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云南研招网 > 云南大学 > 考研大纲

2015年云南大学0713生态学考研大纲

  825-《普通生态学》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测试考生对于生态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步具有整体观、系统观、动态观、时空尺度观等生态思维方式。
  二、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三、试卷的题型结构
  概念及术语理解(英文名词须先翻译成中文名词,再作解释
  辨析比较(概念及术语比较)
  简答题
  分析题(图表分析)
  论述题
  四、考察的知识及范围
  (一)环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与生物的生态关系
  1、环境、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生物对环境的改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因子作用特征及规律,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规律和一般原则。
  2、陆生和水环境中的光因子变化规律,光(光强、光质、光周期)对生物的生态作用,生物对光(光强、光质、光周期)的生态适应(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行为),以光为主导因子的生态型。
  3、地球大气、土壤和水温的分布特征与变化,温度(温度变化、极端温度、积温等)对生物分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生物对温度(温度变化、极端温度、积温等)的适应(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动物的体温。
  4、水的存在形式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和作用,陆地表面水的分布与水因子的生态意义,陆生生物的水分平衡,水生生物(海水、淡水)的水分平衡,生物对生境水分供应状况的适应及生态型。
  5、大气层的生态学意义,氧与生物。
  6、土壤的形成与生物,土壤的理化性质对生物的影响,植物对土壤类型的适应。
  7、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趋同适应与生活型,趋异适应与生态型。
  8、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与相互作用,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适应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适应组合。
  (二)种群及其基本特征与数量变动
  1、种群的概念,种群形成的基本形式,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生态生物学意义。
  2、种群动态,种群的大小和密度与种群数量统计,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与原因,种群动态参数,种群动态的统计与表达,生命表,存活曲线与种群动态的模型,逻辑斯谛方程及其生态学意义,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化,引发种群动态的内外因素,种群数量变化的调节机制,生态入侵。
  3、集合种群的概念,集合种群空间特征,集合种群动态,集合种群理论的意义与应用。
  (三)种群的遗传结构、进化机制和物种的形成
  1、生物种的概念,物种与种群。
  2、种群的遗传特征,种群遗传的分子基础,种群遗传变化与基因频率,种群遗传平衡状态,哈代-温佰格定律与物种进化。
  3、生物的进化要素与动力,变异及其进化意义,物种遗传变异的空间形式,自然选择的机制,自然选择与适合度,自然选择的模式,自然选择的生物学单位,种群大小与遗传漂变,遗传漂变的进化和适应意义,遗传瓶颈及其与种群灭绝,建立者效应与生物入侵。
  4、物种形成的过程,物种形成的方式,物种形成的生态机制。
  (四)物种的生活史对策
  1、生物的生活史,生活史组分,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能量分配与生活史组分间的权衡。
  2、生殖对策,生殖价和生殖效率,r和K对策,C、S和R对策,机遇、平衡和周期性生活史对策,生境与生活史对策。
  3、生境存在极端不利时期生物的生活史,滞育、休眠、迁移的形式及生态适应意义,复杂生活周期与进化意义。
  (五)种内关系
  1、种内竞争,植物的密度效应,植株密度与个体大小,最后产量恒值法则,自疏与自疏法则。
  2、物种内的性关系,两性细胞结合与有性繁殖,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适应意义,性比及影响性比的因素,性选择,次生性特征(如雄性诱惑性特征等)的形成机制于进化意义,植物的性别系统,动物的婚配制度及其成因。
  3、动物的领域和社会等级,领域和社会等级的生态适应意义,影响动物领域大小的因素,动物的社会等级与优选权,动物社会等级的确定方式与途径。
  4、动物种群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分散利用领域与群集共同利用领域,集群生活的生态学意义。
  (六)种间关系
  1、种间竞争表现与条件,竞争的类型与一般特征,种间竞争的理论模型,生态位理论,生态位与生物多样性,竞争与生态位的扩张和收缩,时间和空间异质性对种间竞争的影响。
  2、捕食关系,广义捕食与典型捕食,捕食者与猎物的进化关系和数量关系,捕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学意义,在物种、种群和个体水平上捕食者对猎物以及猎物对捕食者的生态影响。
  3、食草关系,食草关系中植物受损的特点,植物对被食的适应,植物与食草动物种群的相互动态,人工草地的管护技术的科学基础与必要性,食草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学意义。
  4、寄生关系,寄生物与寄主的相互适应与协同进化,寄生物与寄主种群的动态,社会性寄生。
  5、共生作用,偏利共生与互利共生,互利共生的专性与兼性,动植物间的互利共生,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的互利共生,互利共生的进化。
  (七)群落生态
  1、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性质的个体论与有机论。
  2、群落的组成,群落最小面积,群落组成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群落成员型,群落组成种类是数量特征,种间关联。
  3、生物多样性及其层次,物种多样性的度量,常见的多样性指数,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成因假说,生物多样性保护。
  4、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单元,生活型及生活型谱,群落垂直结构,群落水平结构,群落水平和垂直结构与环境的关系,群落结构的时间变化,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5、影响群落结构的要素,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中度干扰理论,干扰理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岛屿的生物多样性,岛屿效应与自然保护,物种资源利用与资源丰富度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6、群落的内部动态,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演替的类型,群落演替系列,原生演替系列、次生演替系列、水生演替系列,引发演替的主要因素,演替方向,演替过程理论模型,演替顶级理论,演替与造林,演替与生态退化,演替与生态恢复。
  7、群落的分类,群落的连系性与间断性,群落分类的学派;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植物群落的命名;群落的数量分类,群落直接排序与间接排序。
  (八)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营养级与营养金字塔,生态效率,林德曼效率,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2、生态系统的生产与分解,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的过程,初级生产的限制因素和影响因素,初级生产的测定方法,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的过程,次级生产的测定方法,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生态系统中的分解的过程,分解的过程影响因素。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食物链层次上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量流动,异质生态系统的能力流动,分解者和消费者在能量流动中的相对作用。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其特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气体型循环与沉积型循环,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可持续,物质循环与人类生态环境问题。
  (九)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陆地生态系统水平分布的基本规律,陆地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地带性植被与隐域植被。
  2、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3、世界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特征和分布,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草原,荒漠,冻原。
  (十)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
  1、生态系统服务。
  2、全球生态危机。
  3、生物多样性保护。

