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简介及硕士点特色研究方向简介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简介 一、历史沿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始建于1978年6月,其前身为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由原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与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组成,1983年4月经中共四川省委批准更名为四川
一、历史沿革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始建于1978年6月,其前身为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由原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与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组成,1983年4月经中共四川省委批准更名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机构和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
1982年11月,我院经批准建立研究生部,1983年由国家教育部备案,从 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中部份专业研究生与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联合培养,1986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国内较早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单位。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院与四川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目前已联合招收2届博士生。2006年11月,经四川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我院研究生部更名为研究生学院。
建院以来,除原有老专家外,我院选调和招聘了“文革”前北大、复旦、川大等著名院校毕业的专家学者几十名,以他们为核心骨干,形成了各学科老中青结合梯队,在我院进行研究和教学,如杨超、林凌、袁柯等,为我院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雄厚与坚实的基础。
区域经济学专业
二、发展现状
三、近五年实施的重要改革及成效1、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研创新,申报课题成绩显著
我院硕士点特色研究方向简介
一、主要特色
二、学术地位
三、作用和意义
本方向对于合理开发利用西部资源,深化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政策,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1)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2)注重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跨越发展和生态屏障建设。(3)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人口、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学专业
特色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一、主要特色
二、学术地位
1、本方向优势显著,学术根底扎实,科研势力雄厚,学术团队结构合理,有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2人,博士1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科技顾问团成员1人,省学术和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
2、本方向设立较久,学术成果较为丰硕,先后主持了《不同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比较及其启示》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出版了《生产要素与地区差》《四川商品流通与市场》《战后西方国家股分制的新变化》等多部学术专著,《西部大开发要注重软环境建设》(获原国家计委一等奖),在国内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五年来,承担了《西部大开发中公共资源招标拍卖的监督管理研究》等11项国家、省部级和国际合作课题,出版了《西方国家财政赤字研究》等8部学术著作,发表论文215篇,研究报告27篇,召开“中国西南开放与东南亚关系第二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WTO谈判代表团西部高层报告会”等高层次学术会议4次。
3、本方向学术带头人王小琪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成都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论证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理事兼四川召集人、四川省经济学会副会长,现任我院金融与财贸研究所所长。近五年来,与高校合作完成的国家“十五”“211工程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成果《经济周期论》获全国国际经贸最高学术奖——第十四届安子介国际经贸研究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担任世界银行项目《循环经济在资源型转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首席专家,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大课题《加快四川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首席专家,协助省政府主要领导主持的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大调研课题《统筹四川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成果获省政府采用,主持《四川省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由省政府发布实施。先后出版《区域经济与对外开放重大问题研究》、《区域经济、公共财政与对外开放重大问题研究》、《四川开放型经济》等学术专著。
三、作用和意义
本方向以内陆地区对外开放为主线,侧重区域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理论与实务研究,对四川乃至西部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1)注重用理论成果指导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四川及内陆地区与沿海发达城市、国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速四川和内陆地区的发展。(2)符合推进内陆地区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弥补内陆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短缺,优化资源配置。(3)有利于促进内陆地区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一、主要特色
二、学术地位
三、作用和意义
产业经济学专业
一、主要特色
本研究方向以西部国有工业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西部地区国有工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独有的特色:(1)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的形成与演变规律;(2)西部国有工业的定位和发展战略及策略;(3)军工企业“军转民”研究;(4)国有工业组织的新模式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新方法;(5)国有企业集团产权结构、组织形式、重组和购并。
