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湖北研招网 > 湖北师范大学 > 院校资讯

湖北师范学院硕士点简介

  

 

一、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简介:

湖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字学是拥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湖北省重点学科。是湖北师范学院最早建立的院级重点学科,1996年被批准为湖北省省属重点学科。经过近10年的建设,在学科布局、学术队伍、教学科研、设备资料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获准设立“楚天学者岗位”。1995年开始与湖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61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湖北师范学院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

学科点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助教8人,45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是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术梯队。

本学科下设汉语语言学理论、汉语修辞学、汉语语法史、训诂学(含词汇学)等4个研究方向。

专业方向之一:汉语语言学理论

1.汉语语言学本体研究。主要研究汉语语言的结构规律和认知功能等。注重逻辑方法、统计法等实证方法的运用。

2.文学语言学。即对文学语言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注重挖掘文学语言不同于一般日常语言的特性。

3.汉语方言学。本方向融会贯通传统“小学”(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与现代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形成了彼此渗透的格局。

专业方向之二:汉语修辞学

1.汉语变异修辞学,即从言语变异的角度,对汉语在共时状态下的各种有效的变异形式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2.汉语修辞理论和修辞学史研究,即结合现代语用学理论、心理学、逻辑学等相关相邻学科理论系统研究汉语修辞的基本理论问题并追溯其发展历史。

3.语境学,即对语境的内部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交际双方如何适应语境等问题进行探讨。

专业方向之三:汉语语法史

本方向着重于近代汉语的结构范畴、时体范畴和语气范畴的研究,主要研究唐代以《祖唐集》、《敦煌变文集》和《入唐求法行礼巡记》等白话为代表的晚唐五代的虚词、句式的产生与运用,以《朱子语类》、《三朝北盟会编》、《全宋词》为代表的宋代词法和句法的演化。其次,还以元杂剧、话本、《元典章》和明代小说、明代会话书为主要语料研究元明语法。通过对上述语法现象演化的研究,探讨汉语语法发展的源流。

专业方向之四:训诂学(含词汇学)

本研究方向不但注重对古代文献的校勘和整理,更注重对训诂理论的探讨。旨在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去建立新的训诂学框架,以期在一定程度推动训诂学走上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的道路。

模糊语言学研究。本方向主要研究词汇(尤其是词义)的模糊问题。同时还兼及模糊修辞。

 

二、文艺学硕士点简介:

湖北师范学院文艺学学科组建于本院办学之初的1973年,1996年,以文学理论教研室教师队伍为主干,吸纳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学科中研究中国古代、现当代、外国文学理论、文艺思潮、文学批评的部分教师,组建了新文艺学学科,并被批准为湖北师范学院院级重点学科,1999年,文艺学学科分支之一的“叙事文化理论与文体批评”被湖北省教育厅确认为“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领域”,2005年,被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硕士点,2006年,被湖北省教育厅确认为湖北省高校重点学科。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单位、中国叙事学会理事单位、湖北省文艺学学会副会长单位。2008年,文艺学被评为湖北省特色学科。

本学科在长期建设过程中,一些知名学者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有阮国华教授(知名文学理论家、曾先后任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潘克明(知名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家、现为天津大学中文系教授)、程光炜教授(著名文学批评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王念孔研究员(先后担任本学科带头人、中文系主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现退休)、曹毓生教授等学者担任本学科主要负责人或学术骨干,现任学科带头人张开焱教授、李社教教授、石麟教授、吴瑞霞教授、陈春生教授均为国内学术界知名学者,其中张开焱教授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叙事学会理事、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文艺理论文摘》学术编委;李社教教授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文艺学会副会长;石麟教授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全国水浒学会副会长、全国散曲学会理事;吴瑞霞教授是李清照研究会理事、湖北省文艺学学会理事;陈春生教授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人才,中国瞿秋白研究会理事、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另学科骨干杜汉生教授、徐柏青教授、杨迎平教授、黄忠来教授、景遐东教授、李兴阳教授、胡淑芳教授、刘贵华教授等,均为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

