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学院保护生物学学院(二)
2、090705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是我院历史悠久的学科之一,是“十五”建设第一批挂牌的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动物学综合实验室,《自然保护区管理》
2、090705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是我院历史悠久的学科之一,是“十五”建设第一批挂牌的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动物学综合实验室,《自然保护区管理》课程是云南省省级一类精品课程。
目前,该学科以野生动物多样性及保育、资源监测与保护区管理和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为学科特色方向。主要从事野生动物及濒危物种保护、动物损害控制、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与规划管理、动物资源监测与评价、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森林植物资源及生境监测与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公众意识教育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学科现设有野生动物多样性及保育、自然保护与保护区管理、动物资源监测与评价、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森林植物资源及生境监测与评价等5个研究方向。目前已建成动植物标本馆,馆藏野生植物标本25万份和野生动物标本5万份,同时收藏有各种野生动物皮张约600张;骨骼标本和浸制标本若干。拥有动物学综合实验室(含5个实验分室)、植物学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5016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07台(件),仪器设备总价值954.6万元。目前承担科研项目共35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委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2项,科研项目的经费560.29万元。2005-2007发表学术论文140篇,其中SCI论文13篇;主(参)编著作(译著)19部,获省部成果奖5项,转让或被采用科研成果5项。
在长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学科团队与云南省林业厅、各地方林业局、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作为省级重点学科经过前期(1999-2004年)建设,已经形成具有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一些学科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1)、野生动物多样性及保育
该方向主要着眼于横断山地区和中国西南地区的区域性动物区系的调查、比较及特有性分析。以此深入研究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的现状、形成、演变和发展趋势;探讨分类、进化与地理亲缘关系;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分化与适应,遗传分化与物种的形成。野生动物繁育生态生物学;野生动物驯养、营养及繁育的理论与技术。珍稀濒危动物的生态生物学;小种群生存概率与濒危机制;物种灭绝的可预防性及保育。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最终以野生动物保护为主要目标。
(2)、自然保护与保护区管理
该方向的研究内容集中于确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了解生境破碎的动态过程,生境斑块的边缘效应与岛屿效应,生境斑块中的种群动态;生境恢复的理论与实践;自然保护区理论;立法与公众教育等。
(3)、动物资源监测与评价
该方向的教学和研究重点在于利用“3S”技术监测森林资源的变化情况,建立动物痕迹的信息库,借以研究动植物种群的消长规律;加强对保护区内人员的培训工作,协调自然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关系,促使保护区管理的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多块自然保护区间的相关性,以如何提高小块保护区的综合功能为主要研究目标。
(4)、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该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区域植物多样性比较研究、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与其系统的稳定性研究、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珍稀濒特植物的濒危机制与保护研究、珍稀濒特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珍稀濒特植物的繁殖与栽培技术研究。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以竹材产品的开发利用和干热河谷树种筛选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在于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5)、森林植物资源及生境监测与评价
利用RS技术等手段对野生植物资源的分布和状况进行调查和监测;利用GPS技术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跟踪调查和监测;利用GIS技术对野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与质量、管理规划和动态变化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管理。
师资队伍
该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稳定和具有较高综合实力的研究队伍和学术梯队。学科拥有23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8名,占师资队伍的78%;具有博士学位11名,占47.8%;具有硕士学位8名,占34.8%;35-45岁的占34.8%,>45岁的占39.1%。目前,“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林业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众多省内外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培养指导研究生工作,校内及外聘硕士生导师22名。
目前本学科的主要骨干力量中有云南省一、二、三层次的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3人,有5名教授为外聘博士生导师。
3、071002动物学
动物学学科是2006年获准的硕士授权点,2007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该学科以1981年批准的森林保护硕士点昆虫学方向和2000年批准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的野生动物方向为基础所构成,是学校申报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的支撑二级学科之一。
该学科以动物生态学、脊椎动物系统分类和昆虫多样性及水生动物动态监测为主要研究领域和区域特色。从事西南地区珍稀、濒危和特有动物类群的多样性形成、演化和保育理论研究,珍稀、濒危、特有和保护动物生理生态、行为生态及种群生物学研究,昆虫生物学、分类、生态、行为、生理研究及昆虫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水生动物群落、动态变化监测及水环境评价等相关方面科研和教学工作。该学科通过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森林保护和森林培育等学科结合,构建生物多样性恢复和保育的技术体系。
学科现设有动物生态学、脊椎动物系统分类、昆虫学、水生动物共4个研究方向。与本学科点直接相关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有国家高原湿地中心、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本学科团队人员目前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2项,科研经费162.25万元;2005-2007期间发表SCI论文14篇,主(参)编11本,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学进步三等奖1项。
研究方向
(1)、动物生态学
主要研究珍稀、濒危、特有和保护动物的行为学,生态生物学,种群生物学,种群动态和消长规律,生理生态,行为生态等。该方向注重灵长类和濒危鸟类生态行为学研究,开展了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造成危害的大型兽类的生态学研究。既有区域特色和理论研究,又注重用理论知识指导野生动物控制管理。其研究成果对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设计和生态建设等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2)、脊椎动物系统分类
主要研究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的分类、区系、系统学、进化生物学和生物地理,探讨物种亲缘关系和形成机制。该研究方向特色总体表现在具有区位优势和动物特色,主要开展系统分类、进化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的探讨,通过一些类群的起源、分化和系统发育、动物亲缘地理学等方面深入研究,阐述动物起源和分化与山系、河流分化的历史渊源等,使科研工作与国际前沿进一步接轨。
(3)、昆虫学
主要研究昆虫的生物学、分类、生态、行为、生理,昆虫多样性,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珍稀和特有昆虫保护,昆虫资源开发利用。目前在高山针叶林种实害虫、云南松和华山松钻蛀性害虫、保护区昆虫多样性、蚁科区系分类与群落多样性、蝗总科短翅类群及特有种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学科建设,将进一步突出该方向昆虫多样性理论与应用研究特色,对西南地区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水生动物
主要研究水生动物的分类、群落、动态变化,水生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水生动物资源保护,以及利用水生动物监测和评价水环境变化。
师资队伍
动物学学科专业学术队伍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8人,占师资队伍人数的69%.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占38%。36-45岁的7人,占27%,46-55岁的9人,占34%。
该学科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大理学院、贵州省动物园等众多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培养研究生,目前校内及外聘硕士生导师18名,基本形成较为合理的科研和教学师资队伍结构。目前学科拥有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1名、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1名和校外聘任博士生导师6名。
- 2021-10-01.........
- 2021-03-01南京财经大学812
- 2020-10-21求国际商务资料
- 2020-07-21美学
- 2022-01-16安师大
- 2020-04-03浙大材料科学基础第1前辈的经验分享十初试复试
- 2020-04-03浙大教育学综合高分学长的经验分享
- 2020-04-03浙大832机械设计基础最新复试初试资料
- 2020-04-03浙大药学基础综合第1学姐的经验分享
- 2020-04-0321浙大法学专业硕士高分学长分享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