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招生简章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25年考研招生简章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前身为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成立于1980年),以地震监测、地震预测理论方法与观测技术为主要研究领域,负责全国地震分析预测科学技术集成的研究工作。地震预测研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有地震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空间电磁学、遥感科学技术、仪器科学技术、计算科学技术等,以多学科的渗透、融合为特色,是我国唯一以地震预测理论及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地震科学研究所。

研究所现有职工20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专业技术人员150人,含正高级职称39人、副高级职称78人,有博士学位的131人。研究所现为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两个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有硕士研究生导师6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9人,在读硕士研究生87人。地震预测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18年10月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设立,共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14人,已出站10人,在站4人,多人获得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自2004年以来,研究所承担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防科工委(局)支持的科研项目16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7项。研究所科技人员以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研究论文127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9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32项。

一、招生专业和研究方向

地震预测研究所在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和资源与环境等学科专业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

(一)地球物理学研究方向:

1.地震学:以地震学基础理论及其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为主要研究领域,通过震源、介质与应力精细结构及变化、地震活动性研究,认识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过程,探索地震预测理论和方法。

2.大地测量学:主要利用空间大地测量等观测技术,研究地壳形变动态与地震孕育发生过程,并应用于地震中长期预测研究。

3.地球电磁学:以地震孕育及发生过程中地球电磁场局部变化为主要研究领域。获取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电磁变化的信息,开展空间信息技术在地震短临预测中的应用。

4.地震观测技术:以地震观测技术研发应用为研究领域,开展地震观测方法实验研究,开展地震观测仪器技术研发和地震观测仪器测试技术研发,开展地震台网数据分析处理软件研发,推进新技术在地震观测中的应用。

(二)构造地质学研究方向:

1.地震地质学:以中国区域活动构造及其地震活动性为主要研究领域。基于断层活动性调查与探测、地震活动性分析等研究活动构造带发震能力;基于小地震参数动态监测等,结合地壳形变成果,研究构造活动动态和地震危险性;基于地震构造模型分析和动力学模拟,研究区域构造应力变化和地震影响。

2.地球化学:以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伴生的地下流体及其介质变化为主要研究领域。开展岩石物理化学变化和地下流体地球化学变化与地震孕育及发生之间的关系研究,探索地震前兆判识方法和地震中短期预测方法。

3.遥感与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主要从事地震灾害遥感定量监测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地震灾害风险评估遥感应用研究、基于GIS的遥感评估软件系统研发等。

(三)资源与环境研究方向:

1.地震动力学与地球探测技术:基于地震学、大地测量学、地震电磁学等地球物理观测,以及数值模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法,开展地震预测理论方法研究和技术集成应用,探究震源物理及地震运动学与动力学过程,构建强震趋势和危险区、重点构造区强震危险源及孕震阶段确定,地震烈度分布理论与应用。

2.大地测量技术与应用:利用GNSS、InSAR和卫星重力等多源数据,研究高精度地壳三维动态形变,并应用于地震中长期预测和地质灾害监测,为资源开发、环境监测与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基础数据。

3.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工程:利用遥感解译、构造地貌测量和断层活动性调查等,研究活动构造带发震能力;利用地震活动性分析、小地震参数动态监测等,结合地壳形变成果,研究构造活动和地震危险性;综合利用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研究孕育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区域构造环境,区域应力变化和动力学模型。

4.地震地下流体观测技术:聚焦地下流体与地震活动间相互作用和地震短临预测方法探索,通过地震气体地球化学、地震水文地球化学、卫星高光谱气体地球化学、微生物地球化学等研究方法,开展水-气-岩模拟实验、地下流体地震预测技术应用、地下流体动力学理论与数值模拟等研究。

5.遥感与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基于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之间的耦合关系,利用卫星红外、高光谱以及电磁手段,从多角度识别及分析震前异常特征;综合运用地面与卫星遥感数据,在高精度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支持下,为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和震后发生的滑坡等链生灾害监测预警提供依据;利用高分影像数据,开展活动断层填图和地震风险调查。

二、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建设和防震减灾事业服务,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技术工作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

三、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全国招生考试(含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

(四)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五)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六)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者(要求以第一作者在有关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及以上学术论文)。

(七)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八)在职人员须经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同意,其他人员由人事档案所在单位同意。

