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北京师范大学 > 院校资讯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简介

   学院现状

    为了整合北师大心理学的研究力量,加强心理学的综合实力,2001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宣告成立,下设心理学系、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发展心理研究所、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研究所,并建立心理学院分党委。车宏生教授担任首任院长,分党委书记为申继亮教授。副院长有伍新春教授、邹泓教授和姚梅林教授,副书记为乔志宏讲师。到2005年9月,我院共有在岗教职员工66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1人;本科生324人,硕士生288人,博士生139人;博士后7人;离退休员工13人。
    历经70多年的风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我院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已经比较雄厚,初步奠定了进一步腾飞的基础。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我院的心理学专业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6年批准),建立了北京市级的"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2000年批准),拥有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批准)、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批准),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三个博士点,具备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条件。在科研和学术发展方面,我院的发展心理研究所是"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99年批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2年批准),"认知科学与学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0年批准)、教育部"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网上合作研究中心"(2001年批准)、"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01年批准)等也以我院为学术依托。同时,我们还利用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的建设经费,建立了"学习与教学心理实验室"、"早期心理发展实验室"(1997年批准)、"心理测量与评价实验室"(2000年批准)、“人力资源实验室”(2002年批准)、“心理危机干预实验室”(2003年批准)等校级重点实验室,具备了较好的科学研究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院的对外交往一直非常活跃,目前我们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荷兰、芬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尤其是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伊利诺伊大学心理系和教育心理系、匹兹堡大学心理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数学系、英国剑桥大学心理系、伦敦大学语言和言语研究中心、纽卡索大学语言学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心理系、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和教育心理系等单位,有长期稳定的课题合作关系。有关研究项目曾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美国斯宾塞基金会、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等机构的经费资助,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

 

   历史沿革

第一部分 北师大早期的心理学发展(1902-1951)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2-1911)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光绪2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它的创办,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同时也成为中国心理学教育的开端。
    据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学生通习的科目(相当于现在的公共必修课)即设有心理学。
    1903年《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其中规定讲教育原理,当讲明心理学之大要。《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中规定各类科一概通习第一年心理学,第二年应用心理学,每周2时刻。
    当时的学制基本上仿效了日本的教育制度,学校所用的教材或讲义多译于日本。当时的师范馆和师范学堂还聘来教授心理学的日籍教师,服部宇之吉(1867-1939)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一位。
    服部宇之吉1902年到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赴任,担任“正教习”。他是师范馆教授心理学课的第一个心理学教师。现存有他所授之心理学讲义线装本及铅印本。线装本的出版时间约在1902~1903之间。
    书中依心理活动的认识、感情和意志三部分论述的,并为当时西方心理学的最新内容。这一本心理学讲义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心理学教科书,也是中国最早来自日本的心理学书。该书除作为师范学堂每个师范生的必读心理学课本外,也是当时在中国和日本行销的新书。


服部宇之吉撰写的《心理学讲义》洋装铅印本
(1905年印行,1906年再版发行)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6月《学部订定优级师范选科简章》设师范选科为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教员,本科通习两学年心理学。

奠基与早期硕果(1912-1951)

    1912年(民国元年)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2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规定,教育学为必选课。此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规定,本科必修科目有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和教授法。这是最早的关于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的明确规定。
    1918年,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到北京高等师范大学任教授,担任心理学和教育课程。


    张耀翔(1893-1964),湖北汉口人,心理学家。留学美国,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曾任心理学教授,教育研究科主任,兼女高师教授。为最早将欧美心理学传入中国的学者之一,曾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会和第一种心理学杂志。

    1920年,张耀翔教授到我校任教授兼教育研究科(研究生院)主任,讲授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同年9月在我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这是继北京大学后中国最早的心理学实验室之一。
    1921张耀翔在《教育丛刊》上发表心理测量和新法考试的文章,并在我校首先将心理测验列为入学考试科目之一。


