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工程硕士硕士招生简章
工程硕士招生领域及学科专业、专业课考试科目一览表 代 码 工程领域 相关学科、专业 所在院系 专业课考试科目 联系人 备注 430102 机械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机电工
工程硕士招生领域介绍
430102 机械工程 (所属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由机电工程学院培养。学院现有 8 个系和 4 个研究所(中心),共 12 个教学科研单位,设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含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宇航空间机构 5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学院现有教职工 405 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3 人、教授 80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63 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 138 人,教师博士化率已达到 70% 。现有学生 2613 人,其中博士生 422 人,硕士生 650 人,本科生 1418 人。自 1998 年以来已连续招收工程硕士 846 名,授予学位 313 名。
学院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水平高、实力强。近三年来共完成和承担科研项目 1000 余项,科研总经费达 2.7 亿元,其中 2007 年学院科研总经费已突破亿元大关,发表论文 3200 余篇。近三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出版专著与教材 60 余部。学院对外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已派出一批骨干教师和大批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前往美、欧、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与合作研究。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国内同类学科中最早建立的,也是全国首批硕士点和博士点( 1981 年)、首批全国重点学科( 1988 年)、 2007 年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再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是“ 211 工程”(一、二、三期)和“ 985 工程”(一、二期)重点建设的学科和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首批岗位设置学科( 1998 年),其所属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 1987 年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1998 年被批准为首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本学科现有 1 个国防科技工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2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 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2 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和 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本学科现有教职工 96 人,其中教授 32 名(其中博士生导师 24 名)、副教授 24 名、高级工程师 3 名。教师队伍中,有长江学者 1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 名、跨(新)世纪人才 3 人、全国优秀教师 1 人、省级教学名师 1 人、在国外知名学术组织和学术机构兼职的有 12 人次、在国内重要学术组织与机构担任正副理事长的有 3 人次、常务理事 5 人次、国际学术刊物编委 5 人次,有 15 人次获国家或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 个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 1 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教师的博士化率达到 67% 。
本学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 1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 2 )微纳米制造技术;( 3 )特种制造技术与特殊材料加工;( 4 )制造过程自动化与信息化 ; ( 5 )现代设计理论及应用技术;( 6 )先进制造工艺及检测技术。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目前是国家重点学科,是第一批国家“ 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首批国家长江学者计划可聘请特聘教授的学科,设有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居国内领先地位。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随着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兴学科,哈工大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由原“机电控制及自动化学科”和“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于 1998 年合并而成的。“机电控制及自动化学科”是 1992 年被批准建立的硕士点, 1990 年被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个博士点。“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 是 1981 年被批准建立的硕士点, 1983 年被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批流体传动及控制博士点。合并后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在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并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以队伍规模大、研究方向全和学术水平高的优势在全国同类二级学科中名列第一。
学科由机电控制及自动化系、流体控制及自动化系、机器人研究所和现代生产技术中心组成,目前具有优良的教学环境和科研条件,设有先进机器人及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 863 ”智能机器人网点开放实验室和国家“ 863 ” CIMS 培训中心等一些高水平的实验室。学科现有一支以工程院院士蔡鹤皋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业务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学术队伍。目前有院士 1 人,教授(含研究员) 33 人,其中博导 25 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 54 人。目前已形成年招收硕士生 230 余名,博士生 60 余名的研究生培养能力。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 1 )机电系统控制及自动化;( 2 )仿真与试验系统;( 3 )流体控制及自动化;( 4 )传感与测控技术;( 5 )机器人技术;( 6 )制造系统自动化与系统集成。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机械基础学科之一。 1981 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点, 1984 年被批准为博士点, 2002 年被批准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本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学科的骨干支撑学科,是“先进机器人及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支撑学科之一,同时设有“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家机械基础工科教学基地、国家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 2007 年“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共有宇航空间机构及特种机器人,现代机械设计理论及其智能控制,摩擦学,机械智能设计及数字化制造,机械系统动力学、振动及噪声控制五个优势研究方向。近年来 ,结合我国重大科学工程、国防建设和航天领域的需要,承担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学科已建立了基础研究、应用预先研究和产业开发有机结合的科研体系,形成了优良的教学环境和科研条件,凝聚了一支业务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学术队伍。