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考研经验

【北外】择校备考战术

  ►情况介绍

  首先说一下我的情况吧,我的本科是河南某师大的对外汉语专业,今年一战报考北外汉硕,初试专业课255,总分400,初试+复试总成绩89,拟录取。其实大学前三年既没拿过奖学金,还因为天天不上课挂掉了教育学。就是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学渣,结果竟然看起来还不错,说这些是为了告诉大家,如果确定考研,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虽然在过程中会不断自我怀疑,但是坚持就是胜利。

  ►关于择校

  如果已经认准不戴北外校徽不罢休的同学可以跳过这一(大)段(废话),如果心存顾虑的话还是可以看一下。

  首先,你要了解自己为什么要考研。修身齐家的前提是诚意正心,一个明确且强烈的动机是一个很大助力。问问自己是为了追求名校梦,弥补高考的失利;还是对本专业有兴趣,想要继续深造以图在行业内有更高的发展空间;亦或是为了学历,有一个研究生上就行。不同的动机对你的择校倾向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一位长辈建议我从三个角度来考虑:学校层次,学科实力,地缘优势。考研同理。如果你是为了圆名校梦,那可以报一个(甚至是学科实力不那么强的)985院校,而且如果想以后转行的话,985的牌子在就业市场上也是很有优势的。如果你只是求一张研究生文凭,那么应当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一所相对难度没那么大的学校。如果是出于对专业的兴趣,有志从事汉语教学,那么建议可以考虑学科实力较强的学校,有些学校(例如北语),作为一所双非院校,照样是执对外汉语界之牛耳的大拿。而区位因素的差异,是我在高考报志愿时忽视但本科四年感触越来越深的一个因素。由于专业特性的原因,北上广以及沿边沿海地区的学校,相比于内地各省市的院校,有着天然的优势,北语的同学告诉我,他们连普系的学生都有外国语伴,而我们暑期带外国留学生的机会都要因为极度的僧多肉少而竞争激烈。尽管整个项目只有短短一个月。遑论在社会上能找到的汉语教学实践的机会了。我曾戏言,还不如去北京上一个三本,这样还能去名校蹭蹭课。除了资源上的差异外。不同地域学校的参考书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如果选了一个指定书目与自己本科用书相似的学校,复习起来无疑会轻车熟路许多,而我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而放弃了大部分南方学校。

  除了以上三点,由于考研以及汉硕的特殊性,择校时还是有几点需要注意的:

  首先是考试内容的问题,有的同学在某些方面可能会兴趣缺缺或者不太擅长,那么就要扬长避短,了解一下各个学校的真题看是否适合自己。比如不喜欢文学的同学就要慎报考大综合(文学综合+语言综合)的院校,觉得外国文化难的同学就要看清楚哪些学校会考这些内容了。而且不同的学校出题风格会不尽相同,有的以客观题为主,比如北师大;有的几乎全是主观题,例如(万恶的)北外。不同的学校题目有不同特点,例如北大广(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不敢出)北语深(专业一会涉及语言现象的分析)北外细(答案全在犄角旮旯里)武大川大这些学校更是以重视古文而著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以如果心里没底的话还是可以参考一下各个学校的真题的。

  另外就是孔子学院的问题,大部分学校的汉硕学生在研二的时候都会派出实习。大部分孔院还是会优先考虑中方合作院校的学生的,如果有心仪的国家,可以多关注哪些学校在那里建的有孔子学院。