二、学术地位
1、我院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1984)成立的专门性经济学理论与应用问题的研究机构之一。著名学者有林凌、顾宗枨、张泽荣、周振华等。本方向专家最早主持了国内率先进行的国有工业企业扩权、承包制经营责任制、股份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的研究,参与了三线军工企业调整和转型、国有工业布局调整及结构优化的研究,培养了19届高水平的研究生队伍。
2、本方向优势显著,学术根底扎实,科研势力雄厚,学术团队结构合理,有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7人,博士2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科技顾问团成员2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省优专家1人,省学术和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
3、近5年来,本方向学者在《中国工业经济研究》、《经济学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1篇,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央与地方之间国有资产产权关系研究》,召开“林凌经济思想座谈会” 、“2006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高峰论坛”等学术会议6次。
4、本方向学术带头人盛毅是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长期从事工业经济研究,担任上市公司四川全兴股份有限公司、川渝中烟工业公司顾问,现任我院宏观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对四川国有企业改制作出突出贡献,仅为四川成都卷烟厂设计的改制方案就为该企业节约3000多万元,对策建议《推进三个转变,实现新的跨越》获得四川省主要领导批示,对四川市场化配置资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策建议《重组四川烟草资源,促进行业跨越发展》由省委领导批转省烟草公司,对促进四川烟草产业的集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显著。近五年来,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项,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
三、作用和意义
一、主要特色
本方向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高新科技园区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构成了以下主要特色:(1)从实证的角度研究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高新区建设的有关问题和规律,提出政策。(2)从比较的角度研究我国不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区发展的共同点及差异,总结不同模式及发展趋势。(3)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园区建设“三位一体”结合起来,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区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4)立足西部的实际和特点,具体到每个地区如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建设好高新区,研究其特殊性和需要突破的难点,并提供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思路对策。
二、学术地位
1、本研究方向有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5 人,博士4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人,省优专家1人,省学术和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博士生导师1人。研究特色鲜明,优势显著,学术根底扎实,科研势力雄厚,学术团队结构合理,部分成果在国内学术界有相当影响,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
2、近5年来,本方向专家承担了3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国家软科学课题;承担了《加快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对策研究》、《产业集群理论与西部高新区竞争力研究》等10项省部级、院级及横向合作课题,出版《我国高新科技园区建设的比较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在《中国科技论坛》、《财经科学》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完成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7份,召开“中国WTO谈判代表团西部高层报告会”等学术会议2次。
3、本方向学术带头人张克俊研究员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青联社会科学工作者联合会理事,四川省市场学会秘书长,现任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和园区经济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近五年来先后主持了该领域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我国高新科技园区建设的比较研究》,《西部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1项国家软科学课题《西部高新区促进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研究》,为高新产业园区制定的《创建世界一流园区实施方案》上报国家科技部,并在成都高新区实施;主持了多项省级课题和横向研究课题,其中《四川产品市场竞争力研究报告》得到省政府领导的批示;在《中国工业经济》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篇;获省部级奖3项。
三、作用和意义
一、主要特色:
本方向立足西部地区,重点关注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体制改革、政策调整和资源支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结合自身优势和区域定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1)特色农业的研究;(2)农民合作经济的研究;(3)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
二、学术地位:
1、现代农业发展一直是我院传统研究方向之一,也是西部建立最早的研究农业的专业机构之一,对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探索研究,取得的理论成果对推进四川及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受到了中央和当地政府的表彰与奖励,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高影响,并培养了19届研究生。
2、本方向学术队伍中现有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6人,博士在读6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1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1人,省优专家1人,省科技顾问团成员1人。
3、近5年来,本方向发表论文283篇,研究报告76篇,政策建议37条,承担国家基金课题1项,承担加拿大国际发展署援助项目《小农户适应全球市场发展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11个,获得4项省部级奖励,召开“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内陆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等学术会议18次。课题、专著、论文和获奖成果数量,在西部地区同类专业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中居领先地位,在国内外学界获得了较高声誉。
