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中国传媒大学 > 考研经验

“最后的99天”——15中传国际新闻学姐吐血干货


  我的初试
  1、十月
  10月开始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先背半篇英语作文,然后早餐。中午之前看专业课的书,新闻史论这块我没有再去看原书,因为知道自己时间紧迫,所以直接开始用资料。但在背新闻史之前我按照自己的记忆习惯先以重要时间点理出了一个纲要,接着就边背边默写,并且不断完善自己的纲要。新闻理论因为看过了陈力丹的《新闻理论十讲》所以有了批判性的理解过程,也同样以各个理论板块写出纲要再记忆,我认为这部分更重要是理解和批判思维。广播电视史和理论、新媒体概论内容不多且大多与新闻史和传播学重复,就快速记忆,可以省下时间。

  中午吃完饭,休息半小时,然后做半套英语真题,花费一个半小时左右。不对答案,等到过两天重做一遍再对答案,但不看解析,自己找错误并分析。再过一段时间对那套卷子差不多忘了,再做第三遍,还有错误的地方再看解析。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训练思维和形成自己的做题逻辑,因为解析看多了大脑就会懒,不会自己找路。作文写出来后会逼迫自己再写第二遍,看过别人的范文后会写第三遍。同时积累好词好句,包括自己写的好的语句,放在早上来背。做完英语继续看专业课。

  晚上仍然看两小时专业课,然后就去干其他的。我找了一些英文原版的小说来看,为了保持语感。然后自学一小时法语,学语言也是我的兴趣之一。睡前看两集美剧,刷刷新闻,看看评论,也找以前的考研经验贴来看。

  其实在复习的过程中不是坚持一个计划就能解决问题的,要不断感受自己的程度和衡量重心,我就是一边复习一边调整自己的作息和效率。随着对这个专业和学校的认识不断深入我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计划。所以一味地坚持一个计划并不是太高明的方法,考研也是一种摸索。比如我觉得政治复习太花时间,而我的专业课还不是很过硬,我就取消了早上背政治的部分而把更多时间放在专业课上。

  2、十一月
  10月到11月我背专业课的顺序是:中外新闻史,新闻理论,广电理论,新媒体概论,传播学概论。

  新闻史部分我是靠时间联系和事件联系来背,新闻理论抓住几个主要概念并且结合马克思原理来背(其实之后看政治完全等于再背一遍新闻理论),知识点散而多,所以这部分一直不停反复背到考试那天。

  传播部分内容多,记忆难度大,重在理解。好在我对传播有兴趣,上课期间断续也看了些原著,但仍花费了很大力气去融汇贯通。我到11月才开始看传播学,之前因为背新闻部分效率不高花费了太多时间。传播学我是以中传给出的考试大纲为顺序来背的,一方面理顺知识点,一方面把握考试的重点和方向。

  11月开始看政治,除了早上背英语,剩下的时间都用来看政治,晚上再看传播学和新闻实务部分。我花了大概一周左右的时间看完了一本红宝书,法律基础和思修我到最后也没有看。其中重点放在了马原部分的理解,毛中特和近代史重在对历史原因的知晓和发展逻辑的理解。

  总的来说政治复习我没有花时间去背,而是去理解。我看马原部分的时候一边写大纲使自己记忆不混乱,一边画逻辑图,帮助自己理解并轻松回忆。毛中特和近代史我就和新闻史论结合起来背,效果不错还省时。然后晚上节约两小时睡觉时间大概花了一周做完大半本分章练习题。12月之后就是做任汝芬和肖秀荣的四套题,先自己答一遍再看答案。同时梳理出自己的一个答题框架,比如对于一个事件的分析,我应该从那几个方面去分析,分成那几个层次来回答,如何联系上理论和历史等。

  11月下旬我开始早上默写史论部分,看着自己理出的大纲,在大白纸上一条一条的默写知识点。默写完一块对照一遍资料,再补充,再对证。

  下午规定时间完成一套完整的英语卷子,并不改,之后修改以前做过的卷子。这样循环,直到12月中上旬,我不再改英语卷子,只是做,保持感觉。因为这段时间会紧张,我怕自己受分数影响,所以只练速度和感觉。

  晚上看新闻实务并整理出大纲,这部分内容不多,主要记一些频考要点,并根据自己对新闻实践工作的理解来学习。国际新闻部分以刘笑盈的《国际新闻学》那本书为主,也要了解一些国际新闻的采编原则和记者编辑的素质、定位等。我主要通过看大量论文和期刊并做笔记(因为国际新闻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国内著作不多),以及自己以前看过的外交方面的书来学习。我在这部分没有花太多力气,并且忽视去年的真题今年又考的“半岛电视台”,造成了基础和应用的浅薄,所以实务部分失分较多。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