教育系学生在做心理学实验

    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张耀翔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兼编辑部主任。中华心理学会总会和编辑部办事处设在我校。
    1922年1月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杂志出版,张耀翔担任主编,编辑部设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心理实验室。这是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也是东方第一种心理学杂志。
    在当时,《心理》杂志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共出版14期,发表论文163篇,140万字。其内容涉及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普通心理、实验心理、动物心理、儿童心理、青年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心理学史、应用心理、教育心理、智力测验、教育测验等。由于时局不宁、经费困难等原因于1927年停刊。
    1922年他在北京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其目的是为了“探讨吾民真正舆论之所在”,该测验共包括八个题目(比如“假如你有选举权,你将推举谁做下任大总统?”),共收回问卷913份。这是中国的民意测验的开端。
    1927年,著名心理学家陈大齐 (1887—1983)在我校兼心理学教授。
    1931年,陈雪屏教授在教育系教普通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潘渊教授也到我校任教。
    1933年,北平师范大学《学则》规定教育系的课程中分设有教育心理组,其课程有心理学、教育心理、教育和心理测验、儿童及青年心理、学科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动物心理、实验心理、生理心理。
    1934年,著名心理学家朱希亮在我校任教。
    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孙国华在我校任教。
    1936年,比较心理学家蔡乐生曾应聘教授高等实验心理、动物心理、学科心理等,并担任四年级教育心理组论文指导。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北师大转移到西北大后方去,并一再迁徙,校名屡易。抗战期间为西北师范学院时,教育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中有教育心理学课。当时教学条件较为简陋,计有心理仪器40余种。
    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在北平复校。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伟1947 年后,应北京师范大学之请讲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前,北师大没有心理系,只是在教育系里设有心理教研组,该教研组组长为教育系主任彭飞老师,其他成员主要有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老师、主要研究知觉和心理学史的郭一岑老师,教育统计专家薛鸿志老师。

 第二部分:辅仁大学心理系时期(1929-1951)

历史渊源

    辅仁大学由罗马教皇于1925年委派美国本笃会在北京创办。初期设大学预科名为“辅仁社”,1927年北洋政府准予试办,并正式将校名改为辅仁大学。
    1929年,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成立,隶属于教育学院。当年即行招生。
    1931年心理学系分为普通心理学组、教育心理学组、儿童心理学组。
    1937年,心理学系分组办法逐年取消,只以教育心理和应用心理为注重点。
    北平沦陷时期,很多高校迁往西南,但由于辅仁大学的国际关系,仍能维持现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心理学专业的图书与实验仪器也继续得以充实丰富。
    抗战胜利之后,该系研究生及校友多人协助组织心理学会,增进了校外活动及学术研究气氛。
    1952年,辅仁大学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并入北师大教育系下属的心理学教研室。后者正是心理学院的前身。因此,辅仁大学心理系的历史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学术传统源自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嫡传。辅仁大学心理系首任系主任葛尔慈(Joseph Goertz)教授是德国实验心理学大师林德渥斯基(Lindworsky),而林德渥斯基又是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冯特(W.Wundt)的学生。因此这里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些高校南迁,成为北京唯一心理学人才培养基地,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程设置

    根据辅大教务处1946年的一份资料显示,当时心理系的课程设置如下:

年 级课 程
一年级国文、英文、中国通史、伦理学理哲学、体育、生物学概论、心理学概论、心理学概论实验、读书指导。
二年级二年英文、一年德文、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统计学、读书指导、教育心理统计学实验。
三年级二年德文、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实验。
四年级学科心理学

    另外二年级或三年级的必修课还有:心理生理学、高等心理实验。
    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必修课有:社会心理学、自然哲学、心理问题、变态心理学、品格测验、品格测验试验、心理学史、研习指导。
    从课程设置看,心理学系从建系起,以德国实验心理学派的思想为主导,重视理论亦重视实际。必修课内容丰富实用,十分重视统计、测量、实验等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要求学生阅读心理学原著,因而很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把英文、德文列为必修课程。

名师教学

    (1)葛尔慈(Joseph Goertz):心理系主任,曾兼任教务主任、图书馆主任。圣言会司铎,德籍。哲学博士,教授。在德国利浦塞大学师从德国实验心理学大师林德渥斯基(Lindworsky),专攻意志生活及关系知识等问题。讲授心理学概论、实验心理学、理论心理学。


葛尔慈教授(Joseph Goertz)

    (2)王征葵:哲学博士、教授。我国著名心理测量专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从学于心理学大师瑟斯顿(L.L.Thurstone)。研究成果曾多次获“金钥匙”(Golden Key)奖。编制《教育心理测验索引》等。讲授智力测验、教育心理统计、应用心理学等课程。


