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吉林研招网 > 东北师范大学 > 考研经验

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

  我14年考的东师现当代文学,初试与复试成绩都弱弱地算中等吧,考研一路走来,接受过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我一直认为,没有他们的无私帮助与鼓励,我不会坚持到最后,不会享受收获的喜悦。现在虽然通知书还没下来,基本上也算尘埃落定。所以尽早写些东西回馈一下,谢谢帮过我的人们,也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英语跟政治就不多说了,我是报的文都,很喜欢何凯文老师。
  至于今年的文学理论题型有变,但换汤不换药,大家认真读好王确的教材,能够理解性的掌握各个理论,就是王道。
  然后,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想必大家最想要的就是各种资料吧。资料按照重要性排列,有以下几方面:
  一、真题
  大家可以从论坛上搜集回忆版的,如果不全,可以从东师档案馆或者找以往的学长学姐们购买或寻找。
  二、百部经典
  大家按照童学长写的,按重要与否尽量往完读。图书馆没有的话,网上也有,电子书也行。
  对于文学理论的百部经典书目,我大学老师——刘涛老师帮我总结过各个书的主要内容,在此帖出来,感谢刘老师。(虽然我得到资料的时候有点儿晚,没怎么好好看,希望大家能好好把握)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简介
  《文艺对话集》,[古希腊柏拉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文艺学、美学著作,柏拉图著。本书收集了相传是柏拉图的8篇有关文艺和美学思想的对话体文章,它们是《伊安篇》、《理想国》(卷2至卷3)、《理想国》(卷10)、《斐德若篇》、《大希庇阿斯》、《会饮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本书约22万字。《大希庇阿斯》是柏拉图的早期作品,也是古希腊最早的专门论述美学的文章。本文借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的对话阐述了“美本身”与“美的事物”的原则区别,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美的本质问题。作者借苏格拉底之口,以诘难的方式否定了“美就是有用的”、“美就是有益的”、“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传统命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搞清了美与善、美与快感之间的区别。然而并没有得出正面的答案,最终以“美是难的”结束了全文。《会饮篇》是柏拉图思想成熟期的作品。本文借第俄提玛之口阐述了作者自己唯心主义的“理念论”,认为经验的美的事物是相对的、变动不居的,而超验的美的理念却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后者是前者的源泉。要达到对后者的认识,必须从前者出发,由具体的美的事物到普遍的美的形体,再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和美的制度,最终融汇贯通,达到对涵盖一切的美的学问的把握,即实现对理念世界的观照。在《理想国》(卷10)中,柏拉图将这种唯心主义的“理念论”运用于艺术问题的理解,从而提出了唯心主义的“摹仿说”。借苏格拉底之口,说明理念世界是基元的、第一性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和“摹仿”,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则又是由现实世界派生出来的,因而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是第三性的。正是根据这一原则,作者在《理想国》(卷2至卷3)和《法律篇》中才对摹仿的艺术大加贬斥,认为此类作品既不能反映真理,又足以伤风败俗,因而必须予以取缔。在否定了摹仿艺术的同时,又给另外一种艺术,即由灵感而获得的艺术找到了存在的根据。在《伊安篇》和《斐德若篇》中,又借苏格拉底之口指出,高明的艺术家不是依靠摹仿而是凭借灵感去进行创作的,只有当诗人进入一种非理性的迷狂状态时,才可能成为神的代言人,而这种作品也才能真正直观理念世界的美并具有哲学意义。此外,在《斐利布斯篇》还涉及到了美感方面的一些问题。作为西方美学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柏拉图的这些对话所包容的思想虽然具有唯心主义的成份,但却仍然体现了古代人对美学问题的初步思考和探求,因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美学理论上,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思考直接规定了中世纪直至德国古典美学的研究角度;在艺术实践上,柏拉图关于灵感问题的探求则对于文艺复兴乃至近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产生了影响。