目前有教授(含研究员) 19 人,其中博导 16 人,省级教学名师 2 人, 副教授(含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 37 人,硕士生导师 37 人。目前已具备年招收硕士生 100 多名,博士生 20 多名的研究生培养能力。具备从事重大基础、工程及装备项目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综合能力。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 1 )摩擦磨损理论;( 2 )特种环境下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 3 )特种传动智能设计及控制;( 4 )机械 CAD 及智能控制;( 5 )仿生及特种机器人;( 6 )振动与噪声控制。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是具有哈工大为航天事业服务特色的一个学科,它于 1993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1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同类二级学科前列。为适应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 2007 年学校对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进行整合,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学科和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的部分教师调入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成立新的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系,使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的发展迈上新台阶。
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院士 1 人(兼任)、教授 10 人(含兼任 教授 2 人、海外兼职博导 3 人)、其中博导 9 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 6 人。目前已具备年招收硕士生 30 余名,博士生 20 余名的研究生培养能力。该学科设有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近年来共承担国家 863 计划 8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项、国家攻关及国防预研项目 7 项,科研项目总计达 40 余项,科研经费达 4000 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获得发明专利 20 余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5 项,获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4 项。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 1 )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 2 ) 航空宇航高效精密制造技术;( 3 )空间机器人技术;( 4 ) 宇航特种加工技术;( 5 )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
数字产品艺术方向
数字产品艺术方向是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领域和媒体技术与艺术系针对目前机械工程领域发展的需要,利用数字产品设计理论和媒体艺术相结合开展的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由机械设计系、工业设计系和媒体技术与艺术系联合培养。本方向主要从事数字影像与虚拟现实产品设计制作技术、产品外观设计、人机工程学、媒体艺术和广告传播、数字影视特技等方面的研究。
该方向现有教授 8 人(其中博导 1 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 8 人。该方向的媒体技术与艺术实验中心为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数字媒体艺术研究领域共出版专著、译著、编著累计 23 本,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和会议论文 118 篇,其中一级刊物( CSSCI ) 55 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19 篇,各级科研和横向课题共 49 项,获省部级社科奖 5 项。工业设计系被黑龙江省教委批准设立为全省唯一的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为工业产品外观及界面的研究与设计建立了更加宽广的平台,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及发明专利,为企业设计的产品有很多已经投入生产,科研与设计能力得到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 1 )产品界面与外观设计研究;( 2 )作业环境的研究与设计;( 3 )数字化工业产品设计;( 4 )产品的安全特性研究与设计;( 5 )影像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形态研究;( 6 )复合媒体界面设计研究;( 7 )影视特技与虚拟现实技术研究;( 8 )工程美学与环境仿真设计研究。
430103 光学工程 (所属院系:航天学院)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学科是我国首批( 1981 年)硕士点, 2000 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2 年设立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信息获取技术(航天光学遥感技术与系统);光学制导与仿真;精密光学加工;检测技术与仪器;传感技术;超精密及纳米技术、光电技术与系统等。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863 、国家 973 、国防基础研究、国防工程、总装预研和横向课题等重大科研项目 20 项。
该学科现有教授 6 人,副教授 5 人,其中博士导师 5 人。已培养博士 6 人,硕士 160 余人。现有在校博士生 20 人,硕士生 50 余人。
430104 仪器仪表工程 (所属院系: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
光电信息技术与仪器工程(原精密仪器及机械)
光电信息技术与仪器工程(原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 于 1981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0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9 年被批准设立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001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超精密光电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纳米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光电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仿生测试与仪器工程;光电测量技术与光学工程;自动化测试与控制工程;辐射测温与热物性测试技术; 现代传感器与应用技术;现代显示技术与应用;网络化测控技术。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各部委重大科研项目 30 余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 20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7 人,硕士生导师 31 人,现已培养博士 90 人,硕士 580 人。现有在校博士生 130 人,硕士生 170 余人。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于 1978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6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自动测试与控制系统;测试信号与信息处理;内装自测试技术及系统;智能测试及传感器信息处理;现代传感技术与仪器工程;微电子机械及应用。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重大预研项目及工程型号研制项目 20 余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 9 人,博士生导师 8 人,硕士生导师 15 人。现已培养出博士生 48 人,硕士生 380 人。现有在校博士生 90 人,硕士生 130 余人。
430105 材料工程 (所属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物理与化学