  就我自己来说,选择北外一是因为是北方的学校,现汉古汉引论文化等主干参考书与我们本校基本一样,没有换书的麻烦,而且对外交流平台很好,年年孔院指标多到用不完,毕竟22所孔院不是盖的,而且基本都是好地方。(骄傲脸)就连外研社也于去年在英国开了一家孔院,其实力可见一斑。要承认也是受学姐经验贴里对北外美(jin)好(zhang)校园生活的蛊惑,开始忍不住幻想大红门背后的日子。关键是在以往的经验贴里听说北外出题很基础,基本都是课本知识,只要细致复习就没问题。(所以看到今年专业二我的内心是崩溃的,花了三分钟来怀疑人生以及怀疑自己是不是拿的是北大的卷子)不过坚持自己根据往年真题总结出的的复习方向被证明还是卓有成效的。其实,让我下定决心确定北外的是学姐的几句话:“你报名校,和你报本校,付出的努力其实也是一样的,你不可能因为你报的学校低了就不努力,那么既然这一年你肯定是要全力以赴忘我付出的(虽然并没有做到,括弧笑),那么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更好的归宿呢?”就这样一时冲动定了下来然后之后千金不悔,因为当时虽然知道大概知道报录情况但是并没有直观概念,觉得每个学校都差不多吧。如果让我现在锱铢必较地权衡利弊说不定就不敢报北外了,也算是傻人有傻福吧。

  ►关于备考

  1.战略上的各科规划

  北外的考试,涉及到的几门专业课基本就是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国文化要略、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写作(具体参考书目详见官网)这几门,下面我们分述一下各科的特点及应对策略。

  (1)现代汉语

  这门课可以说让人又爱又恨,虽然他知识点多但是东西碎呀,虽然分值高但是考得活呀~对每个考汉硕的人来说,这门课都是肉山大魔王一样的存在,可以说,从第一天开始复习,到上考场前一刻,都在看现汉。

  这门课给大家的建议是,不要怕多看几遍,现汉看多少遍都不多,因为每遍都有新收获(没有就说明看的不到位),而且在看书的时候,请尽可能细致一些,因为这本书的出题点是非常细碎的,如果觉得把握不好重点,可以结合历年真题,标注出出题点,或者就硬着头皮看下去(反正第一遍看书那些特别难懂的东西大约你也是记不住的,要是一遍就能懂就能记得住你也不会来看我的经验了)现汉是一个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相结合的过程,他确实有很多需要理解的东西,如果有人点拨一点可能会好很多,而且也有很多帮助理解的记忆术,不过那也是建立在你已经对课本内容很熟悉的基础上,如果只是看前两遍的话,遇到的问题大多还是因为看的不仔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大家都懂,现在时间还很充足,足够大家静下心好好看现汉。现汉还有一个特殊性是,是需要一定的题量来检测自己的复习程度的,因为有些学校的题可能会出得比较活,在看了几遍书之后可以试着做做题,这样也有助于自检不足,找出疏忽的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复习。

  (2)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北外用的是刘珣的书,别的学校也有用赵金铭或者周小兵或者其他人的书的,不过讲的都是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方面的内容。这本书乍一看非常杂,简直包罗万象,既有语言学的内容,又有语言教学的内容;实则内在的逻辑联系还是比较清晰的,在一开头作者就理清了全书的理论框架(按理论基础、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三个部分展开),而且这本书非常有用,对于以后我们的教学实践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是科班出身的老师和其他老师的重要区别之一。近年这本书在北外的考试中主要是两个名词解释+五个判断。(除了今年,详情见真题)。对于这本书,我个人的建议是至少先通读一遍,然后理清大致的脉络,然后读也好背也好,熟悉课本内容,进而把握大块知识点(比如可以出名词解释或者简答题的点),这本书相对于现汉来说还是很规整的,知识点都很清晰,只要你能花时间给他们整理出来,还是很一目了然的。而且由于这本书鲜明的指导性,可以一边阅读,一边想象自己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如怎样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或者想象一下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如针对课堂出勤率不高的情况)。这样一方面有助于理解,一方面也有助于将内容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加深印象。

