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四川研招网 > 四川大学 > 考研经验

研友分享:四川大学历史系考研大业



  其实熟悉我的人可能都知道,我四年大学生涯中,拿过一次国家奖学金,两次国际励志奖学金,学习成绩在全班一直属于拔尖水平。当年我选学校时,不止一个老师与同学建议我选择第一梯队,但都被我婉言谢绝。尤其在我的分数出来后,这种言论更是泛滥。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不后悔,因为首先我的家里人绝对不会给我第二次考研的机会,而我是适合搞研究一定要考研的,所以我必须一遍过。另外,我并没有绝对的把握能超常发挥,更何况还要面对复试的艰难险阻呢?相反,我们班另外还有一个基础并不太好的同学,也不知什么原因,报考时突然报了北大,一下子在全班炸了锅,许多人纷纷对我施压,我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句:“能报不算本事,要能报我还敢报哈佛剑桥,关键能考上那才是英雄。”结果成绩公布,这位同学连300分都不到,连去北大潇洒走一回的机会都没捞着。孰是孰非,此刻自有公断。

  其他几个问题。1.要不要考研与跨专业。我一开始就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考研。同样,要不要跨专业也因人而异。基本上可以这样选择:如果你专业课学得好的话,最好别跨专业;如果英语学得好而专业课学得不好的话,可以尝试跨专业;如果你两者都学不好的话,或者家庭条件不允许上研,而你自己也有就业的机会、愿望和能力的话,那就不要考研。(我们系上一届有一个师兄没有考研,人家努力训练师范技能,最终获得河南省第一名,最终也签了个不错的单位,堪称不考研族的典范)2.关于报考学校专业与地理位置。基本上可以这样选择:如果你考研是为了搞研究(像我这样的),那就学校专业优先;如果你考研是为了混文凭,那就地理位置优先。3.要不要报考研班。坦白说,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我本人就报了一年的政治与英语班,上下来发现,要说有用也有用,比如我的许多考研心得就是当时那些老师告诉我的,而且实践证明也是正确的。要说有用吧也实在有限,而且耗费了许多时间与精力,还花了几百块钱。所以我建议,如果你的专业课基础不好,千万别报班,因为它会挤压你的正常学习时间(我一个同学就是,跨专业考历史,几乎零基础,报了班后 ,上课都来不及,复习节奏一下子打乱了,一推再推,结果惨败)。如果学有余力,可以考虑一下。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又有这个想法,可以从大四手里买他们考研班上一年发的资料,很便宜,又有他们做的笔记,而每年的内容基本上是不变的。4.关于考研分数的问题。我们国家的研招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东部的学校使劲压分,而分数线偏高;中西部的学校使劲放水,而分数线偏低。甚至有“旱区”和“水区”之称。尤其是京沪苏浙等地,连年干旱无雨。因此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像南京大学这样的学校刚刚过了线就能去复试甚至被录取(这也是为什么北大、人大等校的分数线这么低的原因,反正他玩命压你的分,分数线再低也是茫然),而中西部的学校你得过几十分才有把握。这样一来对调剂等问题也产生了不公平的效应。所以如果说你有一些非智力因素(比如字写得不好,跟我一样)会影响总体印象分的话,建议尽量去中西部。

  第三,好好享受一下快乐的大学生活,调整好心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有人把考研的预备期也投入到正式期当中,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人的精力有限,能坚持吃一年的苦已属不易,古人云“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过早投入复习,第一到时候可能会忘了,第二等到最后的冲刺阶段可能力不能济。所以大三这上半年我就建议大家该吃吃,该喝喝,该学习学习,该活动活动,没过四六级的争取过了,不是统考的考生赶紧确定学校、选专业、买教材、找笔记。现在回想起来,大三上半年实在是我大学四年中过得最惬意的半年,也算大战之前的寂静吧。

  第二阶段:2010年2月

  这是寒假的一个月,我听了考研班老师的建议,结合自身情况,做了以下几件工作:第一,把山东大学仝晰刚编的那本参考书背了一遍,并把海文考研班出的历史学专业的题背了一遍(二者重复的部分就免了),打了个基础。第二,翻译了30多篇英语文章,来源主要是朱泰祺的英语考研指导用书(如果没有朱泰祺的书的话,用新概念英语3上文章做练习也不错)的90年到00年的英语考研阅读理解题。具体步骤为:先翻译,然后对照译文对照自己的差距。大家不要小看这两步,那可就跟把大象装冰箱差不多,因为考研英语阅读文章的难度比四六级高得多,而且文风大异。我们翻译并对照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逐步适应英美文章风格的过程,不仅可以练翻译,更能练阅读。所以后来我做考研真题时,不管难易,基本上没有感觉到不熟悉,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此次训练。