文艺学学科经过长期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实力的学科队伍,25名成员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学科成员中,有博士学位者13人,45岁以下教师学位最低为硕士;平均年龄43岁。学科成员中有省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在专家二人,省特殊津贴专家二人,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人才1人,多人担任全国性专业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叙事学会、中国全国美学会、中国高校美育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等国家一级专业学会理事4人,中国散曲学会、全国《水浒》研究会、李清照研究会、瞿秋白研究会等全国性专门性学会副会长、理事4人,学科队伍在职称、学历、年龄结构上,都达到了比较优化的状态;

文艺学硕士点现开设四个专业方向,即叙事文化学、文艺美学、中国古代各体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现当代各体文学理论与批评。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学科围绕这四个领域,凝炼学科方向、整合学科队伍、引导学术研究,积累学术成果。5年学科成员围绕着学科各方向展开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50多篇,其中在CSSCI级别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另一套10部著作构成的各体文学理论与批评丛书即将出版;学科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国家博士后基金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4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主持省社科基金2项,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和一般项目28项;学科成员学术成果中获得全国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优秀成果奖4项、省政府优秀人文社科成果奖3项,省委宣传部优秀论文奖3项,黄石市政府优秀人文社科奖10余项。

本学科核心成员主要成果已经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较好影响。张开焱教授的叙事文化学、神话叙事学、政治论诗学研究、李社教教授的审美欣赏学和中国审美起源史研究、杜汉生教授的西方哲学与美学研究、吴瑞霞教授古代文论与民族思维关系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研究、石麟教授的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与小说史研究、陈春生教授的俄罗斯文学理论对中国现代小说影响研究和瞿秋白文学思想研究、杨迎平、黄忠来教授中国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与施蛰存文学创作与观念研究、李兴阳教授的中国现当代西部文学与文学批评研究、中国现当代小说社团流派批评理论研究、徐柏青教授中国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刘贵华教授的中国古代词学理论研究、景遐东教授的唐代诗歌与江南文化关系研究、胡淑芳教授的中国古代戏曲史与戏曲批评研究等方面的成果,都已在国内学术界产生较好学术反响,获得一些著名学者好评。另外,中青年成员中,胡光波博士的中国文化与中国诗学研究、舒大清博士的中国古代歌谣史与歌谣批评研究、王文惠副教授的女性叙事学研究、胡鹏林讲师审美现代性与后现代文化问题研究等,都显示出相当学术实力和良好的学术发展前景。

文艺学学科在长期的建设中,一直强调凝练学科方向、寻找优势领域,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有我强,目前在神话叙事学、叙事文化学、政治论诗学、器物美学与中国审美起源史、明清小说分类史与小说理论批评史、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施蛰存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小说理论批评与西部小说叙事艺术研究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专业方向之一:叙事文化学 

本方向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其中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3人。带头人张开焱教授是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叙事学会理事,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文摘》学术编委,省级学术带头人,李兴阳教授是已经在国内学术界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者,院级学术带头人。

本方向1999年被确认为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领域,主要成员的成果基本是从文化论视角切入叙事理论问题研究的。张开焱教授长期致力叙事文化学研究,出版《神话叙事学》、《文化与叙事》、《开放人格——巴赫金》,并就叙事文学与文化、政治、历史之间的关系,提出既涵容又超越“决定论”和“平行论”的“召唤-应答论”予以解决,发表论文近90篇。李兴阳博士先后师从著名学者丁帆和朱晓进,从事现当代叙事文学批评、小说叙事批评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王文惠副教授长期致力女性叙事批评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年轻教师谢龙新切入后现代文化与叙事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年轻教师陈欢从媒介角度切入叙事问题研究,发表研究论文多篇。

张开焱教授是国内最早进入叙事文化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他的叙事文化学、神话叙事学和政治论诗学成果获得一些著名学者如钱中文、刘魁立、孙绍振等人的好评,被认为融合了、但又超越了当代西方形式-结构叙事学,拓展了叙事研究的新领域和新空间;其神话叙事学成果被一些对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叙事理论成果进行综述的研究性论文评价为“具有开拓性的地位和贡献”。以“召唤-应答论”为核心的政治论诗学在国内文学理论界获得广泛注意和好评,所发表的论文被被《新华文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文学年鉴》、台湾《现代主义文丛》等全文转载、摘载和介绍20多篇(次),并分获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湖北省政府优秀成果奖、湖北省省委宣传部优秀论文奖、黄石市政府社棵成果优秀奖等多项奖励;