  (3)教育心理学

  北外专门指定了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书(如果没有指定书目的学校,看引论里的心理学基础部分也是可以的)。这本书可以说是哭着进去,笑着出来。虽然看起来很佶屈聱牙,艰深拗涩,但是它是逻辑最清晰的,更重要的是,回报率稳定啊同学们!每年的题全是课本知识而且相对比较集中,每年就考那么些个重点内容。可以说只要好好背书就没跑了。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不好懂,不好记。建议可以引论上的内容互相参考,而且这本书好玩的一点是,你可以用它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指导自己的复习之路,比如当你把引论的知识和自己的亲身体验结合起来的时候,你就是在进行有意义学习。如果某段时间内心特别地狂躁,可以用叶克斯多德森定律来安抚自己,告诉自己动机不要太强烈哦。

  (4)中国文化要略

  这本书基本上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你以为他很有意思...但考点实在是太碎了。而且不同学校的考试方向差别实在是太大了,不好一言蔽之地概括。建议大家前期至少踏踏实实先看三遍书(约数)这样对书上的内容有个大概印象,先别怕记不住,在以后的日子里尽量每天都看一点文化,虽然一天可能看不了多少,但是多看几遍,这样比较稳扎稳打一点。有的套装里有作者署名的考研笔记,可以先背一下那个,在心里有一个大概的框架,然后再一点点充实进去骨肉,先从小题做起,挖空填空,再自己总结名词解释和简答。可以有一段时间比较专攻某一本书,但是尽量不要把一本书晾在一边太久,时不时还是要翻翻,潜移默化地增加自己的印象。文化除了多背书之外还可以多看看题,网上各种题库也都是挺多的。

  (5)跨文化交际及案例分析写作

  这个大多数同学在本科可能没有开这门课,而且案例分析也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题型。建议大家可以看自己学校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参考书,比较通用的是胡文仲的书,此外有些学校还会有贾玉新毕继万关世杰祖晓梅等人的书,不一而足,只要找准一本书把他的主要理论掌握了就能在案例分析时找到很多突破口,不一定一味地求全而综合各家说法,案例分析关键是要条理清晰,在充分发现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之后要能把他们适当归类,并逐条找出对应的原因和解决措施,然后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把他们结合起来,然后再塞进去一些专业术语,能自圆其说就齐活了。其实有点像高考政治,有一点点官样文章的感觉,后期上手之后还是比较轻松的。前期可以以看为主,后期可以试着写一下,一定要写,哪怕一星期就写一篇也要保持手感。

  2.战术上的时间安排

  我是2015年2月确定的学校,然后寒假主要是在收集资料和背单词,上半年在一边上课一边(吊儿郎当地)看书,这一阶段主要是在逐步培育自己看书的习惯——坐功,毕竟要从前三年天天玩玩玩的状态切换到寒窗苦读的状态真的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渡。不用给自己硬性规定每天一定要看够很长时间,只要每天有几个小时看进去书就行。那半年因为我还有别的事情,无法全身心投入,中间还一度中断过一个多个月,所以成果不是很显著,只把现汉和语言学纲要(虽然不考)结合笔记看了一遍,单词书看了一遍。期间还发生了很多事,让自己在感慨人生之余更加坚定了考研的步伐。

  真正开始火力全开地全日制地复习,是在六月底七月初,暑假主要完成的就是现汉引论笔记的整理,以及引论和文化的第一遍复(yu)习,公共课方面跟着考研班上了半个月的英语和政治,然后做了做从05年开始的英语真题。暑假的收获就是固定了每天较为规律的作息,而且培养了能坐得住的功力。假期整理了一些笔记,一方面整理笔记也是一个熟悉教材的过程,而且也为开学后全面复习赢得了一点时间。应该说除了案例分析和教育心理学,大部分专业课的书在暑假以及至少过了一遍了。基本是两遍。BTW暑假的作息大概是这样的:

  7:00起床

  8:00~11:30过现汉、文化、引论各一小时

  15:00~18:30整理知识体系+英语真题

  19:30~21:30做现汉练习题+标注北外真题

  大四开学之后的9月和10月处于一个基础阶段和强化阶段交织的一个过程。具体情况是这样。我一般把一天划分成三段。早上是用来背书,一遍一遍地过专业课,每门课给一个小时。所以9月10月的上午可以算是引论现汉和文化强化阶段。下午有时候会留一个小时给英语,其他都作为专项的形式留给专业课,九月份看完了教育心理学,十月份看完了朱勇的案例分析和案例争鸣(一个月一本书确实有点慢,当时也是心大),这可以算作是这部分专业课的基础阶段。期间还看了看政治大纲,做了一下肖秀荣的一千题,以及15年部分名校的真题。

  这段时间的作息也有所改变,早晚开始、结束学习的时间都分别提前和延后了一个小时,中午也是尽量保证两点半就到教室,毕竟刚开学那会儿大家学习热情都比较足,我们自习室还不能占位子,曾经出现过连续将近一个月六点二十自习室一开门位子就基本哄抢一空的局面。

  等到了十一月,才算真正开始“背”书,之前都更多是在“读”课本。因为此时专业课都至少过了一遍,基本也都过了三到五遍,熟悉程度也有所加深。之前是一上午分给四门不同的专业课,平均每门课一天可以过一章。11月开始,上午+下午都在看同一门专业课,基本可以达到一天一门课的速度。对每门课才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宏观的把握。在这个时期不仅靠嘴更靠手,我个人倾向于一边看书一边随手写下本章节的框架,一边背一边写用心理学的话说也算是多元表征了吧。

  十二月是一个很微妙也很关键的时段,之前积累的知识在这一时段升华,而之前情绪上积累的隐忧也在这一时期爆发,12月初曾陷入一段自我怀疑的低谷,加上天气原因带来的身体不适,直接导致极其低下的效率。度过了那段瓶颈,静下心来,就慢慢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一开始我是一天一门专业课,四天看完四门。后来就能达到一天专业一一天专业二的速度了。曾经戏言,这就好比练武,一天是一个小周天,四天是一个大周天,待运行满七七四十九个大周天,神功可成矣。

  你们可以看到,因为我把笔记等工作都赶到了前面,所以前期主要是背笔记,后期在掌握了笔记的基础上就完全是背书。至于说有没有分题型整理知识点,一开始是没有的,后来到了十二月把专业二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简单地整理了一下,一是为了有的放矢二也是为了确定一下自己写在卷面上的答案。

  ►关于复试

  其实从知道成绩的时候就知道应该能进复试,但是毕竟拖延癌晚期,直到三月份开学还没怎么摸书,刚开学又捯饬毕业论文弄了一两个星期,所以其实准备得不是特别充足,所以直到坐在候场室里的时候心里还是忐忑的。

  不过事实证明,有时候人的担心就是自己作自己。北外中文学院的复试只有面试和听力,没有口语,没有笔试,相对还是比较轻松的,既然大家能够初试,说明水平还是不差的,只要放松心态,把真实水平发挥出来,就问题不大了。

  关于复试流程,应该也有别的学长学姐分享过了吧,我就说说我的复试题吧。

  我抽到的标拼音的题是“刘鸥的父亲是个胖子,一个挺倔的老头。”近义词辨析是“不”和“没”。(但是好不容易抽到这么好的题老师居然没问!!我最担心的就是同义词辨析...ORZ)在标完拼音之后,老师让我在黑板上写了“重振旗鼓”这个成语。然后就是每个老师各问了几个问题。先问了“我和他见面”能说不能说,要怎么改,又问了颜色词的教学(证书考试的原题),然后又根据简历问了几个问题(但是前几个进去的同学都说没有问到简历!懵逼.JPG!)朱勇老师问的是我在带德国留学生的过程中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然后我上来就说欧洲人没有想象中开朗...然后他楞了一下?德国人开朗?我:…真是大写的尴尬.JPG。真想扇自己一巴掌…然后中间的女主考老师(应该是吕滇雯老师)看我简历上有街舞比赛,就让我演示几个动作…(but!前几个进去的小伙伴都说没有让展示才艺所以当时真是措手不及!)于是就在那边跟老师墨迹…得亏北外老师人好,如果遇到柯以敏那样的主考一定会被当场骂“滚出去”的吧。于是当时尴尬的我就尴尬地给尴尬的老师做了几个尴尬的动作,想想也是…丑得自己尴尬癌都要犯了。完了老师就让我拿着简历出去了…最会心一击的是…出了考场才发现自己有一个轻声和一个儿化忘了标了,“重”字的笔顺好像还错了。整个人都是大写的目瞪狗带.JPG。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面试这种东西,真的是不要紧张!不要紧张!不要!紧张!都到复试了,大家拼的就不再是知识储备了,而是临场的应对了。其实跟其他同学的题比,我觉得我的题真是老师大发慈悲了,然而复试发挥得辣么衰有很大一部分还是因为太紧张了吧,所以不要把复试想得太可怕,焦虑程度过高反而会限制自己的发挥。相信自己就好。

