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北京电影学院 > 考研经验

北影艺术理论七本书复习经验总结

  摘要:北京电影学院今年考研发生重大改革,指定了7本书作为考研专业课一的参考书目,尤其是这4本书: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沃特伯格《什么是艺术》、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科林伍德《艺术的原理》,下面就分别来说说这几本书。

  ▶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

  居然有同学向我说这本书不如其它的西方艺术史教材简明易懂,或者还指责这本书翻译的不好。这真是太讽刺了,如果你觉得这本书作为艺术史入门读物来说不好的话,那肯定是因为你读惯了那种“简单、速成、备战考试、文艺百科”式的垃圾艺术史入门读物,反而无法鉴别究竟什么是有水平的著作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因为世面上所谓的“简明”西方艺术史,xxx天读懂艺术史之类的垃圾书太多,这种书通常只会像词典或者名词解释一样告诉你,某某世纪,盛行一种什么艺术流派或者风格,这种流派或者风格的特点特征是什么,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是谁。

  当然,对于备战考试来讲,或者参加“知识竞赛”之类的综艺节目来讲,掌握到这样的程度其实也够了,但是,这样的艺术史读物,其实根本不能让你理解什么。因为,艺术或者文化,作为人类最高精神生活的结晶,或者作为意识形态的最上层建筑,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社会运动、哲学美学思潮下孕育而出的,它跟孕育它的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密不可分的。垃圾艺术教材把某个流派孤立出来,描述一下它的时间、特征、美学风格、代表人物,并不能使你理解它究竟为何偏偏在彼时彼地怎样的情况下诞生的,而且你也无法理解它跟前前后后的艺术流派和运动有毛关系。

  而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就难能可贵地自觉地运用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眼光,用通俗易懂流畅简洁的语言,像讲故事一样把人类艺术上下几千年,纵横几大洲各个国家的演变、发展娓娓道来,举例来说,印象派的画家所生活的19世纪,是怎样的一个世纪?当时的年轻的艺术家面临怎样的境遇?印象派的画家们为什么不遵循古典主义学院派的画法?印象派的画家为什么认为古典主义“并不是写实的”(我们通常认为古典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写实),印象派的画风跟当时的管状颜料的发明、新的颜色理论的发现有何关系?后印象三杰梵高,高更,塞尚究竟分别伟大在哪里?等等都给你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出来。只有这样,你才会对印象派的产生,发展,以及重要性和深远影响有深刻的理解。

  所以,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的故事,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艺术史入门的圣经,并且被中国各大美院的老师指定为最佳艺术史入门读物,并不是偶然的。当然,作为备战考研来讲,它确实太厚了,线索太多了,人物也太多了,所以你需要做的是,把那种市面上的垃圾艺术史上提到的重要艺术流派先那么机械地背下来,然后再回过头看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进而丰满、立体化你对某个流派的理解,而且反思一下,贡布里希这样的论述方式,是不是可以给你做卷子时候的论述简单极大的启发?

  ▶沃特伯格的《什么是艺术》

  这本书的出版动机和构思,是非常非常好的,可惜,翻译得太差了,书中所牵涉到的28位试图对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定义、内涵、以及艺术的作用进行界定的人,绝大多数根本不是艺术家,而是哲学家、社会学家、美学家(美学就是艺术哲学,实际上还是从哲学里分化出来的)。书中的28个人,每个人的复杂的、严密的对艺术的思考,都用非常非常简单的一句话来进行概括,难免有着简单化甚至完全走形的危险,再加上翻译得不好,以至于有很多错误,比如:

  1、康德对于审美和艺术的见解,主要体现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而《什么是艺术》用一句话概括康德的观点:艺术即可传递的快感,是非常片面而且也不是最主要的;

       2、黑格尔,《什么是艺术》把他的观点概括成:艺术即理想,简直是荒谬之极,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最核心的概念是“绝对精神”,绝对不可以翻译成“理想”,非要概括成一句应该是:艺术即绝对精神(或者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才对。

       3、莫里斯魏兹《什么是艺术》概括成:艺术即无定义,实际上,莫里斯·魏兹的观点是:艺术是不可以、不可能被定义的,而不是无定义。莫里斯·魏兹的观点,深受20世纪分析哲学奠基人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的影响,让我非常惊讶的是,维特根斯坦最有名的两本书分别是《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而《什么是艺术》居然把《哲学研究》翻译成了《哲学调查》,“研究”翻译成“调查”,简直太离谱。

