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辽宁研招网 > 沈阳医学院 > 导师介绍

2015年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1.丁晓慧,女,1971年出生,教授。2005年于日本三重大学医学部获得形态学博士学位。现任辽宁省解剖学会理事,《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审委。从事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市级和院级科研、教研课题近十项,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SCI收录10余篇。研究方向: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发病和治疗机制的研究。

  2.王旭光,女,1971年出生,副教授。2005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得肿瘤学博士学位。现任辽宁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创伤骨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目前主持辽宁省科技厅项目一项,参与省市课题多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沈阳市科学进步三等奖二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一项。参编规划教材和专著3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数篇。研究方向:肿瘤病因及生物学标志物研究。

  3.王杰,男,1964年出生,教授。2002年于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大学院获博士学位。吉林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辽宁省检验专业带头人,沈阳市政府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民进辽宁省委和沈阳市委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委员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医药数学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营养师协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湖南省自然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生物技术通讯杂志理事会理事,中国组织工程及临床康复杂志责任编委。主持和合作承担日本国家基金、日本宇宙财团科研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十余项国际、国内科研课题,在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核心期刊6篇、CA和EM收录11篇,EI、ISTP收录3篇。主编、参编国家十一、二五规划教材13部。研究方向:肿瘤转移机制及抗肿瘤治疗研究。

  4.王俊平,男,1968年出生,教授。1996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药理学学会会员代表,药理学学科带头人。1998年-2002年,日本星药科大学JSPS(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2002年-2004年,赴美国东北大学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代表性研究论文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tuics”“Journal of Phamceutical Science”、“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研究方向:恶性肿瘤的转移机制及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

  5.王效杰,女,1961年出生,教授。2007年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获医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硕士学位。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科带头人,吉林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主持省、市、院级科研及教改课题10余项,科研经费达20余万元;承担辽宁省科普基地“人体科学展览馆”的建设项目,科研经费55万元;近5年在解剖学杂志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担任高等教育出版社“系统解剖学”教材主编,“局部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教材副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人体解剖学”教材主编,主编、副主编及参编国家教育部规划教材20余部。现任辽宁省解剖学会理事,辽宁省精品课程“系统解剖学”主讲人。研究方向:表皮干细胞修复器官缺损。

  6.王翠芳,女,1961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1993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病理学硕士学位。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工作27年,兼职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现任中华医学会辽宁省病理学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辽宁省细胞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沈阳病理分学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肿瘤细胞生物学理事、辽宁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病理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辽宁省肿瘤防治专家库成员。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及主持省市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十余项。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五十余篇,其中SCI论文两篇。获多项省、市政府科技进步奖及医疗成果奖。研究方向:肿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和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

  7.韦星呈,男,1957年出生,教授。2002年于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获免疫学博士学位。任中国免疫学会会员、辽宁省微生物与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微生物检验专业委员会和副主任委员及辽宁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免疫学学科带头人。首次发现RAG2增强子(D3),以及转录因子C/EBP对D3的特异性调节作用,发表于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揭示了D3增强子控制RAG2在T和B淋巴细胞发育阶段特异性表达的转录调控机制。有关研究结果也在美国分子生物学国际会议,东京T细胞国际会议,世界华人免疫学大会等作专题报告和发表。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专著10余篇,其中在国外著名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7篇。现主持2012-2014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L2011180)《基因转录水平控制RAG的组织和细胞发育阶段特异性表达机制研究》。研究方向:免疫基因调控机制。

  8.任群翔,女,1967年生,教授。2009年于东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持市科委课题两项,省教委课题一项,辽宁省科技厅自然基金一项,学院课题两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一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从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工作,主持承担基于二茂铁接枝功能化石墨烯的无试剂型灵敏度可调的纳米血糖传感器的研究等多项课题,科研经费13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近5年在中国稀土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承担辽宁省科技厅项目一项和沈阳市科技局项目一项。担任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教材副主编。研究方向:生物传感器。

  9.刘新,女,1961年出生,教授。1991于辽宁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获肿瘤免疫学硕士学位。辽宁省微生态学会常务委员,病原生物学学科带头人,检验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通过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研究,致力于解析泛耐药不动杆菌结构基础与耐药的关系,通过选择适当理化因素干预耐药基因表达及转移,达到降低或限制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目的。研究方向:细菌耐药性机制与防控。

  10.朱启文,男,1963年出生,教授,沈阳医学院副院长。2002年于中国医科大学神经生理学获博士学位。辽宁省认知学会、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研究方向:疾病动物模型和学习记忆的发育变化及其分子和电生理机制研究。

  11.吴敏范,女,1963年出生,生理学教授。2001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辽宁省生理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抗衰老委员会副理事长,美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等。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及市科技局项目3项;在中外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6篇。获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6项。研究方向:神经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特别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幻肢痛的研究。

  12.张丽艳,女,1970年出生,博士后,教授,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学科带头人。2004年于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会员,省病理生理学会理事,沈阳医学院引进人才,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选。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课题10余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省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项目;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SCI收录论文多篇。参编《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教材两部。研究方向:1.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电压门控机制研究;2.TRP通道的膜拓扑机构研究;3.TRPC通道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

  13.张忠,男,1968年出生,教授。2005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辽宁省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承担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作为主要完成人和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主编、副主编教材和专著7部。兼职培养硕士研究生16名。曾获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沈阳市优秀专家等称号。研究方向:胃癌病因及生物学标志物。

  14.张玲,女,1961年出生,教授。2008年于中国医科大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辽宁分会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世界肿瘤杂志》等杂志的特约编委。先后主持省科研计划项目2项、省十一五教学改革项目2项,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科学研究、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获省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等多种奖项。兼职培养研究生11名。研究方向:肿瘤的血管形成、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及抗肿瘤治疗药物研制的研究。

  15.张量,女,1970年出生,教授。2004年于中国医科大学生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辽宁省生物技术协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康复医学会第三届听力语言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参编规划教材编写9部。主持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教育厅、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4项,累积科研经费3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SCI收录1篇。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荣获沈阳市优秀教师等称号。研究方向:神经细胞损伤与中枢源性发热治疗研究。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