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陕西研招网 > 陕西科技大学 > 考研大纲

2018年陕西科技大学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环境化学》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环境化学(3103202)

  专业名称:环境工程(083002)

  一课程目标:

  环境化学是运用化学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探索认识环境问题的本质,并为之提供科学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基本要求:

  1.基本概念要清晰。考试涉及的概念包含在教材中“中英文关键词对照索引”中。对相关概念要求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切忌死记硬背。

  2.对环境化学知识要会综合运用。重点能用所学知识分析常见的环境现象,指出该现象的特点和可能的危害,现象产生的可能机理,据此设想处理该类环境问题方式方法,以便检验同学能否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复习时要注意教材各章节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要被教材知识编排所约束,如分析处理土壤污染现象时,有可能要用到水污染、大气污染、放射性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物有机化等方面的知识。

  3.要特别重视了解常用的污染处理技术特点、用途和涉及的设备,以便在回答简答题或分析题时言之有物、针对性强。

  三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试题以戴树桂主编的《环境化学》为蓝本,同时辅以其他版本的相关教材。总体上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业术语、基本规律和方法,重点掌握常见的污染源、污染物和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的实质,以及这些污染物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中迁移、转化规律;基本掌握固体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产生、迁移、转化、危害和有效利用之规律;掌握揭示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常用研究方法和表达方式。

  试题具体考察的内容如下:

  1绪论

  1)了解环境化学特点和研究内容。

  2)掌握环境化学的定义。

  2天然水的性质和组成

  1)掌握碱度、酸度的含义及测定原理。

  2)理解封闭和开放体系碳酸平衡的原理及各碳酸化合态浓度的计算方法。

  3水环境中的溶解和沉淀作用

  1)掌握天然水中各类化合物溶解度的计算及pC~pH图的含义。

  2)应用有关原理判断水的稳定性。

  4水环境中的配合作用

  1)了解应用软、硬酸碱理论判断金属离子在水中的存在形态。

  2)掌握羟基和有机配体等对金属的配合作用及相应浓度的计算。

  3)了解腐殖质的分类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以及有机配体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5天然水中的氧化-还原平衡

  1)理解电子活度的概念以及pE、平衡常数和自由能之间的关系。

  2)掌握天然水中各类污染物的pE和Eh的计算以及pE-pH或pE-pC图的制作。

  6水环境中固-液界面的相互作用

  1)了解天然水体存在哪些胶体物质以及胶体物质的性质。

  2)掌握颗粒物在水环境中的吸附作用和吸附机理。

  3)了解沉积物来源及其与金属结合的类型。

  7有机毒物的环境行为和归趋模式

  1)了解优先控制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以及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2)掌握归趋模式的基本原理以及各个过程模式即分配系数、挥发速率、水解速率、光解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的原理及计算方法。

  3)了解利用EXAMS模式预测有机污染物在环境归趋中的应用。

  8天然大气和重要污染物

  1)了解天然大气的组成,大气各主要层次的特点。

  2)掌握大气中主要自由基HO·、HO2·的来源反应。

  3)了解大气重要污染物NOx、SO2、NMHC的源和汇。

  4)掌握温室效应概念,熟悉常见的温室气体。

  5)掌握大气污染物浓度和停留时间的计算方法。

  9气相大气化学

  1)了解大气光化学反应基本原理。

  2)掌握氮氧化合物主要气相反应,NO、NO2、O3的基本光化学循环。

  3)掌握硫氧化合物和有机物的主要气相反应。

  4)掌握光化学烟雾形成条件及机理。

  5)掌握平流层O3的生成和损耗的基本反应和臭氧层破坏的基本原理。

  10液相大气化学反应

  1)掌握SO2、NOx的液相反应及动力学方程。

  2)理解O3、H2O2和金属离子等在SO2液相氧化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形态浓度的计算。

  3)了解酸雨背景值(pH5.6)的来历。

  4)了解酸雨形成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

  11大气颗粒物(大气气溶胶)

  1)掌握大气颗粒物的源和汇、颗粒物分布的基本特征。

  2)了解大气颗粒物中的化学组成来源判别。

  3)了解大气中放射性核素以及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2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1)了解土壤的组成。

  2)掌握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土壤酸碱度及土壤的缓冲作用。

  3)了解土壤溶液氧化还原作用对土壤形成及元素富集的影响。

  13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掌握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转化及影响迁移转化的因素。

  2)了解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的概念及确定土壤环境容量的方法。

  14氮、磷肥料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

  1)了解土壤氮、磷的来源。

  2)掌握土壤中氮磷的存在形态及其归趋。

  15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掌握土壤对农药的吸附作用机理以及土壤性质对农药迁移、转化的影响。

  2)理解分配作用和吸附作用的区别。

  3)掌握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典型农药的降解途径。

  四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较低要求——了解

  一般要求——理解、熟悉

  较高要求——掌握、应用。

  2.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来确定,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各种比例(每种比例规定可有3分以内的浮动幅度),来组配试卷,适当掌握试题的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2)各章考题所占分数大致如下:

