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湖北研招网 > 武汉大学 > 专业介绍

武汉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摄影测量与遥感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在测绘、国土、规划、民政、水利、交通、电力、环境、生态、地质、矿产、农业、林业、人口、海洋、气象、国防、军事、安全、公共卫生、重大工程等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生产设计、规划、管理、科研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和要求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2.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进展与动态,掌握摄影测量、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高新技术及数据获取原理和处理方法等,具备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能力。

  3.能较熟练地利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科研论文,略通第二外语。
  4.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
  2.数字摄影测量
  3.数字近景摄影测量
  4.微波遥感
  5.高光谱遥感

  6.热红外遥感
  7.定量遥感
  8.遥感图像处理与自动解译
  9.传感器网络
  10.工业测量与计算机视觉

  11.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
  12.Lidar数据处理与应用
  13.高性能计算理论与方法
  14.云计算技术与应用
  15.月球与行星测绘

  16.空间数据分析与信息服务
  17.对地观测仿真与可视化
  18.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
  19.低空遥感技术
  20.地面移动测量技术

  21.地理国情监测技术
  22.地学计算
  23.空间感知与认知
  24.地理空间推理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特别优秀者可提前毕业。实行中期分流制度。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分为学位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学位课包括全校公共必修课、学科通开课、研究方向必修课三种类型。应修学分总数为4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总数30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课程学分具体分配体系如下:思想政治理论课3学分,第一外国语2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补修课不少于2门,不记学分,但有科目和成绩要求。具体课程与时间安排见学校官网。

  五、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
  (1)研究生在校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教学辅导、社会调查、科研实习、学术交流等,累计时间不少于三个月。

  (2)参加实习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情况须记录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考核表》中,经培养单位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进入答辩环节。

  2.中期考核与分流
  研究生培养过程采取中期考核与分流机制,中期分流去向包括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退学。具有培养潜质的优秀研究生,由导师推荐,并经培养单位考核批准,可申请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没有通过中期考核的研究生,予以退学。

  六、学位论文
  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论文选题和研究计划,以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研究和论文撰写等工作,由导师推荐提交答辩。

  研究生在读期间在导师指导下至少参与一项课题研究,不少于10次学术交流活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并在培养单位认定的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视同研究生为第一作者)且署名单位以培养单位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申请提前毕业的研究生应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通过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成绩优秀,创新能力强,必须在培养单位认定的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视同研究生为第一作者)且署名单位以培养单位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2篇。

  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学位论文开题。论文选题应密切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需要,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与应用价值,并经导师审核同意。

  论文研究与写作由指导小组指导并定期检查。学位论文应立题正确、立论有据、资料翔实、试验充分、结论可信、逻辑严谨,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论文完成后由导师签字同意并向培养单位提交答辩。

  七、培养方式
  1.研究生培养采取以导师为中心组成集体指导小组,鼓励与校内外专家合作进行联合指导,鼓励双导师制。

  2.积极搭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平台,努力推动联合培养、课程互认、海外实习等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进程。

  3.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学术报告等学术训练环节,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导师(或研究生指导小组)根据培养方案要求,针对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在其入学后1个月内制订出具体的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等的具体安排。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