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甘肃研招网 > 西北师范大学 > 考研大纲

2016年西北师范大学905发展经济学考试大纲

  《发展经济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05)

  一、考核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吸取和掌握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合理成分,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同时应能结合我国实际,思考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

  二、考核评价目标
  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这门学科引入我国时间并不很长但影响很大。其原因是,它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它所论证的是资本如何积累,人力资源如何开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如何进行,人口在部门之间如何流动,对外贸易如何开展,国外资源如何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制定,计划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如何处理,发展的优先次序如何选择,投资项目的成本与收益如何评价等等有关经济发展问题。这些都是一切发展中国家为谋求经济发展所必须通盘考虑的问题,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中作出很大努力去解决而尚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课程的考核评价目标是,学生在掌握发展经济学相关的理论基础上,联系我国的情况进行对比和反思,正确思考和解释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涵义
  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
  第二节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
  二、经济发展
  三、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第三节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
  一、发展经济学的兴起
  二、发展经济学的演变
  第二章 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节  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
  一、经济增长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类型
  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Harrod-Domar)模型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四、新增长理论
  第三节 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第三章 资本形成
  第一节 资本与资本形成
  一、资本的含义
  二、资本形成的含义
  第二节  促进资本形成的理论
  一、“大推进”理论
  二、“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三、“起飞”理论
  四、正确认识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五、金融深化与金融抑制
  第三节  资本形成的来源
  第三章  人力资源?
  第一节  人口增长及其变动规律
  一、人口增长演变的三个阶段
  二、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教育与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及其形成途径
  二、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就业与劳动力充分利用
  一、劳动力资源与就业压力
  二、关于发展中国家失业的理论探讨
  第四节  中国的就业
  第五章  技术进步
  第一节 技术进步概述
  一、技术进步的含义
  二、技术进步的类型
  三、技术进步的过程
  第二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一、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二、技术进步贡献的衡量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革
  一、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变革的途径
  第四节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创新
  一、技术选择与比较优势
  二、技术选择与就业
  三、技术选择与后发优势
  四、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
  技术是重要的,但是,“制度至关重要”(North,D.,1994)。没有一定的制度前提,没有制度的不断创新与变迁,科学技术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当然也就不存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技术进步。可以说,制度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最强劲的动力。制度创新必须在研究与开发、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等各个环节,构造推动技术发展,促进技术进步的运作机制,包括激励机制、扩散机制和风险机制等方面。
  第五节  技术差距与技术转移
  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技术差距是二者在技术、资本、人力资源、信息和管理、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差距的集中体现。技术差距的存在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前提。发展中国家在自主研究开发,自主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通过知识、技术的国际传播和转让获取有益于经济发展的知识和技术,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章考核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摒弃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入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集约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取得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并确认通过促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主要的政策选择。明确创新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对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六章 自然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麦多斯于1972年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增长极限论,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该报告的问世,标志着人们对传统增长方式理论上的全面怀疑。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与发展会议所形成的文件,显示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及“持续性”的概念,则首次于1980年出现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文件《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中。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但是,需要重新审视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和目的。