章次

绪论

水环境化学

大气环境化学

土壤环境化学

分数

5

40

30

25

  3)其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4)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了解”占15%,“理解、熟悉”占40%,“掌握、应用”占45%。

  5)基本题型可能有:概念解释题、选择题、是非题、填充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

  6)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生可以带计算器。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题主要测验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时试题要有一定的区分度,难易程度要适当,一般应使本学科、专业本科毕业的优秀考生能取得及格以上成绩。

  五参考书目

  1.王晓蓉。环境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戴树桂。环境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汪群慧。环境化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4.戴树桂。环境化学进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环境生态学》考试大纲

  专业名称:环境工程(083002)

  科目名称:环境生态学(3203206)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环境类学生应掌握的一门基础性专业课程。通过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学习,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环境生态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培养学生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分析解决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

  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考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包括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和全球变化生态学),同时能应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分析相关的环境问题,并对环境生态学重要发展前沿和动态以及主要应用领域有一定的了解。

  1.基本概念要清晰。考试涉及的概念包含在教材中“中英文关键词对照索引”中。对相关概念要求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切忌死记硬背。

  2.对环境生态学知识要会综合运用。重点能用所学知识分析常见的环境现象,指出该现象的特点和可能的危害,现象产生的可能机理,据此设想处理该类环境问题方式方法,以便检验同学能否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复习时要注意教材各章节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要被教材知识编排所约束。

  3.要特别重视了解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修复机制和途径,以便在回答简答题或分析题时言之有物、针对性强。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试题以李博主编的《生态学》为蓝本,同时辅以其他版本的相关教材。总体上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环境生态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基本规律和方法,重点掌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等问题的实质既相互关系,以及污染生态环境的修复技术和手段;要以全球观点来看待环境生态系统性问题,及时掌握全球环境生态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及理论更新;将环境生态学理论体系结合环境监测、工程设计等学科深度发掘其拓展领域。

  试题具体考察的内容如下:

  一绪论

  了解环境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生态学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

  二生物与环境

  1.掌握生态因子的概念、类型,特别是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2.掌握限制因子、Liebig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性定律生态作用的基本原理、生态幅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3.理解生物稳定性机制、内稳性生物和非内稳性生物的区别。

  4.理解生态系统中主要环境因子(光、温、水和土壤因子)生态作用和生物的适应性。

  三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掌握种群的概念、种群空间结构的基本类型,理解单体生物和构建生物的差别。

  2.掌握与种群统计学有关的参数(出生率、实际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死亡率、最大死亡率、生态死亡率;存活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增长率,内禀增长能力)、理解种群年龄结构类型。

  3.掌握Deevey存活曲线类型。

  4.掌握种群Logistic增长模型的公式含义、Logistic增长模型曲线的特征和意义。

  5.了解自然种群变化动态规律、种群大爆发的现象和危害、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和控制。

  6.了解种群调节的几种假说

  四种群生活史

  1.理解生活史(生活周期)的概念、动植物生长的概念,理解营养生长和繁殖生长的区别,理解种群扩散的概念和实质、扩散的方式和扩散的生物学与生态学意义;理解动植物繁殖和繁殖成效的概念以及描述繁殖成效的指标(繁殖价值、亲本投资和繁殖成本),了解繁殖格局形成原因及其生态学意义。

  2.重点理解繁殖策略r-选择生物与K-选择生物特征及其内在机制,r-选择策略和K-选择策略在种群恢复和保护、生态恢复领域中的指导意义。

  五种内与种间关系

  1.了解种群增长率,内禀增长率。

  2.理解植物种内关系的概念、种内关系的类型,理解种内竞争的概念,影响种内关系的主要因素(密度效应、性别关系、领域行为和社会等级、他感作用),密度效应,种群性别关系与生物种内关系之间的联系。

  3.理解种间关系的概念,种间关系的类型,重点理解种间竞争关系的实质和类型。

  4.掌握生态位理论,能运用生态位理论解释生态系统种群之间关系、理解生态位理论、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重建上的指导意义。

  5.了解捕食作用、寄生与共生概念及其生态学意义。

  六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1.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特征和性质;理解优势种和建成群的概念;了解描述群落种类组成的单项指标、综合指标和生物多样性指标,了解解释物种多样性空间变化规律的各种假说。

  2.理解群落的结构单元概念,群落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的组成特征以及形成这种群落结构的原因。了解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的概念。

  3.理解影响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因素和影响机理,了解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中度干扰的生态学作用(中度干扰假说)。

  4.了解空间异质性和群落结构组成之间的关系,了解岛屿生态理论、平衡说和非平衡说理论在自然保护区设计上的运用。

  七生物群落的动态

  1.掌握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理解几种常见的群落演替系列和控制演替系列的主要因素;了解演替顶极学说的几种理论(单元顶极论、多元顶极论、顶极-格局假说)