三、作用和意义:
一、主要特色
本研究方向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侧重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形成了以下特色:(1)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以及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2)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经验、主要特点、基本规律、具体机制。(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多方面的创新和发展研究。(4)侧重研究川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卓越贡献。
二、学术地位
本研究方向历史悠久,上世纪70年代末在杨超教授的组织领导下率先成立了《实践论》、《矛盾论》学习研究小组,举办了全国第一次毛泽东哲学思想讨论会,2002年出版的《毛泽东思想史》获得“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二等奖。本方向学术团体骨干搭配合理,学科梯队建设良好,学术根底深厚,科研实力雄厚。现有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4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省优专家1人,省学术和带头人后备人选 1人,博士生导师1人,已成功培养高素质硕士研究生18届。
近五年来,本研究方向的专家发表学术论文203篇;先后主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精神的升华研究》等15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获得8项省部级奖励;出版《邓小平理论史(四卷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理论著作12部;主办了四川省”毛泽东与中国20世纪研讨会”、“党的十六大以来的重大战略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央党校和北京大学成功举办了“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讲座。这些成果和活动都在学术界和决策层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杨先农研究员,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是我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近五年来,曾为四川省委主要领导撰写在《中共中央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稿《四川人民永远怀念邓小平》,撰写在《全国纪念朱德12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稿《朱德军事思想的特点》,撰写在《四川省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稿《陈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点研究》,并收入中共中央《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纪念论文集》;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多篇,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课题,其成果获吴玉章优秀成果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2项。
三、作用和意义
一、主要特色
本方向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这条主线,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1)系统研究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2)在国内率先并长期研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理论,重点研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制度建设问题;(3)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着重研究党的基层组织建设;(4)着力于地方人大制度创新研究,重点研究地方人大选举制度和监督问题。
二、学术地位
本研究方向特色鲜明,具有较深厚的学术根底,并形成较好的研究分工与学科梯队建设,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研究和应用。早在80年代,就在国内著名专家都淦、周琳、洪韵珊等带领下开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研究,1990年出版研究成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国内研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第一本专著,在当时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本方向现有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2人,博士在读2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优专家1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有关专家曾任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所与台湾政治学界建立了长期学术交流关系。
近五年来,本研究方向的专家在《毛泽东思想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189篇,承担了《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行政权的权利运行机制研究》等11项国家、省级规划课题,出版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制度建设研究》、《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等多部专著,获省部级奖5次,19项决策建议被省委、省府采纳,召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讨会”等学术会议10余次,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和重要地位。2004年,由新华通讯社四川分社根据本方向专家提供的研究报告,编发了《新形势下需进一步深化“一国两制”理论》等四篇内参稿,分别刊登在新华社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上级别的内参上,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决策提供了参考。其中《民进党等泛绿阵营可能在台湾“大选”中获胜》一稿,获温家宝总理批示并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研究。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郭丹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四川省政治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四川省人大制度研究会副会长,是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近五年来,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台湾政治制度与两岸统一战略研究》,参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承担省级及有关部门课题10余项;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央统战部优秀奖1项。曾作为中英政府合作项目《国企重组》的社会发展顾问,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估与培训工作,编撰了企业社会责任课件,参与主编《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2005年,作为美国国务院邀请的国际访问者赴美访问,与美国国务院、众议院、耶鲁、哈佛,卡特中心等机构的官员和学者进行了专题交流。