我校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以信息功能材料为主,研究先进功能材料的基础理论、制备、评价及应用。主要研究方向有:信息功能材料、形状记忆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功能复合材料。目前,学科点共有教师 18 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8 人,副教授 10 人。现有在读博士 30 余人,硕士 40 余人,本科生 100 余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及省市研究工委及省市研究项目 20 余项,总经费达 2000 余万元。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1 项,部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9 项。发表论文 400 余篇,其中被 SCI 和 EI 收录 200 余篇。
材 料 学
材料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自 1952 年成立以来,一直位于全国前茅,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材料科学系 ( 含分析测试中心 ) 是材料学学科的主体,主要开展新材料及材料改性新工艺两方面的研究。在新材料方面的科研方向有: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及陶瓷基复合材料、轻金属及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梯度功能材料、马氏体时效钢以及材料计算机模拟设计等。在材料改性工艺方面研究方向有:形变热处理、稀土化学热处理、强磁场热处理、离子注入表面处理、功能梯度涂层与纳米涂层、激光表面改性、表面微弧氧化等。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 973 ”重大项目、国家“ 863 ”高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等重点科研项目 70 余项,研究经费累计 7000 多万元。许多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级奖 3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0 项、二等奖 20 余项。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2000 余篇,出版教材专著 60 余部,每年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 SCI 收录的学术论文约 80 余篇、 EI 收录的论文约 100 余篇。材料科学系现有博士生导师 18 名,硕士生导师 30 余名。现已培养出博士 200 余人,硕士 600 余人,在校博士研究生 120 余人,硕士研究生 150 余人。
建 筑 材 料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材料学科是国内最早建立、并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其依托于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部属材料学重点学科。具有寒冷地区混凝土工程病害与防治部级重点实验室、建筑材料双基实验室等研究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宏观、亚微观、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先进实验及测试条件。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混凝土耐久性、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纤维混凝土、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水泥烧成与水化、建筑节能墙体材料、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建筑物损伤检测及评价、建筑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结构与可靠性、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智能复合材料等。该学科具有很强的教学与科研实力,完成过国家、省部级及地方等近百项重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现主持交通部国家西部交通科技建设重大项目 1 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项,主持省交通厅项目 2 项,主持黑龙江省科技厅、建委及哈尔滨市科委、建委等项目 50 余项,参与 863 项目、 973 项目 3 项,面向建筑、国防、交通、海洋、水利等重点工程领域。
建筑材料系现有教师 32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5 人,正教授 8 人,副教授 14 人,现已培养出博士研究生 22 名,硕士研究生 200 余名。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由原铸造和锻压两个专业组成,均始建于 1952 年。依托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金属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其中铸造专业是 1987 年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并和焊接、热处理学科一起于 1985 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 1998 年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批准设立特聘教授岗位, 2002 年再次评为全国重点学科。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凝固理论及组织控制、液态金属电磁加工、非平衡凝固理论与技术、材料制备及成型工艺、精密优质铸件成型及 CAD 、金属熔体结构及质量控制、复合材料特种铸造工艺、铸造过程数值模拟、内高压成形理论与技术、超塑成形理论与技术、电磁成形与连接理论和技术、充液拉深理论与技术、粘性介质压力成形理论与技术、大型特种容器制造技术、精密等温成形理论与技术、旋压成形理论与技术、粉末挤压理论与技术、半固态成形理论与技术、微成形与微分析。
材料工程系现有研究室 14 个,大型实验仪器设备数十台套,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预研和其他各类科研项目数十余项,科研经费数千万元。现有教授 24 人,其中工程院院士 1 人,长江学者 1 人,博士生导师 23 人,副教授 13 人,硕士生导师 36 人,讲师 15 人,教师博士化率 96 %。本学科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大学、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及人员往来关系,为建设国际先进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焊接科学与工程
焊接科学与工程系(原焊接专业)于 1952 年由前苏联专家援建,是我国第一批焊接专业,首批焊接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以及重点学科。本系拥有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工委自动化焊接工程中心和国际焊接技术合作基地,是我国焊接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基地。
本系现有教授 16 人,副教授 13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7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主要开展焊接基础理论和先进焊接技术应用研究,研究方向包括:高效化焊接及过程智能控制、焊接结构可靠性与质量评价、新材料及异种材料连接、微连接、表面工程。
本系现有研究室 15 个,大型试验仪器设备 20 余台套。本系承担国家基础科研“ 973 ” 3 项,国家 863 高技术项目 7 项,杰出青年基金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0 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奖 30 余项。获得授权专利 47 项,申请专利 90 项。共发表 SCI 论文检索 500 余篇, EI 检索 1000 篇。出版专著、教材等 20 余部。
430107 动力工程 (所属院系: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由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培养。学院由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组成(国家重点学科)。涵盖六个二级学科: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
学院自建院以来共完成国家、部委、省及企业的科研项目数百余项;获国家级奖 9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3 项。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 34 人,其中包括 2 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26 名博士生导师。已为企业培养工程硕士 196 名。各学科研究方向如下:
热能工程
1. 燃烧测量诊断和控制
2. 流动、传热和燃烧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3. 煤的清洁燃烧和综合利用(煤粉的清洁燃烧、流态化工程、工业锅炉的清洁燃烧技术)
4.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烟气污染物的脱除技术,如烟气脱硫、脱硝和高效除尘技术烟气污染物的监控技术,痕量污染物的控制)
5. 可在生能源及其利用,包括生物质气化和液化技术等生物质的能源化和资源化利用、固体废弃物和高浓度工业废液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
6. 多联产技术,如能源和化工原料融合的煤炭综合利用技术
7. 能量理论分析和节能技术
8. 热能利用系统工程
9. 热工测试技术与控制
10. 锅炉技术和锅炉制造工艺
11. 供热工程
12. 蒸汽的利用技术和工艺
13. 工业炉热工与优化控制
动力机械及工程
气动热力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通过通流部分的几何变形和结构重组提高机器的气动性能。具体研究方向为高性能汽轮机气动设计技术、高负荷汽轮机叶片气动设计技术、超临界机汽轮机组叶片冷却技术、燃汽轮机气冷涡轮气动设计技术、地面燃气轮机高负荷、高性能压气机气动设计技术、附面层抽吸式高负荷压气机气动设计技术、跨音速高负荷压气机气动设计技术、涡轮与压气机仿真平台开发及其关键技术、涡轮与压气机叶栅内气、热、弹耦合数值计算方法、压气机与涡轮气动设计体系。
强度与振动方向: 主要研究动力机械的振动特性、关键部件损伤理论及故障诊断方法。具体研究方向为:转子振动及动平衡、发动机结构强度与振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
调节与控制方向: 主要研究热能动力系统的动态现象及先进控制技术。在动力机械、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方向为:汽轮发电机容错控制及控制系统故障诊断、大型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和轴系扭振的相互作用、动力系统的优化控制、大机组和大电网协调控制等。
流体机械及工程
1. 机电液控制系统
2. 流体机械节能控制技术
3. 流体机械传输系统仿真与故障诊断
4. 新型液压,气动元件及系统
5. 流体力学基础理论及流体机械内部流场分析研究
6. 舰船舵机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7. 泵与风机类旋转机械节能控制技术研究
8. 大功率流体传输设备液力调速控制系统研究
9. 电站锅炉空预器可靠状态运行监控系统研究
制冷及低温工程
1. 热泵技术
2. 冰蓄冷技术
3. 热、冷、电联产
4. 高温超导低温冷却技术
5. 天然气液化技术
6. 热电、吸收、吸附式制冷技术
工程热物理
1. 传热强化与防隔热技术
2. 飞行器与电子设备热控设计
3. 太阳能有效利用
430108 电气工程(所属院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电气工程系的前身是电机系,建立于 1952 年,是我国高校中建立最早的电机系之一, 1998 年被批准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电气工程系设有电气工程(电工)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四个博士点,其中电机与电器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学科现有教授 44 人(含院士 2 人,博士生导师 39 人),副教授 36 人。(含硕士生导师 40 人)。
建系 50 多年来,全系教职工继承和发扬电气工程系前辈创建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光荣传统,在教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中为哈工大的发展和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毕业生人才辈出,有以李长春为代表的领导者,以耿昭杰为代表企业家和以饶芳权、封锡盛院士为代表的学者:还有一批年轻毕业生,在省市领导层、学术界和企业界担任重要职务。电气工程系承担了多项自然基金、“ 863 ”计划等与国防建设和工业建设密切相关的重要项目。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整体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国内高校同类学科中处于先进行列。
电气工程系从 1999 年起招收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到 2007 年共招生 363 人,学员来自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 713 研究所、吉林电力集团公司、艾默生电器 ( 中国 ) 和哈尔滨地区。目前,已有 148 人获得工程硕士学位。
电气工程系在电气工程领域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总线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交直流电器传动及其控制技术、电能质量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工业生产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方面为企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电气工程系坚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工程硕士培养基本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坚持学校的培养规格不降低的原则,另一方面坚持满足企业需求原则。注重工程硕士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学员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强调论文的工作和成果要对企业技术进步发挥作用。已毕业的学员大都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和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学位论文选题,与企业的预研、技改相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既完成了论文工作,又完成了企业科研和技术改造,为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430109 电子与通信工程 (所属院系: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
该领域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三个学科专业。主要学科方向是电子信息系统、通信系统及网络、多媒体信号处理、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等方面系统设计、开发及设备研制。
通信与信息系统
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建于 1959 年。 1979 年设立硕士点, 1987 年设立博士点, 1998 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 1998 年被确定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1999 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2001 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是我校“ 211 工程”(一、二期)和“ 985 工程” (一、二期)的重点建设学科。目前该学科包括电子工程研究所、通信技术研究所、通信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威海雷达试验站等教学科研单位,设有两个国防重点本科专业、一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主要学科方向包括:新体制雷达理论与雷达系统总体技术,雷达信号检测理论与技术,宽带通信理论与抗干扰通信系统,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及无线接入技术,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测控通信技术等。还包括卫星导航定位、超宽带通信理论与传输技术及小型化天线技术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乃通教授为我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本学科现有教授、研究员 29 人,副教授、副研究员 21 人,其中院士 2 人,博士生指导教师 18 人,硕士生指导教师 40 人。已培养出博士研究生 123 人,硕士研究生 940 人。现在校博士研究生 79 人,硕士研究生 202 人。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 1986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2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6 年被确定为“ 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信号处理与传输,近代信号处理技术,信息融合及识别,伪噪声编码与扩频通信,遥测遥控系统设计,数据通信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数据采集与存储,过程控制与监控系统,应用电子技术,导航定位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及应用。