  2.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群落功能变化,并了解经典演替观与个体论演替观理论。

  八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理解群落分类的概念;了解群落分类的单位和命名法则,群落分类的学派,中国群落分类的基本单元。

  2.了解群落排序的概念和类型,群落排序的意义。

  九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能运用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来解释食物链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2.正确理解生态效率(Lindeman效率)在解释食物链中能量循环中的重要意义,了解生态系统的反馈调作用节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掌握初级生长的基本概念、初级生长的生长效率,初级生长的限制因素和初级生长的测定方法。

  2.掌握次级生长的基本概念、次级生长的生长效率、次级生长的测定方法。

  3.理解生态系统分解过程的性质,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在分解过程中的作用,影响生态系统分解过程的资源质量和环境因素。

  4.能用能量分析的观点分析食物链层次上的能流过程以及自养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流过程和异养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流过程。

  十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理解生物地化循环的概念与类型和一般特征,熟悉和理解全球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和硫循环过程。

  2.理解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氮平衡的破坏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十二陆地生态系统

  1.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不同类型陆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和生态功能。

  十三水域生态系统

  1.了解水域生态系统的类型、组成和生态功能,了解全球水域生态系统存在的生态问题以及产生这些生态问题的原因。

  2.了解湿地和红树林等特定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意义。

  十四景观生态学系统

  1.理解景观生态学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2.了解景观生态学常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十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理解全球变化的原因和生态后果以及减缓全球变化的对策。

  2.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了解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十六生态风险评估与生态规划

  1.了解生态风险评估与生态规划的一般原则、步骤及方法。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较低要求——了解

  一般要求——理解、熟悉、会

  较高要求——掌握、应用。

  2.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来确定,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各种比例(每种比例规定可有3分以内的浮动幅度),来组配试卷,适当掌握试题的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2)各章考题所占分数大致如下:

章次

绪论

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

生态工程设计

分数

5

35

45

15

  3)其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4)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了解”占15%,“理解、熟悉”占40%,“掌握、应用”占45%。

  5)基本题型可能有:概念解释题、选择题、是非题、填充题、简答题、识图题、计算题、论述题。

  6)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生可以带计算器。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题主要测验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时试题要有一定的区分度,难易程度要适当,一般应使本学科、专业本科毕业的优秀考生能取得及格以上成绩。

  第四部分参考书目:

  1.李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杨持。生态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赵晓光。环境生态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盛连喜。环境生态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环境工程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学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生入学考试

  一考试内容要求

  1水质与水体自净

  污水的来源及分类、污染指标、水体自净和氧垂曲线、污水出路及水质标准

  2污水的物理处理

  2.1格栅、筛网的作用和种类

  2.2沉淀的作用和类型,影响沉淀的因素,理想沉淀池的概念及工作状况

  2.3沉砂池的作用、类型及工作原理

  2.4沉淀池的作用、类型及工作原理

  2.5隔油池的类型及作用,乳化油的形成及破乳方法

  2.6气浮法的作用、条件、类型及基本原理

  3污水的生物处理

  3.1污水生物处理的分类及原理,发酵与呼吸的概念。

  3.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环境,反应速率和反应级数

  3.3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微生物的增长和底物降解的关系

  3.4活性污泥法的概念、基本流程,活性污泥降解有机物的过程,活性污泥法曝气池的基本形式,活性污泥法的变型形式,活性污泥法的数学模型:劳伦斯和麦卡蒂模型,气体的传递原理及供气量的计算,活性污泥法的设计计算、运行与管理。

  3.5脱氮、除磷的原理、工艺及影响因素

  3.6生物膜的结构组成及净化机理,影响生物膜法处理效果的因素,生物膜法的分类及处理污水的特征。生物滤池的构造、工艺流程及影响生物滤池性能的因素,生物滤池的设计计算。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流化床等构造、特点及应用。

  3.7稳定塘、污水土地处理、人工湿地的概念、类型及应用。

  3.8厌氧生处理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厌氧生物处理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4污水的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

  4.1中和法原理,混凝法的原理及影响混凝的因素,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的原理。

  4.2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析法的原理、工艺过程及主应用。

  5污泥处理与处置

  5.1污泥的来源、特性,污泥中水的存在形式及对污泥处理的影响,污泥浓缩、污泥稳定、污泥调理、污泥脱水的原理及类型。

  5.2污泥的处置方法。

  6污水处理厂设计

  6.1设计资料、设计原则、设计步骤。

  6.2厂址选择、平面布置、高程布置的原则和要求。

  7.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

  7.1大气污染控制的含义

  7.2废气排放控制系统

  8.颗粒污染物控制

  8.1除尘技术基础

  8.2重力沉降

  8.3旋风除尘

  8.4静电除尘

  8.5袋式除尘

  8.6湿式除尘

  9气态污染物控制

  9.1吸收净化

  9.2吸附净化

  9.3催化转化

  9.4燃烧转化

  9.5生物净化

  9.6气态污染物的其他净化法(电子束照射法、膜分离法)

