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导师介绍:薛付忠
薛付忠,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博士毕业,统计遗传学与群体
薛付忠,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博士毕业,统计遗传学与群体遗传学专业博士后。现任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预防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医学统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医学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乳腺保健与乳腺疾病防治学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委、山东省临床流行病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预防医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健康管理与健康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99 年获山东大学卫生统计学专业硕士学位,2005 年获山东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博士学位,2005 年-2007 年在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了统计遗传学与群体遗传学专业博士后研究,2009 年9 月-2010 年10 月在英国剑桥大学-MRC 流行病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2011年10月-2012年4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公共卫生学院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复杂疾病基因定位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空间流行病学与空间遗传学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转化医学/转化公共卫生学试验设计及其统计模式识别方法和疾病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分题子课题1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973项目”分题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分题子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16篇被 SCI 收录。获省部级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编卫生部、教育部规划教材3部。
研究方向介绍:
研究方向1:复杂疾病基因定位试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方法研究
全球第一轮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高潮已初战告捷,但其成果并不理想,与期望差距甚远;这与其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某些关键问题有关。试验设计上,多是单一疾病(表型)病例对照或病例队列 设计,缺乏针对疾病综合潜在表型从其连续数量表型变异维度上阐明基因组变异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结局关系的纵向GWAS设计理念;数据分析上,多是单一 SNP与单一性状关联分析,缺乏以整体基因(或非基因区域)为单位分析其与综合潜在表型动态关联性的推断方法。随着人类千人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二代测序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产生了海量的“高维灾难性数据”,发展新型的统计学方法以充分挖掘基因组中的遗传学信息,是统计遗传学和遗传流行病学必须应对的问题。为此,近年来本课题组一直致力于“疾病综合潜在表型的整体基因(whole gene-baed)和基因组区域化(Genome-wide region-based)关联分析及其交互作用统计推断方法”的研究,旨在为GWAS和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提供高效的新方法,提高其科学性和成果价值。
在该研究方向上,主持完成了“国家“863”项目“复杂疾病基因定位研究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遗传交互网 络模型构建及其软件系统的开发’(2007AA02Z3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因空间异质性理论与定量分析方法研究’(301705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核典型相关理论的整体基因之间交互作用统计推断方法的研究(30871392)”等课题。发表论文近20余篇,7篇被SCI收录。
目前,在该研究方向上正在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分题‘中国人群基因组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及相关研究--中国(汉族)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对复 杂疾病关联分析影响的研究’(30890034-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疾病数量表型观和潜变量理论的全基因组区域化关联分析统计推断方法研究(31071155)”等课题。
研究方向2:空间流行病学与空间遗传学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迅速发展 , 地理流行病学和基因地理学与 GIS 和空间统计学等学科有机结合,开始向更高层次的空间流行病学和空间遗传学发展;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课题组一直将“空间流行病学与空间遗传学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作为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在空间流行病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主要是在传统地理流行病学基础上,在GIS框架下,重点研究“疾病空间分布 的概率生成模型,疾病空间分布状态量化统计指标,疾病空间估计方法,疾病空间分布趋势面模型理论方法及其偏倚控制,疾病空间异质模型及其流行病学含义,疾 病地理界限识别及疾病地理区划定量方法,流行病学标点地图统计推断方法”等领域。在空间流行病学应用研究方面,重点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和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空间流行病学特征、时空传播轨迹追踪及其区域化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
在空间遗传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主要是针对传统基因地理学方法的不足,在GIS框架下,重点研究“基因频率矩 阵降维综合的非线性多元分析方法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的Biplot模型,人类群体遗传空间结构变异函数模型及其群体遗传学参数,人类群体遗传空间结构的地 理遗传梯度及地理界限识别,人群基因流动空间轨迹统计推断,人类群体遗传空间结构成分的定量分解”等领域。在空间遗传学应用研究方面, 重点研究“疾病易感基因多态性(HIV感染相关基因、HBV基因、ACE基因、细胞色素基因、HLA基因等)的空间遗传学和空间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应用,中 国HLA限制性多表位疫苗的理论免疫应答率预测系统,基于细胞色素基因家族的中国药物基因组学及区域化个性治疗规划,基于STR多态性的中国区域化法医 DNA参考数据库空间布局,基于全基因组SNP标记的中国汉族人群空间遗传结构界限识别及其复杂疾病基因定位的空间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基于Y染色体、 mtDNA,HLA、STR,SNP等遗传标记的中国南北人群遗传结构及其地理界限识别”等领域。
