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新疆研招网 > 石河子大学 > 考研大纲

2015年石河子大学040101教育学原理考研大纲(官方)

  教育管理学

   

  一、考查目标

  本科目主要考核学生掌握教育管理学思想及其发展,教育管理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教育行政知识,学校管理基本理念和方法,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与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试卷内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客观题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教育管理学基本概念的了解和认识;

  主观题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教育管理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及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 20分

  简答题: 40分

  分析论述题: 40分

  三、考查内容

  一、 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一)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二)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蝇的。

  (三)教育管理学的性质:1.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2.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3.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四)教育管理学的特点:1.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2.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3.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4.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5.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五)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

  1.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2.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3.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六)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七)什么是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不仅是对学校物质设备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对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管理。教育就是在一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方化环境下,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在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近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二、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管理、文化、环境、教育管理、现代教育管理的关系?

  现代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它同管理、环境、现代教育、教育管理现代化等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管理是一个大概念,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管理问题。任何管理都存于特定的环境之中,环境对管理有着激励和制约的双重作用。管理本身又是一种方化。教育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行为。教育管理行为有着方化的内涵,不同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

  (二)对管理的理解。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具有两个重要职能,一个是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另一个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

  2.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方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3.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三)为什么西蒙教授说“管理就是决策”。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管理就是决策”。在西蒙教授看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管理中唯有对实现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决策。

  三、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1.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2.“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

  3.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4.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

  5.系统理论流派(德莫克里特)

  四、 面向21世纪的教育管理

  (一)在关于21世纪与教育的讨论中,人们对未来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1.人类生存环境与教育。

  2.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教育。

  3.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与教育。

  (二)教育现代化

  是建立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现现代化的基础之上,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先进的教育工具和教育手段。

  (三)在社会转型期教育工作中遇到了哪些矛盾和困惑?对教育管理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时间节奏加快。如现在当校长和教师的都觉得负担太重了,而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又太少了。

  2.各方面的差别在加大。在教育管理中,我们既要正视差别存在的积极意义,鼓励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同时把教育组织之间的差别、教师工资收入的差别限定在群众心理承受力的范围之内。

  3.一切领域都在变化。学校自身的变化也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自觉地适应社会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四)我国教育和教育管理改革的历史经验:

  1.正确处理教育改革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关系。

  2.教育改革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3.教育改革是教育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

  4.对待教育改革的态度要积极,方法,步骤要稳妥。

  5.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而不是教育改革的阻力。

  6.教育改革要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7.世界上没有最完善的教育改革方案。

  8.教育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五、 教育行政体制

  (一)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二)教育行政的集权制与分权制的利弊:

  1.教育行政上的集权制有利于教育政策的统一,有利于统筹全局、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便于调节各地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有利于统一办教育的标准,保持全国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但教育行政上的集权制又极易使教育行政管理缺乏弹性,难于因要制宜地发展教育,也常束缚下级机关办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育行政上的分权制的最大的长处在于,可以使教育行政管理具有弹性,避免一刀切,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事业,可使教育适应各地的实际需要。权力保留在地方,还可以充分发挥地方、下级机关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权力过于分散,全带来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与管理上的政令不统一,地方各行其是等问题,以致造成教育发展上的盲目混乱、教育行政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可以说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基本上属于集权制)

  (三)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是什么?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领导行政管理的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人民群众参政的原则是国家行政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反映到教育行政上,就构成了教育行政体制的主要特点:党对教育行政的领导,党对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主要是政治路线、政策的领导;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

  概括起来讲,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就是在中央统一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对教育事业实行中央教育行政与地方教育行政两级管理。如上所述,我国现行的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是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行政与地方行政相相结合的体制。

  六、 教育行政组织及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一)教育行政组织的涵义及特征:

  1.教育行政组织是依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章制度等,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机构。

  2.教育行政组织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①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性质的社会组织,为国家权力所支持。②教育行政组织具有严密的体系性。

  (二)行政组织结构:是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行政组织结构模式对行政组织的效能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即行政组织的层级结构,它是对行政组织进行纵向垂直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层级节制的阶梯系统。