  10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

  10.1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气象因素

  10.2烟气抬升高度

  10.3污染物落地浓度

  10.4烟囱计算

  二参考书目

  1.《环境工程学》(第二版),蒋展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高廷耀、顾国维、周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规划与管理》入学考试大纲

  本《环境管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环境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要求考生掌握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理解区域环境、工业企业、自然保护区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内容、特点和要求,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环境管理的概念、内容以及手段

  1.环境管理的概念

  2.环境管理的原则

  3.环境管理的内容

  4.环境管理的手段

  (二)环境管理学的思想和基本理论

  1.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2.环境管理学的思想和基本理论

  (三)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1.环境监测

  2.环境预测

  3.环境标准

  4.环境审计

  5.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四)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三同时制度

  3.排污收费制度

  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6.排污许可证制度

  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8.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9.案例分析

  (五)区域环境管理

  1.城市环境管理

  2.农村环境管理

  3.流域环境管理

  4.开发区环境管理

  (六)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1.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2.作为管理主体的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3.作为管理对象的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七)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

  1.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2.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和问题

  (八)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

  1.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概述

  2.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九)全球环境问题以及管理

  1.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类型与特点

  2.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我国关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立场与态度

  二、考试要求

  (一)环境管理的概念、内容以及手段

  1.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掌握环境管理的概念。理解并掌握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原则和双赢原则并能对具体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2.熟悉并掌握不同环境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理解和掌握生态管理的系统性和主要内容。

  3.了解环境管理的各种手段,掌握不同管理手段的主要特征。

  (二)环境管理学的思想和基本理论

  1.了解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并掌握每个发展阶段的环境管理思想的特征。

  2.理解三种生产理论以及其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3.熟悉并掌握环境管理的界面活动控制论和协调理论,并对其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三)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掌握环境监测的特点和分类,熟练掌握环境监测的程序和方法。

  2.了解环境预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环境预测的工作程序并熟练运用环境预测的方法。

  3.了解环境标准的定义和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掌握环境标准的分类以及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

  4.了解环境审计的概念,掌握环境审计的方法和步骤并能进行案例分析。

  5.了解环境信息的特点。掌握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及特点。

  (四)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

  了解我国现行环境管理8项制度的管理目标,熟悉并掌握这些管理制度的具体管理措施和程序并能熟练进行案例分析。8项制度包括: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三同时制度

  3.排污收费制度

  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6.排污许可证制度

  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8.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五)区域环境管理

  1.了解城市环境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理解并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并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能熟练运用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方法对城市环境问题进行分析。

  2.理解环境的特点以及与城市环境的区别。了解农村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理解乡镇工业污染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关系;掌握农村环境的改善途径和管理方法。

  3.理解流域的概念并掌握流域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理解流域管理的基本原则,熟悉和掌握流域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4.了解开发区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开发区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理解开发区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熟悉并掌握开发区环境管理的内容。

  (六)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1.理解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与国家环境管理的相互关系并掌握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熟悉和理解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体制并掌握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2.理解并掌握作为管理主体的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其中了解企业建立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掌握ISO14000系统标准的基本模式,理解并熟练应用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要素和要求。理解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源和控制途径。了解清洁生产的概念及其出现的历史背景,理解并掌握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

  3.了解并掌握作为管理对象的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其中了解和熟悉工业企业发展建设过程的环境的4个阶段及其相应的环境管理制度。对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应该理解并掌握不同污染源的管理制度并清洁生产审计的概念和排污收费的制度。理解产品周期管理的思想。熟悉并掌握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要点。

  (七)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

  1.掌握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保护对象和类型。并理解自然保护区的作用。了解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概况。

  2.理解并掌握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3.熟悉、理解和熟练应用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的主要方法并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八)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

  1.理解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管理目标和结构以及运行模式。

  2.理解并掌握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要素和要求并能针对具体的企业管理体系进行案例分析。

  3.掌握清洁生产的概念并根据清洁生产的内容要求进行案例分析。

  (九)全球环境问题以及管理

  1.理解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与特点。熟悉并全球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了解全球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2.理解并掌握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的对象与内容。了解和熟悉全球环境问题管理的基本原则。了解联合国环境署结构、任务与主要评价工作。了解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的主要行动计划。熟悉并理解主要环境保护的保护目标及其采取的主要行动计划,包括《保护臭氧层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塞尔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了解我国参加的环境保护双边公约的概况。

  3.理解我国关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立场与态度,并了解我国已加入和签署的环境保护国际协定。熟悉并掌握我国对重要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则和立场。

  三、主要参考书目

  1.叶文虎编著,环境管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承中著,环境管理的原理与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环境监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生入学考试