  第三阶段:2010年3月至6月

  这四个月是打基础的阶段,你的学习进度可以稍微慢一点,但是一定要扎实。先说英语,我很赞同我们考研班老师的观点,七月份以前不要做题,特别是真题,因为你的基础没有打好,做了也没感觉。所以说头四个月一定要解决好单词和长难句的问题。对于单词,我是背了四遍的,头两遍没什么感觉,第三遍才算有点眉目。等到第四遍之后,不能说个个精通,至少各个单词看起来也像我儿子那么熟悉,达到这个水平就差不多了,因为你不可能记住所有的词,掌握词根就行了。如果基础差的话,也争取背个两三遍,总之遍数越多越好,这就叫冲刷记忆。不会的单词可以记下来,等到最后冲刺的时候再一遍遍地背,这就是核心词汇(我看的是考研班总结的,基本上差不多)。单词书,星火或者新东方的都行。至于长难句,我当初是听考研班老师讲的课,后来感觉有一本书不错,就是王若平的“考试虫”系列中的长难句部分。如果你的基础较好且学有余力的话,可以尝试做一些模拟题,我当时做的是新东方的阅读理解题(高分版),这上面的题比考研真题难,但却适应了日益变难的阅读理解A的潮流,方法与寒假时差不多,只是多了做题这个环节,这本书对题目的解析还行。顺便说一句,其实考研有许多资料都是可以从大四毕业生那里买旧的,比如英语单词、作文、考研班讲义、模拟题(一般做不完,我都还剩一小半,遑论他人)、政治大纲解析、任汝芬序列一等等,这些东西不仅便宜,而且往往有前人的笔记,买它们真是一箭双雕,记住买的时间:大二下学期末和大三下学期末。

  再说专业课。看过2010年历史学的考研题后,使人不觉出了一身冷汗,我从复习的一开始就深切地意识到:历史学的复习一定要以教材为本。我针对的是某些急功近利,过分看重教辅的同学。我承认,教辅在考研过程当中的确很重要,但它再好也有缺陷,不能取代教材。且不说教辅不可能有教材这么广的覆盖面,另外有些教辅本身编得就有问题,比如长孙博编的名词解释,解释一个词能用上洋洋洒洒几百个字,考场上哪能那么浪费时间?另外教辅往往是把某些知识点按照题的方式规定下来,这个点他认为考名词解释就按名词解释整理,那个点他认为考大题就按大题整理,而有些他认为不会考的点他压根甚至不整理!大家想想,如果考研题像今年一样比较简单还则罢了,如果像去年那样该考小题的考名词解释,该考名词解释的考大题,什么都不该考的考了小题,那整天光看教辅的考生岂不完蛋?我们系去年考研的惨败,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此。而明年的考研题,我可以负责任的预测:会很难。所以我这里推荐几本比较好的教材:《中国古代史》(两本),朱绍侯、张海鹏、齐涛,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史》 李侃、李时岳、李德征、 杨策 ,中华书局;《中国现代史》,王桧林,韩大钧,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史》(六本)吴于廑、齐世荣。

  至于教材与教辅的使用方法,我是这么做的: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按照仝晰刚的山东大学的教辅进行复习,但是把上面比较好的知识点摘抄下来作为补充。总之,我建议知识点最好自己总结,使用自己的语言,因为历史学要把教材中教辅中没有的知识点补充到该教辅之上(可采取记页码的方式);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按照上面列举的教材进行复习,但是如果该教辅上的相关知识点比书上整理的好,可参照该教辅。至于其他教辅,可以考研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考组织语言的能力,名词解释越短越好,大题越长越好,这是一个答卷的整体要求,这也是我为什么建议不要过分依赖教辅的原因。知识点总结后就要背诵,我截止到考研结束是背了四遍,我们班其他人大概背了两到三遍,跟英语一样,熟能生巧,越多越好。这四个月背一遍就行。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