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防基金、高技术 863 及国防工程等重大科研项目 30 多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研究员 14 人,副教授、副研究员 15 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 14 人,硕士生指导教师 15 人。已培养出博士研究生 54 人,硕士研究生 339 人。现在校博士研究生 66 人,硕士研究生 83 人。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于 1986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波毫米波电路理论与系统、微波毫米波天线、移动通信天线、微波通信技术、目标与电磁特性、微波毫米波技术及其应用。目前承担国防基金、高技术重大科研课题多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 3 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4 人,其中硕士指导教师 4 人。已培养出硕士生 94 人,现在校硕士生 25 人。
430110 集成电路工程 (所属院系:航天学院)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于 1982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8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是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系统芯片及 IP 设计、数字 / 模拟及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射频( RF )集成电路设计、集成传感器、 MEMS 微系统等。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攻关、 高技术“ 863 ”、国防“ 973 ” 国防基础与预研等重大科研项目 15 项,并与国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多方位的合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批准建设的 “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该基地以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为依托,规模化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实用化集成电路人才。主要培养集成电路设计和工艺技术方面的工程硕士,招生对象为相关专业或相关领域的本科以上人员。
学科现有教授 9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4 人(另有海外兼职教授 3 人),硕士生导师 13 人。
物理电子学
物理电子学学科是我国首批 ( 1981 年)硕士点, 1986 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4 年设立可调谐(气体)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996 年被确定为“ 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1999 年建立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物理电子学是近代物理学、电子学、光电子学及相关技术的交叉学科,本学科侧重激光科学、光电子学与非线性光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空间信息技术;可调谐激光、短波长激光研究;非线性光学技术与应用;光电子单元技术与器件。主要从事国家部委级课题研究,在研项目共 50 余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 15 名,博士生导师 12 名,另有兼职博士生导师 2 名,硕士生导师 15 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 24 人,在职博士生 4 人。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于 1986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波毫米波电路理论与系统、微波毫米波天线、移动通信天线、微波通信技术、目标与电磁特性、微波毫米波技术及其应用。目前承担国防基金、高技术重大科研课题多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 3 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4 人,其中硕士指导教师 4 人。已培养出硕士生 78 人,现在校硕士生 24 人。
430111 控制工程 (所属院系:航天学院)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于 1978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6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1 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学科。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鲁棒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智能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航天工业总公司等重大项目 19 项。本学科现有教授 12 人,副教授 11 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 10 人。已培养出博士 57 人,硕士 450 人,现在校博士 70 人,硕士 147 人。
导航、制导与控制
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于 1978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6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 1987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 学科,“智能控制系统”实验室于 1989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也是“ 211 工程”和学校进入九所后十五个重点建设学科之一。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线性控制、计算机控制、工业过程控制、智能控制、高精密惯性测试技术、飞行器制导与仿真技术、惯性导航与组合导航技术等。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航天工业总公司等重大项目 20 项。
该学科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教授 14 人,副教授 16 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 14 人。已培养出博士 62 人,硕士 459 人,现在校博士生 69 人,硕士生 99 人。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是一个新学科, 1998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传感器与执行器及工业过程控制、现代医学信号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惯性测试技术及自动化装置、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控制系统实现技术。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63 高技术、省部重大科研项目 10 余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 4 人,副教授 2 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 3 人,硕士生指导教师 6 人。现有在校硕士生 28 人。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系统是近十几年来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边缘学科,并且与人工智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的理论与应用,数字图象处理、系列图象分析、弱信号检测与智能跟踪系统、目标识别与成像精确制导、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目前承担国家基金、省部重大科研项目 10 余项。
