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福建研招网 > 厦门大学 > 考研经验

分享:我个人整理出来的厦大微生物笔记



  Chap.7 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概念:遗传、变异是生物体的最本质属性之一。
  ●遗传(heredity):●遗传型(genotype):
  ●表型(phenotype):●变异(variation):● 饰变(modification):
  §.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三个典型实验
  1、细菌转化实验
  ●动物实验、细菌培养试验、S型菌的无细胞提取液试验。
  ● S菌提纯各种成分 (DNA、pro.、荚膜多糖、RNA等)作为转化因子,在离体条件下进行
  转化实验。
  2.噬菌体感染实验
  3.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二、遗传物质在细胞内的存在部位和方式
  (1) 七个水平
  (2) 1、细胞水平:DNA集中在细胞核/核质体中
  ●细胞核的数目:单核、多核
  ●核质体的数目:杆菌2个,球菌1个;放线菌菌丝细胞多核,孢子单核。
  ●核质体的数目:杆菌2个,球菌1个;放线菌菌丝细胞多核,孢子单核。
  2.细胞核水平3.染色体水平
  ●代表性生物染色体数目
  ●单倍体:一个细胞中只有一套染色体,多 数M都是单倍 体。
  ●双倍体:含有两套相同功能染色体的细胞,少数M(酿酒酵母)营养体。
  4.核酸水平
  ● 种类:DNA(绝大部分生物)/RNA(部分病毒)● 结构:
  DNA双链(多数M);单链(少数病毒)
  RNA 双链(多数真菌病毒);单链(多数RNA噬菌体)
  ●长度:真核生物DNA比原核生物长得多
  ●基因数量:枯草杆菌约含104个,E.coli 7500,T2360个,最小 的RNA噬菌体MS2只有3个基因。
  ● 状态:原核生物都呈环状,病毒粒子中呈环状/线 状,细菌质粒中DNA则呈超螺旋 状。
  5.基因水平:原核生物的基因是通过基因调 控制系统发挥其功能的。
  ●基因调控系统—— 操纵子——启动基因、操纵基因;结构基因
  ——调节基因
  6. 密码子水平:●遗传密码:●密码子:
  7. 核苷酸水平:
  ●DNA组分中,核苷酸种类(A.T.G.C/5-羟甲基胞嘧啶)
  ●基因调控:乳糖操纵子(operon)模型
  (二)、原核生物的质粒
  ●质粒:游离原核生物染色体外,独立复制,小型共价、环状、闭合DNA分子, 即cccDNA。
  ●质粒特点:
  (1)超螺旋状结构(2)是一种复制子
  (3)特殊基因→特殊功能(4)质粒消除
  (5)质粒转移(6)质粒DNA重组
  (7)不相容性
  代表性质粒:
  ● F因子(fertility factor):致育因子/性因子。----Tra区:编码转移相关蛋白、性纤毛合成
  ● R因子(resistance factor):抗药因子----抗性转移因子(RTF)----抗性决定子(r-决定子)
  ● Col因子(colicinogenic factor):产大肠杆菌素因子----ColEl:小,无接合作用,松弛型控制,多拷贝;----ColIb:较大,有接合作用,严谨型控制,1~2拷贝
  ● Ti质粒:诱癌(tumor induction)质粒----大型质粒, 植物遗传工程重要载体。
  ●Ri质粒:根毛诱导质粒----诱导产生根毛, 植物遗传工程重要载体。
  ●巨大质粒:根瘤菌中,含与固N有关的基因。MW达108
  ●降解质粒:假单胞菌属·编码降解物质的酶基因,以分解底 物命名:CAM(樟脑)质粒,OCT(辛烷)质粒等。
  ● 人工质粒
  §.2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一、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简称突变,泛 指胞内遗传物质发生可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
  ●突变率:
  (一)突变类型
  (二)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称性
  1.变量试验——涂布试验——平板影印培养试验
  1.变量试验(fluctuation test):波动/彷徨试验
  2.涂布试验 3.平板影印培养试验(replica plating)
  未接触链霉素可筛选到大量抗链霉素突变株。
  (三)基因突变的机制
  1.诱变
  2.自发突变: 没有人工参与下生物体自然发生的突变。
  不是没有原因,只是没有很好/很具体认识原因。
  可能原因:
  ①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诱变。宇宙短波辐射·低浓度诱变物质·长期综合·
  ② 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物质(过氧化氢)
  ③互变异构效应:碱基对发生自发突·变频率10-8~10-9
  ④环出效应:环状突出效应上链:B突出,只有A、C复制;下链:正常ABC复制。
  (四)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及其修复
  1.损伤的机理:
  ● 同链DNA的相邻嘧啶间形成共价结合的胸腺嘧啶二聚体·减弱双链间氢键的作用·双链结构扭曲变形,阻碍碱基间正常配对,引起突变或死亡。
  2.修复作用
  ●光复活作用:
  U-V照射·立即暴露可见光·死亡率显著下降·现象。
  机理:
  U.V照射形成带有胸腺嘧啶二聚体的DNA分子,可与光激活
  酶结合,形成的复合物暴露在可见光下,光激活酶获得光能将复
  合物裂解,二聚体重新分解成单体·诱变育种时只能在红光下操作。
  ●.暗修复作用(dark repair): ●重组修复和SOS修复
  二、 突变与育种
  (一)自发突变与育种
  1、从生产中选育自发突变优良菌株。例:谷a.a抗噬菌株的筛选。
  2、定向培育优良品种
  ●定向培育:某一特定因素长期处理M群体·传代接 种·累积并选择相应自发突变 株。例:卡介苗培育
  ●抗代谢拮抗物突变株的筛选:(吡哆醇高产菌株选育)
  梯度平板法(gradient plate)异烟肼是吡哆醇结构类似物(代谢拮抗物)抗异烟肼突变株能高产吡哆醇,克服竞争性抑制。
  ●定向培育不等于定向变异:
  (二)诱变育种
  ●定义:
  1.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诱变、筛选;重要性
  2. 诱变育种工作中应考虑的原则
  (1)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
  ●一种化学药品用作提高产量的诱变剂之前,应先测定它是否有效地引起营养缺陷型的回变·抗药性突变或形态突变等定性功能。
  ●一切生物遗传物质基础为核酸,改变核酸结构因素都可引起核酸生物学功能的改变,例:引起生物学致突变、致畸变、致癌变(三致)(生化统一性法则);
  凡能引起回复突变因素,一般也会引起正变(产量提高)。
  ●艾姆斯试验:利用诱变剂作用共性原理,利用营缺的回变检出化学致癌剂。
  拟辐射物质:有些烷化剂(氮芥、硫芥、环氧乙烷),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一般只有辐射才能诱发)
  超诱变剂:NTG(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产氨短杆菌/大肠杆菌。未经淘汰野生型,直接得到12~80%营缺菌株(一般诱变剂仅为几%),因此NTG被称为超诱变剂。
  2)挑选优良出发菌株(original strain):育种效率·实际经验
  (3)处理单细胞/单孢子:均匀接触诱变剂,避免不纯菌落。
  4)选用最适剂量:多次试验·突变率随剂量升高而升高,到一定程度突变率下降。
  ● U.V、X-射线、乙烯亚胺:正变―偏低剂量(U.V杀菌 率70~75%)。
  (5)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
  (6)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提高育种初筛效率。
  ●利用:高产菌株形态(菌落大小、色泽、表面光滑粗糙等)
  ● 创造:鉴别性培养基/其它方法。
  (7)设计/采用高效筛选方法、方案。
  ● 筛造方案:
  初筛以是(选留菌株数量)为主,复筛(以质为主)
  ●筛选方法:
  初筛培养皿平板(变色圈,透明圈、抑菌圈)·摇瓶
  复筛(比较精确定量)在△瓶作振荡培养(摇瓶)
  ●琼脂块培养法的原理 (每个小块所含养料、接触空气的面积基本相同,且产生代谢产物不扩散,测得数据与摇瓶条件相似,工作效率提高。)
  3.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1)三类遗传型个体
  野生型:自然界分离的任何原始菌株。
  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发生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只能在加该酶合成产物培养基才生长的突变株。
  原养型:营缺突变株经回变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与野生型相同。
  (2)有关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MM):满足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 组合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CM):满足一切营缺型营养需要的天 然或半组合培养。
  补充培养基(SM):满足相应营缺型生长需要的组合 培养基。
  (3)营缺筛选方法: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鉴定
  ●诱变●淘汰野生型:抗生素法/菌丝过滤法。
  ●检出: ——夹层培养法(layer pllating method)——影印平板法
  ●营缺型的鉴定-------生长谱法
  §.3 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
  原核生物: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
  真核生物:有性杂交、准性杂交、原生质体融合