  一考试内容要求

  1、绪论: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环境标准。

  2、水和废水监测(重点):水质监测方案的确定,水体自净作用,水样的采集、运输和预处理,水样物理指标的检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化合物的测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包括理论和实验内容以及计算)

  3、了解离子色谱、原子吸收仪、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4、从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和毒理学指标检验和评价水质。

  5、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群落与处理水质。

  6、河流底质监测。

  7、空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危害、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状态。

  8、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指定。

  9、空气样品的采集。

  10、空气中颗粒物的采集与测定。

  11、固定的空气污染源和流动污染源的监测。

  12、固体废物的有害特性,生活垃圾的处理和特性分析,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

  13、了解土壤的组成,土壤污染,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土壤样品的预处理和各污染物的测定。

  14、了解水环境生物监测方法,空气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和生态监测。

  15、了解噪声:声功率、声强、声压、声压级、声功率级、计权声级的概念,噪声的叠加。

  16、环境中主要的放射性污染。

  17、环境监测用水和试剂,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与结果表达。

  二参考书目

  《环境监测》,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三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英文名称:MicrobiologyofEnvironmentalEngineering

  推荐教材周群英、高廷耀主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参考书目

  [1]沈萍主编.微生物学(第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M.T.Madigan主编.Brock微生物生物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9

  [3]刘志恒主编.现代微生物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8

  [4]JacquelynBlack编著.微生物学原理与探索(第6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任南琪主编.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第三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主要内容

  绪论

  基本要求:

  1.了解环境与环境工程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与微生物学;

  2.掌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3.了解微生物进化、分类和命名方法;

  4.掌握微生物的共同特点。

  本章重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本章难点:微生物共同特点。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基本要求:

  1.掌握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其形态、大小、化学组成、结构和分类;

  2.掌握病毒的繁殖过程;

  3.了解病毒对物理、化学因素的抵抗力及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效果。

  本章重点:病毒的特征和分类,以及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病毒对污水处理的影响。本章难点:病毒入侵细胞过程。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基本要求:

  1.掌握细菌的个体形态、大小、细胞结构及培养特征;

  2.了解细菌的物理化学性质;

  3.了解古菌的特点及分类;

  4.掌握放线菌的形态和大小,了解其菌落形态特征及繁殖;

  5.了解蓝细菌中的色球藻纲和藻殖段纲。

  本章重点:原核生物中的细菌、古菌、放线菌、蓝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分类。

  本章难点:细菌的形态与细胞结构,革兰氏染色原理。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基本要求:

  1.掌握原生动物的一般特征;了解原生动物的分类及各纲简介,了解原生动物的胞囊;

  2.了解轮虫、线虫、寡毛类动物等微型后生动物;

  3.掌握藻类的一般特征;了解藻类的分类及各门特征简介;

  4.掌握酵母菌与霉菌的形态、结构、繁殖及培养特征。

  本章重点:真核生物中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藻类、真菌的一般特征和结构特点。原生动物在水体自净、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本章难点: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繁殖及培养特征;原生动物在水体自净、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

  基本要求:

  1.了解微生物的酶组成、酶蛋白结构、酶的催化特征及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2.掌握微生物的化学组成、微生物的营养和营养类型、培养基及其类别,掌握营养物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

  3.掌握产能代谢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产能代谢与呼吸类型;

  4.了解产甲烷菌的合成代谢、化能自养微生物的合成代谢、光合作用及异养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本章重点:微生物的营养及营养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及类别,微生物的产能代谢与呼吸作用。

  本章难点:微生物的营养和营养类型;营养物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产能代谢与呼吸类型。

  第五章微生物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基本要求:

  1.掌握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概念,重点掌握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了解细菌生长曲线在污(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微生物的测量方法;

  2.掌握温度、pH、溶解氧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了解氧化还原电位、太阳辐射‘水活度与渗透压、表面张力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了解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4.掌握菌种的退化和复壮,重点掌握菌种的保藏。

  本章重点:微生物生长曲线及其测量方法,微生物的生存因子,微生物之间的关系,菌种的退化、复壮与保藏的概念。

  本章难点: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细菌生长曲线各阶段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细菌生长曲线在污(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原理,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基本要求:

  1.掌握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及细胞分裂,了解DNA的结构与复制、变性和复性、

  RNA、微生物的生长和蛋白质合成;

  2.掌握微生物变异的实质和类型;

  3.了解杂交、转化和转导;

  4.了解基因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微生物工业育种方法。

  本章重点:微生物的遗传基础,变异的实质和类型,遗传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本章难点:微生物变异的实质和类型、工程菌株的构建。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态

  基本要求:

  1.掌握生态平衡,了解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态系统的分类;

  2.了解土壤的生态条件,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掌握土壤自净和土壤微生物生态,土壤污染和土壤生物修复;

  3.了解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掌握水体自净和污染水体的微生物生态,重点掌握水体