三、作用和意义
一、主要特色
本研究方向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层面关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社会问题研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三个研究领域:(1)西部城市化发展中的社会问题研究。(2)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社会群体研究。(3)西部城市社区问题研究。
二、学术地位
本研究方向设立于1981年,形成了以赵喜顺、刘成根、文献良为骨干的研究队伍,对“农民工问题研究”、“城市社区研究”、“流动人口政策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学术界居于领先地位,同时开展大量国际学术交流,与新南威尔士大学、伦敦大学、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等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与合作。本方向现有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3人,博士2人,博士在读1人,其中,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省优专家1人,省学术和带头人后备人选 1 人。
近五年来,本方向专家发表学术论文196篇;承担《深化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党的意识形态的建构》、《西部大开发与青年价值观变迁研究》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项,承担《城市新市民家庭教育》等国际合作项目4项;获得 3项省部级奖励;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等10余部学术专著。
本方向学科带头人郭虹研究员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现任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城市社会学专委会副会长、四川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是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近五年来,主持了《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研究》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项目《成都市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建设项目》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参与了教育部课题《西部高校贫困生能力建设》和法国AeA项目《城市新市民家庭教育》;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曾作为中英政府合作项目《国企重组》的社会发展顾问,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估与培训工作,编撰了企业社会责任课件,参与主编《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曾作为中英政府合作项目《失业保险研究》的社会发展顾问,提交《“以人为本”:失业保险制度的政策视野和政府职责》的报告;曾任国际NGO“保护国际” 协议保护项目——丹巴东马协议保护项目社会经济效益评估团首席专家。
三、作用和意义
文艺学专业
特色研究方向:文艺美学与巴蜀艺术研究(文艺美学)
一、主要特色
本研究方向立足于巴蜀文化独特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艺美学研究。本方向以巴蜀美学资源、艺术遗产为研究对象,在全国独树一帜,形成了以下特色:(1)系统研究了文艺美学基础理论、中西美学理论、文艺心理学、道家美学等包含的美学思想;(2)侧重对巴蜀文化的源头——三星堆文化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进行美学和艺术学研究,揭示其审美属性和美学价值;(3)深刻把握当下中西方文艺美学研究中的前沿动态,对中国新时期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关系问题以及郭沫若的美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
二、学术地位
1、本研究方向在老一辈研究员袁珂、仲呈祥、欧阳江河等的带领下,经过多年教学和科研的努力探索,产生了丰硕的科研与教学成果,在全国相关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成果突出。现有学术队伍中研究员5 人,副研究员4人,博士 2人,博士在读1人,其中: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省优专家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已成功培养硕士生18届。
2、近五年来,本方向专家发表论文163篇,承担了《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等5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出版了《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三星堆审美阐释》、《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等10余部学术专著,获得7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召开“和谐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三星堆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四川文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四川省社科界庆贺袁珂先生八十周年寿辰暨神话研究五十周年大会”等学术会议10次,主办四川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对话类学术研讨---- “岷山论坛”7期,四川文学专题研究论坛----“西蜀文化论坛”8期,这些成果和活动在国内学术界有极大影响。2005年出版的《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被誉为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郭沫若美学思想的学术专著,并被四川省乐山市规划引用。
3、本方向学术带头人苏宁研究员,现任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6篇,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三星堆的审美阐释》,以及《巴蜀早期道教美学思想研究》、《三星堆的宗教内含》等3项省级课题,担任了四川省人民政府课题《巴蜀文化通史·艺术卷》首席专家;出版专著4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得到四川省主要领导的批示,《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课题得到四川省主要领导批示,并被省第九届党代会采用。其历时三年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三星堆的审美阐释》,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专家评价“研究填补了三星堆研究的文化和审美空白”。该项目列入长江上游文明研究重点成果,多次为四川省重大文化活动运用。
三、作用和意义
