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福建研招网 > 厦门大学 > 考研经验

分享:我个人整理出来的厦大微生物笔记



  Chap.10 传染与免疫
  §.1 传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
  ● 传染:病原突破宿主的免疫防卫系统,在宿主的特
  定部位生长繁殖 并引起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
  ● 传染病:能够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的疾病。
  ● 流行病:同一时间群体患病个数迅速增加的疾病。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一、病原体
  1.毒力(侵袭力、毒素)
  ——侵袭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与扩 散能力: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力:
  毒素(toxin)
  ● 细菌毒素主要分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点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 (略)●类毒素:细菌外毒素脱毒后仍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品
  ● 测定内毒素的鲎试剂法:
  原理:内毒素激活鲎变形细胞中的B因子引发系列的激活过程,使凝固原成为可见的凝胶状态。
  鲎试剂检查内毒素:
  2、侵入的病原菌数量
  不同病原菌致病剂量差异很大
  3、侵入门径:
  (1)消化道(2)呼吸道(3)皮肤伤口(4)泌尿生殖道(5)其它
  (二)、宿主的免疫力
  ● 不同个体间免疫力不同; ● 免疫:
  ●免疫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三)环境因素:良好的环境因素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三、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
  1.隐性传染2.带菌状态3.显性传染
  ● 按发病部位,显传传染
  ——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按其性质严重性): 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2.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即有、相对稳定、对病原无特殊针对性的免疫现象。
  ●特异性免疫:后天产生,对异物(病原)具有特异性反应的免疫现象,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 非特异免疫组成
  表皮和屏障结构;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炎症反应
  一、表皮屏障结构
  1.皮肤和粘膜
  ----机械性排阻----分泌杀菌物质 ----正常菌群
  2.血脑屏障和血胎屏障
  --血脑屏障:可阻挡病原菌及其毒物随血流 透入脑组织的结构;
  --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和胎儿绒毛膜共同组成。
  二、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人体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种。
  1.嗜中性粒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吞噬过程:
  1.活化:吞噬细胞受炎症因子激活;2.趋化:吞噬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
  3.识别与附着:4.吞噬:利用伪足,形成吞噬体;
  5.消化杀灭:形成吞噬溶酶体;6.排出:
  2.巨噬细胞(Mф)及其功能
  ●功能:
  ①吞噬和杀菌作用:②抗原递呈作用: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引起组织移植排斥;帮助T细胞识别外来抗原的一种蛋白。非特异性吞噬作用
  Mф↗
  ↘Ag- Mф (MHC) →传递给T淋巴细胞
  ③免疫调节作用:分泌IL-1、IFN、TNF等等。
  ④抗癌作用:细胞毒作用。
  三、炎症反应
  四、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1、 补体:
  -----热不稳定----酶原----作用非特异性
  2、干扰素(IFN):
  ●特性
  1.化学成分:糖蛋白2.广谱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3.通过干扰素诱生剂诱导产生4.作用机制:合成抗病毒蛋白,降解mRNA
  ● 干扰素的诱生和作用机制
  ● 诱生剂:活/灭活病毒;多糖;PHA(植物血凝素)等
  ● 抗病毒蛋白:AVP(antiviral protein)
  §3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特点:
  --后天获得--有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个体的差异--个体的差异
  特异免疫力的获得方式(略)自动获得
  一、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
  ①骨髓: ②胸腺:③法氏囊/类囊器官:
  2.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
  二、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一)T细胞(T淋巴细胞)
  1.来源
  ● T细胞又称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来源于多能干细胞,随血流输送到胸腺,并在胸腺素的作用下分化,成熟。成熟的T细胞再随血液进入淋巴结,在此接受抗原刺激,成为效应T细胞,行使免疫功能。
  ● T细胞的来源和功能(略)2.T细胞主要亚群(以功能划分)
  ①调节T细胞( TR)
  A 辅助性T细胞(TH):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
  TD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
  TD-TH →释放 THF→促使B细胞活化,增殖转化为浆细 胞.
