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广东研招网 > 华南师范大学 > 专业介绍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总汇

  政治学理论
  
  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点是我校2003年新增列的硕士点,目前设有中国基层民主与基层政权建设、比较政治制度、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三个研究方向。该硕士点的主要特色是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理论功底扎实、熟悉当代中国政治现实、综合素质较高的政治学研究专门人才。
  
  政治学专业现有师资约20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6名,讲师10名,具有博士学位者5名,具有硕士学位者15名(在读博士生6人);教师队伍中年龄在35—45岁之间的占绝大多数,正教授平均年龄41岁,被列入广东省千百十计划的有4名。
  
  从1998年1月至2002年2月,政治学专业教师总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相当一部分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新华文摘》、《科学社会主义》等权威学术刊物。共出版独著、合著学术专著16部,例如《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研究》、《继承与超越:毛泽东与孙中山比较》、《民主的根基》、《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等。同时,政治学专业教师共主持或参加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计4项、教育部研究项目2项、省级项目14项,承担了同美国哈佛大学的合作研究项目1项。
  
  最近五年来,政治学专业教师共获得各类科研奖励12项,主要奖项包括:200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专著)二等奖1项;1999年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专著)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1999年度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图书奖)1项,2000年第12届中国图书奖一项,国家民政部与美国卡特中心联合授予中国村级选举与自制机制有奖征文三等奖1项。
  
  我校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点是一个导师队伍年轻化、知识结构合理化、教学科研能力强、学科发展势头好的硕士学位授权点。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主义运动
  
  本专业是第三批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导师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导师均承担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广东学术界有较高的知名度。现有4个方向,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一国两制与港澳法律、中国法制现代化。该专业是热门专业,毕业研究生可以分配到法院、检察院、省政府和高校工作,就业渠道较宽。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本专业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硕士点开设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五个研究方向。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研究生教学培养能力和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的能力。有教授3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人。从1995年以来,承担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3项,广东省九五规划项目和广东省教育厅项目10项。在《中共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民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导刊》、《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6部,有7项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的奖励。该专业所设置的研究方向,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层次研究,又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多视角探讨;既具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毕业生能满足社会多方面所需要,既能从事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也能胜任党政机关、企业单位的文秘、管理工作、
  
  本专业是博士学位授权点。
  
  教育学一级学科简介
  
  经过长期建设,教育学一级学科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方向设置及结构合理,各方向都具有较鲜明的特色和一定的优势,各方向之间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性与互动性。整个队伍团结向上、生机勃勃,学术水平提高较快,发展潜力巨大。近8年来,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的学术梯队。学术带头人扈中平、李克东、黄甫全、冯增俊等多位教授长期潜心于科学研究,治学严谨、成果显著,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该学科科研项目多、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成果丰厚、工作条件良好。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和先进性,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毕业研究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一、学科队伍
  
  教育学一级学科现有教育学原理、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教育史、学前教育学、成人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10个博士点。教育学一级学科范围内现有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共109人,其中有正教授38名、副教授47名,讲师24人;有博士生导师1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0名,另有29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科成员除了来自国内外十余所大学之外,还有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留学的博士,学缘结构优化。长期以来,本学科始终保持着一支相对稳定、团结协作和充满活力的学术队伍,具有持续不断进行高水平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能力,在学科领域的若干方向涌现出多位年富力强、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学术带头人。
  
  二、学术研究
  
  本学科通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在教育学10个二级学科之下形成了6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小学课程与学科教学论研究,教育现代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外教育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
  
  教育技术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教育学原理是省级重点学科,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近5年来共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22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67项,获各种科研经费2176万元,出版专著116部、译著19部、教材31部,发表论文2728篇。在国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62篇,其中被国际权威科学索引sci收录1篇,国际权威工程索引ei收录1篇,国际权威科学会议索引istp收录2篇,国际权威人文社会科学索引ssci收录4篇,国际教育科学权威索引eric收录4篇。有2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摘。获各级科研成果奖183项,其中国家级奖6项、省部级奖49项、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3项。
  
  本学科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小学课程与学科教学论研究,教育现代化国际比较研究二级学科方面,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
  
  1、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方面,本方向现为全校8个省级重点学科之一、校211工程建设学科。同时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学术竞争力和较大的学术影响力,从八五开始共获得13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科研项目,8项教育部科研项目,21项省级科研项目,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其中,《教育目的论》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知识发生过程和人的思维发展》获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数学思维教育》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所主持的素质教育工程实验项目获全国首届师范院校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成果一等奖,《挑战与应答——20世纪的教育目的观》所属丛书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自主权。竞争。特色化——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选择》获广东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论纲》、《主体性教育论》和《中国教育两难问题》分获广东省中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专著类一、二等奖,《教育学原理》被列为国家八五重点图书,《现代教育理论》获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本方向学术带头人扈中平教授现为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教育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在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方面,本方向自1986年以来一直是广东省重点学科,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我国高校第一个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与培训基地,1997年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科研和教学整体水平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某些领域处于领先水平。5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具有一流的教育技术实验室,经费充足;国际学术交流活跃,承办过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新加坡教育部科技署、美国犹他大学以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项目研究。学科带头人李克东教授是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之一,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广泛的学术影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3、在中小学课程与学科教学论研究方面,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在台、港、澳亦有一定声誉;英语语料库语言学理论研究在国内处于前沿水平;数学课程与教学轮研究、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轮研究、科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轮研究以及艺术教育课程与教学轮研究等方面,在全国也达到了较高水平。本方向多项成果获重要奖项,如《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等2项成果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学生科学素质研究》1998年获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奖。本方向近5年有5篇论文收入国际权威索引sci,4篇论文被收入国际人文与社科权威联机检索网络ssci,4篇论文被收入国际教育科研联机检索网络eric.在国际科学教育权威刊物《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science education》、《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上发表论文5篇。博士生导师黄甫全教授现为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高凌飚教授被聘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核心成员。
  