李兴阳教授从叙事学、文化学结合的角度对中国现当代小说作家作品的叙事学分析、以及对中国现当代小说理论批评史、中国现代西部文学史的研究,以其扎实深入令人瞩目。和丁帆先生合著的《中国现代西部文学史》在全国学术界获得良好评价,先后获得教育部优秀人文社会科学奖和江苏省优秀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近年来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小说理论与批评史研究,以及当代小说三大观念体系的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权威和其它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有关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论著三部,在此基础上,论著《中国现代小说理论与批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社团理论与批评史》《中国当代小说观念体系》等即将出版,其成果获得著名学者丁帆高度评价,在学术界正产生良好影响。

   王文惠副教授近年致力于西方小说叙事艺术研究和女性叙事学研究,发表有关论文30余篇,显示出较好的学术前景。

专业方向之二:文艺美学

本方向有成员6人,其中教授三人,讲师三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人。方向带头人李社教教授是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文艺学学会副会长。杜汉生教授是全国美育研究会理事,全国优秀教师。

本方向学术成果的特色是从文化论角度切入文艺美学问题研究。李社教教授90年代初开始从文化哲学的高度切入文学审美欣赏理论研究,将审美欣赏活动确认为人类通过文学艺术感性直观的熏陶浸染确立文化主体的活动。近年来延伸到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文化特征问题研究,通过对三星堆青铜艺术“张扬之美”审美特征与殷商青铜艺术“狞厉之美”(李泽厚语)审美特征的比较研究,确认中国古代艺术起源上存在互异而又互补的两种文化精神和美学风格;杜汉生教授长期致力于审美教育理论研究,特别突出审美教育对人文精神、文化价值传输的重要性;陈国平教授长期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关系问题;年轻教师胡鹏林已经发表系列论文,探讨当下前沿课题美学与文化研究问题,尤其着力于审美现代性问题研究。杜汉生教授的《美育导论》和李社教教授的《审美欣赏学》得到学术界好评,分获中华全国美学会“首届全国美育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有学者评价《审美欣赏学》 “从文化哲学出发,确认叙事文学的传播与接受是特定文化观念和价值的传输和接受过程,……角度、思路的确立是颇有新意的。……在众多关于‘读者’的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占有一定的地位”。(王世德:《审美欣赏学·序》;关于三星堆青铜艺术“张扬之美”、审美特征与上古中华民族文化多质构成关系研究的博士论文,获得答辩组著名学者张法、刘纲纪等很高评价,被认为是“开辟了中国美学起源研究新方向”、“填补了中国美学起源史空白”的重要学术成果,对丰富关于中国艺术在审美发生阶段审美特征的认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并被推荐参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杜汉生教授长期致力于研究西方古典美学,尤其是对西方近代美学研究有丰富成果和深厚积累,在此基础上,切入对审美教育问题研究,先后发表有关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高师审美教育导论》、《中国文化精神》、《批判人格——康德》等学术著作,主持教育部教研项目《高师学生审美教育能力研究》,其成果集中于审美教育与文化主体形成的理论研究,为深化人们对审美教育重要性和文化价值的认识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关成果获得全国美育研究会首届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在国内美育界有良好影响。

青年教师胡鹏林已经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围绕文学与审美现代性、文化研究问题,在《人民日报》、《文艺报》、多种CSSCI源刊以及其它专业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一部,获得一些著名学者注意,显示出良好的学术前景。

专业方向之三:中国古代各体文论与批评

本方向有成员10人,其中,教授7 ,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带头人吴瑞霞教授是院级学科带头人,李清照研究会理事、湖北省文艺学学会理事。石麟教授是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水浒》学会副会长,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