  所以,针对这本书,我个人的建议是:童鞋们应该去找国内比较权威的西方美学史、西方哲学史、西方思想史之类的著作,去把这本书里28个人名字一一对应,看看别人是怎么说28个人的核心观点的,就算你比较懒,但你起码应该知道“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吧,到这个知网里去搜这些人名字,尽量选择国内知名的学者的文章去看,比如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北大、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针对这些人观点的介绍去看。

  这本书其实很好的,因为很多同学其实分不清楚,艺术史和艺术理论有什么区别,很多人觉得彭吉象的《艺术概论》加上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就等于是艺术理论了,其实,艺术史是艺术史,艺术理论是艺术理论,两者随着有一定的交集,但还是非常不同的,尤其是到了20世纪马歇尔·杜尚之后的艺术,解释现当代艺术的理论是非常非常不同于现当代艺术史的。而这本《什么是艺术》恰好可以让大家感受一下,艺术理论是多么多元和复杂。

  ▶科林伍德的《艺术的原理》

  大家要知道的是,科林伍德是继承的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克罗齐——科林伍德这两个名字经常是连在一起的,而且是20世纪第一个成体系,造成了巨大影响的美学流派,也就是艺术的表现论,那么,大家就要搞清楚克罗齐强调什么,科林伍德又是如何发展了克罗齐的美学思想的,比如,克罗齐如何界定的人的精神生活?直觉和感觉,直觉和知觉,直觉和理性认识有什么不同?直觉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包括什么?直觉是人的一种心灵能力,到底是什么能力?为什么直觉和表现是不可分的?如果克罗齐坚持直觉和表现不可分,那么这意味着什么?搞清了克罗齐,再去看看科林伍德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那就很容易了。

  ▶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

  苏珊大妈和科林伍德一样,也有一个老师,叫恩斯特·卡西尔,本来是个德国人,后来在二战将要结束的时候跑到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还有一个别的大学去教书,深深影响了苏珊大妈,苏珊大妈是一个继承者和开拓者,她对艺术的定义就是: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那么你就要搞清楚这句话里的每一个名词,什么是符号?符号和信号有什么不同?什么是情感符号?情感符号和语言符号有何不同?什么是符号的形式?符号的形式和人类的情感的逻辑形式是什么关系?创造,创造出来的是什么?每一个名词都搞清楚了,那么苏珊大妈的美学观点你也就搞清楚了。

  表面看起来,我好像是增加了你们的复习难度,莫名其妙还增加了一个意大利的克罗齐和德国的恩斯特卡西尔,本来这7本书就够头大的了,又多了两本岂不是更慌乱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对于科林伍德和苏珊大妈,我个人觉得没必要刚开始就去看原书,重要的是你要对他们以及他们的老师的最最核心的美学思想,以及是怎么推论出来的这个核心思想,有个鸟瞰式的把握,这样你的逻辑和思路才能清晰,然后有时间的话再去看原书,就像我说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一样,你先可以死记硬背那些垃圾书上给你列举的流派,或者是历年电影学院真题上的艺术流派,然后在心中构建起一个艺术史流派的承上启下的脉络来,再去丰富你的理解,说白了,就是先打地基搭框架,再去丰满装饰细部深入。

  至于去哪里找克罗齐、科林伍德、卡西尔、苏珊朗格的核心的美学思想概括呢,国内有很多书的,就跟上面的西方思想史,哲学史,美学史一样,一搜一堆。但是说实话,真正的难点在于,我们平时读的最多的是小说,散文,剧本。以至于,对于理论类的书,理论类的文章,理论类的导读和精华提要非常不习惯,就算找到了最简单最核心的导读或者美学思想概括,但是那种理论的叙述方式、长句子、句子里专业名词,让我们读起来非常不习惯,看了也未必看得懂,这才是最要命的。

  好了,就谈这四本书吧,剩下的三本书,其实读起来根本不存在挑战智力和理解能力的问题。

  ▶本文系考研论坛版友亲身经历,考研帮精心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实习编辑:郑玉宝)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