  826-《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生物化学》是生物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它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生命科学基础学科。它既是生物学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也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为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持。
  二、考试要求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并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生命组成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及其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基本途径和调控方法;理解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考试分值
  本科目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四、试题结构
  选择题40分
  填空题30分
  名词解释20分
  问答分析题60分
  五、考查内容
  第一章糖类的结构与功能
  要求:了解糖的基本结构,性质,生物学意义。
  难点:糖的结构
  第一节糖的主要分类及其各自的代表
  第二节糖聚合物及其代表和它们的生物学功能
  第三节糖链和糖蛋白的生物活性
  第二章脂类化学
  要求:了解脂类的种类,结构,生物学功能。
  难点:化学性质及其功能
  第一节脂肪酸
  一、脂肪酸的结构特征
  二、脂肪酸的种类,生物体内常见的脂肪酸
  三、脂肪酸的理化性质
  第二节甘油三酯
  一、甘油三酯的结构
  二、甘油三酯的生物学意义
  第三节其它酯类
  一、磷脂
  磷脂的结构,种类,性质,生物学意义
  二、甾体类化合物
  甾体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生物学意义
  三、糖酯
  糖酯的结构、生物学意义
  第三章氨基酸
  要求:掌握氨基酸的基本结构,20种氨基酸的简写符号,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尤其是酸碱性质;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论上掌握氨基酸分离分析的基本技术。
  难点:氨基酸的酸碱性质;等电点的计算;分配层析原理
  第一节氨基酸的结构
  一、蛋白质的水解性质
  二、氨基酸的分类和结构特点
  第二节氨基酸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光学性质,包括光吸收性质、旋光性质
  三、酸碱性质,等电点概念及其意义
  四、氨基酸的化学性质,包括氨基、羧基和侧链基团的反应特性。
  第三节氨基酸的分析方法
  一、分配层析原理
  二、各种不同层析方法的原理、方式
  第四章蛋白质通论
  要求: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结构,相关概念,生物学意义。
  难点: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层次
  第一节蛋白质的基本结构
  一、蛋白质的水解性质及产物
  二、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三、蛋白质的分类及特征
  四、蛋白质大小及结构特征
  第二节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第五章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要求:学习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化学定义和生物学定义。蛋白质肽键的性质,天然活性肽的意义。了解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方法和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难点:一级结构的表述方式,一级结构测定的原理。
  第一节肽
  一、肽链的结构
  二、肽链的性质
  三、常见的天然多肽的结构及生理意义
  第二节蛋白质一级结构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概念
  二、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方法
  三、蛋白质一级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的关系
  第六章蛋白质二级结构
  要求:掌握蛋白质二级结构形成的机制,蛋白质最基本的二级结构特征;纤维状蛋白结构与功能。
  难点:蛋白质二级结构形成机制;纤维状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蛋白质二级结构形成的机制
  一、肽平面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二、肽平面的构象二面角
  三、肽平面二面角的旋转及限制,二面角的分布
  第二节典型的蛋白质二级结构模型
  一、α-螺旋结构的特点,结构参数,侧链基团对α-螺旋结构的影响。
  二、β-折叠结构特点,结构参数
  三、β-转角
  第三节纤维状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一、纤维状蛋白的概念
  二、α-角蛋白的结构和性质
  三、β-角蛋白的结构与性质
  四、胶原蛋白的结构与性质
  五、弹性蛋白的结构与性质
  六、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结构
  第七章蛋白质三级结构
  要求:掌握蛋白质的超二级结构,结构域的基本概念,蛋白质三级结构特征,几种主要的蛋白质结构模式的特征,几种典型的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变性与复性的概念和机制。了解蛋白质折叠机制以及结构预测方法。
  难点:蛋白质三级结构模式;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一节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
  一、超二级结构的概念
  二、常见的几种二级结构模型
  第二节蛋白质三级结构特征
  一、蛋白质三级结构特征
  二、典型的蛋白结构模型
  第三节典型球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胰岛素的结构与功能
  二、肌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蛋白质的变形与复性
  一、蛋白质变性的原因、特性、机制
  二、蛋白可逆变性
  三、蛋白复性作用及其折叠机制
  三、蛋白质结构预测原理及方法
  第八章蛋白质四级结构
  要求:掌握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特征,了解几种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难点:典型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一节蛋白质四级结构
  一、蛋白质四级结构的概念
  二、蛋白质四级结构的对称性质
  第二节蛋白质四级结构的协同效应
  蛋白质的协同效应的基本概念,协同效应的类型。
  第三节典型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血红蛋白结构,作用方式,血红蛋白异常疾病。
  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基本知识,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免疫反应。
  三、肌球蛋白、肌动蛋白以及肌肉运动机制
  第九章蛋白质的性质及分离纯化方法
  要求:掌握蛋白质的基本性质,几种主要常见的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难点:蛋白质常见的分析技术的原理和基本应用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