  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一)转化(transformation)
  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而获得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1.转化的基本条件
  (1)感受态:
  ●遗传因素●外界环境条件:Ca2+,cAMP
  (2)转化因子:●大小:每一转化DNA片段分子量<1×107。
  ●结构:一般转化因子都是线状双链DNA,少数为线状单链DNA。
  ●DNA浓度
  2.转化过程:
  5.转染:
  提纯的病毒DNA(或RNA)进入宿主细胞并增殖出正常病毒后代的现象。
  ●与转化区别:噬菌体或病毒并非遗传基因的供体菌,不发生遗传因子交换、整合,不产生转化子。
  (二)转导(transduction)
  1.定义:
  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为媒介,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2.种类:普遍转导、局限转导、溶源转变。
  (1)普遍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任何DNA小片段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
  ●完全普遍转导 (过程和结果略有别于流产普遍转导)
  ●流产普遍转导:
  ●经转导进入受体菌的供体菌DNA片段,在受体菌不交换、整合、复制,也不迅速消失,仅进行转录、转译、性状表达转导现象。
  ● 流产转导子特点: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微小菌落。
  (2)局限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tion):
  部分缺陷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获得表达的转导现象。
  ●特点: ①只能转导供体菌的个别特定基因,
  ②特定基因由部分缺陷噬菌体携带,
  ③缺陷噬菌体的形成过程发生低 频率“误切”或双重溶源菌裂解。
  ● 类型:
  依转导频率高低,局限转导又分两种类型。
  低频转导(LFT):
  LTF ( 低m.o.I感染E.coli) 转导子(gal+;bio+)
  高频转导(HFT):
  双重溶源菌裂解物中,含等量λ和λdgal粒子,称为高频转导裂解物(HFT裂解物)用低m.o.I的HFT裂解物感染E.coli gal―,得到高的转化E.coli gal+频率,这种方式的转导现象称之。
  ●双重溶源菌:正常温和噬菌(例λ)和部分 缺陷温和噬菌体(例:λdgal) ·同时整合在一个受体菌的 核染色体组。
  (3)溶源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
  表面上与转导相似但本质不同的现象,温和噬菌体 、感染宿主、溶源化、噬菌体DNA整合到宿主核基因组上 ,宿主通过溶源化,获得免疫性以外新性状的现象。
  例:白喉棒杆菌不产毒素,β-温和噬菌体感染,溶源化,产毒。
  (三)接合(conjugation)
  1.定义: 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由质粒介导的遗传物质转移的现象。
  2.接合子:通过接合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受体细胞。
  3.存在: G-­菌:
  4.F因子:(凡有F因子均有性菌毛存在)决定性别一种质粒,属于附加体质粒(脱离/整合核染色体组上;接合获得/吖啶消除)它决定细菌性别。
  5.F因子的存在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F+菌株:F因子(1~4个)游离
  •F-菌株:不含F因子
  •Hfr菌株:F因子整合(核染~特定位点)
  •F'菌株:
  特殊F因子(携带小段核染~基因)游离
  •接合中断法(杂交中断法):
  1.细胞配对 2.形成接合管,单链DNA进入受体细胞
  3.接合中断,合成互补DNA 4.形成接合子
  (四)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
  • 定义:
  通过人为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融合,继而遗传重组,借以获得兼有双亲性状,遗传性稳定的融合子(fusant)的过程。
  • 主要步骤:
  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有性杂交;准性杂交;原生质体融合;遗传转化
  §.4 菌种衰退、复壮和保藏
  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1.菌种衰退及其防止
  ●菌种衰退(degeneration):●衰退的防止:
  2.菌种复壮
  ●复壮方法介绍
  二、菌种的保藏(实验课教学涉及各种方法操作)
  1.菌种保藏原则:
  2.实验室常用的七种菌种保藏方法比较: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