四、报名日期

网上报名时间为2024年10月15日至10月28日(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4年10月9日至10月12日,相关工作安排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确定并公布),每日9:00~22:00。请考生届时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参加报名,查看报名须知、招生单位招生章程及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有关报名、考试安排事项等,按要求如实填写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

五、报名手续

(一)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查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在准考、复试等招生阶段将分别进行报考资格审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准考、复试和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二)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在网上确认网报信息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同时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1.网上报名

(1)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每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2)考生报名时只能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初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调剂办法、计划余额等信息,并按相关规定自主填报调剂志愿。

(3)考生应按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4)考生要如实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5)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s://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应在招生单位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6)考生应当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填报志愿并选择报考点。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7)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网报信息填报中特别是姓名、身份证号以及学历学位证书编号等网报信息更需认真准确填报。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8)网上报名有关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详见教育部印发的相关管理规定及“研招网”报考须知。建议考生合理安排报名时间,避开报名高峰,避免网络拥堵。

2.网上确认

(1)网上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具体确认工作由相关报考点组织实施。

(2)考生网上确认时应当积极配合报考点,根据核验工作要求提交有关补充材料。

(3)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4)考生应当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六、考生报考资格审查

我所根据相关规定,对考生报考信息和网上确认材料进行全面审查,确定考生的考试资格。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与报考条件不符的,不得准予考试。

七、考试

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一)考生应当在考前10天左右,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

(二)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三)考生报名时须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遵守相关约定及要求。

(四)初试日期和地点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时间为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举行。

初试地点:以选报的报考点公告为准。

(五)初试科目

初试科目有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每门科目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试题每门满分为100分,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每门满分为150分。

(六)复试

复试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等,待初试后另行公布。

八、调剂

待初试结束后,视第一志愿生源上线情况再行确定。调剂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程序届时按教育部录取政策确定并公布。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填写报考调剂志愿。

九、体检

考生体检工作在考生拟录取后组织进行。我所体检标准参照《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等文件规定,同时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教学〔2003〕3号)文件规定执行。

十、录取

我所在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教育部有关招生录取政策规定和北京市招生考试委员会的补充规定,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复试录取办法以及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身心健康状况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所有拟录取考生须按照教育部信息公开相关要求进行公示,没有公示的拟录取硕士考生,不能被录取。

定向就业硕士生必须在录取前签署三方定向培养协议。定向生毕业时按协议到定向单位就业,不再进行就业派遣。定向就业生,不调转户口、人事档案和工资关系。

十一、招生名额

我所2025年计划招生共40人,其中地球物理学和构造地质学共30人,资源与环境共10人,并招收若干名推荐免试生,欢迎具有推免资格的考生踊跃报名。推免生请按照《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25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章程》办理,详见研究所门户网站。

十二、学习方式和年限

我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十三、学费

我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学术型研究生收取学费每生每年3000元,经另行批准的专业学位(资源与环境)研究生学费按批复意见收取,具体请见公告或通知。

十四、奖助学金及在学期间待遇

(一)优秀生源奖金

为吸引和支持优秀研究生投身地震科学研究,研究所将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主要包括推免生、统招生和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具体奖励办法见研究所主页(www.ief.ac.cn)“研究生教育-招生简章”栏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生优秀生源奖励办法(试行)》。

(二)助学金和研究生奖学金

非定向培养研究生享受助学金和研究生奖学金。其中助学金为国家规定的每生每年6000元,优秀学生可申请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其他学生可申请二等奖学金和三等奖学金,研究生奖学金的覆盖面为全体非定向培养研究生。

(三)助研津贴

非定向培养研究生享有助研津贴,覆盖面为全体非定向培养的研究生。

十五、毕业生就业

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定向合同就业。非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由毕业生自行联系用人单位,按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

十六、其他事项

(一)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二)可登录我所主页,查阅招生专业目录,或直接电话邮件咨询报考事宜。

(三)本简章如有与国家新出台的招生政策(含相关时间节点)不符的事项,以上级主管单位最新政策为准。

招生单位名称: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单位代码:8540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3号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36

联系人:王老师

电话:010-88015665

网址:http://www.ief.ac.cn/

电子邮箱:ycsyzb@ief.ac.cn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