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上海研招网 > 上海大学 > 参考书目

上海大学201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参考书目-080100 力学(一级学科)

  力学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含有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及工程力学等四个二级学科以及结构力学与岩土力学、应用力学与飞行器工程学和生物力学工程等三个自主增设的二级学科,其中流体力学为全国重点学科。本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之一,设有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设有力学实验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流体力学实验中心(上海市能源与环境工程中的关键力学问题重点实验室)、专业资料室及先进的通用软件包,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良好环境。以本学科点为依托出版发行国内第一个力学类英文学术刊物《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并举办系列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chanics。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钱伟长和周哲玮、戴世强、叶志明、钱跃竑、陈立群、翁培奋、郭兴明、张俊乾、卢志明等教授组成博士生指导委员会。招收博士生的研究方向为国内外学科发展前沿。本专业有较强的学术梯队、良好的研究氛围以及计算和实验条件,曾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和各部委的科技进步奖,并与国际、国内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钱伟长 (男)教授,博士,中科院院士。专业:固体力学。1912年出生,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2年获加拿大Toronto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曾任加州理工大学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工程师,清华大学教授。历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波兰科学院院士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大学校长。他长期致力于力学、应用数学、物理学和中文信息的研究。他早期提出的“浅壳大挠度方程”被国际科学界誉为“钱伟长方程”。在圆薄板大挠度问题上,他提出的以中心挠度为参数的摄动法,称为钱伟长方法。有关《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工作,获国家科学奖二等奖。“广义变分原理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著有《变分原理及有限元》,《广义变分原理》,《穿甲力学》,《弹性力学》等二十部专著。

  周哲玮 (男)教授,博士。专业:流体力学。研究领域:流动稳定性理论及其应用。1989年获霍英东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1995年进入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长期从事流动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的工作。近年来一直从事喷射雾化过程的机理研究工作。从流动稳定性理论出发,提出参数共振机制是超音速喷嘴提高雾化质量的关键,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研究了温度场、界面形状、磁场和不同速度剖面对界面稳定性和雾化机理的影响。先后组织了第三届、第四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及IUTAM学术研讨会、教育部现代科技与力学教学高级研讨班、第六届全国湍流与流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工程紊流与数值模拟学术会议以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系列学术会议等。已完成和目前承担的课题:经过修正的层流流动的流动稳定性理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喷射成形雾化的流动稳定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喷射成形雾化器中超音速流场的共振特性及其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米尺度下沿垂直纤维下落的液体薄膜的流体动力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喷射成形工艺过程的数字力学模型研究(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非线性稳定性理论(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喷射雾化设备中喷嘴和雾化器工作原理研究(上海市博士点建设基金);石油储层微孔道纳米降压增注新技术研究(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现任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主编,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上海市非线性科学活动中心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市非线性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
  联系方式:021-661334661 535(O);E-mail: zhwzhou@shu.edu.cn

  戴世强 (男)教授。专业:流体力学。主要研究领域:非线性水波和非线性振动;交通流动力学;计算机代数的应用;渐近分析及其应用力学史与方法论。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奇异摄动理论及其在力学中的应用”);1994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非线性水波和非线性振动的渐近分析”);1999年获上海市育才奖;2007年荣获国家“模范教师”称号。已完成20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城市交通流研究”)。目前承担的课题:“城市交通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交通流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基金)等。本人已从事流体力学和应用数学研究40余年,出版有关专著、译著10余本(约500万字),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曾赴原苏联、美国、澳大利亚、波兰、法国、德国、韩国、香港、澳门作学术访问或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已培养博士生、硕士生20余名。
  联系方式:************(O),E-mail:sqdai@shu.edu.cn