  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即行政组织部门结构,它是在对各级行政组织内部工作进行水平分工的基础上形成。能否高效、低耗地完成行政组织的目标与任务。

  (四)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相比较主要异同:①我国的公务员在政治上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能像西方国家的文官那样恪守什么“政治中立“。另外我国公务员要求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的觉悟,应成为行政管理的专家,可以说这是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根本区别。②在引入竞争机制,采用考试,考核的方未能择优录用,实行职位分类,政务与业务分开,职务常任制,终身培养等方面,我们同西方文官制度有着共同之处。

  (五)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条件:(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选拔任用方式主要有委任及考试录用两种)

  1.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水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辞,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努力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服务。

  3.要有尊重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善于才结同志和民主作风。

  4.要有胜任工作的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方面的知识。

  5.要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即计划、组织、指导、控制、协调等方面的管理能力。

  6.身体健康。

  (六)我国公务员制度主要有哪些有效机制呢?即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了新陈代谢机制。

  七、 教育法

  (一)教育法:是关于教育的法规。具体讲,它是举办教育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依据和规范。它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文件的总称,是国家法规的一部分,具有法的一般特征。

  (二)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不同:

  教育法是以法律程序和手续确定下来的教育政策,从内容上讲,教育政策是教育法的渊源,从教育法的形成过程来看,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的指导思想和依据,从贯彻实施上来看,教育法又是教育政策得以贯彻的有效形式。教育政策是由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所授权的部门或地方政府制定的,不经过立法程序,对教育机构和个人教育行为都具有指导性,教育政策具有较多的灵活性和弹性而教育法是经过立法手续制定的,有制约性。教育法体现为一种规范,这种规范有确定的质和量的界限,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即具有普遍性和反复适用性。教育法与教育策相比,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教育法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教育法保证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2.教育法保证必要的教育行政管理秩序。

  3.教育法加强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稳定性。

  4.教育法促进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功效。

  (四)教育法制定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民主立法的原则、系统性原则、稳定性与适时变化相统一的原则、本国与外国教育立法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八、教育计划

  (一)教育计划的定义: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则、步骤、方法的总和。

  (二)从定义出发,教育计划有如下特征:

  1.教育政策是制订教育计划的前提。

  2.教育计划是量化了的教育政策目标和教育发展目标。

  3.教育计划具有技术性。

  (三)教育预测在教育计划中的作用:

  1.为教育计划目标的设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2.为教育计划中可行方案的选择提供服务。

  3.为教育计划实施中的修改、补充提供服务。

  (四)教育计划的编制步骤:

  1.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与教育计划编制有关的信息资料大体上可分为四大类:教育系统内的信息、有关人口发展变化的信息、有关教育经费的信息及人力与就业的信息。

  2.计划目标的设定。具体设定计划目标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环境方面、教育系统本身、目标本身特点。

  3.教育计划实施方案的研拟及选择。选择满意方案首先要确定价值标准,其次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比较及反复论证,以确定公论的好的实施方案,第三要对选定的实施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补充,第四选择实施方案要受到选择者知识水平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

  4.在实施中的调整。

  九、 教育督导

  (一)教育督导的涵义:是对教育工作(包括教育行政工作和学校的组织领导、教育、教学、总务、人事工作)进行视察、监督、指导、建议的活动。

  (二)从教育督导职能的角度理解、概括,教育督导的任务:

  1.监督和检查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的情况,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情况,以及其他有关事项。

  2.评价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3.指导和帮助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

  4.反映下级部门、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并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反映意见和建议。

  5.教育督导人员应鼓励并协助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就日常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作性的调查及研究,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改革的依据。

  (三)从教育督导的对象而言,教育督导的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

  1.督导政府包括政府设置的教育行政机构,简称督政。

  2.督导学校,主要是中小学校简称督学。督政与督学密切相关,督政离不开督学,督学是督政的基础。

  (四)教育督导的基本职能:监督和指导。监督包括观察、检查、调查、访问、监察、考核、督促等作用。指导包括指示、引导、辅导、帮助、鼓励、启发等作用。就教育督导职能活动的内容而言,主要的就是监督和指导。其他的均可看作是这两种职能活动的延长、作用、结果或者方式、手段。

