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湖北研招网 > 武汉大学 > 专业介绍

武汉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摄影测量与遥感

  16.空间数据分析与信息服务
  空间数据分析与信息服务是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与地理国情监测的关键技术,研究从空间数据中提取空间信息、挖掘空间知识、提供空间信息服务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矢量空间数据分析、栅格空间数据分析、多维空间数据分析、空间统计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点模式分析、空间面模式分析、空间回归分析、空间分析应用建模、空间数据挖掘、空间信息服务等。

  17.对地观测仿真与可视化
  对地观测仿真与可视化是综合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显示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用于航空、航天等视景仿真领域的新兴技术。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卫星对地观测的空间技术、虚拟现实、仿真可视化等方面的理论、模型、方法研究,建立对地观测系统卫星发射、入轨、运行、机动、测控、观测等全链路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模拟与仿真系统,实现遥感卫星观测仿真、大系统仿真、遥感卫星模拟与仿真。

  18.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是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系统,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辐射处理方法、遥感传感器的定标、几何模型构建及对地目标定位算法,多源遥感数据的联合平差理论与方法,多维对地观测信息的提取及智能分析,大区域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管理和分发服务等。

  19.低空遥感技术
  低空遥感技术是近年来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空间数据快速获取技术,主要利用飞艇、无人飞机和轻型飞机等低空飞行器搭载航空数码相机进行低空航空摄影,具有机动灵活、高效快速、精细准确、可云下摄影等特点。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低空遥感系统设计与制造、自主飞行控制、低空遥感影像的稳健几何处理、数字城市三维建模与可视化、大比例尺地形测图等,在政府行政决策、城乡规划管理、突发灾害应急响应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20.地面移动测量技术
  地面移动测量技术是传统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的重要的补充,它是一种动态的基于多传感器集成定位和空间信息采集的测量技术,以非接触测量方式,动态瞬间获取目标的大量物理属性信息和几何信息。

  该技术同时具有动态定位测量速度快和近景摄影测量信息量大的特点,可提高地理空间信息采集和更新的效率,极大地提升测绘保障服务的能力。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多传感器集成、动态导航定位、多源数据融合、专题信息提取、三维建模、大范围场景三维可视化等。

  21.地理国情监测技术
  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理国情的动态变化的监管和检测,是获取国家自然、经济、人文的动态变化信息并分析其变化的合理性与驱动力,对将来的趋势进行预测;以多种形式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通过多种渠道报告地理空间、人文、社会、经济的动态变化和实时状态。研究内容包括:地理国情监测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与技术体系。

  从技术上讲,其研究内容有:地理国情监测的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地理国情监测时空动态建模理论与方法,空天地一体化地理国情调查技术,多时相、多尺度、多源数据动态变化检测技术,地理国情时空数据动态更新与一致性维护技术,地理国情动态监测的空间统计和时空过程分析技术,地理国情动态预警技术,地理国情监测高性能计算技术,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与系统的集成和互操作技术和地理国情监测标准体系。

  22.地学计算
  地学计算是将现代地理科学理论与数学模型、计算方法及3S技术结合在一起,以高性能计算机和网络计算环境为支撑,针对“整体性”和“大容量”数据所表征的复杂地理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综合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主要研究内容有:地理空间统计分析、地学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非结构化的地学战略决策分析、地理网络分析等。

  23.空间感知与认知
  空间感知与认知是研究人们理解地理空间,进行地理分析和决策,包括地理信息的知觉、编码、存储,以及解码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属于认知科学与地理空间信息科学的交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空间感知的理论与方法、地理知觉、地理表象、地理概念化、地理知识编码、空间认知、地理本体、地理知识存储、地理知识解码、地理知识工程等。

  24.地理空间推理
  地理空间推理是指利用空间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空间对象进行建模、描述和表示,并据此对空间对象间的空间关系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和处理的过程和方法。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空间关系推理、案例推理、模糊推理、证据推理、可信度推理、贝叶斯推理、概率推理、不确定性推理、时空推理等。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申请提前毕业者在校最低学习年限不低于两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42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公共必修课7学分,学科通开课8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委培类研究生可免修);学位论文10学分。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本方案指定的本科生必修课至少2门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该成绩不计入学分。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应密切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与应用价值,并经导师审核同意。

  2.开题报告:选题后,学生应拟定研究计划,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在指导小组内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的研究计划(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实验方案、创新与特色等)。

  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少于3名(包括导师)。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资料搜集、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开题报告若未通过,报告人必须依据评议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直至指导小组评议通过。

  3.论文撰写: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后,导师应不定期检查论文进展情况;论文应符合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表述清楚、资料翔实、论证有据、试验充分、结论可信、逻辑严谨。

  学位论文完成并经导师审核同意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且至少有一位校外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在导师指导下至少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参加10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并填写《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及实习实践考核表》;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成绩全部优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2篇,或在SCI源刊上发表论文至少1篇。

  5.论文答辩:在每年5月底或ll月底前完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不少于5位相同专业的专家组成。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六、其他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教学辅导、社会调查、科研实习等,总时间不少于三个月。参加实习实践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及实习实践考核表》上,并提交实习实践总结报告。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进入答辩环节并计2学分(委培类研究生可免修)。

  2.中期考核:第三学期进行,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包括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等。

  七、培养方式
  1.研究生培养采取以导师为中心组成集体指导小组,鼓励与校内外专家合作进行联合指导,鼓励双导师制。

  2.积极搭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平台,努力推动联合培养、课程互认、海外实习等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进程。

  3.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学术报告等学术训练环节,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导师(或研究生指导小组)根据培养方案要求,针对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在其入学后一个月内制订出具体的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等的具体安排。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