  叶志明 (男)教授,博士、工程力学博士生导师、结构工程硕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副校长、国际计算力学协会会员、《机械强度》、《力学与实践》等编委、《应用数学和力学》常务编委、中国建筑学会结构理论与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教社土建类教材编委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非力学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兼秘书。先后承担国家科委、教育部、上海市等科学、工程和教育科学等研究项目。在《ASME, J. Appl. Mech.》、《Int. J. Fractures》、《Engineering Fractures Mech.》、《Int. J. Solids & Struct.》、《Int. J.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J. Space Engineering》、《J. Sound & Vibration》、《Computer Methods in Appl. Mech. & Engineering》、《Computers & Structures》、《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Thin-walled Structures》、《力学学报》、《计算力学学报》、《实验力学》、《应用数学和力学》、《力学与实践》、《工程力学》、《机械强度》等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与教材7部:《矩阵结构力学》、《各向异性材料与混凝土材料断裂力学引论》、《土木工程概论CAI》(CD-ROM)、《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概论网络课程》、《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工程力学中的近似计算方法》。获国家设计专利8项。获甘肃省授予“有突出贡献博士获得者荣誉称号”、“上海市科技攻关先进工作者”、“上海市育才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第七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政治思想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结构工程、工程力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系方式:************ (O), E-mail: zmye@staff.shu.edu.cn

  钱跃竑 (男)教授,博士。专业:流体力学。1984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0年在巴黎高等师范物理系获理学博士学位. 曾在东京计算流体力学研究所、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Exa公司和雷诺汽车公司工作。2005年开始任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主要研究兴趣是湍流理论, 应用数学, 计算物理, 大规模科学与工程并行计算, 多相流, 多孔介质流动, 血液流动,交通流等相关的流动问题.
  联系方式:************ (O)
  E-mail:qianyuehong@yahoo.comqian@staff.shu.edu.cn

  翁培奋 (男)教授,博士。专业:流体力学、应用力学与飞行器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内外流气动热力学;旋涡与分离流动;微型飞行器气动力学。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多篇。曾获得上海市博士后奖励基金一等奖(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96年)、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9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99年)、首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奖励基金(1999)等奖励。现为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主持海军某型号飞机工程中的某重点课题、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奖励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多项课题。目前承担: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启明星跟踪计划、以及海军某一重点课题项目等。
  联系方式:************, 66132793,Email: pfweng@shu.edu.cn

  程玉民 (男)教授,博士。专业:固体力学。主要研究领域:计算力学及其应用软件;大规模科学和工程计算。荣誉称号:机械工业部跨世纪学术骨干。获奖:1998年获陕西省青年科技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械工业部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目前承担课题:无单元Galerkin方法的改进及其误差估计理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凝胶材料非线性分析的无网格方法(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等。
  联系方式:***********;************
  E-mail: ymcheng@sh163.netymcheng@shu.edu.cn

  郭兴明 (男)教授,博士。专业: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主要研究领域:材料的多尺度力学,纳米力学,力学中的数学建模理论与方法等。目前负责主持的课题:非均匀材料多尺度能量变分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微纳多尺度力学中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上海市重点)、力学多尺度变分方法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
  联系方式:************(O),E-mail: xmguo@shu.edu.cn

  陈立群 (男)教授,博士。专业: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主要研究领域:机构和结构的非线性振动及其控制、热黏弹性结构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的控制和同步化、力学和物理系统守恒量、对称性和可积性。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2005年,第一完成人;2004年,第一完成人;2002年,第四完成人;2000年,第二完成人),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2007年,第一完成人;2005年,第二完成人),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三完成人,2000年)。荣誉称号:全国优秀博士后(2005年),上海市领军人才(2008年),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4年),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2000年)。主持在研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动力系统分岔、混沌”、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受气动力作用侧向运动热黏弹性结构的非线性振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类混杂陀螺系统的振动、稳定性和混沌”等。
  联系方式:************(O),E-mail:lqchen@staff.shu.edu.cn

  陈红勋 (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流体力学。主要研究领域:流体机械流体动力学、流体机械工程、流体机械计算机应用。主持或参加完成部省级和上海市课题多项。作为机电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参与完成南水北调工程和太湖流域防洪工程中的两座大型泵站建设。主持完成了多项南水北调东线和太湖流域防洪等工程中大型泵站的计算机测控系统和图像监控系统的研发。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宝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江苏省水利厅、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无锡市锡泵制造有限公司和上海东方泵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合作成效显著。1993 年以来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3 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 70 余篇。 1995 年获得机械工业部授予的“中国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7年被江苏省列入“333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 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目前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科技合作等。
  系方式:************(O) E-mail:chenhx@staff.shu.edu.cnchenhx@shu.edu.cn