  B 抑制性T细胞(T usppersor, TS): 抑制TH,Tc和B细胞的功能。
  ②效应T细胞( TE):
  ●迟发型超敏T细胞(TDTH ):释放淋巴因子,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T细胞( TC):直接杀伤带TC抗原的
  靶细胞。
  3.T细胞表面标志:
  ●表面受体:
  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E玫瑰花结试验(检测、计数T细胞)。
  有丝分裂原受体(例:PHA,Con A等)
  ●抗原受体:1.T细胞受体(TCR)识别Ag的物质基础:●FC受体
  (二)B淋巴细胞(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
  1.B细胞的表面受体
  ●有丝分裂原受体:●膜表面抗原受体:SmIg
  ●补体受体:● Fc受体:
  2.B细胞的表面抗原:SmIg
  3. B细胞的亚群和功能
  B1--T细胞非依赖性;B2--T细胞依赖性
  (三)其他淋巴细胞
  1、K细胞(杀伤细胞 Killer cell):
  占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5~10%,能专一杀伤IgG抗体复盖的靶细胞。
  2、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natural killier cell)
  大颗粒性淋巴细胞(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 LGL),可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或被病毒感染细胞。
  三、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 免疫应答的过程
  1. 感应阶段:抗原识别、呈递2. 增殖分化阶段:分化为浆细胞/致敏淋巴细胞
  3. 效应阶段:产生抗体/淋巴因子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过程示意图
  四、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
  (一)抗原( Ag)
  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
  ● Ag的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 完全抗原、半抗原
  2.免疫原性的物质基础
  ①分子量:M>1×104Da
  ②结构复杂:抗原性强弱依次蛋白>复杂多糖>核酸(半抗原),类脂一般不具抗原性。
  ③异物性:异种/异体,种族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抗原性越强。
  3.抗原决定簇(又称:抗原表位epirope)
  ●定义:存在抗原表面决定其抗原特异性的特定化学基团。●组成:
  ●抗原结合价:抗原决定簇的总数.
  4.细菌的抗原:
  5.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多种复杂Ag系统中共有的抗原,又称类属抗原/交叉反应性Ag)
  (二)抗体(antibody, Ab)
  1.定义:在Ag刺激下产生一类能够与该Ag发生反应的免疫球蛋白(Ig)。
  Ab特征:
  1 脊椎动物的浆细胞;②Ag刺激;③与相应Ag特异性结合;
  ④化学本质是一类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链: H链,L链●区:V区,C区,铰链区
  ●类:IgG, IgA, IgM, IgD, IgE,● 亚类:
  ●型:λ和κ型●肽链的a.a数:
  ● IgG的酶解和化学分解片段
  Fab(抗原结合片段); Fc(可结晶片段)
  ●Ig的体和抗原结合价:
  单体——2价;双体——分泌型IgA (4价);五体——IgM(5价)
  ● Ig的功能区(domain)
  抗原结合部位由VL、CL、VH、CH四个功能区组成
  ● Ig的构象变化
  Ig分子在未与Ag结合时,呈“T”形,当Fab与Ag结合后,通过柔软的铰链区的弯曲,变成“Y”形。补体结合部位暴露。
  4.产生抗体细胞的激活和抗体的形成
  ●相关的细胞表面标志和受体
  ----MHCII: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I(抗原呈递)
  -----TCR:T细胞受体(识别特异性抗原)
  ----CD4:T细胞表面抗原(识别MHCII)
  抗体细胞的激活和抗体的形成