本方向产生在新时期巴蜀文化的土壤之上,对于巴蜀美学在新时期发扬光大与现实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1)本方向作为“艺术哲学”,对文艺理论保持着较高的哲理思辨的品位,进而形成了其特有的基本问题和范畴体系,深化了我国学术界对西方文学理论的认识;(2)从深度和广度上阐发、拓展了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巴蜀文化的审美属性与艺术史价值研究领域,较好地实现了文艺美学础理论与地方性美学知识的融合,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与文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3)注重20世纪中国美学与西方文论的结合与互动,在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研究领域中具有独特的学术特色与价值,对于推动中西文论与美学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文艺学专业
一、主要特色
本研究方向以现当代文艺思潮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的教学与研究,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创造性的理论探索以及敏锐的批评意识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研究:(1)研究20世纪西方文艺思想的变化发展与中国当代文艺思想的变化发展,侧重于中、西方现当代文学大家的研究。(2)系统研究近几十年国内文艺理论热点问题与文艺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3)着力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小说流变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重大文学现象,特别是当代四川文学发展状况。(4)重点对现代戏剧运动、戏剧思潮特别是曹禺戏剧进行研究。
二、学术地位
1、本方向特色鲜明,具有较深厚的学术底蕴,在老一辈专家秦川,吴野,廖全京,谭洛非等专家的带领下形成较好的研究分工与合理的学科队伍。本方向学术队伍中现有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3 人,博士1人,其中: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1人。
2、本方向学者发表学术论文158篇,承担了《中国当代油画本土化思潮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宏大叙事中的女性形象书写》等6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出版了《母系家族》、《卡夫卡:来自地狱的温柔》、《血与火的文化——中国抗战文化概要》等8部学术专著;获得6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召开“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8次。
3、本方向学术带头人向宝云研究员,现任我院科研处处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文艺理论研究会秘书长。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3篇,主持了国家哲学社科基金课题《20世纪中国文学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研究》,《文学经典与现代人生》等3项省级课题,出版的专著获四川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三、作用和意义
文艺学专业
一、主要特色
本研究方向立足西部地区文化平台,在长期科研、教学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以下特色:(1)探讨了文化批评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技术性与人文性,文化批评与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关系,在大文化的背景下研究中国文学发展和文化现象;(2)重点介绍和分析了20世纪几种有代表性的中西方文艺批评研究论著,探讨现代文艺批评研究方法的特点。特别从文化认同与身份危机角度对移民文学进行了深入考察;(3)积极吸取海内外研究的前沿性论题和最新成果,把它们转化为社会主义文化批评的理论工具;(4)注重心态文化的文化现象研究,关注对心态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物质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二、学术地位
1、本方向旗帜鲜明,视角独特,以李明泉研究员为学术带头人,博士后支宇、尹富等组成的学术团体,梯队建设良好,学术根底深厚,科研实力雄厚,部分成果在国内学术领域具有显著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本研究方向已成功培养高素质硕士研究生18届。本方向学术队伍中有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3人,博士2人,其中: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
2、本方向的专家发表论文138篇,承担了《艺术辩证法》、《韦勒克文学理论研究》、《西方批评术语在中国》等6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出版了《文学批评的批评——韦勒克文学理论研究》、《悲壮的还乡》等12部学术专著;获得8项省部级奖励,召开学术会议11次。
3、本方向学术带头人李明泉研究员,现任我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系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省文联全委会委员,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以及《和谐文化理论与实践》、《和谐文化与文化强省》等4项省级委托课题;出版了《艺术辩证法》、《民俗审美学》等多部专著;获省部级奖多项;对策建议“四个跨越”、“文艺复兴”等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重要领导的批示。
三、作用和意义
本方向对于深入研究文化批评的理论价值、时代意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文化批评的泛学科性使其可以从一个更宽泛的视野下看待文学现象,有助于人们对文艺状况加以文化批判和社会反思;(2)有利于关注西方文化批评研究的动态,联系中国当下的文化批评现状,讨论文化批评的重点和热点,从而对中西方文化批评做出比较性解释;(3)有利于发挥文艺学传统学科的优势,为国家建设、学术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民商法、经济法专业
研究方向名称:公司法律制度
一、主要特色
本研究方向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借鉴国际公司法的历史经验,重点研究公司法律制度在中国的理论与创新,在以下四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凭借对公司法学理论研究的长期积累,力图促成我国公司法律理论体系的构建;(2)坚守公司运作的实践土壤,以微观、细腻、实证的案例式研究风格展开对公司法的务实性研究;(3)重视公司与其他非公司企业形态的比较研究,以科学配置法律资源为导向促进经济发展;(4)关注国际公司法发展动向,以创新思维,探讨制度移植的可能性和具体手段。
二、学术地位
1、公司法律制度是我院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的传统强势研究方向之一。我院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研究实力较为雄厚,已培养11届硕士研究生。本研究方向学术队伍中包括4名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其中博士2名,在读博士2名。学术骨干搭配合理,整体研究水平较高,取得了不少优秀成果。本研究方向学术团队的研究实力在国内公司法学界已经得到公认。