  富营养化。

  本章重点: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分类,土壤的生态系统,水体微生物生态本章难点:土壤生物修复原理;衡量水体自净的指标及污化系统特征;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和治理方法。

  第八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基本要求:

  1.了解氧循环,掌握纤维素和烃类物质的转化,了解半纤维素、脂肪、木质素的转

  化。

  2.掌握硝化反硝化作用,了解蛋白质的水解、氨基酸转化、尿素的氨化及固氮作用;

  3.了解含硫有机物的转化和无机硫的转化。

  本章重点:氧、碳、氮、硫四大类物质的循环以及微生物在循环中的作用。

  本章难点: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及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

  第九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基本要求:

  1.重点掌握好氧活性污泥法,掌握好氧生物膜法;

  2.重点掌握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原因,掌握控制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对策;

  3.了解厌氧消化(甲烷发酵),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含硫酸盐废水的厌氧

  生物处理。

  本章重点:废水生物处理的方法,活性污泥丝状膨胀及其控制对策。

  本章难点:好氧活性污泥净化废水的作用机理。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成因及控制对策。

  第十章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

  基本要求:

  1.了解脱氮、除磷的目的和意义,重点掌握微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原理及其微生物;

  2.了解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的目的和意义、微污染水源水微生物预处理过程及微生物群落;

  3.了解水消毒的重要性,掌握水消毒的方法。

  本章重点:微生物脱氮、除磷的原理、工艺及其微生物。本章难点:微生物脱氮、除磷的原理和实现工艺。

  第十一章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基本要求:

  1.掌握堆肥法、卫生填埋法及其渗滤液。

  2.了解废气的生物处理方法及含硫恶臭污染物及NH3、CO2的微生物处理。本章重点: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处理,废气的生物处理方法。

  本章难点: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生态变化和生物转化作用。

  第十二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基本要求:

  1.了解酶的提取、纯化方法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的固定方法、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2.了解生物表面活性剂和生物乳化剂的开发与应用、微生物絮凝剂和沉淀剂的开发与应用。

  3.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微生物资源开发方面的应用。

  《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及考试要求

  1生物大分子以及其他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

  1)蛋白质化学

  考试内容:

  a)蛋白质的化学组成,20种氨基酸的简写符号

  b)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及化学反应

  c)蛋白质的一级、二级及高级结构的特点,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d)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分离纯化的方法和纯度鉴定

  e)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考试要求:了解氨基酸、肽的分类;熟记氨基酸的结构与三字符;掌握氨基酸与蛋白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方法;理解氨基酸的通式与结构;理解蛋白质二级和三级结构的类型及特点,四级结构的概念及亚基;掌握肽键的特点;掌握蛋白质的变性作用;掌握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核酸化学

  考试内容:

  a)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和分类及核苷酸的结构

  b)DNA和RNA的一级结构和二级结构的特点及DNA的三级结构

  c)DNA的生物学功能

  d)RNA的分类及各类RNA的生物学功能

  e)核酸的主要理化特性

  考试要求:全面了解核酸的组成、结构、结构单位以及掌握核酸的性质;全面了解核苷酸组成、结构、结构单位以及掌握核苷酸的性质;掌握DNA的二级结构模型和核酸杂交技术及有关应用。

  3)糖类的结构和功能

  考试内容:

  a)糖类的概念及功能

  b)单糖、二糖、多糖、糖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c)糖的鉴定原理

  考试要求:掌握糖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糖类的元素组成、化学本质及生物学功用;理解旋光异构;掌握单糖、二糖、寡糖和多糖的结构和性质;掌握糖的鉴定原理。

  4)脂类和生物膜

  考试内容:

  a)脂类的特点及生理功能

  b)甘油脂、磷脂及脂肪酸特性

  c)生物膜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流体镶嵌模型"的要点

  考试要求:了解脂质的类别、功能;熟悉重要脂肪酸、重要磷脂的结构;掌握甘油脂、磷脂的通式以及脂肪酸的特性;掌握油脂和甘油磷脂的结构与性质。

  5)酶学

  考试内容:

  a)酶的概念和作用特点和作用机制

  b)酶活性调节的因素,酶活力概念,米氏方程及酶活力测定方法

  c)非竞争性抑制和竞争性抑制的概念和动力学方程

  d)固定化酶的方法和应用,酶工程的概念

  e)核酶和同工酶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考试要求:了解酶的概念;掌握酶活性调节的因素、酶的作用机制;了解酶的分离提纯基本方法;熟悉酶的国际分类(第一、二级分类);了解特殊酶,如溶菌酶、丝氨酸蛋白酶催化反应机制;掌握酶活力概念、米氏方程以及酶活力的测定方法;了解抗体酶、核酶的基本概念;掌握固定化酶的方法和应用;知道核酶和同工酶的概念。

  6)维生素和辅酶

  考试内容:

  a)维生素分类及性质

  b)各种维生素的活性形式、生理功能

  考试要求:了解水溶性维生素的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和缺乏病;了解脂溶性维生素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2生物体内主要的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