  1.Mф 的抗原呈递作用;2.B细胞的激活;3.浆细胞产生抗体
  (1)巨噬细胞:处理和传递抗原,但无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
  (2)T细胞:在抗体形成过程起调节细胞的作用,有特异性识别抗原作用。
  (3)B细胞:产生抗体的效应细胞,有特异识别Ag的功能。
  5.机体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
  初次应答:再次应答:
  6.抗体形成的机制
  ● Burnet的克隆选择学说 识别•记忆•自身禁忌抗体的多样性
  7.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与单克隆抗体(McAb)
  McAb:纯系B淋巴细胞克隆产生的单一成分、单一特异性 的免疫球蛋白。
  淋巴细胞杂交瘤制备技术(略)
  McAb的应用
  ●生物导弹●疾病的快速准确诊断
  ●高纯度药物制备●微量成分检测分析
  §4 免疫方法及应用
  一、抗原抗体的主要反应
  ●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产生可见凝集块的反应。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产生可见沉淀物的反应。
  补体结合实验:Ag+Ab+C+E+溶血素
  二.免疫标记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基本原理●标记物和 底物(如HRP和DAB)
  ●方法------双抗体夹心法 (测Ag)-----间接免疫吸附法(测Ab)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Chap.10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xonomy)
  ●分类:在研究微生物相似性的基础上,把每一微生物编排在一定的分类单元中,制定出检索表。
  ------传统分类:形态、生化、血清-----系统分类:化石证据、RNA,DNA
  ●鉴定:运用现代分类系统,通过具体菌 株描述,给未知物一个具体的分类位置。
  -----典型菌株(type strain)----模式种(type species)
  ●命名:按照国际命名法规,给每个新的分类群一个新的学名。------《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国际细菌学命名法规》
  §.1 通用分类单元
  (一)种的概念
  ●种:微生物的基本分类单位,具有许多共同特征的菌株的集合。
  ●亚种:Bacillus cereus subsp. mycoides●型
  ●菌株 ( Bacillus subtilis ACCC11060)
  ATCC (美国标准菌种保藏中心)CCCMS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
  NIH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CTC (英国国立标准菌种收藏所)
  二、学名的命名及有关法规
  ●双名法:Bacillus subtilis(属名+种名加词)
  ●三名法:Acetobacter pasteurianus subsp. pasteurianus
  ●名字的引用: Bacillus subtilis CMCC 63501
  Bacillus subtilis Cohn 1874
  Bacillus sp. Bacillus spp.
  ●缩写:Escherichia coli——E.coli
  §.2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 五界系统:
  ●真核生物起源于原核细胞间的内共生-内共生学说
  内共生学说:
  ● 共同起源,同一主先;●细菌、古生菌先于真核生物产生;
  ● 古生菌吞噬了朊细菌、兰细菌进化为真核生物。
  ● 古细菌特点: (略)
  古生菌的假肽聚糖
  ●古生菌与细菌、真核生物膜脂结构的差别
  CH2OH
  HC--0--C-CH2-(CH2)13-CH3 (细菌,真核生物)
  CH2 O
  细菌、真核生物:甘油-酯键---脂肪酸)
  CH2OH
  HC-0-C-CH2-CH-(CH2)3- CH2-CH-(CH2)3 CHCH3
  C H2 CH3 CH3 CH3
  (古生菌:甘油-醚键-植烷基型碳水化合物)
  §.3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一、细菌、古生菌分类系统纲要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alogy》1,2版
