
  142. 伍新春(2001):小学六年级学生写作构思策略培养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第4期。
  143. 伍新春(2001):小学四年级学生写作构思技能培养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第1期。
  144. 伍新春、乔志宏、杨六琴、刘振宏(2001):师范生心理适应能力的调查研究。载吴志功主编《高师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调查及对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21-
131页。
  2000
  145. 伍新春、冯忠良(2000):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改革。《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1期。
  1999
  146. Wu, X., Li, W., &.Anderson, R.C. (1999). Reading Instruc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1(5), 571-586.
  147. 张大成、伍新春(1999):语言文字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汉字识字教学的心理实质及其规律。《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52-55。
  1998
  148. 伍新春(1998):小学三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技能培养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第3期。
  149. 伍新春(1998):西方关于写作构思心理研究的进展,《心理科学》,第3期。
  150. 伍新春(1998):关于言语能力的实质与结构的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98年第5期,
143-149。
  1996
  151. 伍新春(1996):我国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教育研究与实验》,第4期。
  152. 伍新春(1996):汉字学习与认知研究综述,《心理学探新》,第4期。
  153. 伍新春(1996):西方关于课文理解研究的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第1期。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