2、近年来,从事本研究方向学者先后承担了“中国上市公司法律规制若干问题研究”等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承担了“四川省构建西部强省亟待解决的法治环境问题研究”等9项省部级课题,承担了“新法律环境下独立董事制度研究”等12项委托课题,参与了《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四川反不正当竞争条例》、《四川省旅游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立法研讨工作,出版了《公司法通论》(2002)、《新公司法论》(2006)、《上市公司法律规制论》(2006)、《2005中国公司法修法研究特辑》(2005)、《日本公司法研究》(1999)、《中国公司法原理与实务》(1994)、《公司法律制度研究》(1991)等学术著作。本研究方向学者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法学》、《现代法学》、《社会科学研究》等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有20余篇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并获实务部门重视,同时获得省部级奖3项,其他科研奖20余项,这些成果在国内外法学界获得了较高声誉。
3、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周友苏研究员。周友苏研究员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教授、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商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人民政府立法咨询委员、四川省人大法制委员会立法咨询委员、四川省政协法制群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会长、四川省政治学会会长、四川省民法经济法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多种职务。周友苏研究员曾主持过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课题成果《证券法通论》(专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列为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用书;课题成果《上市公司法律规制论》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摘录以《成果要报》(2006年第30期)送呈中央政治局及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门,获国务院和有关部委领导的批示;课题成果《2005中国公司法修法研究特辑》作为《公司法》修订的立法建议送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近年来主持了多项四川省重大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分别得到时任四川省省委书记周永康、现任省长蒋巨峰同志及有关省领导的批示,并为四川省有关部门直接采用。周友苏研究员主要学术专著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上市公司法律规制论》,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新公司法论》、《新证券法论》、《公司法学理与判例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公司法通论》、《证券法通论》、《2005中国公司法修法研究特辑》、《中国公司法原理与实务》、《公司法律制度研究》等,其中数本专著目前已为国内多所大学列为博士硕士研究生教学参考书;在《中国法学》、《法学家》、《法学》、《现代法学》、《当代法学》、《法律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有近20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和有关报刊转载;学术成果获省政府二等奖一项,省政府和司法部三等奖三项。
三、意义和作用
公司法作为民商法、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法学界的高度重视,本研究方向的研究将起到以下作用和意义:(1)该研究方向的设立既有利于对公司法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的总体把握,又便于对公司法特别问题的深入认识,有利于完善民商、经济法律制度的理论体系,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理论创新和繁荣发展。(2)本专业方向研究探讨公司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对市场经济下众多商事、经济主体实务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方案,其学术价值在于为民商、经济审判、仲裁、调解等纠纷解决方式提供理论支撑。(3)《公司法》于2005年大幅度的修订是公司法研究的分水岭,公司法律制度理论的研究完善日益紧迫。在这种背景下,对公司法的系统研究,不仅能反映前期研究的成果,更能展示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还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研究方向名称:证券法律制度
一、主要特色
本单位在证券法的理论和实务研究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与特色:(1)注重理论研究对证券立法和证券实务操作的指导,不仅体现出对证券法基础理论的深入探究,还着眼于对证券市场实务操作的指导价值;(2)在研究中突出证券法律制度的国际比较,尤其注重对美国、日本等证券法律制度较为发达的国家进行比较研究与考察,取得了一定的学术积累;(3)将证券法与公司法进行一体化研究,通过公司法、证券法纵横两条线索展开对我国证券法律制度的深度研究;(4)针对证券法专业性、技术性较为突出的特点,本研究方向涉猎了与证券实务有密切关联的金融学、财务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与证券法律制度密切相关的金融法律制度。
二、学术地位
1、自我国着手制订《证券法》开始,本院的证券法律制度研究就在全国异军突起,率先在国内对证券法制研究给与足够的关注,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研究风格,诸多学术成果获得了我国民商、经济法学界的高度认可,这种优势一直保持至今。本研究方向学术队伍中包括4名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其中博士2名,在读博士2名。学术团队搭配合理,学术研究水平整体突出。
2、近年来,从事本研究方向学者先后承担了包括 “内地中心城市证券法制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等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承担了“证券法律责任制度研究”等9项省部级课题,承担了“非上市股份公司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12项委托课题,参与了《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四川反不正当竞争条例》、《四川省旅游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立法研讨工作。本研究方向学术骨干的主要学术著作有《证券法律责任》(2005)、《证券法通论》(1999)、《证券业务与操作法律法规适用手册》(2000)、《股市操作的启示与警示——证券法案例举要》(2000)、《证券交易法概论》(日译汉)(2001)、《新证券法论》(2007)、《公司证券法律纵横——2005中国公司法修法研究特辑》(2005)、《证券法与证券操作》(1999)等。其中,《证券交易法概论》(日译汉)已被学界广泛关注并得以大量引用,《证券法通论》“将证券法研究推向一个新的起点”(李昌麒),《证券法律责任》和《新证券法论》也成为被学界大量引用的文献来源。本研究方向学者在《中国法学》、《法学》、《现代法学》、《法律科学》、《财经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日本学刊》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10余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部分学术成果还获得了四川省政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其他科研奖20余项。
3、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是侯水平研究员。侯水平研究员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和四川大学,分别获得法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教授、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四川省人民政府立法咨询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副主任、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成都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专家、科技顾问团顾问等职务。