  张俊乾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主要研究领域:材料的力学,多尺度模拟,复合材料力学及应用,智能材料及系统。中-英联合培养博士。1996-1998年、1999年、2002-2003年先后三次共三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资助,在德国Paderborn大学任客座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断裂与损伤专业组成员。获奖: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0年,排名第一);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8年,排名第二);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987年,排名第三)。发表的论文在SCI检索系统中被国际同行大量引用。提出的复合材料“等效约束模型(ECM)”及理论被国际同行采用。目前承担的项目有:金属基复合材料热/机械变形与破坏的多尺度连续介质力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弹塑性的多尺度模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非均匀材料变形与破坏的跨多重尺度连续介质力学研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层状材料变形与破坏的多尺度连续介质力学研究(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微观层状材料非线性变形的多尺度力学研究(上海市教委发展基金)。
  联系方式:************(O),E-mail: jqzhang@mail.shu.edu.cn

  狄勤丰 (男)教授,博士。专业:工程力学。主要研究领域:石油工程中的力学问题研究。长期致力于石油工程中的管柱力学、岩石力学、钻井工艺研究,包括井壁稳定性,岩石可钻性,定向井/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连续导向钻井技术、预弯曲动力学防斜打快技术、抽油杆柱动力学分析及优化设计、纳米增注降压技术、钻柱动力学研究等。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加1项,负责国家“863”项目2项,参加1项,主持或参加完成部省级课题5项,企事业合作项目30余项,其中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股份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16篇。出版专著1部,编著1部。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1项,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洋三大石油公司的合作项目多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石油管柱静、动力学及其应用研究和纳米降压增注技术研究。
  联系方式:************(O) E-mail:qinfengd@sina.com; qinfengd@staff.shu.edu.cn

  黄典贵 (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流体力学、应用力学与飞行器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流体力学、水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流固耦合振动。清华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长期致力于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大型旋转机械中的汽流激振、新的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空化流体动力学等问题的研究。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三元流动理论、流固耦合振动理论应用于工程实际,完成多家大型企业的委托科研项目十多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目前正在进行的应用基础与应用型项目有:火箭发动机涡轮泵空化流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XXX非定常空化流动计算方法(国防十一五基础科研项目);风力发电气动新理论(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研究项目);600MW机组阀门流固耦合振动研究(某大型企业委托项目);超临界机组高压进气道优化项目(某大型企业委托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水动力学国防重点实验室基金等。
  联系方式:************ (O),E-mail:dghuang@staff.shu.edu.cn

  黄 虎 (男)教授,博士。专业:物理海洋、海岸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应用数学。主要研究领域:近岸海洋多重时空尺度动力学及其Hamilton刻画;力学和对称。先后依次在新疆石河子农学院、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1986)、获硕士(1993)、博士(1998)学位并任教(1993)、做博士后工作(2000)。随后,2000.10.-至今,被聘任为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副教授、教授。曾赴波兰华沙参加第21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ICTAM,August 15-21,2004)。2004年10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奖:2002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1完成人);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上海大学王宽诚育才奖。近期负责的科研项目:近岸海洋多重时空尺度波-流相互作用的一般动力学理论体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非均匀介质中三维表面张力-重力波演变的斑图动力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岸表面重力波动力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岸海洋短峰波演变的斑图动力学(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海高阶缓坡短峰波浪场力模型理论及其应用(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项目)。
  联系电话:************ (O),Email:hhuang@staff.shu.edu.cn

  张田忠 (男)教授、博士。专业:固体力学。主要研究领域:纳米材料、结构和器件中的力学理论及其应用。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如《Physical Review Letters》、《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Physical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力学学报》等发表论文30余篇。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05),上海市曙光学者(2008),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2009),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2)等荣誉。目前承担主要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纳米机械双稳器件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碳纳米管力学行为的小尺寸效应及相关器件原理》等。
  联系方式:************(O),E-mail:tchang@staff.shu.edu.cn

  卢志明 (男 ),研究员,博士 。专业:流体力学。1969年12月出生,199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应用力学系,1993年研究生毕业于复旦大学,1998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2000年12月至2004年3月就读于英国Loughborough大学数学系,2004年7月获博士学位,2005年晋升研究员。迄今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目前承担主要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基于Hilbert-Huang变换方法的湍流结构及统计特性研究(10772110))、参与上海市浦江计划项目和上海市科委基础性研究重点项目各一项。已发表论文30余篇。
  主要研究领域:湍流理论与实验,环境流体力学,非线性水波。
  联系方式:************(O),E-mail:zmlu@shu.edu.cn