在该研究方向上,主持完成了“基因空间异质性理论与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30170527 ) 、地理流行病学统计分析方法研究 (30070677 ) 和小地域生态环境内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地理流行病学机制研究 (30471489) ” 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中国人群精细遗传结构的地理信息系统研究(2005038128)”,山东省医药卫生十五攻关项目“山东 省肾综合症出血热综合防治策略基础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疾病空间分布的统计模型研究”,和艾滋病全球基金项目“山东艾滋病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研 究”及“山东省HIV-1感染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地理流行病学研究与应用”,以及奥运会横向合作项目“青岛市食品安全时空预警系统”等多项课题。在国内外学 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中国HLA限制性多表位疫苗的理论免疫应答率预测系统”获国家专利,“空间流行病学技术方法研究及其在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控中的应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在该研究方向上正在主持承担“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分题-耐多药结核病流行因素的生态学研究(008ZX10003-007),国际合作项目“人类迁徙图计划分题——东亚人群基因地理学研究”等课题。
研究方向3:转化医学/转化公共卫生学试验设计及其统计模式识别方法和疾病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近年来,转化医学研究被认为是“驱动临床研究引擎的激发器”,已经成为现代和未来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和发展方向;转化医学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医学 研究的热点问题。而转化公共卫生学是研究如何将公共卫生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人群现场而发挥疾病预防控制作用的一个新型转化医学分支学科。其中,“转化医学临床病例随访队列/多中心纵向监测健康体检队列/多中心人群队列示范平台建设及其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方法”是当前转化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领域之一。该领域涉及如何建立转化医学/转化公共卫生学研究成果的孵化、评价和推广应用示范平台及其管理运行机制,如何确定其推广应用的关键领域及其解决方案,如何建立科学的数据信息采集、管理和统计分析方法体系等一系关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组在转化医学方面的重点攻关领域包括:1)“重大疾病转化医学临床病例随访队列示范平台建设:基于生物标记与临床标记的疾病计量诊断模型研究,疾病转归机制的网络模型研究、疾病转归预警系统研究,临床决策系统的统计模型 研究,个性化治疗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疾病转归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统计模型研究,生物标记临床应用价值评价,制定临床路径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等。2)疾病风险早期预警适宜方法及其早期个性化健康干预模式研究: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重大慢性病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危险因素累积是导致脑卒中终身风险增高的根本原因,降低其发病风险,更需预防危险因素产生(初始预防),而不是单纯依赖对已存在危险因素的干预(一级预防);这对传统三级预防策略提出了挑战。实践证明,个性化健康干预是行之有效的慢病干预策略。因此,如何突破传统三级预防观念,建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脑卒中早期(初始)个性化健康干预模式,是彻底控制其流行的关键。实施早期个性化健康干预的前提是具备准确可靠的个人风险早期预警工具。建立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重点疾病的个人风险早期预警适宜工具及其早期个性化健康干预模式,不仅能提供适宜的个人风险预警工具和早期个性化健康干预策略指南,更重要的是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目前,在该研究方向上,正在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大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预警指标体系研究与预警模型开发’(2008BAI52B03)”。
研究方向4: 中药药性理论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
“中药药性基础理论问题”的核心是“中药是一种客观实在,药性是其本质属性的主观反映,功效是本质属性的客观表现,药性通过功效得以体现。药性理 论是性、味、归经等要素相互关联的复杂理论。功效是体现药性的核心,物质成分是产生药性的基础,但某种物质成分或某一药效作用均不能表征中药整体药性。药 性-药效-物质间的关系是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的关键。构成中药药性理论的三个核心元素是药性、物质、功效”。为了验证这一核心理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 程,近年来本教研室致力于研究“基于中药化学图谱的中药药性特征标记统计模式识别模型,药性与经验要素、性状要素、成分要素、功效要素关系的统计推断方法,‘中药药性-药效-物质三元理论体系’的交互网络模型”等重点攻关领域。
目前,在该研究方向上正在承担国家“973”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2007CB512600)的统计分析任务,并主持子课题子分题—中药药性理论的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及其数学模型构建(2007CB512601-5)。
联系方式: 电话: ************* , *********** ; E-Mail: xuefzh@sdu.edu.cn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联系方式>>
- 2022-03-222019年 山东大学 哲学专业 真题回忆
- 2022-03-22山大文学院拟录取,经验和教训分享
- 2021-11-1908-17年山大文学史包括综合考试真题 笔记 试题分析
- 2021-08-172017山东大学法学院考研经验分享
- 2021-05-13山大英语语言文学
- 2021-03-22山东大学管理学考研资料
- 2021-02-26山东大学基础医学之免疫学2020届经验贴
- 2021-02-26山大金砖上岸学姐经验分享
- 2021-02-26山大汉语国际教育 初试经验
- 2021-02-26二本双非到微生物国重拟录取 初试+复试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