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北京师范大学 > 导师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导师介绍:伍新春


  2013
  46. Anderson, R. C., Ku, Y. -M., Li, W., Chen, X., Wu, X., & Shu, H. (2013). Learning to See the Patterns in Chinese Characters. 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17(1),41-56.
  47. Ying,L., Wu,X., Lin, C., Chen, C.(2013). Prevalance and predicator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ld survivors 1 year follow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Europe Child& Adolescent Psychiatry,22(9), 567-575.
  48. An,Y., Fu,F., Wu,X.*, Lin,C.,& Zhang,Y.(2013).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Neuroticism, Avoidant Coping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Follow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Journal of Loss and Trauma,18(6),556-571 .
  49. 伍新春、吴思为、康长运(2013):学习理论的第三思潮——复杂科学视野下的学习与教学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2(3),169-176(摘录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4期,149-150)。
  50. 董琼、李虹*、伍新春、饶夏溦、朱瑾(2013):语素意识对汉语学前儿童言语技能发展的预测作用——追踪研究的证据。《心理发展与教育》,29(2),147-151。
  51. 伍新春(2013):深入研究教材文本,正确认识语言运用。《小学语文》,(1-2),13-17。
  52. 青紫馨、伍新春(2013):学生在科技馆的对话特点及先前知识的影响作用。《科普研究》,8(2),49-53,79。
  53. 林崇德*、伍新春、张宇迪、臧伟伟、周宵、戴艳(2013):汶川地震30个月后中小学生的身心状况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9(6),631-640。
  54. 伍新春*、张宇迪、林崇德、臧伟伟(2013):中小学生的灾难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中介和调节效应。《心理发展与教育》29(6),641-648。
  55. 程科、周宵、陈秋燕*、张晨光、伍新春(2013):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9(6),649-656。
  56. 安媛媛、伍新春*、刘春晖、林崇德(2013):情绪性人格对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9(6),657-663。
  57. 伍新春*、刘畅、郭幽圻、邹盛奇(2013):小学生父亲的人格特点对其教养投入的影响——婚姻质量、协同教养的多重中介作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8-73。
  58. 刘畅、伍新春、陈玲玲、邢学玮(2013):幼儿父母的原生家庭对其协同教养的影响——人际间变量及性别一致性的调节作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74-80。
  59. 郭素然、伍新春*(2013):社会关系模型在家庭研究中的应用。《心理科学进展》,21(3),561-570。
  2012
  60. Zhang, J., Anderson, R. C., Wang, Q., Packard, J., Wu, X., Tang, S., & Ke, X. (2012). Insight into the structure of compound words among speaker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33, 753-779.
  61. Ying,L., Wu,X. & Lin,C. *(2012). Longitudinal linkages Between depressive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in adolescent survivors follow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A three-wave,cross-lagged study.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33(4),416-432.
  62. 赖丹凤、伍新春*、吴思为、胡博(2012):我国中学教师激励风格的表现形式与主要类型。《教师教育研究》,24(4),19-24。
  63. 董琼、李虹、伍新春*、潘敬儿、张玉平、阮氏芳(2012):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相关认知技能缺陷。《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6),798-801。
  64. 伍新春、郑明璐(2012):学生心理需求与阅读。《中国教师》,(7),10-15(摘录于《教育科学文摘》,2012年第6期,99-100)。
  65. 伍新春*、季娇(2012):科学家刻板印象——研究与启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5-12。
  66. 伍新春*、季娇(2012):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研究现状、干预措施及对我国科普工作的启示。载詹正茂主编《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2)》(科学传播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42-54。
  67. 伍新春*、李长丽、青紫馨(2012):促进校外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中国德育》,(2),11-14。
  68. 张晨光、陈秋燕、程科、伍新春、林崇德(2012):社会支持在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中的中介效应检验。《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82-86。
  69. 伍新春*、郭素然、刘畅、陈玲玲、郭幽圻(2012):社会变迁中父亲职能的凸显——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56-62。
  2011