  《诗学诗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贺拉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著。据推测此书是作者晚年在吕克昂学校的讲稿。因手稿长期埋于地窖中,已残缺不全,又几经修补,抄录、移译,内容估计有失真之处,但其基本观点仍清晰可信。《诗学》对柏拉图的美学观点给予了批判。亚里士多德认为: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感的。艺术的起源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摹仿,艺术不仅可以摹仿事物的外形,更重要的是摹仿其蕴含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本质和规律)。因此艺术可以比现象世界更为真实,即达到艺术真实。艺术的“有机整体说”是《诗学》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作品是由头、尾和中部这3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按严格秩序和必然性紧密衔接,不能任意增删或移动。形式上的有机整体是内容上的内在发展规律的反映。《诗学》还将悲剧和史诗作比较,最早总结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从悲剧主人公性格和行为中寻找悲剧形式的内在原因,提出了悲剧人物“过失”说;他分析了悲剧给予观众道德和情感上的作用,提出了悲剧作用“净化”的理论。《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美学著作,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献,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主要美学概念的根据。
  古罗马时期的文艺理论著作,古罗马贺拉斯著。《诗艺》原是写给罗马贵族皮索父子论诗的一封诗体书简,无题,书名为后来罗马修辞学、演说学家昆提利阿努斯所加。中译本系散文译本,译文根据“罗勃(Loeb)古典丛书”拉丁原文译出,并参照了多种英译文。本书分3部分。1.开始七十几行泛论诗的题材、布局、风格、语言和音律以及其他技巧问题,提出了总原则。一切创作都要合乎情理;一部作品要注意整体效果;结构要首尾一致、恰到好处;允许创新,但不能超过“习惯”允许的范围。2.接下去2百行讨论诗的种类,主要讲戏剧体诗,特别是悲剧。一面强调作家应有生活感受,另一方面又强调程式的重要性;题材最好利用现成的,才容易为人接受,而在组织安排上可以出奇制胜。3.最后2百行又一般地谈论文学创新问题,讨论了诗人的天才和艺术以及批评和修养的重要性。特别强调判断在创作中的作用;强调文学的开化和教育作用,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说;强调写诗既要靠天才,也要靠勤学苦练;认为好的批评对于文艺创作犹如磨刀石能使钢刀锋利一样,作家应虚心听取忠实的批评,以便一再修改,使作品臻于完美。本书在欧洲文艺理论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它上承古希腊文论传统,下开文艺复兴时期文艺理论和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先河,对16至18世纪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戏剧与诗歌,具有深远影响。贺拉斯继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之后,肯定文艺的教育作用,主张文学摹仿自然,到生活中找范本,激发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与评论家。他的理性原则、克制和适度的原则给17世纪古典主义提供了依据。其“寓教于乐”说也受到强调文学的宣传教育作用的18世纪启蒙作家的推崇。他主张借用古代题材和旧情节写剧;主张按类型描写人物性格;并根据“合式”的概念,替戏剧制定了一些法则,如一个剧本以5幕3演员为相宜等。这些都使之成为古典主义的奠基者。
  《沉思录》,(古罗马)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著,王焕生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
  这是一部与自我交谈的散乱的笔记体著作,全书共分12卷。作者在书中指出,神是万物的始基,人具有神性。最有价值的生活,应当是内心沉思的遁世生活。在书中奥勒留歌颂“自然”或“本性”,认为这是道德的来源与理想,但这两样东西是逐渐被人格化为神,奥勒留神秘的自我直觉以及带有宿命论色彩的主张对中世纪基督教伦理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书中还包括重视人的义务,把为公众做好事看成是美德与善的标准等方面的内容。奥勒留的《沉思录》中带有浓厚的悲观情调,他认为最富有诱惑力的生活,是过去斯多亚贤者那种超凡入圣的生活,但终归他们未能如愿,所以总是充满哀怨的情绪。该书语言优美,体现一种发自内心的良心反思,在西方道德史上,它被看成是为数不多的几本杰作之一。
  《歌德谈话录》,(德)歌德著,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010重印。