  (五)教育督学的职权:

  1.列席被督导单位的有关会议。

  2.要求被督导单位提供与督导事项有前的文件并汇报工作。

  3.对被督导单位进行现场调查。

  4.对违反方针、政策、法规的行为,督导机构和督学有权予以制止。

  (六)你认为我国当前在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从我国历史上教育督导活动的开展来看,比较强调督导的视察、监督职能,而忽视其指导建议职能。督学的范围集中于课堂教学而忽视教育整体的与其他各方面的联系,方法上重视定性分析,这处分析往往带有极强的主观随意性,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督导的效果。所以说,科学的具有指导性的现代教育评价是改善提高我国教育督导工作,使其不断科学化的一条途径。

  十、 教育财政

  (一)教育经费:指为教育事业发展或组织化制度化了的教育活动所支出的费用。

  教育经费在教育经济学中被称之为教育投资或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教育资本等,即从通过教育对知识、技能、技术等的传递,使人的能力得到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生产增长的观点出发,为教育事业支出的经费。

  (二)教育财政:中央和地方政府为发展本国、本地区的教育事业对其所需的教育财力的筹集、分配和管理、监督等一系列秩序的活动就是教育财政。

  (三)教育财政的基本职能:①教育经费的筹措。一般来说教育经费的来源:国家中央政府的拨款;地方政府的拨款;社会团体及私人捐助;由学校的财产和基金收入支出;企业提供办学经费;受教育者负担;国际援助及国外贷款。②教育经费的分配。③教育经费的使用。

  (四)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是什么?目前尚需从哪些方面去完善?

  我国已基本上建立起了以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为主,发展校办产业,接受社会捐款,收取学费、杂费等多层次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体制。但这种体制还有待完善,目前必须努力解决好的问题主要有:①如何在地方财政分权过程中不削弱中央政府的教育财政宏观调节能力。②缩小各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差距。③教育费附加征收的规范化。④确定学费、杂费的合理标准,使其不违反群众的意愿和超出群众的负担水平。

  十一、教育课程行政

  (一) 教育课程的涵义:要教育行政中,教育课程一般被理解为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目的、范围和进程的总和。简而言之,教育课程的基本涵义是指学校的课业内容及其进程。

  (二) 教学计划的涵义:是学校教育课程的总体规划。从教育行政上讲,教学计划形式上是国家的关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指令或指导性计划,内容上是国家制定的学校教育教学标准,编制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依据,性质上是教育行政法规性文件,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法律约束作用。

  (三) 教学计划的内容:

  1.学校培养目标。

  2.列出学校应设置的学科。

  3.各学科的教学时数和教学顺序。

  4.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及学期划分、假期时间。

  5.学校的各种活动诸如生产劳动、体育活动、自学活动的安排。

  (四)教学计划的修改、再编订原则:适应性原则、民主原则、弹性原则、系统组合原则。

  (五)课程实施评价就是运用科学手段,对课程的实施进行量和质的分析、鉴定。主要分两类一是形成性评价二是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态度、方法、效果作出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指对课程实施的结果作出评价。

  十二、教师人事行政

  (一) 教师人事行政:就是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制度和措施对教师的选拔任用、调配、培训、考核、工资、奖惩及福利待遇等事宜所实施的管理。

  (二) 教师人事行政的意义:教师人事行政是开发教师人才资源的重要手段。①教师人事行政可以对教师实施综合管理和优化配置。②教师人事行政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三)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具有:

  1.公共性即为公众服务的性质。

  2.具有知识、技术性。

  3.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

  4.职务的执行需要自觉性。

  5.需要个人责任感。

  6.具有非利润性。

  7.具有明确的伦理纲领。

  8.需要成员的自我管理。

  (四) 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措施。

  1.提高教师素质,改革师范教育。首先要通过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及能力与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来获取。其次是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第三是建立起较完备的教师进修制度。

