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北京工商大学 > 考研大纲

2017年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考研大纲

  《数据结构》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1.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掌握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基本操作的实现,能够对算法进行基本的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的分析。

  3.能够利用数据结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求解,具备采用C或C++语言设计与实现算法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简答题/填空题

  综合应用题

  算法设计题

  三、考试范围及基本要求

  (一)绪论

  【内容】

  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数据抽象,算法的描述和算法分析。

  【要求】

  掌握基本概念和术语,初步学会算法的分析度量。

  (二)线性表

  【内容】

  线性表的逻辑结构,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循环链表,双向链表。线性表的应用。

  【要求】

  1.了解线性表的逻辑结构特性是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在计算机中表示这种关系的不同方法得到两类不同的存储结构。

  2.熟练掌握这两类存储结构的描述方法,以及循环链表、双向链表的特点等。

  3.熟练掌握线性表在顺序存储结构上实现的基本操作:插入、删除等算法。

  (三)栈和队列

  【内容】

  栈的定义,栈的表示和实现,栈的顺序存储结构,应用举例:表达式求值(*)。

  队列的定义,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和栈类似结构及循环队列),链式存储结构。总结线性表静态及动态的特点(包括栈和队列),并举例说明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要求】

  1.掌握栈和队列这两种数据结构的特点,懂得在什么样的问题中应该利用哪种结构。

  2.熟练掌握在顺序存储结构上实现栈的基本运算,特别注意栈满和栈空的条件及它们的描述。

  3.熟练掌握循环队列和链队列的基本运算,特别注意队满和队空的描述方法。

  4.理解递归算法执行过程中栈的状态变化过程。

  (四)树和二叉树

  【内容】

  二叉树的定义及基本操作,二叉树的性质,二叉树的存储结构,二叉树的遍历。

  树的定义及存储结构,森林与二叉树的转换,树和森林的遍历,哈夫曼树及其应用。

  【要求】

  1.熟练掌握二叉树的结构特性,了解相应的证明方法。

  2.了解几种特殊形态的二叉树。

  3.熟悉二叉树的各种存储结构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4.遍历二叉树是二叉树各种运算的基础,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序遍历的递归和非递归算法,还要了解遍历过程中“栈”的状态,并能灵活运用递归遍历算法实现二叉树的其他各种运算。

  5.树和森林(树的存储结构、遍历方法;森林与二叉树的转换方法)。

  6.哈夫曼树及哈夫曼编码。

  (五)图

  【内容】

  图的定义和术语,图的存储结构,图的遍历,深度优先搜索,广度优先搜索,应用举例:人工智能中的问题求解(*)。

  无向图的连通分量和生成树,最小生成树,有向无环图及其应用:最短路径,拓扑排序(*),关键路径(*)。

  【要求】

  1.熟悉图的各种存储结构及其构造算法,了解实际问题的求解效率与采用何种存储结构和算法有密切联系。

  2.熟练掌握图的遍历的逻辑定义、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的算法。在学习中应注意图的遍历算法与二叉树的遍历算法之间的类似和差异。

  3.应用图的遍历算法求解各种简单路径问题。

  4.理解参考书中讨论的各种图的算法,掌握其主要数据结构的变化情况。

  (六)查找

  【内容】

  静态查找表,二叉排序树和平衡二叉树(*),散列(Hash)表。

  【要求】

  1.顺序表和有序表的查找方法及其平均查找长度的计算方法。

  2.静态查找树的构造方法和查找算法,理解静态查找树和折半查找的关系。

  3.熟练掌握二叉排序树的构造和查找方法。

  4.熟练掌握散列表的构造方法,深刻理解散列表与其它结构的表的实质性的差别。

  6.掌握按定义计算各种查找方法在等概率情况下查找成功时的平均查找长度。

  (七)内部排序

  【内容】

  冒泡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选择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

  【要求】

  1.了解排序的定义和各种排序方法的特点。熟悉各种方法的排序过程及其依据的原则。

  2.掌握各种排序方法的时间复杂度的分析方法。能从“关键字间的比较次数”分析排序算法的平均情况和最坏情况的时间性能(*)。

  3.理解排序方法“稳定”或“不稳定”的含义,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要求应用的排序方法必须是稳定的。

  《817数据库原理与设计》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1.1数据库系统概论

  1.1.1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

  1.1.2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1.1.3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2数据模型