本方向成员的科研成果集中在中国古代戏剧、小说、诗歌等文体理论与批评领域。吴瑞霞教授90年代师从著名中国戏剧戏曲学专家郑传寅先生,致力中国古代戏剧理论与批评研究,发表论文30多篇;在长期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基础上,吴瑞霞教授将之上升到整体观照的层面,深入揭示中国文论的概念、命题、方法与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特征和规律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出版专著《中国艺术文化思维论》,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石麟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史与小说理论批评、尤其是明清小说作品与小说评点的研究,出版《章回小说通论》、《话本小说通论》、《传奇小说通论》、《说部门谈》、《中国小说批评概说》、《明清小说评点派研究》等专著8部,发表相关论文过百篇;胡光波博士师从著名学者陈伯海先生,致力中国诗学史和清代唐诗学研究,出版《历代唐诗论评选·清代卷》、《唐诗学史稿·清前期》两书,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景遐东教授师从著名学者陈尚君先生,深入研究唐代诗歌、诗论与江南文化的关系,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江南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胡淑芳教授师从著名戏剧史与戏剧理论史学者谢柏良,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与戏剧批评研究,发表相关论文30多篇;刘贵华教授致力于中国古代词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发表有关论文30多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古代词学体系建构》;徐柏青教授长期研究先秦文学和中国古代辞赋史与辞赋理论,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舒大清博士对中国古代歌谣谚语这种边缘文体进行深入研究,主持一个国家社科项目,发表有关论文20余篇;

本方向成员众多,力量雄厚,成果丰硕。中国古代主要文体理论与批评都有专门人员进行长期的研究,在众多成果中,带头人吴瑞霞教授关于戏剧理论研究的成果、尤其是李渔戏剧理论研究成果获得同行专家重视,论文《李渔声律论评析》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第七届艺术节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二等奖;关于古代文论与民族思维特征的宏观研究成果,在多次专业学术会上交流时获得同行专家好评;石麟教授是国内小说史与小说理论批评史知名学者,他跨越小说史与小说理论批评史、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与小说史之间的疏通互证性研究,打通了现当代分治的两个学术领域,在该领域独有特色和地位,以其成果丰富性、专门性、系列性、扎实性、深入性引人注目;胡光波博士对清代唐诗学系统研究的博士论文资料详实准确,梳理细致,评价允当,获得答辩小组专家萧华荣、胡晓明等人一致首肯。景遐东教授的江南文化与唐代诗歌与诗论研究的博士论文以其扎实和视角独特获得答辩小组专家好评,其《唐五代江南地区诗歌创作与诗论》一文获湖北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此外,刘贵华教授的中国古代词学理论与批评研究、胡淑芳教授的中国古代戏剧史与戏剧理论批评的研究、徐柏青教授的中国古代辞赋理论研究、舒大清博士的中国古代民歌谣谚史与理论批评的研究,都各有特色。 

*说明:古代各体文论与批评方向硕士点带头人是吴瑞霞教授,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是石麟教授。

专业方向之四:中国现当代各体文论与批评 

 本方向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成员中有博士学位者3人。方向带头人陈春生教授是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人才,湖北省文艺学家协会理事。

本方向成果集中在中国现当代小说理论与批评研究领域。

陈春生教授先后师从著名外国文学专家王忠祥、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专家陈美兰、文艺学专家冯宪光,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在多种专业知识的交叉融会基础上,形成了独有特色的学术研究方向: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小说理论与批评研究,迄今已经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论资料丛书”之《中国现当代小说理论》卷,出版专著《俄罗斯文学理论与中国现代小说》、以及诺贝尔获奖小说家小说与中国现代小说比较研究的专著《荆棘与鲜花》等专著多部,发表研究中国现当代与外国小说观念和文体特征的比较性研究论文30余篇,这些研究揭示了以俄罗斯为主的外国文学理论、尤其是小说理论对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小说观念及文体特征的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他专题研究了中国现当代左翼文学理论的重要人物瞿秋白的文学理论与俄罗斯文学理论的影响关系,以及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与创作的深刻影响。他的研究成果资料扎实、视野开阔、论析透辟,在博士论文答辩和博士后出站报告答辩活动中,获得导师和答辩小组专家王富仁、冯宪光、曹顺庆等著名学者好评。