  2.提高教师待遇。首先要努力使教师工资水平在国家财力限度内,尽快达到不低于或略高于其他行业中具有同等学历者的平均工资水平。其次是改善教师工作条件。

  3.形成尊师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社会价值的外在表现,社会大众是否尊重这种职业的社会价值,承认这种职业的重要性,也是决定这种职业是否达到专业化程度的一个因素。

  十三、 学校效能与学校管理

  (一) 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发挥某些积极作用的能力及其实际结果。

  对学校效能的全面理解:①优秀的工作成果,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在内的学校教育成果,这些成果可以基本满足学校所面对的公众的合理要求。②高质量的校内组织和人员素质。③通过改革创新而实现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学校既能从变化的环境中努力吸收更多的资源,又能通过自身完善对社会做出更贡献。

  (二)自主办法:是指学校不受政府的行政控制,根据法律和社会需要,独立地举办学校、进行决策和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独立决定办学目标、人员聘任、资金使用和课程设置。

  (三)中小学自主办学的表现形式:①自主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改革。②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创新自主权。③有条件地部分变更公立学校办学主体,实施以赋予学校承办权为中心的全方位自主办学。

  (四)学校战略规划的特点:

  1.学校战略规划是对未来的深入思考。

  2.发展战略注重研究环境和适应环境。

  3.发展战略立足竞争,塑学校优势。

  4.发展战略具有主体性和创新性。

  十四、学校管理过程

  (一)管理过程四环节的运行规律。(四环节是计划、执行、检查、修正)

  (二)学校计划的类型:

  1.按层次可分为总体计划、中间计划和具体工作计划。

  2.按时限可以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

  3.按内容复杂性程度可分为综合计划和单项计划。

  4.按作用可分为进入计划、常规计划和应急计划。

  (三)协调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全员参与的原则。

  2.有效沟通的原则。

  3.及时协调的原则。

  4.连续性原则。

  5.直接接触的原则。

  (四)目标管理:它以组织的总目标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建立分层的目标体系,通过分权调动被管理者的能动性,从而有效地完成组织的任务。

  目标管理的特点:

  1.面向未来。2.系统性的管理。3.重视成果的管理。4.重视人的管理。

  (五)实施目标管理对领导者提出的要求:

  1.领导者要从任务型管理方式摆脱出来,不能满足埋头事务,而应将主要精力转向统筹全局,要从控制型管理转向民主型管理,将集权和分权有机地结合起来,工作重点要由事后检验转向前期决策,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

  2.领导者要进一步全面提高管理能力。

  3.学校领导要树立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

  十五、学校质量管理

  (一) 学校质量管理:就是对学校各项工作质量的管理,从而有效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

  (二)学校质量管理的意义:

  1.质量管理是实现学校基本任务和满足社会需要的保证。

  2.抓好学校质量管理才能保证教育投入的有效性。

  3.质量管理提供了客观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与手段。

  (三)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是把组织管理、数理统计和现代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了一整套质量保障体系,使质量管理工作进入了更高阶段。

  (四)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

  1.企业或其他任何组织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服务对象做贡献,满足其需求。

  2.从整体出发把握质量。

  3.好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4.质量管理必须科学化。

  5.通过组织落实实现质量保障。

  (五)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特征:

  1.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全部因素的管理。

  2.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工作全过程的管理。

  3.全面质量管是全员参与的管理。

  4.尽量做到一切用数据说话,重视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按客观规律办事。

  (六)教育评价的发展呈现了以下特点:

  1.教育评价形成多种互补模式。

  2.形成性评价的地位不断上升。

  3.评价方法日益科学化、多样化。

  4.评价主体范围日益拓展。

  5.评价内容向全方位发展。

  十六、 学校组织管理

  (一)有哪种基本的组织理论,其内容要点是什么?