  1)新陈代谢和生物能学

  考试内容:

  a)新陈代谢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

  b)ATP与高能磷酸化合物

  c)ATP的生物学功能

  d)电子传递过程与ATP的生成

  e)呼吸链的组分、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

  考试要求: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了解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概念和种类;理解ATP的生物学功能;掌握(NADH和FADH2)呼吸链的组分、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掌握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

  2)糖代谢

  考试内容:

  a)糖的各种代谢途径

  b)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及催化反应的关键酶

  c)糖异生作用,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代谢

  考试要求:全面了解糖的各种代谢途径,包括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酶的作用;理解糖的无氧分解、有氧氧化的概念、部位和过程;了解糖原合成作用的概念、反应步骤及限速酶;掌握糖酵解、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和三羧酸循环的途径及其限速酶调控位点。

  3)光合作用

  考试内容:

  a)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

  b)光反应系统的概念和种类

  考试要求:了解光合作用的总过程;理解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

  4)脂类代谢

  考试内容:脂肪酸的分解和合成

  考试要求:掌握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5)氨基酸代谢

  考试内容:

  a)氨基酸的一般分解代谢

  b)氨基酸的一般合成代谢

  考试要求:掌握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脱羧基作用;了解生物体合成氨基酸的基本途径。

  3遗传信息传递的化学基础

  1)DNA的复制和修复

  考试内容:

  a)DNA的半保留复制过程及意义

  b)DNA的损伤与修复

  c)参与DNA复制的酶类与蛋白质因子的种类和作用(重点是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

  d)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复制的比较

  考试要求:理解DNA的复制和DNA损伤的修复基本过程;掌握参与DNA复制的酶与蛋白质因子的性质和种类;掌握DNA复制的特点;掌握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复制的异同点;掌握DNA的损伤与修复。

  2)RNA的生物合成

  考试内容:

  a)RNA的合成过程和参与因子

  b)RNA转录后的加工与修饰

  考试要求:全面了解RNA转录与复制的机制;掌握转录的一般规律;掌握RNA聚合酶的作用机理;理解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了解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理解RNA转录后加工过程及其意义。

  3)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考试内容:

  a)蛋白质合成过程及各种参与因子的功能

  b)合成后的输送与加工

  考试要求:全面了解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础;掌握翻译的步骤;掌握翻译后加工过程;理解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区别;理解蛋白质合成抑制因子的作用机理。

  4)细胞代谢和基因表达的调控

  考试内容:

  a)基因的概念

  b)蛋白质磷酸化和细胞信号传导

  c)糖、脂及蛋白质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

  d)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机制

  考试要求:掌握基因的概念;理解代谢途径的交叉形成网络和代谢的基本要略;理解酶促反应的前馈和反馈、酶活性的特异激活剂和抑制剂;掌握细胞膜结构对代谢的调节和控制作用;了解细胞信号传递和细胞增殖调节机理;掌握操纵子学说的核心;理解转录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和翻译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

  二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2题型结构

  a:选择题

  b:符号或名词解释

  c:简答题

  d:论述综合题

  三参考书目

  1.《生物化学》(第3版)(上、下册)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无机与分析化学》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2108301

  课程名称:无机与分析化学/Inorganic&AnalyticChemistry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环境工程、食品生物技术、生物工程、药学等轻化工类各专业

  使用教材:史启祯.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一.课程任务、目的和要求

  《无机与分析化学》是在综合应用多门有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掌握基础化学理论和熟悉元素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和分析操作技能的课程。课程目的:使学生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元素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鉴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和化学成分以及测定有关成分含量的方法及方法的原理。

  具体要求如下:

  (1).绪论

  了解该课程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2).原子结构

  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掌握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系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3).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掌握化学键的类型。化学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离子极化及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4).化学热力学初步

  了解热力学三大定律,掌握吉布斯方程式的计算和运用,掌握化学平衡定律及平衡常数;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5).化学反应速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概念;反应速率理论简介;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阿伦尼乌斯的计算和应用;化学反应级数相关计算。

  (6).定量分析概述

  了解溶液的浓度及活度;掌握试样的采取和制备;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与滴定反应的条件;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7).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掌握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酸碱滴定法;缓冲溶液;盐的水解。

  (9).配位平衡及配位滴定

  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及其稳定性;影响配位;化合物稳定性的因素;金属指示剂及其它指示终点的方法;混合离子的分离鉴定。

  (10).氧化还原平衡及氧化还原滴定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电极电势与能斯特方程;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和反应的速度;氧化还原滴定法;电极电势的应用;了解实用电化学。

  (11).重量分析与沉淀-溶解平衡

  掌握溶度积与溶解度;分步沉淀;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重量分析法;沉淀滴定法。

  (12).吸光光度法和仪器分析

  掌握朗伯—比尔公式的应用及常用化学仪器的基本知识。

  (13).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s区元素;掌握p区元素(硼族元素;碳族元素;氮族元素;氧族元素;卤素;稀有气体);d区元素(d区元素的通性;d区元素的配合物;铁系元素;铬锰)。

