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中国人民大学 > 导师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导师介绍

5[/!--empirenews.page--]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李炳海 博士生导师

李炳海基本情况简介

李炳海,男,吉林龙井人。 1946年生,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在东北师大获文学博士学位。1986——2001年在东北师大中文系任教,2002年3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8年任副教授,1990年任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指导教师。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1986年起在高校执教,讲授的本科生课程有: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神话、《诗经》研读、楚辞研读、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等。讲授的研究生课程有:《周易》释读、《礼记》导读、《论语》导读、中国古代作家研究、文学史方法论等。

主要研究方向是先秦两汉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道家思想与文学、先秦两汉文学的生命意识及其显现方式。主持完成教育部社科项目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汉唐盛世文学与传统文化。

发表学术论文 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道家与道家文学》、《周代文艺思想概观》、《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黄钟大吕之音——中国古代辞赋的文本阐释》。

1990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2001年入选首批、第二批吉林省省管专家,2001年任吉林省首批特聘教授,2000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道家与道家文学》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分获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论文《〈楚辞·九歌〉的东夷文化基因》获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古代文学 叶君远 博士生导师

叶君远,男, 1947年生,汉族,北京人。曾插队多年,77年恢复高考,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79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冯其庸先生研治古代文学,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98年被评为人大“十大教学标兵”之一,1999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曾先后赴韩国延世大学、台湾逢甲大学讲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分党委书记。

教授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文史要籍概述

清代诗歌研究

吴梅村研究

中国古代诗体流变

大学语文

主要研究方向:

清代文学

中国古代诗歌

主要科研项目:

明清之际文人社团与文学运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吴梅村诗集选注(高校古委会项目)

陈廷敬研究(陈廷敬教学科研基金项目)

主要科研成果:

《吴梅村年谱》增订本(与冯其庸合作)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年1月出版

《吴梅村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3月出版

《吴伟业与娄东诗派》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吴伟业评传》 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

《清代诗坛第一家》 中华书局2002年11月出版

《元明清诗卷》(与邓安生合作)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

《中国古代文体丛书·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中国古代文学 冷成金 博士生导师

冷成金 男,1962年3月9日生,1991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3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91年7月—1996年6月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任讲师,1996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1999年2月——2001年8月期间任韩国韩瑞大学客座教授,2003年7月起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任教授,2005年起增补为博士生导师。

二、教授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先秦诸子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唐诗宋词研究

苏轼研究

中国古代文献与文学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向

唐宋文学与古代文论

四、主要科研项目

1,宋代理学的演进与文学的理性化进程,2003年教育部博士点项目,批准日期:2003/12/01,批准号:03JB750.11-44007

2,苏轼诗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211项目中文系子课题,批准日期:2003/09/10

3,唐诗风神,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211项目历史系子课题,批准日期2003/05/01

五、主要科研成果

《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12

月, 50万字。获2002年教育部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文学与文化的张力》学林出版社, 2002年5月,24.5万字。

《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学苑出版社 2003年5月,47万字(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04年)

《唐诗宋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5,40万字


中国古代文学 袁济喜 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袁济喜 1956年出生,上海人。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1982年年本科毕业后就读于该系中国文学批评史硕士研究生专业,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获文学硕士学位。1985至199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任教,任讲师与副教授。1995年至200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任教,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至今在国学院任职。1997年起任教授,2001年起任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与魏晋南北朝文学。

1994年被选为北京市第一批新世纪人文社科理论“百人工程”成员,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基地客座教授,西南大学特聘教授。

二、主讲课程

本科生: 1、中国文学理论史。2、魏晋南北朝文论选讲。3、中国美学史。

研究生: 1 、中国古代文艺学。2、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论。3、中国现代美学研究。

三、科研立项

1、 《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主持,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材“百人工程”资助项目,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中国古代文艺学》,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顶目,主要参加者与撰写者。

3、《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价值的现代传承》,主持,200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顶目,已结项出版。

4、《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主持,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十五项目。进行中。

四、获奖情况

《六朝清音》(主撰),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五、 社会兼职

《文心雕龙》学会(一级学会)副秘书长,中华美学会理事,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北京市美学会常务理事,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等。

六、主要论文

1. 《论六朝文学精神的演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年第1 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6期。

2. 《兴:魏晋六朝艺术生命的激活》,《文艺研究》, 2001年第4期。

3. 《论“兴的审美意义》,《文学遗产》, 2002年第2期。

4. 《六朝文体论的人文蕴涵》,《江海学刊》, 2004年第5期

5. 《从“神感说”探讨古代文论的“神思说”》,《厦门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

6. 《王弼的经典阐释与六朝文论》,《江海学刊》, 2006年第1期。

7. 《六朝佛教对文论精神的升华》,《学术月刊》, 200年第9期。

8. 《两汉文学批评与心理体验》,《文学评论》, 2007年第2期。

主要著作

1、《六朝美学》(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人海孤舟:汉魏六朝士的孤独意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3、《兴:艺术生命的激活》,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

