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介绍
青海民族大学自1950年代建校初期,便致力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知识分子,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参与了民族识别
青海民族大学自1950年代建校初期,便致力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知识分子,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参与了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为当时的大规模国情调查作出了贡献。1962年5月,在原政教系成立民族史编写组,著名历史学家杨兆均先生担任编写组组长,随即便开始对青海特有民族撒拉族和土族历史的研究,编写组抽调芈一之先生等5人前往循化县进行社会调查,同时前往西安、兰州、北京、南京等档案馆收集档案资料,1963年底,印行了《明清实录撒拉族史料摘抄》,1964年3月出版《撒拉族历史概要》,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撒拉族、土族以及其他民族历史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0年5月,经青海省委批准,青海民族学院整合学校相关师资力量,成立了民族研究所,设置民族历史教研室和民族理论教研室。根据需要,后来逐步成立了语言文字、民俗、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等教研室。1983年获得中国民族史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1995年,该硕士点被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在2000年和2002年青海省政府组织的两次专家组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2000年,获得了民族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民族学学科被青海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5年获得民族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是我省最早获得的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点,招收包括民族学二级学科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硕士研究生。同时获得了人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又获得了中国史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从2012年起,将招收古代史、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六个二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至此,本学院除了民族学、中国史两个一级学科授权点之外,还有人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所建设学科横跨民族学、中国史和社会学三个一级学科。随着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学位点的增加,2009年经青海省机构和编制办公室批准,民族研究所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自2001年以来,为了进一步加强民族学学科建设,投入40万元成立了影视民族学实验室;2006年建立青藏高原民族文化基础数据库实验室,获得教育部90万元的资助;2007年建立民族学特色优势学科研究基地,获得财政部200万元资助。学院现设有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七个教研室;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整合各方面资源,同时成立了青海省撒拉族研究中心、青海省土族研究中心、青藏高原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中心、青藏高原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青藏高原农牧发展研究中心和青海伊斯兰文化研究中心等六个研究中心;为了对社会转型期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存影像资料,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扩展民族学研究的视野,先后建立了影视民族学实验室、青藏高原民族文化基础数据库实验室和民族学特色优势学科研究基地,以及颇具规模的民族学博物馆和专业文献资料室。1989年,还建立了青海省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室,创办了《青海民族研究》刊物。目前,民族博物馆藏品达1000余件,专业藏书1万余册。《青海民族研究》跻身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是目前青海省唯一的人文社科类双核心期刊。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经过近60年的发展,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民族学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初步建构起了我校以民族学为核心的特色优势学科群。学院紧紧抓住青海省对民族学和中国民族史两个省级重点学科的资金投入,在学术环境、硬件建设、学术方向的凝炼、学术梯队的培育等方面给予了重点优先建设。
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根据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和特殊人才的需求,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以民族学博士点建设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为目标,努力拓宽相关专业领域,此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学科建设的核心在于师资队伍建设,我们以汇聚一流人才、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打造了一批团结创新的学术团队。截至2011年6月,学院共有17名教师,其中教授12名,占教师总数的70%;副教授3名,占教师总数的18%;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名,占教师总数的59%,在读博士学位教师3名。基本形成了一支高职称、高学历、高学位并争取实现高学术水平的稳定的教师团队。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自成立以来,出版专著100余部,发表论文1700多篇。总共承担国家社科规划办课题20余项,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50余项,地方政府资助项目6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全国性项目中接受并完成青海子项目5项,自拟项目16项。获得各种项目经费支持200余万元,有效地缓解了调查研究经费不足的困境。
自2004年以来,本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获得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8项;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项;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2人次;其他各类省部级以上荣誉奖30余项。一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入选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4人入选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民族学团队被青海省人才办确定为社会科学领域“人才小高地”,2011年,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国家民
委批准“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
- 2021-10-01.........
- 2021-03-01南京财经大学812
- 2020-10-21求国际商务资料
- 2020-07-21美学
- 2022-01-16安师大
- 2020-04-03浙大材料科学基础第1前辈的经验分享十初试复试
- 2020-04-03浙大教育学综合高分学长的经验分享
- 2020-04-03浙大832机械设计基础最新复试初试资料
- 2020-04-03浙大药学基础综合第1学姐的经验分享
- 2020-04-0321浙大法学专业硕士高分学长分享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