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辽宁研招网 > 沈阳体育学院 > 院校资讯

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介绍


   运动训练学院创建于沈阳体育学院成立初期,经历了竞技指导科、按专项划分专业,运动系、停办,1986年恢复招生,2011年更名为运动训练学院的过程。

  运动训练学院现设有运动训练一个专业,自1986年重建以来,已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培养毕业生3000多人,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成为我国运动训练、体育教学、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事业的体育骨干。现有学生3212名,由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学生运动员、运动员学生、残疾人运动员四部分组成。

  为适应社会的需求,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内涵逐步拓展。多年来,注重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注重运动技能突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以冰雪项目为代表,勇攀世界体育高峰的鲜明特色。2007年,运动训练专业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示范专业;2008年运动训练专业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评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1年,运动训练专业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运动训练学院现下设篮球、排球、足球、小球、冰雪、运动训练学六个教研室及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四个年级办公室。有专任教师103人,其中正高13人、副高30人、中级42人、初级18人;博士6人、硕士47人。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运动训练学院十分重视运动训练专业及课程建设。篮球、排球、足球、小球、冰雪、运动训练学六个教研室均被评为我院合格教研室;篮球教研室被评为优秀教研室。2005年篮球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2006年足球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2007年乒乓球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2006年排球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教师共承担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7项,院级课程15项,获得各类教学成果25项,发表教学改革类论文48篇。编写了《篮球双语教程》和《乒乓球双语教程》等特色教材8部、音像教材5部。

  多年来,运动训练学院始终贯彻学院教育、制度、养成相结合的学风建设总体思路,围绕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风建设,在学生中形成了遵章守纪、刻苦学习、热爱专业、回报社会的浓郁气氛。1998年运动训练学院创办了“新荷文学社”,目前为止共出版了40期《新荷报》。新荷报已经成为我系对外宣传的窗口,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2000年学院团委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团委”。成功举办了二十期业余党校及十二期团校,有一部分思想要求进步的同学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共有学生党员200人。

  运动训练学院还是冠军成长的摇篮。在我国体育、教育史上创造了多项第一,1997年,学生运动员薛瑞红成为我国在同一年度内第一个获得世界杯系列赛、世界杯总决赛和世界锦标赛冠军的“大满贯”速度滑冰选手;2002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培养残疾人运动员大学生的本科班,宫宝仁等在残奥会等国际比赛中摘金夺银;2006年,学生运动员孙志峰是我国U型场地雪上单板技巧项目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张喜燕在夺得我国第一个女子拳击世界锦标赛冠军后,又夺得世界职业拳击理事会“金腰带”,成为我国第一个职业拳击冠军;2007年,女子板球队夺得第一个全国比赛冠军,并代表国家参加亚洲比赛获得第三名。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学生运动员成绩辉煌。1997年,郭丹丹成为第一个雪上项目世界冠军;1998年,徐囡囡获得冬奥会第一个雪上项目奖牌;2003 年,欧晓涛成为第一个男子雪上项目世界冠军;2005年,李妮娜成为第一个世界杯和世锦赛“双冠王”;2006年,韩晓鹏成为第一个获得冬奥会男子雪上项目金牌的选手。他们在国际大赛中屡见战功,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近年来,运动训练学院先后有数十名教师应邀前往美国、德国、俄罗斯、奥地利、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卢旺达等国家讲学、留学、裁判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带回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和优秀竞技人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