4、《六朝清音》 (主撰)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6、《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7、《古代文论的人文追寻》,中华书局,2002年。

8、《承续与超越---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9、《中国古代文论精神》,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10、《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古代文学 詹福瑞 博士生导师

詹福瑞材料

詹福瑞 ,男, 1953年11月生,河北青龙人,满族,国家图书馆馆长,教授。

1991 年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94年起历任河北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主任、副校长、党委书记、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党委书记、馆长。

主要社会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学学科规划与评审组成员、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文学遗产》编委。

获得的科研成果奖励及荣誉称号: 专著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 》, 1998年获中国图书奖、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专著南朝诗歌思潮》 ,1996年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合著《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 》,1997年获国家图书奖,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主持的教学项目打通文史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2000年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3年被教育部评为精品课。

2000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评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

教授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专题、汉魏六朝隋唐文学专题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集中在中古文学理论范畴、魏晋南北朝诗歌思潮、李白、《文心雕龙》研究等几个方面。

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完成 教育部“九五”社科课题魏晋文化思潮与文学的转型 ”( 1999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魏晋南北朝文人集团与文学流派研究”(2006年)项目。

主要著作:

《南朝诗歌思潮》,专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5年版,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再版。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专著,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年出版。

点校《唐诗合解笺注》(合著),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年出版。

《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合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年出版。

主要论文:

《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文心雕龙学刊》第 4辑。

《李白〈古风〉其四十六试解》,《李白学刊》第 2辑。

《建安士人的社会地位、社会意识与文学思潮》,《天府新论》 1991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永明诗风与文心雕龙隐秀论》,《文心雕龙学刊》第 7辑。

《“典雅”考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 15辑。

《论晋宋之际山水诗潮兴起的内因外缘》,《中国文学研究》 1991年4期。

《从哲学之气到文气》,《东方丛刊》 1994年第2辑。

《永明士人心态与诗的平浅》,《学术论丛》 1994年5期。

《〈宗经〉与〈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河北大学学报》 1994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试论李白的孤独意识》,《唐代文学研究》第 5辑。

《试论谢 脁 清丽山水》,《谢 脁 与李白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版。

《李白的英雄意识》,同上。

《从文化背景中解读文学》,《文学遗产》, 1996年2期。

《宫体诗人略考》,《河北大学学报》 1996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李白诗歌的生命意识》,《东方丛刊》 1997年3期。《唐代文学研究年鉴》转摘。

《文化研究:寻找古代文学研究的最佳思维》,《文艺研究》 1997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诗缘情辨义》,《河北大学学报》 1998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文士、经生的文士化与文学的自觉》,《河北学刊》 1998年4期。

《“总术”考释》,《文心雕龙研究》第 4 辑。

《李白诗的自然意识》,《文艺研究》 1999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文、文章与丽》,《文艺理论研究》 1999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的形成及特点》,《文学评论》 2000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之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卷收编。

《从汉人对屈原的批评看文学的自觉》,《文艺理论研究》 2000年5期。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的宗唐倾向及选诗标准》,《文学遗产》 2001年1期。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 21世纪文化》,《光明日报》2001年4月4日“文学遗产”专栏。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与叶燮的文学思想》,《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 19辑。

《中国古代文学与 21世纪文化》,《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3期。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边缘化问题》,《文学评论》 2001年6期。

《汉大赋的内在矛盾与文士的尴尬》,《文艺研究》 2001年6期。

《延展视野,深化研究》,《文心雕龙研究》第 5辑。

《文体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光明日报》 2002年9月11日“文学遗产”专栏。《新华文摘》转载。

《“通变”解义》,《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 2000年版。

《从志思蓄愤到遣兴娱情》,《文艺研究》, 2006年1期。


中国古代文学 詹杭伦 博士生导师

詹杭伦简介

一、基本情况:

性别:男 。民族:汉。出生日期: 1954年12月

籍贯:四川荣县。出生地:浙江杭州

职称:教授。学位: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

学科专业:国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艺美学、海外汉学

学术资格:博士生导师。曾招收文艺学专业博士生,现招收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唐宋文学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通信住址:北京昌平回龙观龙腾苑二区 17-2-302号

邮政编码: 102208

电子邮件: zhanhanglun@ruc.edu.cn

二、学习和工作经历: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学士( 1977-1982)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1982-1985)

南开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1987-1988)

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 1997-2000)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6—至今)

曾任:四川师范大学讲师( 1987-1992)

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 1993-2000)

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教授( 2003.3)

台湾成功大学访问教授( 2003.5-6)

台湾逢甲大学客座教授 (2003.9-2004.7

台湾明道大学客座教授( 2005.9-2006.1)

台湾逢甲大学客座教授( 2007.2-2007.6)

三、主讲课程

1.「国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本科、全校本科人文素质选修课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全校本科人文素质选修课