  《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alogy 》1~9版
  1.古生菌:《系统手册 》(二版,2000年--)
  原核生物 ----古生菌界(2门63属208种)----泉古生菌门---广古生菌门----细菌界
  2.细菌的分类
  ●《系统手册 》(一版,1984~1989年,共4卷)卷 类型 群(Section) 主要代表
  Vol. 1 G- 1~11 section 肠杆菌,假单孢菌,
  Vol. 2 G+ 12~17 section 芽孢杆菌,梭菌,
  Vol. 3 古生菌等 18~25 section 甲烷菌,嗜盐菌,
  光合细菌Vol. 4 产孢放线菌 26~33 section 链霉菌
  3.真菌(Fungi)的分类系统
  ●Ainsworth系统
  《 The fungi 》, Ainsworth, 1973
  《 Ainsworth and Bisby’s Dictionary of the Fungi》
  ----7版,1983年,Hawksworth----8版,1995年, Hawksworth
  真菌界5个亚门的分类特征(略)
  §.4 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1、 经典分类鉴定方法(略)
  二、现代分类鉴定方法
  1.微生物遗传型的鉴定
  (1)DNA碱基比例的测定 (G+C)mol%:
  ●测定方法:解链温度法(Tm值法)
  ●特点:
  ----(G+C)mol%值只能做否定判断;----(G+C)mol%值差别>5,属不同的种;
  差别>10,属不同的属。
  (2) 核酸分子杂交法(DNA-DNA杂交)
  ● DNA-DNA分子杂交法原理:DNA分子解链的可逆性和碱基配对的专一性。
  DNA-DNA杂交(固相杂交法)
  单链DNA(待测菌株)转硝酸纤维素膜——加入放射性标志参照菌DNA杂交(单链)——洗去未杂交DNA——闪烁计数器计数
  结论:
  1. DNA同源性≥ 60%——(同种)2. DNA同源性≥ 70%——(同亚种)
  3. DNA同源性60~ 70%——(不同亚种)4. DNA同源性20~ 60%——(同属)
  16s rRNA分析作为细菌进化的 计时器
  ●生物共有的●一定的信息量(1542个核苷酸)
  ●一定的保守性●便于比较研究
  (3)16s rRNA寡核苷酸编目分析
  待测菌株rRNA(放射标志)——RNA酶水解——双向电泳——寡核苷酸系列 (6个以上核苷酸) ——测序→求SAB
  (4)16s rRNA核苷酸序列分析
  ● DNA-PCR法
  提取DNA——PCR扩增16SrRNA基因——PCR产物纯化分析——16SrRNA基因序列测定
  ●相似性结果判断:
  1. SAB≥95 %——同种2. SAB为85~95%——同属3. SAB≤85 %——不同属
  已知序列的rRNA分类表(--1998.8)
  序列 真核生物 古细菌 细菌 质体 线粒体 合计
  LSUrRNA* 96 31 213 51 217 608
  5SrRNA 1318 60 439 63 9 1889
  SSUrRNA 3166 324 7336 120 601 11547
  LSUrRNA:大亚基核糖体rRNA;SSUrRNA:小亚基核糖体rRNA
  2.细胞化学组分的鉴定
  细胞结构 成分
  壁 肽聚糖、化学组分
  膜 枝菌酸(棒杆菌酸;分枝菌酸)甲基萘醌
  全细胞 水解糖类
  1.细胞壁化学类型(分为9种类型)
  ----- 氨基酸:DAP、Gly、Lys、Asp、Orn----糖类:阿拉伯糖、半乳糖
  ● 测定方法:TLC (薄层层析法)
  (2)全细胞水解液的糖型
  糖类型 特征糖类
  A 半乳糖、阿拉伯糖、
  B 马杜拉糖
  C 无特征糖类
  D 木糖、阿拉伯糖
  E 半乳糖
  主要放线菌属的细胞壁类型和全细胞水解糖类
  属 细胞壁化学类型 全细胞水解糖类
  Streptomyces I(L-DAP;Gly) C(无特征糖类)
  Micromonospora II(Meso-DAP;Gly) D(阿拉伯糖,木糖)
  3.数值分类法
  (1)菌株选择(OUT-操作分类单位)(2)选择实验项目
  (3)数字编码(4)计算机分析
  ------ 相似系数的计算;
  结果分析:
  1. S (相似值)≥85%——(同种)
  2. S (相似值)≥65%——(同属)
  3. S (相似值)≤65%——(亲缘关系较远)
  ●数值分类法与传统分类法的比较 (略)

  帖子地址:http://bbs.kaoyan.com/t617999p1 转载请注明本帖地址。

  ※ 来源:考研论坛 bbs.kaoyan.com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