430113 软件工程 (所属院系:软件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是被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学院以“国际化、工业化、高质量、高速度”为办学理念,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培养软件产业急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软件人才。哈工大软件学院在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评估和验收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均处在国内领先地位。
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是为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部门培养的软件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为:掌握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级软件技术产业人才。
软件学院硕士培养设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数字媒体与信息处理、数字化企业与电子商务和嵌入式系统与软件四个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一年,修满规定学分,第二年在软件企业实习,结合实际项目完成硕士论文。
软件学院分别与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和日本会津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采用灵活的双方招生、混合编班、交叉培养的合作方式,在哈工大学习 1 年,出国学习 1 年或 1.5 年。
软件工程硕士学制 2-4 年。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硕士论文答辩,颁发软件工程专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参加联合培养班的硕士研究生可同时获得波尔多第一大学或日本会津大学颁发的毕业文凭。
软件学院实行成本办学,研究生学费为每年每生 18000 元,两年共 36000 元,联合培养班学生需另交国外大学的部分学费。
报考软件工程硕士无工作年限限制。
详细可参见学院主页: http://sofyware.hit.edu.cn
430114 建筑与土木工程
(所属院系: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市政环境工程学院、交通学院)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学院)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于 1982 年成立硕士点是建筑学的主干学科,主要研究建筑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它对形成人的生活所处的环境和空间,提高建筑创作实践与理论水平,以及培养建筑学人才的综合建筑设计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学科硕士点于 1981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已有博士点
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学院)
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主要研究城市及其区域发展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规律,研究如何提高城市空间的艺术布局与环境质量。对于建设合理、高效和宜人城市的途径与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取得工程硕士学位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可以胜任一般高等学校教学,规划设计和科研部门及规划管理工作。本学科硕士点于 1984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2003 年获得博士授予权。
建筑技术科学(建筑学院)
建筑技术科学是建筑学的专业基础学科,专门研究建筑物的构造组成,建筑物理环境及防灾安全等问题,它对创造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硬件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取得该学科工程硕士学位的高级人才,能胜任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程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已有博士点
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学院)
主要研究古今中外建筑的历史与理论,本学科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建筑优秀传统,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以及丰富建筑学人才的专业知识、提高理论素养和培养综合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中国建筑史 :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古典园林技术、传统民居、中国城市史等。
外国建筑史 :主要研究外国古代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外国园林技术、外国城市史等。
建筑理论 :主要有中国传统建筑理论,西方建筑理论、现代建筑理论等。
设计艺术学(建筑学院)
自 1984 年开始在建筑学学科中设立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并招收硕士研究生。 2003 年,设立设计艺术学硕士点,进一步扩大了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和研究方向,本学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办学及科研条件。
主要研究: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研究;产品设计及理论研究;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研究;公共艺术设计及理论研究;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管理研究。
结构工程(土木工程学院)
结构工程学科 1982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6 年被评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1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所属一级学科土木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跨空间结构、高层钢结构、轻钢结构、钢筋砼结构与组合结构、预应力砼结构、木结构、砌体结构、结构试验理论与技术、结构质量评定与加固、建筑施工技术、基坑支护技术。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预研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等重要项目 30 余项。
本学科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教授 16 人,副教授 16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2 人,硕士生导师 16 人。已培养博士 77 人,硕士 292 人,在校博士生 79 人,硕士 141 人。
岩土工程(土木工程学院)
岩土工程学科 1998 年度被批准为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所属一级学科土木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土与结构相互作用,岩土地震工程,桩基础工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冻融场地的地基基础工程,土木工程基础事故的防治措施与基坑支扩,工程岩体力学与工程地质学,地下岩土工程。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等重要项目 20 余项。
本学科有教授 7 人,副教授 5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6 人,硕士生导师 3 人,已培养博士 13 人,硕士 55 人,在校博士生 16 人,硕士 22 人。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土木工程学院)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1998 年被批准为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7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所属一级学科土木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结构抗风与抗震、结构损伤与安全评定、结构振动控制与健康监测、抗灾智能结构与系统。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国家 973 、国家 863 、“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等重要项目 40 余项。