  1.2.1两大类数据模型

  1.2.2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

  1.2.3概念模型

  1.2.4最常用的数据模型

  1.2.5层次模型

  1.2.6网状模型

  1.2.7关系模型

  1.3数据库系统结构

  1.3.1数据库系统模式的概念

  1.3.2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1.3.3数据库的二级映像功能和数据独立性

  1.4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第二章关系数据库

  2.1关系数据结构及形式化定义

  2.1.1关系

  2.1.2关系模式

  2.1.3关系数据库

  2.2关系操作

  2.2.1基本的关系操作

  2.2.2关系数据语言的分类

  2.3关系的完整性

  2.3.1关系的三类完整性约束

  2.3.2实体完整性

  2.3.3参照完整性

  2.3.4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2.4关系代数

  2.4.1传统的集合运算

  2.4.2专门的关系运算

  第三章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3.1SQL概述

  3.1.1SQL的产生与发展

  3.1.2SQL的特点

  3.1.3SQL的基本概念

  3.2学生—课程数据库

  3.3数据定义

  3.3.1模式的定义与删除

  3.3.2基本表的定义、删除与修改

  3.3.3索引的建立与删除

  3.4数据查询

  3.4.1单表查询

  3.4.2连接查询

  3.4.3嵌套查询

  3.4.4集合查询

  3.4.5SELECT语句的一般格式

  3.5数据更新

  3.5.1插入数据

  3.5.2修改数据

  3.5.3删除数据

  3.6视图

  3.6.1定义视图

  3.6.2查询视图

  3.6.3更新视图

  3.6.4视图的作用

  第四章数据库安全性

  4.1计算机安全性概述

  4.1.1计算机系统的三类安全性问题

  4.1.2安全标准简介

  4.2数据库安全性控制

  4.2.1用户标识与鉴别

  4.2.2存取控制

  4.2.3自主存取控制(DAC)方法

  4.2.4授权与回收

  4.2.5数据库角色

  4.2.6强制存取控制(MAC)方法

  4.3视图机制

  4.4审计

  4.5数据加密

  4.6统计数据库安全性

  第五章数据库完整性

  5.1实体完整性

  5.1.1实体完整性定义

  5.1.2实体完整性检查和违约处理

  5.2参照完整性

  5.2.1参照完整性定义

  5.2.2参照完整性检查和违约处理

  5.3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5.3.1属性上的约束条件的定义

  5.3.2属性上的约束条件检查和违约处理

  5.3.3元组上的约束条件的定义

  5.3.4元组上的约束条件检查和违约处理

  5.4完整性约束命名子句

  5.5域中的完整性限制

  5.6触发器

  5.6.1触发器定义

  5.6.2激活触发器

  5.6.3删除触发器

  第六章关系数据理论

  6.1问题的提出

  6.2规范化

  6.2.1函数依赖

  6.2.2码

  6.2.3范式

  6.2.42NF

  6.2.53NF

  6.2.6BCNF

  6.2.7多值依赖

  6.2.84NF

  6.2.9规范化小结

  6.3数据依赖的公理系统

  6.4模式的分解

  6.4.1模式分解的3个定义

  6.4.2分解的无损连接性和保持函数依赖性

  6.4.3模式分解的算法

  第七章数据库设计

  7.1数据库设计概述

  7.1.1数据库设计的特点

  7.1.2数据库设计方法

  7.1.3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7.1.4数据库设计过程中的各级模式

  7.2需求分析

  7.2.1需求分析的任务

  7.2.2需求分析的方法

  7.2.3数据字典

  7.3概念结构设计

  7.3.1概念结构

  7.3.2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7.3.3数据抽象与局部视图设计

  7.3.4视图的集成

  7.4逻辑结构设计

  7.4.1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7.4.2数据模型的优化

  7.4.3设计用户子模式

  7.5数据库的物理设计

  7.5.1数据库的物理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7.5.2关系模式存取方法选择

  7.5.3确定数据库存储结构

  7.5.4评价物理结构

  7.6数据库的实施和维护

  7.6.1数据的载入和应用程序的调试

  7.6.2数据库的试运行

  7.6.3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第八章数据库编程

  8.1嵌入式SQL

  8.1.1嵌入式SQL的处理过程

  8.1.2嵌入式SQL语句与主语言之间的通信

  8.1.3不用游标的SQL语句

  8.1.4使用游标的SQL语句

  8.1.5动态SQL

  8.1.6小结

  8.2存储过程

  8.2.1PL/SQL的块结构

  8.2.2变量常量的定义

  8.2.3控制结构

  8.2.4存储过程

  8.2.5小结

  8.3ODBC编程

  8.3.1数据库互连概述

  8.3.2ODBC工作原理概述

  8.3.3ODBCAPI基础

  8.3.4ODBC的工作流程

  816《电路》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电路》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电路》考试要求反映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特点,测试考生对于电路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灵活运用电路理论和方法解决复杂的综合性电路问题的能力。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本科目满分150分,其中基本知识的小计算题6道,每道题10分,综合的大计算题6题,每道题15分。

  三、考试用具说明

    考生应自带必需的文具,如2B铅笔、蓝(黑)色字迹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直尺、计算器(不带编辑、存储和记忆功能)。考生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标号题号,无需抄题。