王征葵教授

    (3)林传鼎:教授。1944年获辅仁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比利时卢万大学博士学位。他专长心理测验与情绪研究,40年代初期与王征葵合着《心理测验增注目录》,是当时较完备的心理测验工具书。讲授心理统计学、智力测验、人格心理学等。

科研情况

    尽管从目前现存资料中,不能发现当时心理学系的老师在从事哪些方面的研究,但从学生的毕业论文中还是可以看出研究焦点和取向的。这些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比较广泛,有认知方面,研究知觉、注意、记忆,认知偏好等,如“记忆中视听刺激法的比较研究”(1939)、“中国人数字偏好的实验研究”(1943)、“注意与分心的实验研究”(1945),有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如“面部肌动年龄量表的编制”(1943),“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发展”(1945),也有人格、教育方面的,研究职业兴趣、人格特征与学业成绩关系等,如“理工组与非理工组学生职业兴趣之差异”(1940),“自高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1943)、“初中学生生活习惯调查”(1943),还有些研究比较不同文化下群体心理特征的差异,如“中美学生情绪成熟度的比较”(1943)。在发现的这55篇论文中,有11篇涉及测验的修订与编制。令人惊奇的是,当时已经有学生开始研究广告心理学方面内容,“北京报纸上药物广告之分析”(1945)。此外有13篇论文是直接用英语撰写的。


现存的部分辅仁时期的毕业论文


某毕业论文的目录

社会与学术活动

    1947年至1949年心理系学生组织“心理学会”,活动内容主要为:
    (1)组织参观精神病院、孤儿院、聋哑学校等场所,深入实际参观考察,应用所学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撰写观感体会并提出改进意见;
    (2)聘请外校名教授来校讲学,活跃学术气氛。例如,请清华大学资深名教授周先庚先生讲“青年心理学”;
    (3)1947年返校节时出版《到心理系来》专刊,内容为介绍心理系课程设置情况、师生活动情况以及发表师生关于心理学的学术论文、杂感等文章。为了筹集出版《到心理系来》专刊经费,在辅仁大学礼堂举办了一次规模盛大的音乐会。


心理学研究会


参观教学


自办刊物《到心理系来》


《辅仁大学心理学会章程》

毕业生

    与现在相比,当时每年毕业人数相当少,有的年份只有1个,像1943年有15人一起毕业,数目算是相当可观的了。到1952年共毕业约100人。以下精选出若干毕业合影、学士照,以睹当年毕业生的风采。


1940年心理系毕业班师生合影


1948年心理系毕业生合影(前排左一为张厚粲)


荆其诚(1947年学士)     张厚粲(1948年学士)    陈仲庚 (1950年学士)

学习环境

    校园环境优美,建筑错落有致。图书馆资料丰富,心理学方面专业期刊,馆里都有收藏。实验室里设备齐全,冯特实验室里的仪器,当时这里的实验室几乎都有。特选出几张代表性老照片,以对当时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直观的印象。


冬在辅仁


女生宿舍楼


心理实验室

第三部分 整合与起飞(1952-1980)

院系调整与心理教研室成立(1952-1959)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辅仁大学心理系陆续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合并。人民大学的彭飞、章志光,辅仁大学的林传鼎、谢斯骏、张厚粲等知名的心理学家进入北师大,使我校与心理学有关的教师达到20人左右,为北师大心理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年,心理学教研室成立,郭一岑任教研室主任。成员主要有彭飞、朱智贤、林传鼎、谢斯骏、伍棠棣、张厚粲、章志光、孙昌龄、薛鸿志、张玉英、李屏西等。这一时期,教研室主要负责教育系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两个专业的心理学相关课程,全校各系的心理学公共课的教学工作。其中,朱智贤负责教授儿童心理学,郭一岑负责教授心理学史,彭飞、张厚粲负责教授普通心理学,章志光任公共课心理学教研组组长,另外还开设有心理学教学法和心理学专题课堂讨论。


50年代初,教研组与进修教师合影(后排左一为朱智贤,左二郭一岑,左三为薛鸿志,左四为章志光,左五为冯忠良,右一为谢斯骏;中排左一为彭飞,左四为张厚粲,左五为陈帼眉)


1958心理学教研组编写的《儿童心理学教学大纲》(草案)