  第二,可持续发展要以自然资源为前提,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第三,可持续发展要求公平与效率的高度统一。
  第四,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等的综合性的概念。
  第五,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六,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创新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的测度
  目前,国外学者在可持续发展指标方面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⑴运用现代经济增长模型构造指标。⑵从财富的角度衡量。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技术、制度等因素,而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进程。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与技术进步都是传统经济发展理论考察和研究的对象,但基本上都是静态地、孤立地分析这些因素,环境与制度因素则是传统经济发展理论较少涉及或作为外部因素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人口因素、自然资源、制度因素、环境因素。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坚持经济发展优先的原则是发展中国家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总的看来,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如下几个方面:⑴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本积累。⑵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⑶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⑷充分发挥政府调控的作用。
  本章考核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自然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对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手段,首先要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要求理解实现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认识造成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的基本原因,认识经济手段、行政管制手段和自愿手段之中,经济手段是保护环境、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形式。
  第七章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第一节  刘易斯模式
  第一个人口流动模式的提出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先驱人物之一的刘易斯(Lewis,W.A.)。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含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或部门:一个是仅能满足糊口的、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的部门,这一部门以传统的农业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远比前一部门为高的城市工业部门。因此,刘易斯模式一般称为二元部门模式(dual-sector model)。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流动,为城市工业部门扩大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供给和资本积累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刘易斯模式还界定城市工业是资本主义部门,以传统农业为代表的部门是非资本主义部门。
  一、无限劳动供给
  无限剩余劳动供给是指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在现行的一个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也就是说,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是具有完全弹性的。
  二、剩余劳动的流动
  剩余劳动会由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流动或转移,这一过程一直可以进行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全部流动到工业部门为止。刘易斯认为,当剩余劳动消失后,农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将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收入也随之提高。
  三、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
  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主要有:⑴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可能因要素分配份额的变化而突然中止。⑵剩余劳动力不仅仅存在于农业部门,城镇工业和城市也可能存在剩余劳动力。⑶许多人指出,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接近或等于零的观点很难令人接受。⑷从理论上说,剩余劳动吸收速度决定于可用于再投资的剩余。
  第二节  二元经济理论的发展
  一、费景汉-拉尼斯模式
  费景汉-拉尼斯模式明确地将二元结构归结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并存。按照他们的说法,从农业社会到二元经济再到成熟经济是一种重要的增长类型。二元经济的中心特征是庞大的农业部们与活跃而生气十足的工业部门的并存。
  按照费景汉-拉尼斯模式,经济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刘易斯模型没有区别。第二阶段,工业部门所吸收的劳动力是一些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低于农业部门平均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三阶段,即当农业中全部的剩余劳动力都被吸收到工业部门就业后,经济开始进入商业化过程,农业已开始资本主义化了,农业和工业中的工资水平都由其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当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与工业部门相等时,经济就进入了新古典世界。
  费景汉-拉尼斯模式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农业对工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它提供工业部门所需要的劳动力,而且它还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如果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部门扩张后新增工业劳动力对农产品的需求,劳动力的转移就会受到阻碍。
  二、乔根森模式
  乔根森(D.W.Jorgenson)模型通常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乔根森模式与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式相比,更强调农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实际上,从刘易斯到费景汉和拉尼斯,再到乔根森的模型演变过程也是对农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作用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乔根森否定了工资既定的假设,这使他的模型更接近现实。
  三、迈因特模式