本学科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人,长江学者 1 人,教授 5 人,副教授 2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6 人,硕士导师 1 人。已培养博士 28 人,硕士 46 人。现在校博士生 50 人,硕士生 24 人。
市政工程(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给水排水(市政工程)专业成立于 1950 年,是我国最早成立该专业的学校之一。 1959 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独立建制后,该专业是学院的支柱专业之一。该学科于 1981 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6 年在全国率先获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8 年被评为全国该领域唯一国家级重点学科; 1991 年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1 年再次被评为全国该领域唯一国家级重点学科;我校一直是全国给水排水专业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
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简称工程中心)是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依托,联合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同投资组建的国家级研究开发实体。工程中心理事单位成员由多家水行业知名企事业单位组成。市政环境工程学院与工程中心联合办学,能够更好地发挥学校的教育与科研优势及工程中心与工程中心理事单位在研究平台等方面的诸多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水行业飞速发展对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本学科形成和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师 37 人,其中院士 2 名(全国该学科只有 2 名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 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 名,博导 14 人,教授 16 人,副教授 11 人。
学科现已形成五个研究领域,即:给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建筑给水排水理论与技术、给水排水工程系统及其优化、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理论与技术。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的前身是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
专业成立于 1952 年,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该学科五年制本科专业。该学科于 1981 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6 年在全国率先获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1 年该专业在全国第一个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该专业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办学规模最大(本科、硕士及博士生数量最多)、办学层次最高、实验室规模最大(实验室面积约 4000 m2),并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教授 13 名(其中博导 8 名),副教授 15 名。
学科现已形成七个研究领域,即:供热系统及设备、建筑节能技术、空调制冷系统及设备、净化空调与室内空气品质、城市燃气输配与应用、热工过程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城市集中供热系统数字化技术。
该专业已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 700 余名,博士研究生 60 余名,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 6 名。硕士、博士及出站博士后人员均居全国该专业第一。
桥梁与隧道工程
本学科于 1998 年获得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9 年被评为建设部重点学科。本学科有全国优秀教师两人,国家级百千万工程人选一人。
本学科现从事桥梁结构和桥梁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在预应力砼桥梁结构、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桥梁加固设计理论、现代桥梁组合结构、桥梁结构耐久性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本学科现有博士导师 3 人,教授 7 人,副教授 7 人。现有在校博士生 18 人,硕士 61 人。
430117 化学工程 (所属院系:化学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该领域与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相对应,隶属应用化学系。本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个: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一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含生物化工二级学科),二级学科(理科)授权点三个: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物理化学。现已招收 8 批工程硕士和 3 批高校教师在职硕士。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高能化学电源及电极材料;金属电沉积与材料表面的电化学改性;稀土对材料的掺杂及改性;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高分子材料制备与改性技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高分子功能材料、高分子胶粘剂),少污染工艺研究,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及应用(陶瓷化学、单晶掺杂与改性应用、纳米、纤维、薄膜材料制备与应用)、精细化学品合成及少污染工艺研究;乳品科学与技术;生物合成、降解与加工工艺;生物分离工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资源开发;功能食品与食品添加剂;制糖工程。
本领域现有教授 45 人,副教授(含副高职) 41 人,其中研究生导师 61 人(含博导 40 人)。已培养出博士近 150 余人,硕士 800 余人,现在校博士生 150 人,硕士生 210 人。
430123 交通运输工程 (所属院系: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道路与铁道工程
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于 1986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 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9 年获建设部重点学科。设有国家建设部城市道路与交通重点实验室。
该学科以寒冷地区的道路交通为研究重点,形成了具有寒区特色的体系。多年来承担了多项交通部有关规范和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参与多条高速公路路面结构的设计与研究。该学科现有道路工程经济与管理、路面材料与结构、道路线形设计理论、道路建筑材料等研究方向。
该学科现有博士导师 5 人,教授 6 人,副教授 7 人,现有在校博士生 26 人,在校硕士生 86 人。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交通信息及控制学科分别于 1998 年、 2000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9 年交通规划与管理学科被评为建设部重点学科,并拥有部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安全、智能交通系统、交通控制、交通信息采集及应用等研究方向。学科实力比较雄厚,研究特色突出,学术队伍组成合理。结合国民经济发展承担完成了大量的科研项目,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该学科现有教授 6 人,副教授 8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4 人。现有在校博士生 19 人,在校硕士 77 人。
