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广东研招网 > 考研经验

中山大学新闻学考研:安静读书是一件极奢侈的事

  又到了7月了。7是一个对于我有特别意义的数字,拿考研来说,备考是从7月开始,加上今年3月份的复试准备,前后一共准备了7个月。既然如此,那我也就在7月7日贴上自己的经验贴吧。
  考研于我而言,开始觉得意义并不大,抱着试试而已的态度,考不考得上都不会太令我激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我逐渐找到了读研的意义,这份意义是在我考上后才慢慢找到的。因为在我做毕业论文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发现自己的知识积累太过贫瘠(其实在老师眼中我还算是看书思考比较多学生),一个人如果知识太浅薄,今后不管是从事哪一行业,都不会走很远。另外,今年6月在羊晚实习,本以为自己可以做出一手漂亮的稿子,结果一个有关环卫工的选题,就让我深受挫败。发现了自己的缺点,这样读研也就觉得有了目标的意义了。
  开始切入正题吧。
  我不想把这个经验贴写成一个展示自己成功的宣传稿,所以我尝试以一种中大老师欣赏的思维方式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即以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阐述该问题。

  一、应该每一个同学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中大新闻学怎么样?
  我想在这里用一种社会学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来回答,即从横向和纵向来回答这个问题,貌似张志安把这种方法称之为“时空搅拌机”。
  答:横向比较:(我只拿中大和复旦人大、武大三所学校比较,其他理工科学校的新闻系我就不纳入比较坐标系了。)中大目前排名第九(这种排行榜很多,武书连啊什么的一大推,究竟客不客观不太知道,但可以说明的是中大的牌子很大,所以资源就很充足,袁伟时这种大家就在中大任教。),所以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认可度还是不错的。那么中大的新闻系怎么样呢?说实话,论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综合实力应该较复旦、武大有较大差距。新闻这块,就展江(目前还不知道他下半年走不走,因为胡舒立不再担任院长,但官方称任在中大担任教授、博导)、李艳红、张志安三位学术大牛,其他的研究可能做得也不错但称不上学术大牛。而复旦、人大、武大等传统强势新闻学院,学术大牛随便一抓一大把,所以就论新闻学的学术研究综合实力而言,真的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好。如果你是抱着走学术的道路,而且本身起点非常高,真的不建议你报考中大新闻学研究生,你去报复旦吧(只限于你的起点很高实力很强而且非走学术路不可)。中大的新闻实践方面呢?(其实理论和实践不应该分来来评价的,我之所以分开是强调中大新闻学的特色在于实践。)因为有胡舒立作为业界标杆,做院长的几年,她的传媒理念应该很好地融入了中大的新闻学教育中,所以中大新闻系的学生应该在实践能力、素养方面很强势,从他们学生做的几个新媒体账号可窥见一斑。外加张志安这样打通学界与业界的男神教授的领导,起码中大新闻系学生的实习机会很好起点很高,还有张志安经常对爱徒们的吹捧和宣传,更让我们羡慕嫉妒恨!外加地处广州,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更是静水楼台。比起武大的新闻系学生,实践这块的资源就无法和中大比了,不是说武大没有好的实习机会,而是武大的学生去广州实习的成本会很高。还有江艺平去年的加盟,可以让中大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如此盛名的新闻人,是在让人羡慕啊。
  纵向比较:我听我老师(一位曾在南方奋斗过十多年的媒体人,后来回归学术,知道很多媒体圈的故事)讲过,在当年的广州媒体圈里头,就数“武大帮”和“中大帮”了,什么人大啊复旦啊那个时候都不成气候。武大出身的记者一问对方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如果是中大的,就觉得咱们可以坐下来聊聊,中大出身的记者也是如此,骨子里都带着傲气,了解武大历史的学生应该可以理解他们的那种傲气。举这个例子只是从侧面论证历史上中大出身的新闻人可牛气啦!(估计这群牛气的新闻人里头大部分都是中文系和历史系毕业的>>>>)。有了历史上的优越感,我们可以更有底气了。再来看看中大新闻学院这几年的发展:自11年胡舒立成为院长后,展江来了,张志安来了,吴飞、陈卫星来了,江艺平也来了,貌似胡舒立还请了袁伟时给新闻系学生上历史课(这个不能太赞了!)这样的发展势头,很猛!还有一些年轻的海归学者也纷纷投奔中大传设院,(我在面试时就遇到了一位海归老师,一聊竟是我的老乡,她本科复旦硕士香港博士英国),这也是一批非常珍贵的学术资源,他们接受了西方的社会科学学术训练,势必会影响中大新闻系学子。现在胡舒立虽然不担任院长了,但据官方称仍担任教授和博导,其实已经很好了,63岁的她让贤年轻的张志安,也不是一件坏事。
  中大传设院自身的特点:从我对它近一年的了解和复试时的接触,认为它:开放包容——近三年都是350就过复试线,英语线一直都是55分,其他学校都会自己提高,将复试名额压到很少,但中大每年都有几十人参加复试,我想这是为了给更多考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很多时候分数并不能说明实力和专业素养;自由专业——中大没有参考书,但从中大的初试题目中可以看出,中大的新闻理念强调新闻专业主义即强调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是商品、媒体是为社会公共服务的社会公器,与国内大多数新闻传播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红色新闻观不太一样;公平公正——录取名单在复试完后的当天就出来,在录取名单中有三本学生,在被刷掉学生中有985名校学生,我和我的同班同学都上了,整个复试细节做得很好。
  以上是我的分析,应该能帮助你稍微客观的认识中大新闻学。我试着从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中回答问题,这也是在处理中大初试试题时应该掌握的技巧。中大的试题看似很简单,几乎每道题都可以有话说,如对今年初试专业一中的谈谈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看法、分析自媒体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技术政治经济与新闻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都需要考生在深入理解课本理论后,从宏大的史论的角度来解析问题,如谈谈对新闻客观性的认识(20分)就需要对新闻客观性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史的认识,新闻客观性原则是如何建构、消解和回归的,了解了客观性原则的发展历史后,你就可以很轻松地驾驭这样的题目了,一个纵深方向来阐述客观性的实质,然后从横向来结合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客观性的困境与机遇,最后给出自己的见解,水到渠成,堪称完美,郭庆光李良荣看到了也给你高分!
  所以,中大新闻不考新闻史,但新闻史又融在每一试题中,因为史论从来都不会分家,研究新闻理论必定要研究每一个理论的发展脉络,而研究新闻史其实正是在研究新闻理论。所以推荐
  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讲述了新闻客观性的发展历史,强烈建议;
  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潘忠党、陆烨《成名的想象》(一篇论文,神作)——讲述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脉络;
  刘海龙《范式与流派——大众传播理论》——这本书是备考中大新闻传播理论必看书,而且得认真看,它的重要性我就不再强调了,只强调一点:注下书中对每个理论发展历史的梳理,希望看了这本书后你能有传播史论的观念。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