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中国人民大学 > 导师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导师介绍

7[/!--empirenews.page--]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杨慧林 博士生导师

导师介绍(杨慧林)

1、基本资料、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社会职务、奖励、荣誉称号

杨慧林教授(1954- ),男,出生于北京,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责任 教授 ,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并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聘为兼职教授或兼职研究员,被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等聘为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被美国旧金山大学聘为 Distinguished Fellow of EDS-Stewart Chair ,被 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 。

2004年,杨慧林主讲的课程“西方文艺理论史”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又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杨慧林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2、教授课程

西方文艺理论史

西方文化理论与宗教研究

基督教文化概要

比较诗学与西方文论专题

英译国学经典研读

3、主要研究方向

西方文论、宗教学。

4、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杨慧林近年主持的重要研究课题包括:

“当代神学对‘一体化’、‘全球化’问题的介入及意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基督教对欧洲神话系统的影响和诠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中世纪欧洲文学与基督教”(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

“基督教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功能”(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当代神学与人文学的交叉概念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神学与人文学”(系列国际合作项目)

5、主要科研成果

杨慧林的多部学术著作被收入《中国学术年鉴》、《中国宗教学研究年鉴》等,国外学术刊物也有专文介绍其学术研究,如 Inter-Religio Bulletin , 2000 Winter, No. 38等。

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神学诠释学:圣言·人言》、《移动的边界》、《基督教的底色与文化延伸》、《欧洲中世纪文学史》、《西方文论概要》等,并在《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以及美国、英国、德国、芬兰等国家的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大量论文。 2004年,美国的SSCI检索刊物《当代中国思想》(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为杨慧林出版了英文学术论文专辑Christianity in China: the work of Yang Huilin;其主编的Sino-Christian Studies in China也已由美国Cambridge Scholars Press出版。

1998年以来杨慧林还主编了学术辑刊《基督教文化学刊》,该刊已连续出版16辑,并被中国社会科学评估研究中心列入CSSCI核心期刊数据库。杨慧林主编的“基督教与西方文学书系”,自200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其主要论文如下:

01.《西方文化心理结构中的莎士比亚》,《文艺研究》1988第六期

02.《基督教精神与西方文学》,《文艺研究》1991第四期

03.《电影符号学》(翻译),《当代外国影视艺术》1992第三期

04.《20世纪西方文学的神学倾向》,《文艺研究》1994第三期

05.《陕军东征与世纪末文化的非理性主义情绪》,《学习》1994第六期

06.《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在中西文论研究中的意义》,《东方》1995第四辑

07.《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与神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第一期

08.《对马丁·路德重读〈圣经〉的一种解析》,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学史重构与名著重读》1996. 12

09.《西方文化:对〈圣经〉的重新读解》,北京大学出版社《西方文学与基督教》1996. 9

10.《汉语基督教的道德化及其后果》,中央编译出版社《东西方宗教伦理及其他》1997. 10

11.《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基督教》,(澳门)《文化杂志》1997.12

12.《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伦理基础》,《新华文摘》1998第八期,《天津社会科学》1998第三期

13.《宇宙论的基督教观点》,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1998. 10

14.The Moralization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and the Result sinc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意大利)《明清研究》1998第七期

15.《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及其汉学研究》,《世界汉学》1998第一期

16.《神学伦理学的当代意义》,(加拿大)《维真学刊》1999第一期

17.《〈圣经〉阐释与〈诗经〉阐释的对话》(与金元浦合作),《基督教文化学刊》1999第一辑

18.《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基督教文化学刊》1999第二辑

19.Kritinusko Kiinnostaa Kiinan yliopistoissa,(芬兰)Kristillinen Viikkosanomalehti,2000, 1.9, No. 35