  迈因特认为,二元现象首先是一种不发达组织框架的产物,不仅市场网络发育不全,而且政府行政制度和财政制度也不健全。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联系则是十分松散的,这种松散的联系大致有四个方面,相应地,也就有四种类型的二元性:产品市场的二元性、资本市场的二元性、劳动市场的二元性、政府行政和财政机构的二元性。
  四、小结:几点一般性评论
  综述各种不同的二元经济模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一般性结论。
  首先,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并存是一个重要特征。
  其次,经济发展的水平、方向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相互作用。
  第三,二元经济结构这一特征本身意味着经济发展可以有两条引线:现代部门的扩张和传统部门的改造。
  第四,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无论如何界定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制度都是一个重要维度。
  最后,不论何种形态的二元结构理论,都是对不发达经济的一种抽象概括,它只能揭示经济现实中最引人注目的轮廓,却不能全面反映经济现实的多样化特征。
  第三节  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
  1、中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
  2、城乡分割,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
  3、城市以国有经济为主,农村以集体和个体所有制经济为主,形成互相独立的两大经济板块。
  4、乡镇企业的发展改革了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传统分工格局,形成城乡两大工业系统,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裂变为城市工业(国有工业),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三元经济结构。
  5、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差别有扩大趋势。
  二、走出二元经济
  确立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是克服城乡矛盾、走出二元经济的基本对策。具体地说,这一对策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第一,加速城市化进程是中国走出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
  第二,城乡互助、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三,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中国走出二元,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制度前提。
  第四节  二元结构指标体系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
  二、恩格尔系数差异程度
  三、二元对比系数
  四、二元反差指数
  本章考核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迁,以及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问题。第八章  经济发展中优先顺序的选择
  第一节  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
  一、平衡增长理论
  持平衡增长论者是纳克斯和罗森斯坦-罗丹。他们主张全面投资,平衡地发展各个经济部门。更确切地说,所谓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摆脱贫困落后状况,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
  赫尔希曼(Hirschman,A.)认为,经济发展与其说取决于既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不如说取决于制定经济发展目标以充分利用隐蔽的、分散的和无效使用的资源和人力。这种观点促使他去探究各种诱导和运行机制,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一、“发展极”理论
  “发展极”(development poles)的概念和理论是由法国发展经济学家佩鲁(Perroux,F.)提出的。该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先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聚集,形成一种资本集中,技术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果,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辐射作用的“发展极”,通过具有“发展极”这些地区的优先发展,可以带动邻近地区的发展。
  “发展极”理论的政策含义是十分明确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发展极”,通过“发展极”自身的发展和对其他地区或部门的影响,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发展极”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和行业在某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聚集发展而自动产生“发展极”,一种是由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来主动建成“发展极”。
  二、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geographical dual economy)理论。这种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似乎类似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但缪尔达尔没有把经济按部门分为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而是根据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来划分的。经济发展差距的产生会因累积因果循环的作用而使发展快的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发展更慢,于是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
  该理论的政策含义是: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某些先起步的地区已累积起发展的优势时,发展中国家应当采取地区不平衡发展战略,通过发展计划和投资安排,优先发展这些具有较强增长势头的地区,以求得较好的经济效率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并通过扩散效应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⑵各个地区的经济差距也不宜拉得过大,发展中国家不应当消极地等待发达地区产生扩散效应来消除这种差别,而应当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激励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应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缩小差距。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及中国的区域发展问题
  一、1978年以来的我国区域经济关系
  二、我国的区域分工协作类型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成因
  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
  本章考核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的差别及特点,探讨区域经济的平衡与不平衡增长问题。
  第九章  对外贸易与外资利用
  第一节  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
