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中国人民大学 > 导师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导师介绍

劳动人事学院博导介绍

劳动经济学 曾湘泉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1955年11月5日出身于陕西省咸阳市,籍贯湖南湘乡。197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8-1999年赴美留学,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凯思西部保留地大学富布莱特项目高级访问学者。2003-2006年度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获得者。美国劳动关系学会、美国管理学会、美国薪酬协会国际会员。2003年3月28日曾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就“世界就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的就业政策研究”进行专题讲解。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

l 《薪酬:宏观、微观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

l 《中国就业战略报告 2005-06:面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l 《中国劳动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年。

l 《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年。

l 《中国就业战略报告 2004: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l 《构建新世纪现代人才管理体制——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l 《劳动经济》,人民出版社, 1994年。

l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4年。

l 《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工资机制——对中国工资问题的宏观动态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

l 《现代劳动经济学原理》,红旗出版社, 1990年。

l 《企业外部环境》,企业管理出版社, 1987年。

主要论文

l “ NAIRU in China: Measurement and Analyses”,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季刊,2007年第1期。

l “社会伙伴关系理论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

l “创新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述评:个体、组织、区域三个层面的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

l “中国自然失业率的测量与解析”,《中国社会科学》, 2006年第4期。

l “我国就业与失业的科学测量和实证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年第6期。

l “标准化和灵活性的双重挑战:转型中的我国企业工作时间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l “Working time in transition: the dual task of standardization and flexibilization in china”, Conditions of Work and Employment Series No.11. Prin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Geneva, Switzerland,2005.

l “ Changing Employment Relations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China”,Perspectives on Work,Winter 2004. Volume 7 Number 2.

l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经济研究》, 2004年第6期。

l “构建有利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薪酬制度”,《中国高等教育》, 2004年第5期。

l “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政策支持”(韩文),韩国劳动科学研究院, 2004-2,韩文。

l “国际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4年第1期。

l “灵活就业的理论、实践及发展思路”,《中国社会保障》, 2003年第6期。

l “世界就业趋势和各国政府就业政策”,《求是》, 2003年第18期。

l “劳动力市场中困难群体的就业政策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5期转载。

l “中国企业的薪酬问题及薪酬设计”,《中国人才》, 2003年第2期。

l “入世后中国技术工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年12期。

l “ WTO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水平影响研究”,《全球化条件下的劳工与社会保障》(论文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8月。

l “清除就业中的歧视行为”,《人民日报》, 2002年06月24日第九版。

l “价值理念、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

l “当前城镇职工收入分配中的两个突出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与平均主义”,《人民日报》, 2002年2月6日。

l “走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道路”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专刊,2001年第5期,获2003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l “北京市城镇职工收入差距变动的实证研究”,《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2002年第1期。

l “未来 20年职业与职位变动分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报》,2000年2月,《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0年第7期。

l “我国医疗卫生业发展战略思路”,《理论月刊》, 1998年。

l “建立现代企业劳动人事管理制度”,《现代企业导刊》, 1996年。

l “改革以来知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行为研究”,《管理教育学刊》, 1992年。获成果二等奖。

l “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工资机制”,《经济研究参考资料》, 1988年。

l “双轨制并非一条成功的改革思路”,《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88年。

l “强制储蓄、短线制约与通货膨胀”,《中国改革与发展》, 1988年。

l “总需求膨胀中的工资机制”,《中国改革与发展》, 1988年。

l “ 1949年以来价格总水平变动分析”,《管理世界》,1987年。

l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中的工资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87年。

l “货币量、货币化、供需结构与价格总水平”,《走向未来》, 1986年。

l “也谈按劳分配中的工龄问题”,《江汉论坛》, 1982年。

主持的科研课题和项目

l 正在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我国就业战略研究”等。

l 正在承担北京地区高校学科群建设项目 ——创新型首都建设子课题:“首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等。

l 2006年6月,承担北京市委组织部“首都人才资源整合利用研究”课题。

l 2006年3月,完成“北京市属高校领导职位管理平台及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l 2005年9月,完成“教育部司局长素质模型及能力提升计划”研究报告。

l 2005年8月,完成“北京市国资委企业负责人管理平台建设与绩效管理体系”研究项目。

l 2005年5月,完成国家外国专家局“‘十一五’智力引进规划研究”。

l 2005年3月,完成“首都教育人力资源规划研究”。

l 2004年6月,完成北京市委“2004年-2008年度首都人才规划研究”。

l 2003-2004年,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

l 2003-2004年,完成国际劳工组织(ILO)“中国企业工作时间研究”。

l 2002年,作为中方专家参加国际劳工组织、中国政府及瑞士政府三方开展的“改进中国经济开发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劳动关系”项目。

l 2002-2004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薪酬福利制度设计的方法和技术研究”。

l 2002年7月,主持完成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课题“中关村科技园区人力资源规划”。