20.《20世纪神学美学的可能性及其溯源》,《基督宗教研究》2000年第2辑

21.《早期基督教文学概说》,《外国文学评论》2000第3期

22.《一体化与全球化问题的三种错位及基督教视角》,《基督教文化学刊》2000年第3辑

23.《中世纪基督教文学批评的兴起》,《基督教文化学刊》2000第4辑

24.《“全球化”与基督教的自我诠释》,(加拿大)《维真学刊》2001第3期

25.《神学解释学的人文学价值》,《基督宗教研究》2001年第3辑

26.《托马斯·阿奎那与中世纪中期的文学批评》,《基督教文化学刊》2001第5辑

27.《“世界伦理”构想的宗教背景及问题》,《跨文化对话》,2001第6辑

28.The Religious Studie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芬兰)Lahetys Theologinen, 2001, volume 6

29.《读解圣言:神学解释学向现代解释学过渡的问题》,《外国文学评论》2002第1期

30.《中世纪欧洲文学的研究方法及其针对性问题》,《长江学术》2002第1辑

31..《〈圣经〉诠释中的意义问题》,《宗教与文化》2002第1辑

32.《“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基督教文化学刊》2002第8辑

33.《关于解释学与神学的比较研究》,《跨文化对话》,2002第10辑

34.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ristian Faith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英国)China Study Journal, vol.17, No.3, December 2002,

35.《“本地化”还是“处境化”:汉语语境中的基督教诠释》,《世界宗教研究》2003第1期

36.《〈佛教与跨信仰对话〉序言》(翻译),《世界宗教文化》2003第2期

37.《佛教与基督教对话中的三个问题》,《佛学研究》2003第12 期

38.《宗教学研究与人文学问题的互动》,《博览群书》2003第2期

39.《希望之旅与文化偏执》,《博览群书》2003第4期

40.Some Considerations on Christian Theology in Chinese,(香港)Institute of Sino-Christian Studies Newsletter, 2003, No.1

41.《“笑”的颠覆性与神学逻辑》,《问题》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2.《圣经“和合本”的诠释学意义》,人民文学出版社《圣经与文学阐释》2003年6月

43.《加达默尔与神学诠释学》,《基督教文化学刊》2003第10辑

44.《“不愿意被软化”的神学》,《基督教文化学刊》2003第10辑

45.Inculturation or Contextualization: Interpret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美国)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2004. 6

46.Three Concerns in the Buddhist-Christian Dialogue,(美国)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2004. 6

47.What Theological Ethics Mean to the Contemporary,(美国)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2004. 6

48.The Moralized Sino-Christianity and the Meaning of Christian Morality,(美国)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2004. 6

49.The Union Chinese Version of the Bible and Its Hermeneutical Analysis,(美国)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2004. 6

50.《当代神学对文论研究的潜在价值》,《文艺研究》2004第三期

51.《从“差异”到“他者”:对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的神学读解》,《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第四期

52.《汉语神学的处境化及其问题领域》,《青年思想家》2004第一期

53.《当代天主教神学的人文关怀》,《天主教研究论辑》2004年第1辑

54.《汉语神学的“处境化”及其问题领域》,《基督教与中国文化》2004.11.

55.《我国文科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中国大学教育》2004年第1期

56. The Re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Global Ethic in China, China\'s New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hallenges and Expectati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Frankfurt: Peter Lang Press, 2005

57.《“圣杯”的象征系统及其解码》,《文艺研究》2005第三期

58.《诗性“的诠释与”灵性“的诠释》,《长江学术》2006第一期

59. Religious Studies in China,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2006-01

60. 《诠释和想象的空间:批评史中的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外国文学研究》 2006第六期

61.《评谢列贝克斯〈信仰的理解〉》,(香港)《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2006秋季号第25期

62. 《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神学进路》,《神学美学》 2006第一辑

63.《吴小龙的“细节”及其“警示”》,《博览群书》2007第1期

64.《教材建设与“教材观念”》,《谈学论教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5. 《 早期教会大学的两种授课语言及其价值归宿》,《中国文化》 2007年春季号

66.《经典哥特小说集·序》,《博览群书》2007第5期

67.《为了被忘却的诗性智慧》,《基督教文化学刊》2005第13辑

68.《在其位置上的不在场》,《基督教文化学刊》2005第14辑

69.《何谓神学的事件》,《基督教文化学刊》2006第15辑

70.《“穷人”何谓?》,《基督教文化学刊》2006第16辑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杨恒达 博士生导师