  一、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发展经济学认为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首先,贸易结构与经济结构是相互促进的,一是由传统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二是由低效率产业结构向高效率转变;其次,贸易与技术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再次,贸易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要素的积累。
  二、对外贸易理论和贸易条件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
  1、古典学派的比较成本理论,其核心内容是:⑴参加贸易的两国按生产成本较低的原则进行专业化生产,并用成本较低的产品和对方国家成本较低的产品相交换。⑵按照这一原则进行贸易,双方国家可以不受本国资源的约束,交换并消费自己不能生产或不宜生产的商品。⑶经过这种不受干涉的自由贸易,双方资源利用较充分,各自专业生产的效率较高而产出量较大,从而双方得益。
  2、新古典主义的要素禀赋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起因不是各个国家在不同商品上的固定不变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是各个国家在不同商品上的变动中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不是各国在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上存在着固有的技术差异,而是各国在生产要素供给上具有不同的条件。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自由贸易可以使全世界的产出量达到最高水平,可以使各国分享利益。
  经济学家们把一单位典型出口商品价格与一单位典型进口商品价格的比例关系称为商品的贸易条件(commodity terms of trade)。关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问题,经济学家认为其原因有:⑴由于技术进步,替代初级产品作为原料的合成品的不断出现,减少了初级产品的国际需求。⑵技术进步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从而减少了初级产品的世界需求。
  三、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按照限制或发展对外贸易两个基本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可将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分为四种,即初级内向(primary inward-looking)、初级外向(primary outward-looking)、次级内向(secondary inward-looking)和次级外向(secondary outward-looking)。
  初级内向是指经济上完全自给,基本上以农为主,不与外国进行贸易。初级外向是指开始进行贸易,鼓励农产品和原料等初级产品出口。次级内向是指采取保护措施,发展国内制造品生产,以国内生产的制造品去替代进口的制造品,这种战略也叫做进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战略。次级外向是指采取鼓励办法,发展国内制造品的生产,积极出口制造品,这种战略也叫出口鼓励(export promotion)或出口替代(export substitution)战略。
  第二节  外资利用和经济发展
  一、两缺口模式的基本公式和意义
  钱纳里(Chenery,H.)和斯特劳特(Strout,A.M.)依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宏观分析,得出下列表现总收入等于总支出这一恒等概念的公式:
  Y=C+I+X-M  式中:Y为总收入,C为总消费,I为总投资,X和M各代表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
  上式移项、变形后为  I-S=M-X
  上式左端表示投资与储蓄之差,称为储蓄缺口;右端表示进口与出口之差,称为外汇缺口,左右两端必须平衡。
  两缺口模式政策上的含义是:⑴一国应当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发展经济,应当积极地利用国外资源。⑵应当妥善地制定引进外资计划,采取适当措施调节外资的流向和结构,保证其有效使用。⑶应当进行经济改革,改造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使外资得到有效使用。
  二、外国援助
  外国援助(foreign aid)是指外国政府或国际机构的援助,是通过让与条件(concessional terms)而形成的国际转让,这种转让或者是不需要偿还的赠予(grants),或者是具有优惠条件的贷款(loans)。外援又可分为双边援助(bilateral aid)和多边援助(multilateral aid)两种,前者是指一国政府对另一国政府的援助,后者是指国际机构提出的援助。
  外国援助虽有多种形式,但概括地说,它表现为具有两个特点的资本流入:第一,从援助国家或国际组织来看,它是非商业性的;第二,在利率和偿还年限上,往往有一定的优惠条件。
  三、外国投资
  外国投资即是外国私人投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投资(direct investment),由外国厂商(主要是跨国公司)对设立在东道国的企业投资,对企业有全部的或部分的经营管理权。一种是证券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由外国人购买东道国企业的股票或债券,但对企业无经营管理权。一种是商业银行贷款(commercial bank lending),这种贷款的利率不是优惠利率,而是市场利率。
  四、对外债务
  接受外国援助,除了无须偿还的赠予部分以外,无论是双边援助,还是多边援助,都必须由受援国按照规定利率和偿还期限付出利息并偿还本金。
  一国在某一年中,按照规定应对外债付出利息和偿还本金之和,称为该国在该年的债务支付额(debt service)。一国在某一年中的债务支付额与该年的出口收入额的比例,称为偿债率(debt service ratio)。一般地说,偿债率的大小反映出一国的偿债能力。
  本章考核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理解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战略的利弊。了解发展中国家引进外部资源的理论:两缺口模型的内容和意义,了解获得外部资源的三种主要途径:对外援助,外债和外国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十章  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一节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一、工业化的涵义
  概括起来,工业化具有两点含义:⑴工业化意味着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国借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逐步提高加工原料以制成消费品与资本品和提供劳务的能力。⑵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二、配第—克拉克定理
  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变化,配第—克拉克定理做出了很好的说明。他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增加,这就是所谓“配第—克拉克定理”。
  三、霍夫曼系数
  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alther Hoffman)根据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的比例系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和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即所谓“霍夫曼系数”。霍夫曼的结论是:在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
  四、工业化的几种模式
  概括地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是追随市场的模式,表现为自发的进化过程,政府干预造成的扭曲较少,资源配置较为合理,但这一过程往往十分漫长。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更为多样化,除了模仿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外,还出现了如政府发动的工业化或民间与政府共同发动的工业化,再如,投资品导向的工业化等。
  第二节  城市化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城市化又推动了工业化。