  四、考试内容

  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主要内容:

  电路模型、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功率、电阻、电容和电感元件,电压源、电流源和受控源,基尔霍夫定律。要求学生理解实际电路与电路模型的关系,掌握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掌握电阻元件的特性及其电压-电流关系,电压源、电流源及受控电源,熟练运用欧姆定律,熟练掌握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主要内容:

  简单电阻电路,电阻的Y—△形联接、等效转换,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互换、输入电阻。要求学生了解端口的概念,理解等效的概念,熟练掌握串、并联电阻电路的计算、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互换,掌握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的等效变换,输入电阻的计算。

  第三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主要内容:

  电路的图,KCL和KVL独立方程数,支路法、回路法、结点法。要求学生理解电路的图、KCL和KVL独立方程数,熟练掌握支路法、回路法、结点法。

  第四章电路定理

  主要内容:

  叠加定理、替代定理、齐性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第五章储能元件

  主要内容:

  电容元件、电感元件、电容电感元件的串并联。要求学生掌握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特性方程,掌握电容电感元件的串并联的计算。

  第六章一阶电路

  主要内容:

  动态电路及方程,电路的初始条件,RC电路、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要求学生理解一阶电路微分方程的建立,掌握电路的初始条件的求解,掌握时间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掌握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与全响应的概念,熟练掌握求解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第七章相量法

  主要内容:

  正弦量及相量法的基本概念,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的VCR关系的相量形式,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要求学生掌握正弦量及相量法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的VCR关系的相量形式和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第八章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主要内容:

  阻抗、导纳基本概念,正弦电流电路的计算、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及复功率的计算,功率因数的提高,相量图,最大传输功率。要求学生掌握复数阻抗、复导纳及其相互转换,掌握各功率的计算,复功率概念及计算,掌握最大传输功率,功率因数提高的意义及计算,熟练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计算、相量图。

  第九章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主要内容:

  耦合概念,互感系数,具有互感电路的计算,空心变压器,理想变压器,变压器电路模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互感元件的特性方程、去耦等效分析和计算,掌握空心变压器和理想变压器的电路分析,理解耦合概念,互感系数。

  第十一章三相电路

  主要内容:

  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要求学生掌握三相电路的星形联接和三角形联接方式、相值与线值的关系,掌握对称三相电路中电压、电流和功率的计算。

  第十三章二端口网络

  主要内容:

  二端口网络方程和参数,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二端口网络的联接。要求掌握Z、Y参数方程,计算二端口网络的参数。

  控制理论考研大纲

  一、考试性质

  控制理论是我校研究生入学考试(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控制工程(专业学位)(085210))的一门可选专业课考试科目,考试范围涵盖部分电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内容,主要包括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涉及电路模型)、线性系统的时域响应、根轨迹法、线性系统的频率特性法、线性系统的串联校正、非线性系统分析、采样控制系统(涉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离散概念)。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上述章节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要求

  1.试卷满分为150分。

  2.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考试用具说明

   考生应自带必需的文具,如2B铅笔、蓝(黑)色字迹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直尺、计算器(不带编辑、存储和记忆功能)。考生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标号题号,无需抄题。

  四、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本章的重点是:反馈控制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着重说明反馈的作用。在绪论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特点。