导师介绍

1、基本资料、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社会职务、奖励、荣誉称号

杨恒达教授,男, 1948年11月出生于上海,文学硕士,留学于德国波恩大学,现任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华人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等。1991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2、教授课程

西方文艺理论史

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化

西方经典名著研读

3、主要研究方向

西方文学史,西方文艺理论史,中西文化比较,尼采研究

4、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宗教意识(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

26卷本《尼采全集》翻译( 中国人民大学 985工程人文经典翻译项目)

20世纪海外华人文化的格局、流变与现状(国务院侨办项目)

5、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专著有:

1、《尼采美学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97年,(获冯至德语文学研究二等奖、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学者研究成果奖);

2、《卡夫卡传》,台湾业强出版社,1992年;

3、《城堡里的迷惘求索:卡夫卡传》,世界图书出版社,1994年;

4、《海明威》,长春出版社,1999年;

5、《卡夫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6、《人论与文学》(合作,国家重点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7、《诗意的叛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

主要译著有:

1、 卢卡奇《小说理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88年;

2、 韦勒克《现代文学批评史》(五)(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年;

3、 亨利·米勒《南回归线》、《黑色的春天》,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5年;

4、 法默尔、安东尼合作《活出欢喜的心》,台湾业强出版社, 1995年;

5、 斯莉姆《再见钟情》(合作),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6年;

6、 阿加莎·克里斯蒂《葬礼之后》(合作),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年;

7、 德里达《立场》,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8、 《尼采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0年,2001年;

9、 尤里·奥莱夫《从另一边来的人》,《巴勒斯坦王后莉迪娅》(合译),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

10、 门得特·德琼《六十个老爸的房子》,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年;

11、 亨利·米勒《我一生中的书》,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年;

12、 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总统班底》,工人出版社, 2000年;

13、 布莱恩·拉姆利《召亡人》(合作),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1年;

14、 门得特·德琼《学校屋顶上的轮子》,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2年。

15、 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

16、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译林出版社, 2007年。

其主要论文如下:

1、 《翻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中国翻译》 1998·3

2、《对基督教伦理和儒家伦理的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反思》,许志伟、赵敦华主编《冲突与互补:基督教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Images of Westerners in the Chinese Novel since the 1980s”,Meng Hua & Sukehiro Mirakawa ed., Images of Westerner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 Amsterdam-Atlanta, GA:Rodopi,2000

4、《比较文学教材中的学科定义问题》,《中国比较文学》2001·2

5、《作为交往行为的翻译》,谢天振主编《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6、《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外国文学研究》2003·3

7、《尼采与后现代性》,《外国文学》2004·6

8、《王佐良与比较文学》,《中国比较文学》2005·3

9、《一个学科的“死”与生》,《中国比较文学》2006·1

10、《传统汉学在中西交流中的当代意义》,《博览群书》2007·5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孙宏 博士生导师

导师介绍(孙宏)

1、基本资料、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社会职务、奖励、荣誉称号

 

教授(19 48 - ),男,出生于北京 市 ,文学硕士( 印第安纳州立大学人文学专业 )、哲学博士( 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教育管理专业 )、哲学博士( 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专业 ),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 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 兼任教育部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鉴定及质量保证体系咨询委员会专家, 并被东北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等学校聘为兼职教授。

孙宏教授的 专著《中美两国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获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998),他的英文专著Myth and Reality in the Rural and Urban Worlds: A Survey of the Literary Landscape in American and Chinese Regional Literatures获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1)。

2、教授课程

莎士比亚研究

英美小说研究

当代英文散文选读

世界文学

3、主要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比较文学。

4、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孙宏教授 目前 主持的重要研究课题包括:

“凯瑟研究的历史沿革与批评经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中美环境文学、生态批评的发展和社会作用的比较与启示”( “985工程”科研项目)

