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四川研招网 > 电子科技大学 > 导师介绍

电子科技大学导师介绍:李小文

  李小文 男,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导师
 

  1963-1968年就读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讯系无线电测量仪器专业;1979年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系地理学与遥感专业攻读硕士,并于1981年取得地理学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学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图像处理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起兼任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现任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首席科学家,国家863 项目“我国典型地物标准波谱知识库”建议人及专家组专家,国家863信息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主要科研成就: 70年代末以来,李小文长期从事地学与遥感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地面目标二向性反射几何光学模型、遥感模型反演理论、非同温表面热红外辐射的有效发射率及其方向性模型等,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他创建了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并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家基金委,科技部的持续支持下,他又相继创建了不连续植被的间隙率模型,相互荫蔽效应的几何光学模型和几何光学-辐射传输混合模型;他提出了有限厚度介质层内的路径散射模型,首次获得了有关四分量多次反弹的完整表达式,从根本上完善了描述植被二向性反射模型体系。他又提出了将介质层中的路径散射及层间多次反射进行分解的新思路;纠正了传统的BRDF互易原理证明中的错误;他建立了非同温表面的有效发射率及其方向性模型;他和他的科研团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定量遥感研究的发展,并使我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1981年以来,李小文发表研究论著160篇(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水平得到了国际公认,研究论文被国内外科研人员广泛引用: 论文有28篇被SCI收录,38篇SCI引用557次,44篇被EI收录,19篇被CSCD收录。(2001年查)。他1981年的硕士论文1985年被美国《遥感手册(第二版)》收入,1985年论文于1997年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里程碑系列”,仅此篇就被SCI引用一百余次;1990年获国际劳力士雄才伟略奖,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000年获首都劳动奖章,2001年获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2002年获中央组织部,宣传部,人事部,科技部共同授予“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李小文院士指导了多名博士,硕士生,推动我国在短期内形成了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遥感机理及其应用的研究和试验队伍。目前他的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有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地表过程与全球变化遥感、数字流域与数字水文、光学遥感机理与信息处理、遥感像元尺度效应与尺度转换理论、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遥感建模与反演、气候生态与水资源数值模拟、定量遥感与陆面四维同化、多角度遥感技术与野外非接触测量理论与技术、植物与生物量遥感、城市扩展与土地利用变化遥感、水土资源遥感、多维GIS 与WEB GIS、专题地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等。其科研团队开展的研究项目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基金委、国家航天局、国土资源部及其他有关部门和国际合作,曾获多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和部委奖等。
 

  代表性的论文和著作:
 

  [1] LI, X., 1981, An Invertible Coniferous Canopy Reflectance Model.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2] LI, X., and STRAHLER, A.H., 1985, Geometric-Optical modeling of a conifer forest canopy, IEEE Tra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GE-23 (5): 705-721. Collected in SPIE's Milestone Series of Selected Reprints on Optical Remote Sensing Theory and Measurement, ed. J. A. Smith, pp. 88-104, SPIE Optical Engineering Press, 1997.
  [3] LI, X., and STRAHLER, A.H., 1986, Geometric-Optical 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modeling of a conifer Forest Canopy. IEEE Tra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GE-24 (6): 906-919.
  [4] LI, X., and STRAHLER, A. H., 1988, Modeling the gap probability of a discontinuous vegetation canopy. IEEE Tra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6 (2): 161-170.
  [5] LI, X., and STRAHLER, A.H., 1992, Geometric-Optical 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modeling of the discrete crown vegetation canopy: Effect of crown shape and mutual shadowing. IEEE Tra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30 (2): 276-292.
  [6] LI, X., STRAHLER, A.H., and WOODCOCK, C., 1995, A Hybrid Geometric Optical-radiative Transfer Approach for Modeling Albedo and Directional Reflectance of Discontinuous Canopies. IEEE Tra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33 (2): 466-480.
  [7] 李小文,王锦地,1995,植被光学遥感模型和植被结构参数化,科学出版社,118页.
  [8] LI XIAOWEN, WANG JINDI, HU BAOXIN, and ALAN STRAHLER, 1998, On utilization of prior knowledge in inversion of remote sensing model.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1(6):580-586.
  [9] 李小文,万正明,1998,互易原理在二向性反射研究中的适用性,自然科学进展,8(4): 456-460。
  [10] LI, X., J. WANG, and A. STRAHLER, 1999, Apparent reciprocity failure in BRDF of structured surfaces. Progress of Natural Science, 9 (10): 747-752.
  [11] LI, X., A.H.STRAHLER, M.A.FRIEDL, 2000, A Conceptual Model for Effective Directional Emissivity from Nonisothermal Surfaces. IEEE Tra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37(5), pp: 2508-2517.
  [12] 李小文,王锦地,A.H. STRAHLER,1999,非同温黑体表面上普朗克定律的尺度效应,中国科学(E辑),29(5):422-426。
  [13] 李小文, 高峰, 王锦地, A.H. Strahler, 2000,单一太阳角BRDF数据反演过程中误差传播的估计,中国科学(E辑), 30(增刊):6-11. Li Xiaowen, Gao Feng,Wang Jindi, A.H. Strahler, 2000, Estimation of the Parameter Error Propagation in Inversion Based BRDF Observations at Single Sun Position,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43(Supp.): 9-16.
  [14] Li, Xiaowen ; Gao, Feng ; Wang, Jindi ; Strahler, Alan, 2001, A priori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linear BRDF model inversion, J. Geophys. Res. Vol. 106 , No. D11 , p. 11,925 - 11,935.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