  文艺学、美学著作。约·歌德(见“浮士德”)著,爱克曼整理。自1823年6月至1832年3月近9年的时间里,爱克曼经常到歌德家请教,并随时记录下歌德的谈话,歌德死后,他根据歌德的遗嘱,将谈话记录整理成书,于1836年在莱比锡出版了本书的前两部分,后又根据自己和歌德好友瑞士人梭勒的笔记,编辑了本书的第3部分。中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朱光潜节译。中译本共节译歌德100余篇对话,约20万字。较为集中地反映了歌德晚年有关文艺和美学的看法。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反对以往的美学家企图通过抽象的手段而将美化为一种概念的做法,认为美本身虽然从不出现,但却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表现中,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当事物达到了自然发展的顶峰而完全显示出它所特有的性格时,这种事物便是美的。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认为艺术家既要摹仿自然、作自然的奴隶,又要驾驭自然、作自然的主人。还以同样辩证的思想分析了艺术中有关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问题,指出了抓住特殊而体现一般的创作途径。这些对话不仅体现了歌德的美学思想而且包含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因而为后人所喜爱。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6册),(丹)勃兰兑斯著,张道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86。
  本书共6卷,约154.8万字。涉及了19世纪初叶至中期的欧洲几个主要国家如法、德、英等国的文学发展状况。第1卷“流亡文学”。叙述的是卢梭启发下产生的法国流亡文学,把它当作19世纪欧洲文学的序幕,并认为以奥西安、维特以及夏多布里安、诺底叶、贡斯当、斯塔尔夫人、巴朗特等作家为代表的流亡文学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类别,预示了法国浪漫主义的到来,并为后来的大作家铺平了道路;第2卷“德国的浪漫派”与流亡文学密切相关。在讨论德国浪漫主义的同时,还比较了同时期的丹麦文学,认为由德国文学挖掘的题材,在丹麦文学中被赋予了“更可靠的形式和更清晰的表现”;第3卷“法国的反动”。通过对法国复辟时期头几年文学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错综复杂关系的描述,讲明了以夏多布里安、雨果、斯塔尔夫人、博纳尔、拉马奈为代表的法国文学,在对18世纪文学的否定中达到了鼎盛时期;第4卷“英国的自然主义”。对20世纪前半叶英国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精神生活做了总体上的概述,并通过田园诗、湖畔派、感觉主义、爱尔兰反抗与起义的诗歌,以及对华滋华斯、柯勒律治、司各特、济慈、穆尔、坎贝尔、兰多和拜伦的大量研究,介绍了英国诗歌对各种古典文学在形式与传统上的摆脱,并认为,由此产生的自然主义以及激进主义,孕育着此后各个时期的欧洲文明;第5卷“法国的浪漫派”。以大量篇幅对缪塞的短剧,乔治·桑的恬静小说,雨果的抒情诗和巴尔扎克、司汤达的现代小说以及梅里美的历史剧、圣伯甫的批评做了研究,从中看到他们各自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推动和发展。由此得出结论:法国的浪漫派可以毫不夸张地被称为19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流派;第6卷“青年德意志”。以1848年的3月事件为喷发口,集中讨论了在哲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影响下,以伯尔内、闵采尔、海涅为标志的青年作家们的崛起,并不久就被标上了“青年德意志”的名字。他们鄙视陈规陋习,把文学和生活交融在一起,以他们的作品完成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最后一幕。本书认为,整个19世纪前半叶的欧洲文学,以夏多布里安1800年的小说《阿达拉》为起点,至1848年欧洲革命,其间的中心在文学上以拜伦之死,在政治上以希腊解放战争为标志——这两个事件“开辟了欧洲大陆精神生活和文学的新时代”。在这6卷书中,作者开始在研究方法上把一个时期的文学主流与时代思想交织在一起,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把整个欧洲文学看作是各国相互联系的文学运动。另外,还把文学史当做一种心理学史,开创了使文学史研究成为研究人的灵魂的历史的学术方式。作者由于本书及其他论著,被评为泰纳之后欧洲最大的批评家。本书对欧洲,尤其是北欧的文学运动起过巨大影响。
  《艾略特诗学文集》,(美)艾略特著,王恩衷编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理论》,(苏)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铃译,三联书店,1988,1992重印。