李汉松老师当年作为学生在普通心理学课上做的笔记


研究生论文写作计划(摘自1954学年度第一学期心理学教研室工作计划)

    1952年至1959年间毕业于北师大教育系学校专业的部分学生后来踏上了心理学的研究道路,他们中间有国内知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陈琦教授,研究心理学史的李汉松教授,目前仍活跃在教学与研究领域的认知心理学家彭聃龄教授等人。

心理学专业成立(1960-文革开始)

    1960年,教育系下设心理学专业,实行本科五年制。当年成立了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教研室,负责人分别为彭飞教授和朱智贤教授,教师总人数为18人。从当年开始,连续6年招生,但因后来发生政治运动,只有前面3届本科生顺利毕业。此间还招收过一届硕士研究生。
    此阶段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与现在的相差无几。基础课有数学、物理,专业课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统计、神经解剖生物学、生理解剖、遗传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等,并且,医学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分别为学生提供了到安定医院、幼儿园与小学见习或实习的机会。许多课的课时都比较长,比如普通心理学上三学期、儿童心理学上两学期。并且,有些课由擅长该领域的多位名师共同执教。这些原因使得课程的质量很高,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这期间的毕业生成为文革后我国心理学界的中坚力量,比如我们熟悉的张必隐教授、郭德俊教授、林崇德教授、孟庆茂教授、程正方教授、郑日昌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的刘华山教授等。


1966年朱智贤和张厚粲老师带领学生到遵化县实验小学实习
(后排左起第五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朱智贤老师和张厚粲老师)


学生在此次实习中完成的个案研究报告

    十年文革中,心理学专业受到严重的摧残和打击,濒于解体,所有研究和教学工作都停止了。

心理学恢复招生(1978-1980)

     文革后的1978年,心理学专业迅速恢复了招生,当时虽然还隶属于教育系,但已经开始招收理科生,并由本科五年制改为四年制。78级和79级毕业生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心理学工作者,他们治学严谨、开拓进取,为北师大乃至全国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活跃在学术界的董奇、车宏生、舒华、金盛华、许燕、邹泓、陈英和、刘力、阎巩固等中青年学者都是这两届毕业的优秀学生。


心理系78级学生毕业留影


心理系79级毕业留念

    同时,心理学的师资队伍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调整和补充,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如彭聃龄、陈琦等被派往国外进修学习,一批60年代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回到了母校,他们共同为恢复和壮大心理学专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心理教研室的老师们为学生开设了丰富而又优质的专业课,在文革前已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认知心理学专题讨论、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等课。许多专业课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见习、实验操作的机会。同时,80年代以后,还邀请了一些美国专家为学生开课。除去正规的课程,心理教研室还会不定期的举办一些讲座,为学生讲授最前沿的心理学研究。
    如果教研室没有人能开某门专业课,就请外校的老师来开课。70年代末80年代初,许多外校的老师都曾到我校任教,如北大心理系的邵郊、沈政,首师大心理系的林传鼎以及中科院心理所的荆其诚老师。在这样坚苦的条件下,北师大心理学开始起飞。
    这段时期,学生中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很多学生都热衷于在各种科学或科普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学术讨论。同时,体育锻炼和文体活动也很丰富,班里会经常组织排球、篮球赛,春游、秋游,在各种节日时也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班级的凝聚力很强。


79级同学在颐和园春游的留念

第四部分 走向辉煌(1981- )

心理学系成立(1981-2000)

    1981年初,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心理学系,由彭飞担任第一届系主任。当时,心理系有教职员工20多名。此后,先后由张厚粲教授、彭聃龄教授、郭德俊教授、舒华教授、车宏生教授担任系主任。

历届系主任

届 别

时 间

系主任

第一届

1981-1984

彭 飞 教授

第二届

1984-1986

张厚粲 教授

第三届

1986-1991

彭聃龄 教授

第四届

1991-1994

郭德俊 教授

第五届

1994-2000

舒 华 教授

第六届

2000-

车宏生 教授


郑日昌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在心理系建系10周年的庆典讲话

    1981年我系获得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朱智贤教授开始招收博士生,并培养出我国第一位教育(心理学)博士(林崇德)。


朱智贤教授在指导学生(左一为董奇,右一为林崇德)