  (14).一些重用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制备

  (15).近代无机化学、无机生物化学、环境化学、近代无机化学、无机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的相关理论和新型无机化学材料,简单知识及应用。

  二.主要参考书

  1.《无机与分析化学》,化学化工学院无机分析化学教研室(讲义)

  2.《无机化学》武汉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分析化学》(第二版),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分析化学》(第四版),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5.《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一版),倪静安主编,江南大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物理化学》复习大纲

  一.基本内容

  ①物理化学概论;②热力学第一定律;③热力学第二定律;④多组分系统热力学;⑤化学平衡;⑥相平衡状态图;⑦电化学;⑧化学动力学;⑨表面化学;⑩胶体化学。

  二.基本要求

  1.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基本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状态,状态函数,可逆过程。

  2)重要热力学过程(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过程,绝热可逆过程,相变过程以及化学变化过程等)的四个热力学量(W、Q、ΔU、ΔH)之计算。

  3)节流过程的热力学特征及应用。

  2.热力学第二定律

  1)卡诺循环、第二定律表述。

  2)熵函数的引出、熵增原理及熵变的计算。

  3)利用熵函数判断过程自发进行的方向和限度的条件和准则。

  4)第三定律、化学反应熵变计算。

  5)(A)和(G)的定义式以及它们的改变量在特定条件下的物理意义。用Gibbs函数变量作过程方向及限度的判据是本章的重点,掌握该判据的使用条件和准则。

  6)简单过程的ΔS、ΔA、ΔG的计算。热力学重要关系式,Maxwell关系式。

  3.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1)掌握Clausius—Clapenyron方程并进行计算。

  2)掌握偏摩尔量的意义、集合公式、化学势的定义及判据。理想气体化学势的表示式。

  3)Raoult定律,Henry定律,公式表示及应用范围。

  4)理想溶液,稀溶液的定义,特性及各组分的化学势,理想溶液混合特征及气液平衡。

  5)稀溶液依数性,真实溶液对理想溶液的偏差,了解实际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势及活度的概念。

  4.化学平衡

  1)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的推导并会用等温方程式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2)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运用化学反应等压方程计算任意温度下的K

  3)各种因素对平衡的影响。同时平衡。

  5.相平衡状态图

  1)相律意义和应用。单组分系统相图。

  2)二组分系统气-液平衡、液-液-气平衡相图的特点,会看相图(图中点,线,画的含义,相律及杠杆规则的应用。

  3)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三组分系统相图。

  6.电化学

  1)电解质溶液的平均活度及平均活度系数、离子强度,γ±的极限公式。

  2)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的含义及关系,离子独立运动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应用。

  3)离子迁移。溶液电导测定的原理,方法及应用。

  4)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会将化学反应设计成原电池,电池电动势的含义。

  5)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原理和方法,Nernst公式的热力学推导,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6)电池电动势与电极反应的热力学函数△G,△H,△S的关系,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7)常见电极——氢电极,Ag-AgCl电极,甘汞电极的结构,特点,应用。

  8)清楚极化及产生原因,学会分析电极反应的竞争。

  7.化学动力学

  1)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质量作用定律的应用,反应分子数的概念

  2)一级、二级、零级反应速度方程,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3)速率方程的建立。速度常数k,反应级数n的确定。

  4)Arrhenius公式的意义和应用,理解活化能概念,典型复杂反应,会写出其动力学方程。

  5)用静态法、平衡态法推导复杂反应的速度方程。

  6)了解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要点,过渡状态理论大意,催化作用的特征。

  8.表面化学

  1)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的概念,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2)弯曲液面下附加压力和Laplace公式,微小液滴饱和蒸汽压和Kelvin公式。亚稳状态。

  3)润湿及类型,表面张力测定。

  4)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理论的要点,公式应用及适用范围和条件。了解BET公式。

  5)Gibbs等温吸附方程的含义及应用,了解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及其溶液的性质。

  9.胶体化学

  1)胶体的定义,基本特性,制备方法。

  2)溶胶的光学性质,并能用Rayleigh公式说明Tyndall效应光散射定律,Brown运动与胶体动力学稳定性的关系,理解胶体的流变性质。

  3)胶粒的带电现象,重点掌握胶体的扩散双电层理论模型及ξ电位,理解电学稳定性原理.胶体稳定的各种原因(动力学稳定性,电学稳定性,溶剂化作用),DLVO理论。

  4)胶体聚沉的各种因素,掌握电解质使胶体聚沉的规律

  5)缔和胶束溶液的性质及应用,大分子溶液的性质及应用。

  6)乳状液类型及鉴别方法,了解乳状液稳定性理论。

陕西科技大学论坛新帖:更多

陕西科技大学考研论坛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