5、主要科研成果

孙宏教授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著作有 《中美两国文学中的地域主题研究》、《中美两国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 Myth and Reality in the Rural and Urban Worlds: A Survey of the Literary Landscape in American and Chinese Regional Literatures 、《世界诗学百科全书》、译著《剑桥美国文学史》(第七卷)等, 并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 世界文学 》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或出版社发表大量论文 。 国外学术刊物给予其学术研究 高度的评价 ,如 四大索引收录期刊 American Literary Scholarship 2003 , No. 1, Volume 2001 发表了Alec Marsh 和Ben Lockerd的评论“Pound and Eliot”,其中 赞扬了孙宏教授“ 精深的研究和渊博的学识”。

其主要论文如下:

01. “From Ti-yong to Gaige: Education’s Struggle in China” (美国) Contemporary Education. No. 4, 1990, Vol. 61

02.《 评麦克诺顿的英译〈中国文选〉》,《西北大学学报》 1992年第 3 期

03.《 美国现代诗人庞德与中国古代诗歌》,《华夏文化》 1996年第4期

04.《 从比较文学等专业看美国大学的多学科协作》,《高教发展研究》 1996年第 3 期

05.《 论阿里斯托芬的〈鸟〉和奥威尔的〈兽园〉对人类社会的讽喻》,《西北大学学报》 1996年第3期

06.《 造就新世纪的通才—— 21世纪综合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展望》,《高教发展研究》,1997年第4期

07.《 言史诗不必称希腊——荷马史诗与〈尼伯龙根之歌〉的一致与差异》,《西北大学学报》 1997年第2期

08.《 从美国教育公共关系研究的动向看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高教发展研究》1997年第1期

09.《 立足地方,从我做起——高等学校改革刍议》,《高教发展研究》 1999年第4期

10.《 论庞德的史诗与儒家经典》,《外国文学评论》 1999年第2期

11.《 庞德的史诗与儒家经典——一个现代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求 索》, 《西北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

12.《 从庞德译作中的得失看诗歌的可译性》,《长安译论》,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0年

13.《 美国文学对地域之情的关注》,《外国文学评论》 2001年第4期

14.《 从〈一报还一报〉看莎翁剧作与〈圣经〉之联系》,《西北大学学报》 2001年 第1期

15.《 你保全的也许正是你自己的性命》(译文及评论),《世界文学》 2002年第5期

16.“ Pound’s Quest for Confucian Ideals: The Chinese History Cantos”, (美国) Ezra Pound and China .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 2003

17.《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研究生论文写作亟待规范化》,《探索与创新——全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论坛》,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3年

18. “ Eve and Yang, the Subverters of Two Elysium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aradise Lost and ‘The Everlasting Sorrow’”,《外语论坛》,外文出版社2003年

19.《 灵犀相通的隽永神话——凯瑟和沈从文心目中的美国西部边疆与中国湘西边城》,《美国文学研究》第 2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 对“后现代”神话的反思——评新版〈剑桥美国文学史〉》,《文汇读书周报》 2005年1月28日

21.《 〈我的安东尼亚〉中的生态境界》,《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第1期

22.《 解读鲁滨逊的书信体“创世纪”》,《世界文学》 2006年第4期

23.《 吉利德》(长篇小说选译及评论)《世界文学》 2006年第4期

24.《 “石墙酒吧造反”前后同性恋文学在美国的演变 》 ,《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25. 《从美国性到多重性:凯瑟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外国文学评论》 2007年第 2期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张勇先 博士生导师

张勇先,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责任教授,

兼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

张勇先祖籍陕北,五十年代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八十年代初获得澳大利亚政府资助,留学澳大利亚拉筹博大学( La Trobe)和墨尔本大学(Melbourne)。在墨尔本大学完成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包括: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比较研究、民族学、人类学、国别研究、欧洲文明历史、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研究。在墨尔本大学完成的本科生课程包括: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澳大利亚文学等。其中包括墨尔本大学“学位和学术委员会”特别认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必修课程。