3.「中国文艺美学专题」,历史、哲学本科选修课

4.「杜诗研究」,国学院本科专题课

5.「文心雕龙研究」,全校选修课

6.「古代诗文写作」,国学院本科必选课

7.「先秦诸子的人文精神」,硕士研究生班;中国人民大学网校课程

8.「海外汉学家研究」,研究生选修课

9.「辞赋学研究」,研究生专题课

10.「中韩传统文化交流」,研究生专题课

11.电视节目:山东卫星电视教育台:主讲《华夏家书欣赏》,2007年春节完成录制,音像制品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音像部2007年6月出版。

四、研究课题与获奖

1. 金代文学思想史,四川省教委课题,成果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2. 李调元研究,四川省九五规划课题,成果获四川省教委三等奖

3. 唐宋赋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 985规划子课题,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4. 中国明朝与韩国李朝外交唱和诗文研究,国家教委出国留学人员归国科研启动课题、亚洲研究中心课题,成果已经完成结项

5. 全唐赋辑校,中国人民大学 985规划课题,与台湾逢甲大学校际合作,正在进行

五、学术论著 (一)学术专著:

1.《金代文学思想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金代文学史》,台湾贯雅出版公司1993年版

3.《雨村赋话校证》,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版

4.《李调元学谱》,四川天地出版社1997年版

5.《清代赋论研究》,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版

6.《方回的唐宋律诗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7.《清代律赋新论》,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

8.《唐宋赋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华艺)2004年10月

9.《唐宋赋学新探》,台北万卷楼出版公司2005年2月

10.《刘若愚:融合中西诗学之路》,北京出版社(文津)2005年8月

11.《雨村诗话校正》,四川出版集团 巴蜀书社,2006年12月

(二)主编著作和教材:

1. 《华夏家书》 (副主编),成都出版社1990年版

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自学考试指要),重庆出版社 1991年版

3. 《华夏家训》 (主编),成都:天地出版社1995年版

4. 《华夏家训选》(选编),成都:天地出版社 1998年

5. 《中国文学大辞典 ·宋辽金文学》(副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

6. 《华夏教子诗词》 (主编),四川天地出版社1998年版

7. 《国学通论讲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版

8.《民国经学丛书》(主编之一),台湾文听阁出版公司待版

(三)学术论文:

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新加坡、韩国等地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100余篇。


中国古代文学 诸葛忆兵 博士生导师

一,个人简历

1、诸葛忆兵,男,汉族,1959年6月25日生。浙江省温州市人。

2、1980年7月毕业于温州市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1984年9月,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师从陶尔夫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贺铸词研究》。1994年9月,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郁贤皓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5月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徽宗年间词坛研究》。

3、1980年8月至1984年8月,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第一中学任教。1987年7月获得硕士学位,留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任教。1997年7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宋史专题研究,课题为《两宋宰辅制度研究》。1999年6月出站。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4、奖励:2004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三年教学科研考核业绩突出表彰。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二,开设课程: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名著欣赏

中国传统文化

宋词研究

南宋雅词研究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三,研究方向:

宋代文学

宋代历史

词学

四,科研项目:

北宋词史

中国文学编年史(宋辽金卷)

李清照与赵明诚

徽宗词坛研究

五,主要科研成果。

1、 论文:

《周邦彦提举大晟府考》,《文学遗产》 1997年第5期。

《心灵的避难所—论晏几道的恋情词》,《求是学刊》 1993年第4期。

《洛蜀党争辨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6年第4期。

《大晟词风与北宋末年世风》,《文学遗产》 1998年第6期。

《宋代参知政事与宰相之关系初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9年第1期。

《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人民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

《〈词综〉编纂意图及其价值之评价》,《江海学刊》 2001年第2期。

《南北宋词异同平议》,《北方论丛》 2002年第1期。

《论窦娥形象的内涵及〈窦娥怨〉的创作意图》,《郑州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

《“采莲”杂考——兼谈“采莲”类题材唐宋诗词的阅读理解》,《文学遗产》 2003年第5期。

《性爱心理与词体的兴起》,《文学评论》 2004年第3期。

《北宋宫廷“赏花钓鱼”之会与赋诗活动》,《文学遗产》 2006年第1期。

《论北宋使辽诗》,《暨南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

《婀娜清刚相济美——论徽宗、高宗年间词坛之演变发展》,《文艺研究》 2006年第8期。

《范仲淹与北宋士风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

《论陆游的“无题诗”》,《文史哲》 2006年第6期。

《论范仲淹“积极防御”的守边策略》,《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

《浩然之气不可及——论范仲淹的诗歌创作》,《江苏社会科学》 2007年第2期。

《唐宋都市风情词论略》,《文学评论》 2007年第3期。

2、专著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徽宗词坛研究》

《宋代文史考论》

《北宋词史》(合著)

《李清照与赵明诚》

《宋辽金文学编年史》(上卷)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