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北京师范大学 > 考研经验

写给所有将要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的跨专业考生



  另外,个体敏感度较高的朋友们不妨尝试对应着课本上的观点,用自省的方式感受一下自己经历过的某些阶段,在某些方面的某些主观感受,像青春期的性格特点,高中阶段逻辑思维能力的建立等等,直观的感受比抽象的理论更容易为我们的记忆所吸收,何乐而不为呢。相比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涉及的主要是理论,系统性较强,内容相对较少,可以套用普通心理学的复习方法。尤其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对理论理解后的完整复述能力,在初试中遇到这方面的大题能够回答得完整,系统,准确,专业,是非常关键的。
  实验心理学是对跨专业考生而言最困难的一门,倒并不是说这门课的内容有多难。从知识观上来说,实验心理学是一门非知识性的学科,或者说,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科的重点和考查的重点都在于其中的实验设计环节。而对于绝大多数跨专业考生来说,接触心理学实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对实验设计直观上的理解自然也是不可强求的了。复习这门课关键不在整理知识性的笔记,而在于构建一个囊括实验设计整个流程中所有环节,尤其是实验方法和变量控制环节的知识流程图,同时熟悉任意一篇实验报告的每一个部分与实验设计的各个环节的对应关系。我建议首先还是要熟悉课本,对于一些术语等知识性的内容要做到第一步的掌握,对于在实验设计中比较重要的,课本论述比较详细的环节,如变量控制方法,实验设计种类等要尽量理解。如果有余力,可以看一些简单的实验报告,选择一些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实验报告都可以,或上期刊网搜索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献来阅读。直到自己能就一些简单的实验课题作出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为止。最后要注意,实验和统计常常放在一起考查,何种实验设计下适用何种统计方法,也是需要大家重视的地方。
  心理统计与测量是心理学之所以居于文理科之间的最直观表现。这两门课完全是知识性的。数学功底扎实的同学当然能有优势,但数学基础较薄弱的朋友也不必灰心。事实上,心理学所运用的统计知识,至少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这个层面上,并不特别艰深。但一些重要的公式和一些统计方法运用条件还是需要印刻在头脑中的。10年的考试的最后一题需要考生运用方差分析的公式,而很多考生就是因为没有背诵那条本来并不复杂的公式而在此折戟;11年考试一条大题需要考生运用卡方检验的公式,而只要背了公式题目就显得很简单。可以肯定的是,将来的考试中对公式记忆的考查将会持续,但只要掌握了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基于理解的背诵,相信大多数朋友应付起来都是绰绰有余的。至于测量,这门学科内容很多,但难度并不大。考点迄今为止还集中于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信效度分析,项目分析,主要测量工具等章节,以考查知识性的内容为主。项目反映理论等比较前沿(其实也不前沿了)的内容在未来有增加比重的趋势,大家稍加注意,相信也能把握住应得的分数。

  三、我与我的战略
  我在本科阶段参加过BEC,IELTS,GMAT,计算机Access二级考试等一系列专门考试,这些专门考试和考研最大的不同,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考研是一场战争,而它们充其量只是一场场战斗。包含其准备阶段,一次考研可以在时间上纵贯一年甚至多年;只看心理学方向,一次考研可以在范围上囊括6科甚至7科(还不算英语政治)。如果把试题比喻成来犯的军队,那考研就可以比喻成,在经历了一年甚至多年的准备后,看看在城防的每一个方向上你筑造的堡垒能不能抵得住敌军的进犯。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既然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如何在这有限的条件下有限的时间中将每个碉堡都修筑坚固以保证城池不被敌军从任意一个方向突破,就涉及到战略战术的问题了。
  我相信给一个考生一年的时间,专门用来复习考研英语,他可以在考研中取得英语90的成绩;我也相信给他一年时间专门用来复习政治,拿个政治90也不是啥梦想。但这样的成绩意义何在呢。根据木桶效应,我们能达到的高度取决与我们最薄弱的环节能达到的高度,在任何领域,这个效应几乎都是适用的。因此在研究生考试准备阶段如何分配我们的精力保证各个方向没有偏废,是准备阶段最基本的工作。对于每个考生而言,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备考战略,是成功的关键,这个战略可能很简单,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考生的准备效果。我的英语是强项,因此在英语上我没有给自己留什么复习时间,听了几天新东方的网上课堂,做了两套真题,加起来不到一周的考前突击,就够了;政治不是一个能和大家拉开距离的科目,我报了个培训班,从头跟到尾,题目主要放在考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做,为的是保持印象和敏感度。大块头的时间,都放在专业课复习上了。专业基础综合的6门课中,我根据自己上一年的对课程的初步了解和自己原本的知识框架,制定了以发展、教育和实验为第一顺位,普心、统计和测量为第二顺位的复习总策略,并吸取第一次统考教训,制定了详尽的学习计划和练习计划。
  所谓学习计划在“心得”中已经详细提及,这里提到的练习属于战术层面的东西。事实上,我认为对跨专业考生来说,练习尤其是答题技巧的练习,作用尤其重要。即使将笔记整理到了第二轮,即使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专业学科知识的完整框架,能否具备完善的答题技巧,能否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投射到卷面上,直接决定着考生能否获得与其知识掌握程度相符的分数,也直接决定着考生长期准备努力的最终结果。答题技巧方面的培养,一是通过翻阅往年试题的标准答案,二是自己的大量练习,没有捷径可走。但只要去做了,效果的提升就会很显著。

  总结
  也许是由于心里对自己缺乏底气,我并没有像很多考友一样从年初就联系导师,而是等到自己初试确定通过后,再与导师取得了联系。这当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初试之前应该联系好心仪的导师,搞清楚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招收名额等信息,同时让导师对你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应该是每一个计划周详的朋友在准备阶段应该做到的。至于复试名单在初试后不久即会公布。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份,复试具体安排会有不同,这就已经不是我的经验所能涵盖的范围了。
  文章写到这里,该告一段落了。经历一年零三个月的研究生统考准备阶段里,浓缩出以上一些信笔游缰的文字,要说全面那是谬谈了。事实上,如果把影响这一场战役最终结果的所有因素离析出来,那方法只能是其中一个方面,更多的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还有许许多多。对我来说,能够联系到的前辈和老师们悉心的指点和关怀,来自家庭的无条件支持,自己义无反顾的投入,以及那么一点点的运气,都成为了我最终如愿以偿不可或缺的因素,而考研本身作为一个多因素模型难以全盘把握的一面也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略显端倪。处在过程中的时候,心中不敢想任何结果,而一旦梦想成真,却开始不由自主地回首过往,发掘真正珍贵的是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但无论如何,我所一直坚信的,也是最希望与大家分享的一点认识便是:当你真正下定决心并在每一个环节竭尽全力,当你不为外界干扰所动摇一门心思地朝向你的目标一条路走到底之后,我虽不知道最终的结果会是怎么样,但等待你的众多感受中绝不会有后悔。

  帖子地址:http://bbs.kaoyan.com/t4243879p1 转载请注明本帖地址。
  ※ 来源:考研论坛 bbs.kaoyan.com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