  张东升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实验固体力学、生物力学工程,主要研究领域:近代光学测试技术与设备, 细观力学变形测试技术, 生物材料与人工材料力学性能, 激光无损检测技术。分别于1987年和1990年在国防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3年在天津大学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光测力学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奖情况:GTF-182型光测力学数字图像分析系统,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 返回舱与逃逸飞行器分离分析,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 聚氨酯泡沫塑料变形场测试的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 着陆冲击运动图像分析系统,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 光测力学中的瞬态图像采集技术研究及其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 EMC-2000型角膜地形图测量仪,广东省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自2000年8月以来,作为高级研究员,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从事牙齿等生物软硬组织力学性能研究工作,先后参加了NSF、NIH等多个研究项目,已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Aging, Tooth Fracture and the success of Restorative Dentistry (NSF),材料细观力学性能测试及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研究(上海市教委发展基金),激光无损检测的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制(上海市科委基金),奶牛牛蹄组织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全瓷牙冠修复体破坏机理研究(上海市浦江计划)等。
  联系方式:021-6613-5258 (O);***********; E-mail:donzhang@staff.shu.edu.cn
  网址:http://www.scicol.shu.edu.cn/mechanics/LabBioEng.htm

  周 进 (男)教授,博士。专业: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应用数学。主要研究领域:复杂动力网络同步与控制及其应用、复杂智能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微分方程与系统控制。现任美国《数学评论》(MR)、德国《数学文摘》(Zbl.Math)特约评论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一般力学学会非线性动力学与运动稳定性专业委员会委员、香港城市大学国际混沌与复杂网络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Associate Member)。自2000年以来是《国际IEEE协会自动控制会刊》、《国际IEEE协会电路与系统会刊》、《国际IEEE协会神经网络会刊》等20多种国际权威杂志和国内《中国科学》、《数学学报》、《力学学报》、《数学年刊》、《系统科学与数学》和《应用数学与力学》等多种杂志审稿人。自2000年以来曾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NSFC-JSPC中日)项目和中国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等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际著名杂志《IEEE. Trans. Automat.Contr》(美国)、《IEEE Trans. Circuits & Systems》(美国)和《Neural Networks》(美国)、《Int. J. Bifurcation and Chaos》(美国)、《Chaos、Solitons & Fractals》(英国)、《Circuits,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美国)、《Physica A》(荷兰)、《Physica Letters A》(荷兰)、《Nonlinear Analysis》(英国)、《Appl. Math & Comput》(美国)、《J. Math.Anal. Appl》(美国)、《Dynamics of Continuous, Discrete and Impulsive Systems》(加拿大)等和国内重要的权威刊物《数学学报》、《应用数学学报》、《系统科学与数学》和《应用数学与力学》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近30多篇发表在SCI检索刊物上。上述研究成果分别获得2005年度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两类有重要应用背景模型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研究”),2007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复杂网络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鲁棒控制”,第一完成人)和2007年度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混沌控制和同步化若干问题”,第三完成人)。2007年获得复旦大学第二届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目前主持的课题:复杂时滞动力网络同步与控制及其应用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具有脉冲效应耦合时滞系统动力学及其在神经动力学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联系方式:************,E-mail: jinzhousu@yahoo.com.cn
  ************,E-mail: pzhang@mail.shu.edu.cn

  代 钦 (男 ),研究员,博士 。专业:近海工程、实验流体力学。1998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上海大学副研究员、研究员,上海大学力学所工业与环境流体力学实验中心主任。2000-2004年先后赴韩国浦项科技大学(POSTECH)和法国里尔科技大学进行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近自由表面空气动力学,海洋流体动力学、激光技术在流体测量中的应用,如激光多普勒测速(LDA)应用、粒子图象/跟踪测速(PIV/PTV)技术的开发应用等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流动显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测控专业委员会委员,《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杂志编委。曾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和韩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实验室研究项目(NRL Program)。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有8篇被SCI收录,3篇被EI收录。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自由表面翼型非定场流场湍流特性的PIV实验研究”、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以及企业委托项目的研究工作。
  联系方式:************(o),E-mail:daichin@staff.shu.edu.cn