l 2002年5月,主持完成教育部课题“加入WTO与大学生就业前景研究”。

l 1996-1999年,主持北京市“九五”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个人收入分配政策调节及防止两极分化对策研究”,完成“扩大制度内和缩小制度外收入差别”主报告。

l 1990-1994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及发展”。

l 1986年,参加国务院价格研究中心“价格总水平变动分析 ”课题,该成果发表在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材料(1986)第48号报告。

l 1985年,参加原国家经委及国家体改委“七五企业政策”劳动工资专题研究。

获奖情况

l 2006年北京市委、市政府第九批“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称号。

l “教育部司局长能力评价研究报告”获国家人事部第五次全国人事人才科研成果一等奖。

l “中国就业战略报告 2004: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获中国劳动学会优秀成果特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国家人事部第五次全国人事人才科研成果二等奖。

l 指导“自费读研的成本收益分析: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的实证调查研究”论文,该文获得“第 9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研究作品”特等奖。本人荣获国家教育部和团中央颁发的“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励称号。

l “高校薪酬制度设计研究报告”获国家人事部人事人才科学研究一等奖。

l “走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道路”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专刊,2001年第5期,获2003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l 《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工资机制——对中国工资问题的宏观动态考察》, 199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该书1992年获中国劳动学会“10年改革成果优秀成果一等奖”,人民日报海外版曾以“开拓我国工资研究的新领域”为题,进行专题介绍。

社会兼职

l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

l 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会长

l 国家卫生部第四届和第五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l 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名誉院长等

国际学术交流

l 2007年4月17-20日参加在意大利都灵主办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经济学高级研讨班”。

l 2006年12月20-21日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主办的“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国际研讨会”,就“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7:发展中的中国劳动力中介与就业促进”发表演讲。

l 2006年9月21-24日出席在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举办的第5届国际劳动和工作网大会”并就“中国的劳动科学研究和教育”发表演讲。

l 2006年7月6日应邀出席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举办的“国家财政部与亚洲开发银行合作20周年研讨会”,并作为特邀嘉宾对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莫里斯的发言“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国际经验及亚行建议”进行了点评和讨论。

l 2006年6月5日-11日出席在英国华威大学举办的“华威中国劳动力市场规制国际学术研讨会”,就“中国就业战略2005-06:面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研究”发表演讲。

l 2006年1月6-8日,出席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第58届美国雇佣与劳动关系年会。并就“竞争与规制双重任务: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工作时间”发表主题报告。

l 2005年12月3-4日出席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国际研讨会”,就“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体系构建”发表主题报告。

l 2005年11月16-18日,应邀出席在日本千叶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人力资源开发会议“青年就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并提交论文,就“青年就业我国就业研究的战略重点”发表演讲。

l 2004年6月23-26日,应邀参加在韩国汉城举行的国际劳资关系协会IIRA第五届亚太地区大会,主持题为“劳动力流动与国际移民”的第四次大会。

l 2004年6月17日-19日应邀出席在北京饭店举办的题为“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学术大会:勾画中国管理研究的蓝图”会议,就“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表演讲。

l 2004年5月2日-10日,应邀访问加拿大UBC、SFU等大学等学校,出席加拿大亚太基金会的题为“中加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圆桌会议”,并就“中国高校的薪酬制度”发表演讲。

l 2004年4月28日-30日,在北京饭店应邀出席由国际劳工组织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中国就业论坛”,就“我国的灵活就业实践和发展对策”发言。

l 2003年9月7-12日在柏林参加“第13届国际产业关系学会大会”,提交题为“中国的灵活就业的理论、实践和政策研究”的学术论文,并发表演讲。

l 2003年8月-9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受DAAD(德国国家学术交流中心)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资助,在德国奥斯纳布鲁克大学社会科学院从事“WTO与中国劳动就业研究”的课题研究。

l 2002年9月,出访国际劳工组织(ILO)总部和都林培训中心、法国Insead商学院以及意大利米兰大学。

l 2002年7月,应邀出访德国奥斯纳布吕克(Osnabrueck)大学和布莱梅(Bremen)大学。期间发表题为“变化中的中国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主题演讲。

l 2002年4月,出访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进行短期访问和学术交流。

l 2001年8月,应邀参加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61届世界管理学年会,并向大会提交题为“当前中国企业的员工关系”的研究论文。

l 1998年8月-1999年9月,作为国际著名的福布赖特项目访问学者至美国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和Case Western Reserved University从事“个人收入分配及现代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研究。

l 1992年12月,参加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举办的“中国大陆经济改革研讨会”,就中国“大陆劳动力市场现状及前景展望”发表演讲,并获特别奖。

l 1990年,赴白俄罗斯明斯克参加“经济核算与劳动效益”国际学术讨论会,并提交论文“中国的工资改革及效果分析”。

讲授课程

l 硕士生

劳动经济学、薪酬管理、中国劳动问题研究

l 博士生

中国劳动科学研究、中国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等

联系方式

l 电子邮件: zengxq@ruc.edu.cn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