430130 环境工程 (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工程领域是由原哈工大和原哈建大两个环境工程专业合并而成。该工程领域现有环境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环境工程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环境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实验基地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已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比利时、荷兰等 10 多个国家 20 多所著名大学或研究单位建立了广泛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
目前,环境工程学科拥有教师 38 名,其中教授 14 名,博导 14 名,副教授 23 名, 45 岁以下的教师 95% 具有博士学位,学科现已形成六大完整的研究领域,即: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环境化学与清洁生产、环境生物技术、环境评价与规划。
430134 航天工程 (所属院系:航天学院)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
航天学院现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飞行器设计、人机与环境工程。其中空间飞行器设计( 1997 年调整为飞行器设计学科)是 1995 年经国家教委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我国高等院校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点,并于 1997 年由国 家教委批准为“ 211 ”工程重点学科, 1999 年被国家教育部定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单位, 2001 年被聘为国家重点学科。人机与环境工程学科创建于 1998 年,并于 2003 年批准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点,是我国最早的研究空间环境及其效应的航天新专业。
目前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973 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 863 高新技术、国家先进武器预研、国防科工委等重大科研项目 80 余项。现已形成多个稳定和富有成果的科学研究方向:
1 、飞行器设计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 a ) 飞行器系统工程与设计学
(b) 飞行动力学与控制
(c) 飞行器自主导航与控制
(d) 飞行器动力学与实验技术
(d) 飞行器可靠性与故障诊断
(e) 机电一 体化设计与系统仿真
2 、人机与环境工程主要研究方向:
( a) 航天器环境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b) 飞行器环境控制技术
(c) 飞行器环境效应机理与模拟
本学科现有教师 40 余人,其中教授 15 人,博士生导师 11 人,副教授 15 人,已培养出博士 42 人、硕士 174 人。现有在校博士生 43 人,硕士生 130 人。
430135 车辆工程 (所属院系:威海校区)
车辆工程领域设车辆工程学科。
车辆工程学科 1994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山东省汽车零部件快速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威海市汽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汽车工程研究所。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车辆系统动力学与计算机仿真、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车辆电子技术、汽车零部件快速设计制造技术等。目前承担省、部级及横向课题 10 余项。
本学科有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富有朝气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学术队伍,已培养出全日制硕士 156 人,工程硕士人 48 人,中职硕士 43 人。现有在校硕士生 60 人,工程硕士生 50 人。
430137 工业工程(所属院系:机电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工业工程工程硕士招生领域,由机电学院和管理学院联合负责学生培养,分方向单独进行招生 。
工业工程(机电工程学院)
工业工程领域工业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的组织与管理、制造系统集成与管理( PDM 技术及其应用、 ERP 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系统技术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产品过程控制与管理等、生产系统设计与优化、人因工程、物流工程、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工程、虚拟制造、企业资源计划( ERP )、企业再造与企业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等。
工业工程专业面向企业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既掌握工程技术、又掌握管理技术的复合型管理类工程技术人才,从事经营管理、生产管理及服务等复杂系统的分析、规划、设计、改善与创新工作,以及从事管理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技术与工程工作。工业工程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适用面广、社会需求量大,而且是社会急需人才,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工商管理(管理学院)
工业工程是工程制造与管理相互交叉的一个学术领域,它在国际上具有较长的历史。但随着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工业工程领域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进入 21 世纪,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工程领域工商管理专业将成为更为热门的专业。
工业工程领域工商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在本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与管理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与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并能够独立担负工业工程管理方面工作能力的高级人才。该专业设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先进制造技术与管理、 ERP 与管理、供应链与物流优化等方向。
本学科现有教师 34 人,其中教授 12 人,(含博导 8 人),副教授 17 人。本学科依托管理学院,具有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已经培养大批博士、硕士。管理学院工业工程领域 ( 工商管理专业 ) 自 2002 年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目前已有三届学员顺利毕业 . 。
430140 项目管理 (所属院系:管理学院)
本工程领域培养从事项目决策、计划、实施、评估等项目全寿命期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涉及建设工程、信息工程、制造工程、农业工程、国防工程、能源工程、环境工程等行业项目和相关服务项目。本工程领域培养目标是:具备本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了解项目管理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能独立从事项目策划与评估、项目融资、项目组织、项目采购、项目计划、项目实施与控制、项目风险管理、项目人力资源与沟通管理等工作。
本工程领域研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有:管理决策数量方法、管理学、工程经济学、项目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与控制、项目采购管理、项目融资与风险管理,工程信息管理、合同法与合同管理、工程系统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与沟通、行业应用案例、项目管理前沿讲座,以及根据不同工程行业、培养单位和培养对象的具体情况设置的选修课程等。
- 2020-03-122016哈尔滨工业大学考研复试真题汇总
- 2020-02-252016哈尔滨工业大学考研复试经验汇总
- 2024-02-08哈工大19通信803已录取,分享一点初试+复试+面试经验
- 2021-09-04806半导体物理复试经验贴
- 2021-08-28哈工大19翻硕已录取经验分享——“选择+坚持=成功”
- 2021-06-17哈工大通信803初复试经验分享(19考研390+本部录取)
- 2021-06-122014哈工大机械复试题面试题
- 2021-05-2219哈工大英语语言文学经验贴(已录)
- 2021-04-29哈工大应用经济学原理(849)经验分享
- 2021-03-21哈工大材料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