  要求: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反馈控制系统的分类,线性和非线性系统、随动系统和自动调整系统、连续系统和离散(采样)系统。理解:自动控制,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掌握:反馈的作用和特点,反馈控制系统的构成,常用术语及定义。

  第二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本章的重点是:

  (1)建立理想的数学模型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2)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物理系统数学模式的共性,按数学模式的共性划分典型环节,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振荡环节和迟后环节的数学模型。

  (3)系统的方框图及传递函数

  处理系统数学模型的一种研究方法---方框图,环节的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方框图的变换和简化,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和闭环传递函数。

  (4)信号流程图及其与方框图等系统数学模型的转换关系。

  处理系统数学模型的一种图形表示法---信号流程图法,信号流程图中的基本符号,术语和定义,信流图的简化,梅逊公式及其应用。

  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响应

  本章的重点是:

  (1)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与脉冲响应,响应的性能指标。

  (2)系统的稳定性和劳斯判据。

  (3)稳态误差。稳态误差的定义,稳态传递函数及稳态计算,O型,1型,2型系统,稳态误差系数,用动态误差系数表示稳态,扰动稳态误差的计算。

  (4)高阶系统的时域响应

  高阶系统的时域响应的特点(一,二阶系统响应的合成),零、极点与响应的关系,系统主导极点的概念,用二阶系统的响应近似的分析高阶系统的性能。

  4、稳态误差

  第四章根轨迹法

  本章的重点是:

  (1)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以二阶系统为例说明根轨迹的基本概念,根轨迹的相角条件和幅角条件。

  最小相位系统的以开环增益K为变量的根轨迹,相角和幅值条件,绘制规则及方法。

  (2)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根轨迹的特点和性质,绘制以系统开环增益K为变量的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3)闭环系统零,极点分布及其与时域响应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根据系统的闭环极点和零极点评价暂态响应。

  建议在本章中注意说明根轨迹上各特征点(如与实轴交点,与虚轴焦点,主导极点)的物理意义。

  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率特性法

  本章的重点是:

  (1)典型环节频率特性。

  (2)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绘制,最小相位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特点。

  (3)乃奎斯特稳定判据和稳定裕量。

  (4)系统频率性能指标与时域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

  要求掌握:

  1、基本环节的频率特性

  比例,惯性,积分,微分,振荡和迟后环节的频率特性和对数频率特性。

  2、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

  系统开环特性的绘制方法,开环频率特性的三种表示方法,极坐标图,对数坐标图(伯德图)和对数幅相特性图(尼柯尔斯图),非最小相位系统的频率特性。

  3、乃奎斯特稳定判据

  映射定理,根据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判别闭环系统的稳定性的乃氏判据,在S平面虚轴上有开环极点的情况,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相角裕度和幅值裕角。

  第六章线性系统的串联校正

  本章的重点是:

  (1)校正装置的作用及其选择依据

  (2)求校正装置传递函数的方法

  本章的内容着重于系统的校正问题,不宜过多的涉及到综和,后者涉及到许多实际问题,非本科程所能解决。在本章中注意设计系统时性能指标的提出要根据被控对象的要求和系统本身的可能两方面综合考虑。此问题比较复杂,不是本课程所能单独解决的。

  要求了解:

  校正问题的提出,校正的基本概念,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

  要求理解:

  1、超前校正与迟后校正

  超前校正装置的作用,传递函数及其特性;迟后---超前校正的作用,传递函数及其特性。

  2、常见的校正函数网络及其特性

  第七章非线性系统分析

  本章的重点是:

  (1)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分析方法。研究非线性系统的必要性,常见非线性特性,不灵敏区(死区),饱和特性,间隙特性和继电器特性,非线性系统的特殊性,稳定性与初始条件有关,可能出现自持振环,分析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方法。

  (2)描述函数及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分析方法。谐波线性化的基本概念,描述函数的定义及其求法,描述函数法的适用条件。

  (3)了解相平面法及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方法。相平面法的基本概念,相轨迹的定义,相平面法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4)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掌握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和判别方法,对影响稳定性的因素的分析。

  第八章采样控制系统

  本章的重点是:

  (1)采样系统的基本概念、零阶保持器、Z变换的基本定理,Z反变换,及采样定理。

  (2)脉冲传递函数求取,采样系统的响应特性及采样控制系统的稳定误差分析。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