  朱卫平 (男)研究员,博士。1962年出生,1982年工程力学专业本科毕业,2000年固体力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任生物力学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曾多年致力于波纹板壳力学研究,系统地把“钱伟长圆环壳及波纹管理论”从轴对称问题发展到非轴对称问题,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并用于指导工程实践,如成功地解决了长江三峡工程中引水管横向位移控制问题(国家攻关项目子课题,2000)。近年来,一方面研究石油工程中的管柱及下部钻具组合动力学问题,另一方面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细胞与分子力学方向不断探索和积累,均取得重要进展,如“神经系统轴突生长导向动力学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主持,2006)、“预弯曲动力学防斜打快技术”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2完成人,2006)。
  联系方式:************ (O),E-mail: wpzhu@shu.edu.cn

  胡宏玖 (男)研究员,博士。1969年出生。中国力学学会波纹管及管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专业:工程力学。主要研究领域:新型材料的力学行为与设计;压力容器与管道断裂理论与缺陷评定。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和5项横向合作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与横向课题各1项。以第一发明/设计人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出版专著1部,在“J Adhes”、“J Adhes Sci Tech”、“Mater Chem Phys”和“Appl Math Mech ”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目前承担的课题为:“聚合异氰酸酯交联水性聚合物湿热老化下的粘弹特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联系方式:************(O) ,E-mail: huhongjiu@shu.edu.cn

  胡国辉 (男),教授,博士。1969年出生。专业:流体力学。主要研究领域:流体界面现象,微纳米尺度流动,流动稳定性理论,非定常流和涡运动。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其后在德国马普海洋微生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如《Physics of Fluids》、《力学学报》等发表论文30余篇,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目前从事的课题为纳米尺度电润湿过程中流体界面的稳定性和动力学研究、细微颗粒在流体界面中的输运等。
  联系方式:************,E-mail: hu.guohui@gmail.com

  徐凯宇 (男),教授,博士。专业:固体力学。主要研究领域:微纳米尺度材料力学、生物材料力学、半导体材料应变-电场的耦合理论。2006-2007年在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从事访问研究工作,并参加美国组织的纳米科技国际研究团队(NIRT)的合作研究项目。2007年加拿大艾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访问教授。近年来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承担完成省部级科学基金项目2项,编写出版教材一部。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目前主要研究项目:“量子线和量子点纳米结构中应变和压电性质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anomechanical Experiments and Modeling of Polymeric and Collagenic Nanofibers”(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
  联系方式:************(O),E-mail: kyxu@staff.shu.edu.cn

  张能辉 (男)教授,博士。1970年出生,1988年至1998年在兰州大学力学系攻读固体力学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5月赴希腊Aristotle 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访问教授。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芯片系统纳米力学和粘弹性力学。先后承担和参与19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已在J Mech Phys Solids, J Biomech, ASME J Appl Mech, Int J Solids Struct, J Appl Phys, Thin Solid Films, European J Mech/A Solids, Acta Mech, 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2000年上海市科协第八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2003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3),2004年度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2005年第十九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一等奖(排名3),2005年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青年教师奖,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交流会暨论文征文评选活动三等奖,2008年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DNA-微悬臂梁纳米力学行为的研究”,上海市自然基金项目“无标记生物检测中基因芯片的纳米力学行为”,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DNA-微悬臂梁力电耦合模型研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受气动力作用侧向运动热黏弹性结构的非线性振动”等。
  联系方式:************(O),E-mail:nhzhang@shu.edu.cn

  董宇红 (女),研究员,博士。1968年出生。专业:流体力学。主要研究领域:湍流理论和湍流的大涡模拟及直接数值模拟、大气和环境流动、流体的传热传质和分层现象、两相流、流动控制与减阻等。四川大学工程力学系本科毕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后在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博士后研究。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部分发表于如Physics of Fluids, Int. J. of Heat & Mass Transfer, Computers and Fluids, Acta Mechanica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热分层湍流中粒子输运特性及相间作用的数值研究”、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近壁湍流和微粒两相作用和减阻机制的研究”和市科委重点科研项目“细微颗粒在复杂流体环境中的输运”。
  联系方式:************;E-mail: dongyh@staff.shu.edu.cn

