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专业介绍
油气井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1、油气井工程学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油气井工程是建设地面通往地下油气资源通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是发现和开采地下油气资源必需的直接手段,其投资约占整个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成本的50%左右。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造成了对油气能源需求的大幅度增加。
油气井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1、油气井工程学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油气井工程是建设地面通往地下油气资源通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是发现和开采地下油气资源必需的直接手段,其投资约占整个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成本的50%左右。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造成了对油气能源需求的大幅度增加。为了满足国家对油气能源的需求、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持续发展,我国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尤其是油气井工程技术必需有大的进步: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发现、利用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油气井工程是多学科综合的应用学科,深井、复杂井、海洋井的钻井能力历来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水平的具体体现。
2、西南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学科历史沿革
西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学科最早起源于1958年该校的"开发系"及其下设的"钻井、采油、油藏工程、油气田开发、油田化学、海洋石油工程"共6个本科专业和相应的研究室、教研室,分别于1958、1978、1986、1991年开始招收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于1988年成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当时该学科包含"油气田开发工程"与"油气井工程"两个学科方向,1990年国家将其调整为"油气田开发工程"和"油气井工程"两个新的二级学科,"油气井工程"即成为单独的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点于2001年通过了教育部的再次申报、评审,继续保留国家重点学科。
3、本学科点拥有的学术机构体系
本学科点所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联合国援建技术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研究中心1个,与油气田开发工程学科点共同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加拿大政府援建培训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本学科点有校内机械、化学、地质等省重点学科提供交叉支撑,并与多个国内大型石油企业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这些都是该学科点建设与发展的有力保证。
本学科点拥有的国家、省部级学术机构如下: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油井完井技术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建)
中国-加拿大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培训中心(加拿大政府援建)*
教育部天然气开发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石油天然气装备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钻井液重点研究室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管力学与环境行为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欠平衡钻井重点研究室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钻头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天然气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四川省石油工程测井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工程计算机模拟技术实验室
四川省岩石破碎学与钻头研究实验室
四川省油气田化学工作液实验研究中心*
四川省石油天然气装备重点实验室
其中带*号者为"油气井工程"学科与"油气田开发工程"学科共建。
4、本学科点拥有本学科体系的完整学科群
本学科点以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及研究中心为多学科结合点,在本学科与其上游学科(油气勘探)、下游学科(油气田开发)的交叉部分进行了重要的学术发展,本学科点完全覆盖了从油气井的装备、工具到工艺控制与优化理论、地下岩体与工作液化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完全覆盖了从钻前整体设计到油气井完井投产的整个工艺过程,对于组织多学科研究、解决大型工程难题、产生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成果具有基础性作用。
5、本学科学术方向:
钻井过程控制理论与技术:在钻井过程中的井眼轨迹控制、破岩清岩控制、钻井信息技术、钻井过程仿真等领域连续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和油田协作项目。在三维井眼轨迹计算方法、井底水力增压机理、深井复杂井防止井下事故、提高机械钻速、井下参数测量、钻井过程仿真、"虚拟现实"模拟及数据处理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参与了国内油田大位移井、小井眼短半径侧钻水平井、深井超深井复杂井钻井等重大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并提供了技术和决策支持。
油气井工作液化学与力学:以井筒工作液化学与流体力学的功能控制、化学处理剂研制与作用机理分析、工作液与环境(压力、温度、地层、流体等)相互作用等基础研究为重点,研究解决油气井建井过程中的工作液体系和化学处理剂。本学术方向在高温高压、复杂地质等苛刻条件下的深井、超深井钻井液和井下安全的重大工程工作液控制技术中成为主要的依靠力量和技术支撑,引领着我国钻井液技术的发展。拥有以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高素质学术梯队,拥有"四川省油气田化学工作液实验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钻井液重点研究室"、油田化学剂产学研基地。
油气井工程力学与装备:主要针对油气井建井过程中涉及到的力学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装备工具技术开展研究工作,包括石油管力学、岩石破碎力学与破岩钻头、及油气井装备等相关研究领域。该方向建设有"岩石破碎学与钻头研究"省重点实验室和"石油管力学与环境行为"部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管柱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石油天然气装备及井下工具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也是国内高校中唯一以岩石破碎学与破岩工具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业研究单位。