  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在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有这样几个特征:
  第一,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不仅在增长速度上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而且在绝对量上也超过了发达国家。
  第二,城乡人口同时增长。
  第三,大城市特别是最大城市人口集中的情况日益突出。
  第三节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本章考核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工业化的涵义及衡量指标,了解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特点,从而深刻理解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本章还将说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探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第十一章 制度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专业化和分工
  一、专业化和分工的概念及分类
  专业化就是一个人或组织减少其生产活动中不同职能或操作的种类,或者说,将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不同职能的操作上。
  分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将生产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职能的操作分开进行。显然,分工和专业化不仅具有技术属性,而且还具有制度属性。
  二、分工和专业化的收益
  简单地说,分工和专业化深层次的收益在于两点:⑴比较优势⑵知识积累
  第二节  交易和交易成本
  一、交易的概念
  可以认为,交易是经济理论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易活动是与生产活动相对应的,后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
  二、交易的收益与成本
  交易生利是经济学家的基本信念之一。分工的收益通过交易得以实现,同样,分工的成本也表现为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可以定义如下: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借助物品和劳务的让渡实现权利让渡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其中包括谈判、签订、监督执行和维护交易契约的费用。
  交易成本的降低有两种途径:一是减少交易;另一种是建立适当的制度,减少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第三节  制度与经济发展
  一、制度的含义
  按诺思(Douglas North)的定义,“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正式地说,制度是人设计的,决定人际互动结构的约束”。
  制度包括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非正式约束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其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非正式约束的另一项主要内容是惯例或习惯。
  二、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的过程可以粗线条地描述如下:一种相对价格变化使交换(不论是政治交换还是经济交换)中的一方或双方认为改变协议或契约会改善其处境,这时,重新对契约进行谈判的企图就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试图改变其讨价还价地位的一方或双方可能会投入资源,努力重构较高层次的规则。相对价格或偏好的变化,会逐渐动摇行为规范,导致一种行为规范为另一种行为规范所取代。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有的规则被改变或干脆被人遗忘。类似地,习俗或传统可能被逐渐侵蚀和替代。
  三、制度与经济发展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先体现在制度与资源配置方面的关系。与资源配置关系最为密切的制度是产权制度。
  产权可以定义为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使用资源的权利。
  科斯定理是经济学家科斯(R.Coase)提出的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和资源配置效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定理。其两个主要论点是:⑴是损害的相互性质;⑵是经由市场交易可使权利得到重新安排而达到收益最大化。
  总之,制度为人们的交易活动提供了秩序,制度与技术一起决定了从事经济活动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盈亏。制度将人类历史、现状和未来联系在一起,决定了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进程。
  本章考核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体会制度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
  第十二章 发展经济学的展望
  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在西方国家的衰落
  20世纪60年代中期,特别是70年代以后,一些西方发展经济学家改变了态度,对发展经济学的现状作出悲观的估计,并为它的前景感到担心。态度转变的原因有二:
  第一,发展的现实与理论和政策建议的预期远不一致。
  第二,一些发展经济学家改变了研究方法,从全部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研究,转变为对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作国别研究。
  第三,和20世纪50—60年代的情况相比,发展经济学已在西方国家衰落。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的光明前景
  我们认为,发展经济学是一门具有生命力的年轻科学,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当前,世界形势在不断变化,经济发展在继续推进,经济思想在日益深化,为了使发展经济学日臻成熟,我们应当从下述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对今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实和往昔处于发展初期的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剖析其相似或相近之处,发现其不同甚至根本不同之处。
  第二,重视对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的研究。
  第三,从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思考发展中国家在谋求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重视信息经济对旧经济的冲击。
  发展经济学在今天并未陷于贫困和停滞,在未来也不会衰落和死亡。建立新的发展经济学的任务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但这一工作是具有重大意义和广阔前景的。
  本章考核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西方发展经济学取得了哪些成就,面临什么问题,进行了哪些新探讨。分析建立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的必要性、指导思想和当前应做的工作。
  四、参考书目
  1、《发展经济学》,毕世杰顾问,马春文、张东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二版
  2、《发展经济学》,宗义湘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实习编辑:魏明瑞)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