  1.古典组织理论组织模式的基本特点:建立专业分工,把组织的全部活动划分为若干基本作为,作为公务分给组织成员;形成等级化的指挥系统;理性地进行人事行政,人员的任用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规定每一职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范围,根据个人所具备的技术资格进行任命,通过考试来进行,所任用的人员要进行专业训练;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人格化,以理性为准则,决策只受规章左右,不受个人情感影响;建立稳定、详尽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这些组织纪律在任何人都不能违犯,这是组织活动及其成果稳定、连续、可预测的基础;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建立文牍制度。

  2. 人际关系组织理论。人是组织的主导因素,人控制着组织活动各种要素的运作;组织建设和工作任务分派要考虑人的需要特点;建立新的权威概念和领导能力概念,以上下级的协作态度和协作制度为基础建设起新的组织秩序;重视和推动非正式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3.社会系统理论。将组织看作活动的协作系统,认为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协作系统,任何组织都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由有限成员组成的孤立系统,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只有在协作中才能发挥作用,一个协作系统的效率尺度就是它满足其成员需要,从而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奋斗的能力。

  4.现代权变的组织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基础之上的组织理论。组织总在具体的环境下运行,没有一种适用于一切组织结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纵向各层次工作群体、横向各个部门的设置及其关系的总和。

  (三)学校组织建设的原则:精兵简政,与学校目标、任务相一致的原则;统计领导的原则;分工协作的原则;职、责、权相一致的原则;建立监督机制,促进民主管理的原则;因校制宜的原则。

  (四)你对我国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原因是如何理解的?你认为这种体制下各有关方面的职责权应如何配置?

  教育部于1952年颁发的《中(小)学暂行规章(草案)中,规定了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的职权被确定为:代表学校;领导学校的一切教育学和行政事宜;领导全校师生员工的政治学习;任免教职员,总之,学校一切重大问题均由校长决定;这种校长一长制,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的干部队伍状况,以及学校运行规律的某些要求相符合,但忽视了广大教职工的民主管理作用和党组织的监督和保障作用,容易形成校长独断专行。1957年基于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考虑和对“校长一长制”的弊病的认识,又提出了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规定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党支部对学校行政负有领导责任和监督责任,突出了党对学校的领导作用,但与此同时,以产生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支部书记领导一切的现象。这种体制再加上其他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错误做法,导致教育质量业重下降。规定了实行了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规定校长是学校的负责人,领导全校工作,学校党支部对学校负有保证和监督作用,力图在保证党对学校领导的同时,强化校长领导行政的职能。

  十七、学校领导

  (一)领导者的职责:规划学校发展。科学选用和培养干部。科学决策,统筹全局。建设组织机构和制定规章制度。建立和谐的内外部公共关系。拓展资源渠道。建设团结向上的领导集体。

  (二)制约领导者影响力主客观因素:职权的合法性、领导者的个性条件、被领导者的相关性。

  (三)影响领导方式的因素:一是领导者自身的特点。二是教职工的特点。三是工作的特点;四是组织结构。

  5、领导方式的类型:专断型领导方式、民主型领导方式、权变型领导方式、放任型领导方式

  (四)一个良好的领导班子主要应具有以下一些素质:

  1.富有战略头脑和政策头脑;

  2.团结合作。

  3.精简干练。

  4.各种人员素质结构合理。

  5.有权威。

  6.作风民主,支持群众参与监督和管理。

  (五)管理理论对领导问题的研究有哪几种角度?

  在现代领导理论研究中,先后出现了分别以特质研究、行为研究和领导情境研究为中心的三个不同阶段。这种研究取向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管理观念的更新和视野的拓展。

  特质理论的研究成果指明了领导人才的素质与有效管理的相关,为挑选管理人才提供了参照。

  领导行为研究的成果是构成领导行为结构的主要维度是员工导向和工作导向。前者是指领导者重视人际关系、信任和尊重下属的程度,后者是指他们强调工作目标和技术。

  领导情景理论研究的是经“突然”为研究重点。探讨对不同条件的组织在各种环境变量影响下,如何实施领导才能获得成功,这么做比单纯分析领导特质和行为要素要困难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