    1985年,建立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点,导师为张厚粲教授。1990年,我系获得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导师为冯忠良教授。
    1983年,张厚粲教授率先开设认知心理学课程,并与彭聃龄老师等共同组成了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课题组,从而开启了汉语认知研究的先河。
    1985年,在朱智贤教授的倡议下,成立了儿童心理研究所(1987年更名为发展心理研究所)。朱智贤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1985-1989),林崇德教授接任第二任所长(1989-1999),第三任所长为申继亮教授(1999至今)。
    1985年,由朱智贤教授创办《心理发展与教育》刊物,该刊物于1994年被评为中文期刊心理与教育类核心刊物。


发展心理研究所承办的学术刊物:《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5年,建立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点,导师为张厚粲教授;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测量与咨询中心,张厚粲教授兼中心主任。
    1987年,张厚粲教授申请得到我校心理学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汉语认知理解研究"。
    1990年,获得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导师为冯忠良教授。
    1991年,心理系和发展心理研究所迁入英东楼,教学、科研和办公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1994年,心理系开始招收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
    1996年,我校心理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会场


从左到右分别为84级、90级和00级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最左边的那份论文是用打字机打出来的,里面的公式和图表只能手写再粘贴上去

    这个时期,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一些调整,删去了物理、遗传学等课程,增设了一些应用心理学的课程,如心理咨询、管理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等,在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上也更加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体现出北师大心理学系的教学紧跟时代发展,与国际心理学界人才培养模式接轨的先进理念。


1994年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

    这个时期的学生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开展了心理健康活动月、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在高校中颇有知名度的学生活动,通过义务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形式,把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更多地应用到生活中去。
1997年,成立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董奇教授担任所长。
    2000年5月,在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的倡议下,北京市团市委确立每年5月25日(谐音:我爱我)为“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2004年升级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


首届5.25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海报(2000年)


现场心理测评活动

心理学院成立(2001- )

    为了整合心理学科的研究力量,加强心理学的综合实力,2001年11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将一系两所合并,正式宣布成立心理学院,下设心理学系、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发展心理研究所、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研究所。2002年4月19日,心理学院正式挂牌,首任院长为车宏生教授。


2002年4月19日心理学院成立大会召开

    目前,心理学院拥有教授24人,副教授18人,讲师12人,形成了一支研究力量雄厚、学术梯队整齐、发展潜力较大、结构优化合理、团结求实奋进的老中青三结合的师资队伍。 自1960年心理学专业成立至今,北师大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心理学人才,为推动中国心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厚粲老师欢迎2003级新生


心理学院200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

   发展目标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心理学院的奋斗目标是:经过10年左右的艰苦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综合发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心理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十五"期间应基本完成包括学科专业设置与课程教材建设在内的结构性调整,建立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心理科学发展趋势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学术探索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为了实现"十五"发展规划,我们拟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工作:
    1、调整学科结构,提高办学层次。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在认知心理、发展心理的基础研究和在心理测量、教育心理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努力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应用研究领域。同时,在强化本科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硕士生和博士生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使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比例达到2:2:1,并努力提高留学生的比例。
    2、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的改革,建设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形成一批水平高、体系新、效果好、特色鲜明、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名牌和优秀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继续推进并完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重点加强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使他们早日进入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并产出高质量的成果。
    3、加强科研规划,服务社会需要。要进一步保持和强化我院在语言认知、发展心理和教师教育等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承担更多的国家重大和重点课题,更加实质性地参与国际合作,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政府决策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力发展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更好地服务教育改革、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4、优化队伍结构,造就杰出人才。以学科调整和专业建设为依据,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更加合理的教师队伍,争取引进3-5名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3-5名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选派10-15名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访问或从事合作研究,50岁以下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2005年提高到90%。同时,积极创设一流的学术环境,为造就杰出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5、改善办学条件,加强硬件建设。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办公条件,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人际环境。"十五"期间,争取教职工的年均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使大家能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网络建设,加大学生计算机和图书资料的人均拥有量,努力实现通讯联系网络化、资料储存数字化、管理办公自动化。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领导班子年富力强、锐意改革,全体师生团结奋进、严谨求实,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创造心理学院更加辉煌的明天。
    我院的十一五规划正在建设中,欢迎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为我们提供宝贵建议!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