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北京工商大学 > 考研大纲

2016年北京工商大学信计学院考研大纲

  816《电路》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电路》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电路》考试要求反映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特点,测试考生对于电路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灵活运用电路理论和方法解决复杂的综合性电路问题的能力。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本科目满分150分,其中基本知识的小计算题6道,每道题10分,综合的大计算题6题,每道题15分。
  参考书目:
  邱关源编著,电路(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三、考试用具说明
  考生应自带必需的文具,如2B铅笔、蓝(黑)色字迹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直尺、计算器(不带编辑、存储和记忆功能)。考生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标号题号,无需抄题。
  四、考试内容
  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主要内容:
  电路模型、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功率、电阻、电容和电感元件,电压源、电流源和受控源,基尔霍夫定律。要求学生理解实际电路与电路模型的关系,掌握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掌握电阻元件的特性及其电压-电流关系,电压源、电流源及受控电源,熟练运用欧姆定律,熟练掌握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主要内容:
  简单电阻电路,电阻的Y—△形联接、等效转换,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互换、输入电阻。要求学生了解端口的概念,理解等效的概念,熟练掌握串、并联电阻电路的计算、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互换,掌握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的等效变换,输入电阻的计算。
  第三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主要内容:
  电路的图,KCL和KVL独立方程数,支路法、回路法、结点法。要求学生理解电路的图、KCL和KVL独立方程数,熟练掌握支路法、回路法、结点法。
  第四章电路定理
  主要内容:
  叠加定理、替代定理、齐性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第五章储能元件
  主要内容:
  电容元件、电感元件、电容电感元件的串并联。要求学生掌握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特性方程,掌握电容电感元件的串并联的计算。
  第六章一阶电路
  主要内容:
  动态电路及方程,电路的初始条件,RC电路、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要求学生理解一阶电路微分方程的建立,掌握电路的初始条件的求解,掌握时间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掌握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与全响应的概念,熟练掌握求解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第七章相量法
  主要内容:
  正弦量及相量法的基本概念,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的VCR关系的相量形式,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要求学生掌握正弦量及相量法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的VCR关系的相量形式和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第八章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主要内容:
  阻抗、导纳基本概念,正弦电流电路的计算、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及复功率的计算,功率因数的提高,相量图,最大传输功率。要求学生掌握复数阻抗、复导纳及其相互转换,掌握各功率的计算,复功率概念及计算,掌握最大传输功率,功率因数提高的意义及计算,熟练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计算、相量图。
  第九章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主要内容:
  耦合概念,互感系数,具有互感电路的计算,空心变压器,理想变压器,变压器电路模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互感元件的特性方程、去耦等效分析和计算,掌握空心变压器和理想变压器的电路分析,理解耦合概念,互感系数。
  第十一章三相电路
  主要内容:
  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要求学生掌握三相电路的星形联接和三角形联接方式、相值与线值的关系,掌握对称三相电路中电压、电流和功率的计算。
  第十三章二端口网络
  主要内容:
  二端口网络方程和参数,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二端口网络的联接。要求掌握Z、Y参数方程,计算二端口网络的参数。