张勇先在澳大利亚的研究方向为“多元文化与语言教育”,为“中西文化研究”、“英语国家文化”以及“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1985年底,最终由墨尔本大学授予“跨文化研究及语言教育”研究生毕业文凭(Postgraduate Diploma in Inter-Ethnic Studies and Education)。留学期间,被中国教育部正式转为“中国政府公派研究生”(认定等同于硕士研究生)。

在墨尔本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教育处工作(堪培拉),开始了为期三年半的外交官生涯。在外事方面接受了基本训练并积累了一定的笔译和口译的实践经验。 1989年任期结束后,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学习,获“世界汉语教学”资格证书。之后重返墨尔本大学学习,获“教育学”研究生毕业文凭(Graduate Diploma in Education)。第二次在澳大利亚学习期间,曾在墨尔本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兼职教授“中国文化”。

张勇先在欧美以及大洋洲先后工作、学习、游历的近十年,对西方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阅历和经验比较丰富,知识面比较宽泛。九十年代初从澳大利亚回国, 1994年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历任英语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外语系副主任,外语学院院长;外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曾任教育部大学英语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英语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

张勇先目前开设的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包括“口译”和“英语发展史”。专著及教材包括《简明经济学英语》和《英语成语与英语文化》。英文论文包括“《黑暗的中心》与《回忆巴比伦》的对比分析”和“谁害怕全球化”(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曾应邀做客 CCTV-1“央视访谈”讨论“清剿英文错别字”、 CCTV-9 英语频道“DIALOGUE”嘉宾访谈:“澳大利亚教育制度与中澳教育交流”。曾应邀在 北京大学开设“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全校通选课 An Open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at Peking University(课号:03834160) 。张勇先目前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与“英语国家文化”研究,并承担精品课程“英语成语与英语国家文化”项目。张勇先对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比较关注,现任中国对外友协大洋洲友好协会理事会理事,教育部中澳高等教育专家咨询组成员。

目前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西文化研究;英语国家文化

目前讲授的课程:

1. 英汉 /汉英口译

2. 英语文化与英语成语

3. 英语发展史

4. 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

校外学术兼职

1. 中国 — 大洋洲友好协会理事会理事

2. 教育部对澳大利亚教育交流工作专家咨询小组成员

部分英文论文

1.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stralia and China”

“Prospects of Sino-Australia Relationship”, Peking University, 1999

2.“Australian Slanguage & Its Identity”

“Renmin University Journal”, 2000

3. “Who is Afraid of Globalization?”,“Crossings”, Queensland University Press, Australia, 2001

4. Mateship: A Distinctive Cultural Phenomenon in Australia, “Looking Back and Forward”, Anhui University Press, 2004

5. A Cultural Barrier Faced by Asian Migrants in Australia

“looking back and forward”, Anhui University Press, 2004.

6. “Globalization and the Future of English”

Renmin University Journal, 2000

7.. “Heart of Darkness” and “Remembering Babylon” —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Renmin University Journal, 2001

8. The Perception Gap Between Teachers and Learners and its Implications

Shandong University Journal, 2001

代表性译著: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纪念孔子诞辰 2500年系列丛书,共十册, 1999 海洋出版社

代表性专著:

《英语文化与英语成语》 2003 中国三峡出版社

目前主持的项目:

1. 英语成语与英语文化(中国人民大学)

2. 中澳教育交流项目 (中国教育部 /澳大利亚澳中理事会)

3. 英语语言文化发展史( ACC)

联系电话: 0086+10+82509302 电子邮件: yxzhang@ruc.edu.cn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陈世丹 博士生导师

导师介绍(陈世丹)

1、基本资料、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社会职务、奖励、荣誉称号

陈世丹教授( 1959.11- ),男,出生于黑龙江省,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并被北京大学(医学部)、广东嘉应学院等聘为兼职教授 。

2003年,陈世丹的论文“从《白雪公主》看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解构趋势”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陈世丹2004年获得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2006年,陈世丹的著作《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2、教授课程

美国文学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3、主要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西方文论、西方文化。

4、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陈世丹近年主持的重要研究课题包括:

“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6BWW017)