油气层保护与欠平衡钻井:油气层损害严重影响油气层的发现、评价和产能,油气层保护是防止和解除油气层损害的技术,于1970年代起源于美国。本校于1980年在我国率先组织多学科交叉梯队发展该学科方向,并于1988年成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共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油井完井技术中心",成为总公司的八大技术中心之一。在"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通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三大职能、始终主导着我国储层保护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十五"期间倡导、引领、推动了我国的气体钻井和欠平衡钻井的发展,使其成为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中的革命性重大技术进步,新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欠平衡钻井重点研究室。
油气井固井与完井:固井与完井是衔接钻井与采油气的桥梁,固井与完井的质量是直接影响油气井投资、产能和寿命的关键环节,有油气井建井"临门一脚"的重要地位。本方向主要研究各类油气藏与各类油气井在提高固井质量与完井效能方面的理论基础、机理、材料、工艺等应用技术创新与开发。本学科点在国内最早对固井与完井理论及其应用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一直处于全国本学科方向的前列。
油气井安全工程:21世纪人类更加关注安全和环境,安全、健康和环保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近年来,在深井超深井、高含硫、高压高产气井钻井完井过程中的重大事故时有发生,曾造成过重大社会和环境问题。油气井安全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石油企业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据此,本学科率先提出和设置了"油气井安全工程"研究方向。本方向针对油气井重大事故的隐蔽性、突发性进行科学研究,探索事故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形成事故适时处理的技术体系,在四川高含硫化氢气井地下井喷抢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已成为我国油气井事故应急处理的重要依靠力量和技术支撑。率先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钻完井中的健康、安全、环保研究成果作为本科面向21世纪教材的内容。
6、本学科点拥有的高水平实验条件
本学科点实验设备固定资产约3000万元,实验室面积约3000平方米。拥有岩石力学、流体性能分析、储层微观结构分析、计算机仿真等开放的公共平台实验室,还拥有固井、钻井液、储层保护、喷射钻井、欠平衡钻井、钻头与破岩、钻井装备、钻井模拟器等一批专业科研实验室。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多家产学研联合体和现场实验基地。依据这些实验条件,构成了国际一流的实验研究手段。
7、本学科点引领、推动了我国油气井工程技术的发展
本学科点的特色体现在:油气并举、气为特色,形成了支撑天然气勘探开发中钻完井工程的关键技术系列;立足西部,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创新体系;紧密结合生产需求,产生了多学科交叉的新的研究方向,已经成为我国油气井工程的原始创新、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
发展天然气、西气东输是我国"十五"重大能源战略。本学科点面向西部,面向天然气,于1958、1978、1986、1991年分别开始招收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1988年成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具有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良好条件。
油气田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油气田开发工程"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1988年,我校"油气田开发工程"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以此为基础,建成了"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1年该学科再次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渗流理论及应用技术、气田开发理论与方法、采油采气理论与工程技术和提高采收率理论及工艺技术。本学科在2001年教育部重点学科通讯评议中获得同意票率为81.82%,排名第一。
本学科坚持以物理模拟、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突破产生的新理论、新观点为基础,开发并形成了配套的油气田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大幅度提高油气产量及采收率。本学科在油气渗流理论及数值模拟、天然气开发与开采方向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本学科优势和特色为:
1、油气渗流理论及应用技术方向
主要对低渗、复杂裂缝、变形介质、有水气藏、凝析气藏、煤层气等复杂油气藏及复杂结构井的渗流机理、渗流模式及渗流规律进行研究,建立和完善了多类针对上述复杂油气藏的渗流模型,形成了上述复杂渗流的非线性渗流理论及相应的应用技术。特别是在低渗透油气藏、复杂裂缝有水气藏的数值模拟及数值试井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发展了复杂油气藏数值模拟、试井分析及油气藏工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2、气田开发理论与方法方向
主要针对凝析气藏、低渗气藏、裂缝性气藏、高含硫气藏开发和天然气储气库等特殊气藏进行研究,形成了特殊气藏开发流体相态、渗流及物理模拟技术和凝析气、低渗气藏与成组成气藏开发、气藏经营管理理论方法与配套技术。
3、采油采气理论与工程技术方向
主要从事油气开采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针对油气开采过程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难题,以压裂工程技术、酸化工程技术、机械采油技术、射孔测试技术、注水工程技术等为主要攻关目标,在复杂油气藏压裂酸化技术、复杂结构井射孔测试和球塞气举采油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4、提高采收率理论及工艺技术方向
主要从事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配套应用技术及驱油化学剂研发,形成了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和复合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中的聚合物研发及配套关键技术,提出了解决如何利用水溶性聚合物分子链间作用来建立和提高溶液粘度、以获得抗温抗盐抗剪切的高效增粘聚合物的途径,为研制适用于各种高温、高矿化度油藏的抗温、抗盐、抗剪切的高效增粘聚合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本学科以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加拿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培训中心、联合国援建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井完井技术中心、四川省"天然气开采"重点实验室、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联合建立的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特殊气藏开发重点研究室等国家和部省级实验室为支撑,在开发实验与物理模拟,储层流体分析,油气层伤害、保护和评价,采油化学处理剂研制、中试和生产等方面形成了配套研究能力。
近5年来,本学科进一步发挥了复杂油气田开发,尤其是天然气开发开采方面的特色,在非常规油气田开发和开采理论与技术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以这些研究成果为依托,新增了"开发地质学"、"石油工程计算技术"和"油气田材料与应用"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新增了"天然气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四川省天然气开发与开采实验基地。