  70. 赖丹凤、伍新春*(2011):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教师激励风格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19(4),580-588。
  71. 赖丹凤、伍新春*(2011):支持自主型课堂——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教育研究与实验》,(1),64-68。
  72. 赖丹凤、伍新春(2011):自我决定理论对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阐述。《外语教学》,32(专刊),93-94。
  73. 李虹、伍新春*、张洁、郑秋、朱瑾(2011):不同阅读形式下拼音对儿童汉字学习和阅读动机的长期影响。《心理科学》,34(2),367-370。
  74. 李虹、饶夏溦、董琼、朱瑾、伍新春*(2011):语音意识、语素意识和快速命名在儿童言语发展中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7(2),158-163。
  75. 伍新春、安媛媛(2011):指引学生发展的领路人,守护学生心灵的“特种兵”——论特级心理教师的角色、素养和能力。《中国教师》,(12下),12-13。
  76. 安媛媛、臧伟伟、伍新春*、林崇德、周佶(2011):创伤暴露程度对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复原力的调节作用。《心理科学》,34(3),727-732。
  77. 郭素然、伍新春*、滕秀杰、张平(2011):自我对话与情绪智力的关系——自我意识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7(5),513-521。
  78. 郭素然、伍新春*、郭幽圻、王琳琳、周兰芳(2011):大学生反刍思维对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的影响——以孤独感和情绪智力为例。《心理发展与教育》,27(3),329-336。
  79. 郭素然、伍新春*(2011):反刍思维——理论解释、产生机制与测量工具。《中国特殊教育杂志》,(3),89-93。
  80. 郭素然、伍新春*(2011):反刍思维与心理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5(4),314-318。
  81. 倪士光、伍新春*(2011):学习投入——概念、测量与相关变量。《心理研究》,4(1),81-87。
  2010
  82. Zhang, J., Anderson, R.C., Li, H., Dong, Q., Wu, X., & Zhang, Y. (2010). Cross- language transfer of insight into the structure of compound words. Reading and Writ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23, 311-336.
  83. Kang,C., Anderson,D., & Wu,X. (2010). Chinese perceptions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school and museum education. Cultural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5(3), 665-684.
  84. 吴思为、伍新春*、赖丹凤(2010):初中生社会性学习目标的表现及对教师动机激发的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2(6),41-47。
  85. 吴思为、伍新春*、赖丹凤(2010):青少年课外学习特点的分析与建议。《教育学报》,6(2),77-81。
  86. 赖丹凤、伍新春*(2010):激将法:载舟抑或覆舟?——学生情感体验在动机教学中的核心作用。《教育科学研究》,(10),43-44,57。
  87. 伍新春*、赖丹凤、吴思为(2010):试论学生情感体验的指标价值——对“人民满意的教育”评估指标的反思。《教育科学研究》,(4),32-35。
  88. 李虹、伍新春*、张洁、郑秋、朱瑾(2010):不同阅读形式在儿童读写能力发展中的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8(4),263-267。
  89. 李虹、伍新春*、张洁、郑秋、朱瑾(2010):不同形式分享阅读对儿童字词学习和阅读动机的长期影响。《教育学报》,6(5),89-95。
  90. 叶青青、伍新春*(2010):在阅读活动中训练幼儿的汉语词素意识。《教育导刊》,(8),41-44。
  91. 伍新春*、季娇、尚修芹、谢娟(2010):初中生的科学家形象刻板印象及科技场馆学习经历对其的影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58-64。
  92. 伍新春*、季娇、曾筝、谢娟、尚修芹、胡艳蕊(2010):科技场馆学习中社会互动的特征及影响因素。《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79-83。
  93. 伍新春*、林崇德、臧伟伟、付芳(2010):试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5-50(摘录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2期,83-85;摘录于《教育科学文摘》,2010年第2期,17-18)。
  94. 倪士光、伍新春、张岿(2010):森田疗法取向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面试焦虑的对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4(5),375-379。
  95. 吴亮、张迪、伍新春*(2010):工作特征对工作者的影响——要求-控制模型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比较。《心理科学进展》,18(2),348-355。
  2009
  96. Wu, X., Anderson, R.C., Li, W., & Wu, X., et al. (2009).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and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cy Development: An Intervention Study. 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13 (1),
  26-52.
  97. 李虹、董琼、朱瑾、刘俊娉、伍新春*(2009):语素意识在学前儿童言语技能发展中的作用。《心理科学》,32(6),1291-1294。
  98. 伍新春*、李虹、刘振宏(2009):注音方式与教学形式在儿童课堂汉字学习中的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7(3),166-170。
  99. 唐珊、伍新春*(2009):不同的拼音教学方式对幼儿拼音水平及汉语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5(2),68-72。
  100. 唐珊、伍新春*(2009):汉语儿童早期语音意识的发展。《心理科学》,
32(2),312-315。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