“美国新历史主义小说研究”( 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 [2003]406号)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主题与艺术手法论”(国家 社会科学 基金项目, 97CWW004)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 1997.7—2000.7辽宁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库尔特·冯内古特小说研究”( 1993.7—1996.7辽宁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5、主要科研成果

1.著作:

1) A Study of the American Postmodernist Fiction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专著)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

2)《虚构亦真实》(专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5月。

3)《十日谈》(译著),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6月。

4)《英美文学选读自学辅导》(教材),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5)《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专著),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6)《大学英语教程自学综合辅导》第3册(教材),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7)《大学英语教程自学综合辅导》第4册(教材),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8)《快训法英汉汉英常用词词典》(词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12月。

9)《新编高级英语教程》第1册(教材),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

10)《新编高级英语教程》第2册(教材),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

11)《英美文学名家名著论》(专著),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12)《英汉对照中外名人名言荟萃》(编译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11月。

13)《世界神话百科全书》(译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3月。

2.论文:

1)“论《拍卖第49批》中熵、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的迷宫”,《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vel from Realism to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研究生时代》2007年,学术版,总第30期。

3)“《海明威在中国》:一部海明威研究的重要文献”,《中华读书报》2007年6月13日第19版(国际文化版)。

4)“喜剧的梦魇与散乱的结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5)“新历史主义与《五号屠场》的历史叙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外国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6年第7期。

6)“代码”,《外国文学》2005年第1期,《文艺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5年第4期。

7)“冯内古特对小说世界的解构与重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外国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6年第7期。

8)“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之存在”,《外国文学》2005年第4期,《外国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6年第12期。

9)“约瑟夫·海勒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国外文学》2003年第4期。

10)“《拉格泰姆时代》:向历史意义的回归”,《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1)“《公众的怒火》:后现代神话与元小说”,《湘潭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2)“从《公众的怒火》看后现代主义文学代码”,《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第4期。

13)“《白雪公主》中的后现代主义重构趋势”,《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4)“荒谬的社会现实与怪诞的小说文本”,《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5)“阅读英语文学作品,不断提高英语水平”,《英语知识》2002年第9期。

16)“《太阳照样升起》中的人生哲学与艺术主张”,《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7)“论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写作原则”,《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8)“罗伯特•库弗和他的小说”,《外国文学》2000年第6期。

19)“库弗的元小说创作”,《外国文学》2000年第6期。

20)“电影院的幽灵”,《外国文学》2000年第6期。

21)“淡出淡入”,《外国文学》2000年第6期。

22)“我国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贡献”,《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

23)“从《白雪公主》看后现代主义解构趋势”,《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24)“后现代主义小说审美之维”,《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2期。

25)“从《白雪公主》看后现代主义解构趋势”,《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5 期。

26)“从《白雪公主》看后现代主义重构趋势”,《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27)“从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看后现代主义写作模式”,《北方论丛》1999年第3期。

28)“反体裁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9)“《赫索格》中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交融”,《当代外国文学》1998年第2期。

30)“两幅不同时代的荒原画卷”,《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31)“基础英语教学原则与方法”,《教育科学》1997年第2期。

32)“作为修辞手段的REPETITION(重复)”,《外语学刊》1997年第2期。

33)“《枯叟》的主题与结构试析”,《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2期。

34)“The Definition of English Proverbs,”《中外语言文学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

35)“野蛮丛林中两朵美丽而柔弱的小花”,《外语教学与研究文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36)“一幅“希望的国土”的讽刺漫画”,《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37)“‘奇特的脚需要奇特的鞋’——《汉堡的礼物》艺术手法浅议”,《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38)“宁静的冲突”,《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39)“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Proverbs,”《外语教学与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5月。

40)“《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冰山风格”,《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41)“综合英语课教学原则与方法浅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42)“马洛笔下的浮士德”,《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增刊。

43)“夏洛克——《威尼斯商人》的悲剧主角”,《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研究生专辑)1989年增刊。

44)“斗牛场:海明威世界的缩影”,《广西师大研究生学报》,1988年12月。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