  ►关于鸡汤

  啊…终于可以灌鸡汤洒狗血了…我觉得大家完全没必要把考研看得多么重大,多么now or never,尽量去享受这个过程,毕竟,就我个人来说,这是我大学四年唯一有大块时间静下心来学习的时候,和高考填鸭式的备考不同,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自由,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或许前期不明显,但是到后期,能够一点点看到自己的进步,是一件多么有成就感,多么幸福的事。

  (可能也是前三年玩得太过了,所以能有坐下来学习的机会觉得弥足珍贵,尤其是上半年,各种事情撞在一起,连看书都是一种罪这种体验,真是让人挺五味杂陈的。)

  同时,就我个人经验来说,这真是一个人的战斗。无论有没有研友,这份经历没人能替你体验,暑假在外面租房子住,把头昏脑涨的自己从书堆里拉出来,走在回去的路上,看着被路灯光拉长的影子,油然而生一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感觉。其实这种独处也是挺好的,礼记说“君子必慎其独也”,这段时间是一个很好的淬炼,能让你发明本心,不断反省内视,在以后的路上,想想自己以前的付出,大约也会慎独吧。所以,那些唤着我早起的春风,那些催着我脚步的夏日,那些映着我身影的秋月,那些暖着我手心的冬雪,真的谢谢他们。

  此外,无外乎就是一番关于天道酬勤的被卖臭了的鸡汤。在我这里,我叫他“deserve”。一直很喜欢这个词。付出努力,得到回报,you deserve it,你应得的;功夫不到,梦想只是镜花水月,你活该。现实就是这样。并不是成王败寇,在备考的时候经常把这个作为自己的警枕。而且就这一次的经历来说,付出真的有收获。Everymomentmatters。你看的每一页书都不白费,就算没有直接转化为分数,也会在别的地方成为你的助力,艺多不压身。、

  还有一点是我看学姐经验贴触动非常大的一点,千万,不要,感动自己。那位二战学姐自己说她在一战时做的最多的就是感动自己,可能也是一天十一二个小时,但是苦功干做不见得记住了多少,如果只看辛苦程度,那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个个都可以感动中国了,我们只看结果,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记住就行,请时刻提醒自己永远有那些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的人。每天问问自己记住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可以有什么方法让自己学得更好。让密涅瓦的猫头鹰为你整个复习保驾护航。虽然在考前听过有学姐追剧逛街依旧超高分,考后也知道有同学复习不下去就粗去嗨皮照样秒杀一众苦行僧。但是这些经验我们笨鸟只能高山仰止,然后继续埋头苦干。苦学尚且不一定能成功,更不要沉溺在苦学带来的心理上的安全感里不能自拔。

  最后,研究生不是终点,只是个过程,希望大家无论成败,都要把备考时养成的好习惯保持下去,才能让你一直进步,毕竟,以后能让自己这么心静的时候,不多了。

  这个贴罗里吧嗦说了这么多,完全是自己没有条理的的碎碎念,有什么问题可以再问我,可能更有针对性一点。祝大家能对得起自己付出的努力。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