本学科经过五年的进一步建设,已成为解决我国油气田开发理论与技术难题的重要研究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总体学术水平已居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油气储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1、学科历史沿革与现状
西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学科创建于1976年,是全国高校较早创建的"油气储运工程"学科之一。创建之初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迫切需要解决天然气储运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急需大量的天然气储运技术人才,西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学科一成立就以天然气储运技术研究、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通过三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以天然气为显著特色的学科。特别是近年来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等盆地和川东北天然气的开发,"西气东输"管道的建设,以及中俄、中哈等跨国天然气管道的规划与建设,为该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推动了学科的快速发展;同时该学科在天然气储运技术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方面也为西部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学科点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该一级学科共有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井工程、油气储运工程三个二级学科。2001年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井工程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油气储运工程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已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教育层次,在办学条件、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已具有相当的水平和规模。2006年油气储运工程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2、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已形成了"油气储运设备理论与技术"、"油气储运安全工程理论与技术"、"天然气输送及储存理论与技术"三个具有天然气特色与优势的学科方向,这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特色,也是有别于国内同行的显著特点。
(1)油气储运设备理论与技术
针对油气储运工程中泵、压缩机、阀门、管件等设备的特点,开展流场数值仿真模拟理论与方法研究,为油气储运设备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撑和手段,确保了油气储运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
(2)油气储运安全工程理论与技术
针对油气介质易燃易爆、高压高危带来的油气储运安全问题,开展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技术、特殊结构安全评价技术、储运系统腐蚀与防腐技术、天然气管线干燥及置换投产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油气储运系统的生产实际。
(3)天然气输送及储存理论与技术
针对天然气集输与处理、长距离输送、地下储气库中的技术问题,开展天然气高效处理技术、多相流混输技术、天然气管道系统仿真与优化技术、油气管道在线泄漏检测技术、地下储气库技术、LNG与CNG应用技术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3、学科需求分析与发展前景
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举世关注的时代课题,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是我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内容,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维护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全球能源趋势呈现"煤-石油-天然气"优质能源转换的过程,目前我国天然气在能源中所占比例仅为3.9%,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26%的水平,21世纪我国将实现向气化能源的跨越式转型。然而,制约我国气体能源战略推进的重大障碍一方面是我国主产油气田的气藏呈现高酸性特点,使得气田在开采和集输过程中遇到比一般气田更复杂的安全问题、集输工艺问题、腐蚀控制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另一方面是我国目前尚未形成联结气源区与消费区的全国性的现代化输气管网系统,不能实现各区域输气管网的互联互通、自动控制、供气安全。
为满足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我国必将加大天然气气田的开发力度,并加速建设以跨国管道、中央干线管道、联络支线管道和LNG管道互联互通的多层次全国性的输配网络,以形成支撑我国气源多元供应和安全运行的战略通道。我国实施的"陕气进京"、"西气东输"、"川气出川"、"海气上岸"、跨国油气管道工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等大型油气储运设施的建设和正在开发的普光气田、罗家寨气田等工程,以及规划中的"西气东输二线"、"川气东送"等管道工程,都迫切需要油气储运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西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学科以天然气储运理论与技术为特色,在这些重大工程当中必将大有所为。
海洋油气工程
海洋油气工程依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将陆上油气田钻井、完井、采油(气)、油气集输的领先技术与海洋石油、天然气相关技术结合,并考虑海洋油气田钻井、完井、采油(气)、油气集输的特殊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成海洋油气工程的研究基地与博士生、硕士生培养基地。
1、授权学位点层次:工学博士、工学硕士
2、主要研究方向
(1)海洋油气田钻井与完井
(2)海洋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3)海洋油气集输工程
(4)海洋深水工程与安全
(5)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发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
依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一级学科的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科研平台、工程实践基地,从事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开发与集输工程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在我国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形成了特色明显、稳定的研究方向。
1、授权学位点层次:工学硕士
2、主要学科方向
(1)油气井工程
(2)油气田开发工程
(3)油气储运工程
(4)海洋油气工程
学科介绍:http://sgy.swpu.edu.cn/a/xuekejianshe/xueweishouquandian/
导师介绍:http://sgy.swpu.edu.cn/a/jiaoshiminglu/
- 2020-03-24写给机电院考研复试
- 2020-01-27西南石油大学2013-2014真题回忆、资料经验分享汇总贴
- 2020-01-05西南石油大学《939管理学原理》
- 2019-09-01写给14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