  控制理论考研大纲
  一、考试性质
  控制理论是我校研究生入学考试(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控制工程(专业学位)?(085210))的一门可选专业课考试科目,考试范围涵盖部分电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内容,主要包括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涉及电路模型)、线性系统的时域响应、根轨迹法、线性系统的频率特性法、线性系统的串联校正、非线性系统分析、采样控制系统(涉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离散概念)。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上述章节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要求
  1.试卷满分为150分。
  2.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参考书目:
  夏德钤,翁贻方著,自动控制理论(第4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三、考试用具说明
  考生应自带必需的文具,如2B铅笔、蓝(黑)色字迹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直尺、计算器(不带编辑、存储和记忆功能)。考生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标号题号,无需抄题。
  四、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本章的重点是:反馈控制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着重说明反馈的作用。在绪论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特点。
  要求: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反馈控制系统的分类,线性和非线性系统、随动系统和自动调整系统、连续系统和离散(采样)系统。理解:自动控制,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掌握:反馈的作用和特点,反馈控制系统的构成,常用术语及定义。
  第二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本章的重点是:
  (1)建立理想的数学模型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2)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物理系统数学模式的共性,按数学模式的共性划分典型环节,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振荡环节和迟后环节的数学模型。
  (3)系统的方框图及传递函数
  处理系统数学模型的一种研究方法---方框图,环节的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方框图的变换和简化,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和闭环传递函数。
  (4)信号流程图及其与方框图等系统数学模型的转换关系。
  处理系统数学模型的一种图形表示法---信号流程图法,信号流程图中的基本符号,术语和定义,信流图的简化,梅逊公式及其应用。
  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响应
  本章的重点是:
  (1)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与脉冲响应,响应的性能指标。
  (2)系统的稳定性和劳斯判据。
  (3)稳态误差。稳态误差的定义,稳态传递函数及稳态计算,O型,1型,2型系统,稳态误差系数,用动态误差系数表示稳态,扰动稳态误差的计算。
  (4)高阶系统的时域响应
  高阶系统的时域响应的特点(一,二阶系统响应的合成),零、极点与响应的关系,系统主导极点的概念,用二阶系统的响应近似的分析高阶系统的性能。
  4、稳态误差
  第四章根轨迹法
  本章的重点是:
  (1)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以二阶系统为例说明根轨迹的基本概念,根轨迹的相角条件和幅角条件。
  最小相位系统的以开环增益K为变量的根轨迹,相角和幅值条件,绘制规则及方法。
  (2)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根轨迹的特点和性质,绘制以系统开环增益K为变量的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3)闭环系统零,极点分布及其与时域响应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根据系统的闭环极点和零极点评价暂态响应。
  建议在本章中注意说明根轨迹上各特征点(如与实轴交点,与虚轴焦点,主导极点)的物理意义。
  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率特性法
  本章的重点是:
  (1)典型环节频率特性。
  (2)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绘制,最小相位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特点。
  (3)乃奎斯特稳定判据和稳定裕量。
  (4)系统频率性能指标与时域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
  要求掌握:
  1、基本环节的频率特性
  比例,惯性,积分,微分,振荡和迟后环节的频率特性和对数频率特性。
  2、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
  系统开环特性的绘制方法,开环频率特性的三种表示方法,极坐标图,对数坐标图(伯德图)和对数幅相特性图(尼柯尔斯图),非最小相位系统的频率特性。
  3、乃奎斯特稳定判据
  映射定理,根据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判别闭环系统的稳定性的乃氏判据,在S平面虚轴上有开环极点的情况,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相角裕度和幅值裕角。
  第六章线性系统的串联校正
  本章的重点是:
  (1)校正装置的作用及其选择依据
  (2)求校正装置传递函数的方法
  本章的内容着重于系统的校正问题,不宜过多的涉及到综和,后者涉及到许多实际问题,非本科程所能解决。在本章中注意设计系统时性能指标的提出要根据被控对象的要求和系统本身的可能两方面综合考虑。此问题比较复杂,不是本课程所能单独解决的。
  要求了解:
  校正问题的提出,校正的基本概念,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
  要求理解:
  1、超前校正与迟后校正
  超前校正装置的作用,传递函数及其特性;迟后---超前校正的作用,传递函数及其特性。
  2、常见的校正函数网络及其特性
  第七章非线性系统分析
  本章的重点是:
  (1)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分析方法。研究非线性系统的必要性,常见非线性特性,不灵敏区(死区),饱和特性,间隙特性和继电器特性,非线性系统的特殊性,稳定性与初始条件有关,可能出现自持振环,分析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方法。
  (2)描述函数及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分析方法。谐波线性化的基本概念,描述函数的定义及其求法,描述函数法的适用条件。
  (3)了解相平面法及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方法。相平面法的基本概念,相轨迹的定义,相平面法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4)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掌握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和判别方法,对影响稳定性的因素的分析。
  第八章采样控制系统
  本章的重点是:
  (1)采样系统的基本概念、零阶保持器、Z变换的基本定理,Z反变换,及采样定理。
  (2)脉冲传递函数求取,采样系统的响应特性及采样控制系统的稳定误差分析。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