侯水平研究员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大开发中公共资源招标拍卖的监督管理研究”,课题结项报告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以“成果要报”形式呈送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领导;主持“证券法律责任制度研究”等多项省部级课题;侯水平研究员的主要学术著作有法律出版社出版的《证券法律责任》、《证券交易法概论》(日译汉)、《物权法争点详析》;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公司法研究》、《经营权论》、《论西部企业家队伍建设》等;在《社会科学研究》、《天府新论》、《社会科学战线》、《日本学刊》、《理论前沿》、《经济学动态》等期刊报纸上发表《非上市公司:问题与对策》、《论公司法与证券法之关系》、《近10年日本证券市场发展变化的回顾与评析》、《论程序监督》等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有1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学术成果曾获省政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二项。
三、作用和意义
对证券法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其作用和意义如下:(1)资本市场的变化常常领先于理论尤其是证券法律理论的发展,对证券法展开细致、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改变我国证券法理论和实务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为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培养更多更有能力的证券法研究人才;(2)通过证券法与公司法的互动研究,开辟一条崭新的证券法、公司法研究道路,一方面促进公司法理论与实务的革新,另一方面为我国证券市场、证券法律理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理论养分;(3)以证券法国际比较研究为依托,注重对国外先进证券法律制度的研究、吸收、转化、借鉴,以期在证券法律制度方向上有突破性进展,力图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崭新的证券法律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研究方向名称:信托法律制度
一、主要特色
信托法是一个理论性和实用性极强的法律部门,其高度的灵活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对法学研究者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本研究方向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自己的特色:(1)本研究方向系统研究了信托法律制度的理论构架,并加强了对实务性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当前信托法律制度的热点、难点进行解剖,注重对实务性问题提出方案,找出对策。(2)本研究方向不断开辟学科研究的新视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融入最新的金融法制理论,回应我国经济的发展。(3)以信托基础理论为核心展开对相关制度的研究,例如,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制度等。
二、学术地位
1、本单位在信托法律制度研究上具有较强实力,长期以来对信托法理论与实证的研究积累,使本研究方向一直站立于国内学界的前沿。本研究方向学术队伍中包括4名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其中博士2名,在读博士2名。学术团队搭配合理,学术研究水平整体突出。
2、近年来,从事本研究方向学者先后承担了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12项委托课题。该方向学者著有包括《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研究》(2008)、《信托业法律制度研究》(2005)、《信托法理论和实务》(2004)、《反垄断法律制度》(2008)等学术专著,在信托法律制度的理论和实务研究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风格,体现了本研究方向的综合实力。本研究方向学者在《中国法学》、《法学》、《现代法学》、《法律科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天府新论》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10余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部分学术成果还获得了四川省政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其他科研奖10余项。
3、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是郑泰安副研究员,曾任我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现任我院研究生学院院长,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郑泰安副研究员多次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主研人员,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以下课题9项,已经出版了《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建设法制四川、构建和谐社会》(光明日报出版社)等7部著作,在《社会科学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天府新论》、《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学术成果获得省政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
三、作用和意义
信托法以“合法规避”为立论基础,因此常常被视为破解法律障碍的钥匙,研究信托法的意义在于:(1)加强对信托法的理论研究,能更好地将具有浓郁英美法系色彩的信托法理论融入传统大陆法理论体系,推动传统大陆法理论体系迈向新高度。(2)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要求理论界对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给与足够的关注,而本方向的设立正是回应这一要求,一方面为信托及相关行业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促进对信托市场的法律监管,推动信托业的健康有序发展。(3)通过信托实践尤其是在金融法领域内引入信托模式,促成金融创新业务的有序开展,进而带动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期货等细分行业的融合与发展。(4)在信托投资基金法律制度方向上的纵深研究,有利于对信托制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突破性的尝试研究,在推进国内信托制度研究理论发展的同时,为信托投资基金业输出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
- 2021-10-01.........
- 2021-03-01南京财经大学812
- 2020-10-21求国际商务资料
- 2020-07-21美学
- 2022-01-16安师大
- 2020-04-03浙大材料科学基础第1前辈的经验分享十初试复试
- 2020-04-03浙大教育学综合高分学长的经验分享
- 2020-04-03浙大832机械设计基础最新复试初试资料
- 2020-04-03浙大药学基础综合第1学姐的经验分享
- 2020-04-0321浙大法学专业硕士高分学长分享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