  卢东强 (男),研究员,博士。1972年出生,复旦大学力学理学学士(1995)、上海大学流体力学工学硕士(1998)、香港大学流体力学哲学博士(2003)。2009年2月起,任上海大学研究员,同年5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3-2007年之间,任香港大学Research Associate(累计20个月)。主持课题研究七项,分别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2009)、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07)、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4,2008)、上海交通大学(2004)等单位的相继资助。已在《Physics of Fluids》《Physical Review E》《Wave Motion》、《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hema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Archive Applied Mechanics》《Acta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等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论文28篇,在国际、国内会议上共发表论文22篇。论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累计五十余篇次。目前担任《IAE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等杂志的编委、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水动力学专业组组员。2006年获得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2007年获得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二等奖,同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近期主要兴趣在于分层海洋中的潜体和船舶遥感探测的水动力学基础、波浪与海洋超大型浮式结构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2009年5月)
  联系方式: 021-5633 8372, dqlu@shu.edu.cn
  其他详情见:http://drdqlu.googlepages.com/index.htm

  刘宇陆 (男)教授,博士。专业:流体力学。主要研究领域:湍流结构与模式理论,湍流逆扩散理论与实验研究,环境流体中污染物(含泥沙)的扩散理论及输运研究,湍流噪声机理与控制等。获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等。荣誉称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等。担任编委的期刊:应用数学和力学(中英文版),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中英文版),力学季刊,工程中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计算力学等。2000年起任上海市科协委员。自1998年以来主持的课题:湍流逆扩散机理及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自由表面湍流结构对剪切弥散和湍流逆扩散及输运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边界层湍流结构与噪声控制研究(国防科工委预研项目),湍流逆扩散机理及模式研究(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湍流边界层结构与湍流噪声机理与控制研究(国家教委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复杂流动中湍流逆扩散与湍流的结构及其统计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层流动中湍流的结构与逆梯度输运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至目前已经出版专著编著4本,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近半数被三大检索收录,从事湍流及环境流体力学研究近20年。研究中除了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之外,注重工程实际应用。近年来亦从事数值分析研究。
  联系方式:************,E-mail: ylliu@staff.shu.edu.cn

  冯 伟 (男)教授,博士。专业:固体力学。现为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新型复合材料力学理论与实验、纳米力学与多尺度力学、工程数值方法理论与软件开发、地下工程力学分析及模拟等。获奖: 1987年中国造船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承担课题:复合材料中的杂交有限元法;复合材料非线性特性的分析;非线性复合材料铺层界面应力研究;复合材料结构破坏机理及计算机仿真;单圆隧道力学分析及有限元软件包;双圆隧道力学性能分析等。欢迎力学、土木工程、机械、材料及数学专业的研究生报考。
  联系方式:************(O),E-mail: wfeng@sh163.net


  研究方向:01 非线性板壳及波纹管力学
       02 非线性固体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03 材料和重大工程结构的力学理论、方法和实验
       04 叶轮机流体力学中的反命题和优化命题的变分原理
       05 湍流与流动稳定性理论
       06 交通流动力学
       07 内外流气动力学及流动控制的理论、计算和实验
       08 非线性波的理论和方法
       09 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和控制理论
       10 多相流与环境流体力学
       11 力学中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12 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
       13 计算力学及其应用软件
       14 实验力学及现代测试技术
       15 飞行器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器设计
       16 生物组织、材料和仿生材料与结构力学
       17 生物流体与计算
       18 细胞与分子力学
       19 微纳米力学
  指导教师:钱伟长教授、周哲玮教授、戴世强教授、叶志明教授、钱跃竑教授、翁培奋教授、程玉民教授、郭兴明教授、陈立群教授、陈红勋研究员、张俊乾教授、狄勤丰教授、黄典贵教授、黄虎教授、张田忠教授、卢志明研究员、张东升教授、周进教授、代钦研究员、朱卫平研究员、胡宏玖研究员、胡国辉教授、徐凯宇教授、张能辉教授、董宇红研究员、卢东强研究员、刘宇陆教授(兼职)、冯伟教授(兼职)。
  招生人数:30
  考试科目:1. 英语
       2. 工程数学(含复变函数和常微分方程) 或 数理方程 或 数值分析(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3. 弹性力学 或 流体力学 或 振动力学 或 连续介质力学 或 传热学(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参考书目:《数学物理方程》(第二版) 谷超豪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弹性力学》 (第三版)徐芝纶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流体力学》 (上、下册) 吴望一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振动力学》 刘延柱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其他科目不指定参考书目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