  本书除“作者的话”和“结论”外,共分5章,27.7万字。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了欧洲小说发展中的“对话路线”,创建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复调小说。本书所致力的就是阐明它的创新的特征。认为,复调小说的创立,不仅使长篇小说的发展,和属于小说范围的所有体裁的发展,获得了长足进步,而且在人类艺术思维总的发展中也是一个巨大进步。复调小说需要有一种特殊的复调艺术思维。本书所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以其理论的独创精神和影响创作的实践意义,引起了苏联及世界各国的许多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作家的广泛注意,但争议也不少。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德)尼采著,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
  作者通过分析希腊艺术阐述了自己对悲剧的根本看法。作者认为:早在古希腊,艺术就包括两种精神:一是酒神,即狄奥尼苏斯;二是日神,即阿波罗。在这两者中,酒神精神更为原始,它使人沉酣人生,狂歌醉舞,在酣醉之中感受生命的欢悦,从而忘记人生的悲惨和苦痛。而日神如梦,它让人把人生当成梦境和意象去赏玩。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作用,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前者体现在音乐和舞蹈中,后者体现在造型艺术和史诗中。前种艺术为力的艺术,感情常常冲破理性;后种艺术为美的艺术,理性常常控制感情。作者认为,在古希腊悲剧中,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达到了基本的调和,它一方面是动的,像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中发出的呼号;另一方面又是静的,像雕刻一样,是一种光辉灿烂的形象。在这两种精神中,作者更倾向于酒神的反理性本能冲动精神,主张艺术家极大地扩张自我,表现自我,使之向“潜意识”、“生命的冲动”等方面发展。和叔本华一样,尼采也认为现实是痛苦的。但就悲剧而言,作者认为酒神的苦难被日神的神力点化之后,就摆脱了痛苦,获得了美的外形,变成使人愉快的东西。因而悲剧使人超越了现世的苦痛,用永恒的目光审视人生的价值,产生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美)M.H.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全书共分11章,约中文30万字。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摹仿理论”(作者比喻为镜)和“表现理论”(作者比喻为灯)的比较,着重考察了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所以本书的副标题是“浪漫主义理论和批评传统”。第1章集中阐述了他对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把艺术作品分解为4要素:作品、艺术家、世界和读者。依据理论所侧重的这4要素之间的关系的不同方面,把古希腊以来的文艺理论分为4种类型:摹仿理论、实用理论、表现理论和客观理论。认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大体是“从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在有保留的形式上)的摹仿理论,通过从希腊和罗马时代诗学和修辞学的结合而产生并几乎持续到18世纪的实用理论,到英国(在某些方面更早一些的是德国)浪漫主义的表现理论”。第2章评析摹仿理论,认为此理论的发展从反映人和事物转化为反映艺术家的心灵。第3章论述浪漫主义艺术和精神的关系,认为浪漫主义者把诗看作是精神的同类物或隐喻。第4章叙述了表现理论的发展,认为浪漫主义观点在浪漫主义之前就有人提出过,如古希腊和罗马作家以及18世纪的一些英国和德国的作家都有过论述。第5章和第6章描述了浪漫主义理论的变化过程。第5章主要评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文艺观,第6章主要论析雪莱、赫兹列特、凯勃尔等人的文艺观。第7章和第8章论述文学创造的心理学的发展。指出浪漫主义理论家在艺术心理学方面,在论述想象、灵感、无意识天赋等问题上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第9章评介浪漫主义者关于作家个性同作品之间的关系的观点。第10章介绍了文艺理论家对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超自然的东西以及隐喻、夸张、神话、拟人等各种创造手法的各种解释。第11章评介了浪漫主义者在诗同科学的关系问题上的观点。浪漫主义者认为诗同科学是对立的,诗既不真也不假,它的最高标准是“真诚”。本书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到思想史、文学史、美学、文艺理论和比较文学等领域。本书一出版就得到西方学者很高的评价,次年(1954)即获得基督教高斯奖。特别是书中提出的文学4要素说、文学理论4类型说在西方颇为流行,近年来对中国理论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