 杨迎平和黄忠来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小说研究,出版专著《中国现代小说流派》、《永远的现代——施蛰存研究》,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丛刊》、《文艺理论研究》、《文学评论丛刊》等多种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有关中国现代小说流派理论、批评与创作研究的论文50多篇,这些论文中的若干篇先后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学术刊物转载;在有关成果中,对以施蛰存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现代主义小说家小说理论、批评与创作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较好的学术影响,获得学术界较高评价。有学者称杨迎平教授关于施蛰存小说理论、批评与创作的研究“无疑有着近于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在施蛰存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黄德志:《关于施蛰存等作家的思想倾向及其他》《新文学史料》20024期)韩国、美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学者也因此与她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关系;近年来,杨迎平和黄忠来教授先后涉足海派小说理论、批评与创作的研究和中国现当代戏剧理论与批评史研究,已经发表论文若干篇,论著《中国现当代戏剧理论与批评》即将出版;

 

 

                                             

数学与统计学院

 

应用数学硕士点简介

应用数学学科是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该学科1996年评为湖北师范学院首批重点学科,1999年由省教育厅认定为湖北省高校优势与特色领域,同年作为首批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2001年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再次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应用数学”成为湖北师范学院首批具有硕士点学科,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特色学科。

应用数学学科队伍由数学与统计学院应用数学教研室、方程与函数论教研室、计算机科学学院系统结构教研室的23位教师组成,共有教授9人、副教授9人、讲师5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有9人、在读博士2人,成员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省政府专家津贴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黄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名,成员中有6人被湖北大学评聘为兼职硕士生导师。

近三年来,本学科成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 EI收录30余篇,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主持了省自然科学基金二项,省教育厅重大项目、青年项目、重点项目共计三十余项,科研经费充裕。

本学科主要培养从事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该学科从1986年起挂靠湖北大学已经独立培养了二十九名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具有培养硕士生完善的课程设计方案,有丰厚的培养经验。

本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微分方程与控制论研究方向:主要是单调动力系统理论及其在非线性控制问题中的应用;时滞微分、差分方程的周期解与概周期解及应用;非线性广义系统定性理论与控制;神经网络周期解与稳定性问题。

应用概率统计研究方向:主要是有缺失数据的图模型的统计分析;半参数回归模型的估计理论及应用;随机系统的稳定性理论;保险精算理论与方法。

应用泛函与非线性分析研究方向:主要是研究具有应用背景的脉冲方程及抽象空间积分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唯一性,解的迭代逼近及拟线性方法。

控制论与智能系统研究方向:主要是研究并行处理、专用智能系统与在线仿真、网络与分布过程、系统险象与智能诊断、并行算法与压缩编码等。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分析化学硕士点简介

湖北师范学院分析化学是拥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湖北省重点学科。本学科点由新试剂的合成及分析应用开始,形成于1988年,1990年后多次得到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的资助。1996年被评为为院级重点学科,同年开始规范建设。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1993年开始先后与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湖北师范学院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2007年《分析化学》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优势学科。

学科点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8人,讲师、助教8人,45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是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术梯队。在超分子识别及其联用技术、电化学传感器研究、生物功能材料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及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本学科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的、系统的分析化学理论基础和相应的专门知识,掌握现代化学实验技术,了解分析化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需要的分析化学高层次人才,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胜任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超分子识别及其联用技术研究方向:本方向合成了系列功能化的杯芳烃衍生物,开发了系列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新型光学/电化学超分子传感器,并在重金属离子、氨基酸的检测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

电化学传感器研究研究方向:制备了血红蛋白、肌红蛋白修饰电极,并研究了一氧化氮在该电极上的电催化还原等电化学行为;制备了一系列聚合物修饰电极,研究了多巴、多巴胺、抗坏血酸、麻黄碱等生物小分子在该电极上的伏安行为及其分离与检测方法,为解决生命活体分析中神经递质多巴胺和抗坏血酸的相互干扰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制备了聚苯胺修饰碳纤维超微pH传感器,并用该pH传感器首次实现了对植物柱头乳突细胞及花粉粒表面微环境pH值的测定,为生物学家研究植物生长发育过程提供了十分有用的信息。

生物功能材料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方向:将生物纳米功能材料与生化分析测试技术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些分离和识别分析研究方法和探讨生物分子间以及生物大分子与活性小分子的分子识别及其作用机制,利用生物纳米传感器可获取生命体内各种生化反应的生化信息和电化学信息等。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