  4、教育现代化国际比较研究方面,早在80年代,朱勃先生等老一辈学者就为本研究方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全国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近些年来,在一批年轻学者的努力开拓下,学科水平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较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尤其在东南亚教育、港澳台教育和珠江三角洲教育的比较研究方面,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近5年来,本研究方向承担了5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和18项省级和厅级课题,出版专著25部、教材4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各项科研奖励14项,如《教育人类学》获1998年获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1998年获广东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年又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初论德国的非国立高等教育》获广东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学科带头人冯增俊教授现为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专业特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三教学与人才培养
  
  本学科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师资队伍整齐,课程门类齐全,具有比较丰富的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的经验。导师组成员严谨治学,严格要求学生,注重培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效果。比如以99级博士生为例,近两年来,99级博士生共发表学术论文23篇,被istp收录的有2篇,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四、支撑学科
  
  在学科门类(即教育学)中,华南师范大学现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体育人文社会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应用心理研究中心是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教育心理学省重点实验室。此外,与教育学有较密切关系的博士点还有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个覆盖面广泛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学科。我校的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在学术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具有传统优势。主要研究方向有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材评价的理论与技术等。近年来学术队伍逐步强大、学术研究迅速提升,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其中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科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材评价研究在全国处于前列。学术带头人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黄甫全教授担任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凌飚教授担任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本陆教授担任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教育史
  
  教育史专业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建设。1986年,我们被列入全国第三批硕士点。目前本专业有4名导师。袁征教授负责中国现代教育研究方向,王建军教授负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方向,黄明喜教授负责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研究方向,张俊洪副教授负责外国近代和现代教育研究方向。本专业的教师运用史学实证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的方法和中外教育比较的方法,通过对中外教育发展和教育思想家的研究追求新的理论认识,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批用中文和英语撰写的论文,出版了《中国学校志》、《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哲学史(魏晋至两宋时期)》和《新中国四次教育改革论纲》等学术专著,获得了具有国际水平和全国领先的研究成果,与欧美和香港的高等学校及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专业于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硕士点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可以从事与学前教育有关的各类工作,即培养大中专院校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师、各种研究机构中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研究人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幼儿教育管理人员、与学前儿童生活、学习及教育等相关的各种媒体工作者,例如专业杂志的编辑、专业报纸的记者、广播电视儿童节目的采编人员以及儿童各类用品的设计者等专门人才。目前本硕士点设四个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学前教育课程研究、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学前家庭教育研究。现有导师6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6名导师中的5位有博士学位。导师组组长是袁爱玲教授、博士。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学前教育课程及其理论,目前主持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学前全语言创造教育课程及多媒体软件研发、近3年来,导师组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6部,承担省部级项目6项,可支配科研经费20万余元。
  
  高等教育学
  
  本专业目前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
  
  1、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研究
  
  2、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目前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负责本硕士点的研究生培养工作。
  
  华南师范大学对教育学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渊源,有雄厚的研究力量。高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南师大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本硕士点在高等教育测量与评估、高考标准化、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粤港澳高等教育的交流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共获得省部级奖励成果4项,目前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
  
  本硕士点对既重视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同样重视高等教育的实践研究,对研究生的培养,既注重理论素养的培养,也要求研究生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
  
  本硕士点主要为高等学校培养行政管理人员和理论研究人员。
  
  成人教育学
  
  成人教育学专业是我校2003年新增硕士授权点,所设三个专业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原理、成人教育管理和成人学习心理。该专业由我校继续教育学院和教育科学学院联合主办,专业学科队伍由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研究水平的学者和丰富的成人教育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其队伍结构合理、实力强劲,其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8人(含博士3人,硕士2人),近年来承担了多项省部级成人教育科研课题,具备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在成人教育研究方面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特色。本硕士点以终身教育为理念,以培养具有较高成人教育理论和研究水平,并形成较强的成人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适应我国构建学习化社会对成人教育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本学科硕士点是我国第一批教育技术学硕士点,重点研究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及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以实现教与学的优化。培养的理论、技术和应用人才日益受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用人单位与人才市场的欢迎。本学科点是国家重点学科,长期承担教育部和省级重点科研课题,曾连续四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现有博士生导师4名、教授7名,硕士生导师11名。设有教育电视、教育信息技术、未来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教育中的认知于技术等方向。文理科兼收。
  
  教育中的认知与技术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教育实践为对象的认知研究,如计算机等信息媒体作为认知工具的探究;以及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技术、方法、系统有效地支持学习者获取知识、促进理解、提升高级思维能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帮助觉察、发现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结构化研究;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绩效如教学艺术的研究;开发新的研究、测量、适用等基础研究。
  
  本专业是博士学位授权点。
  
  心理学一级学科简介
  
  华南师大是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我校心理学学科从50年代以来,在阮镜清等老一辈心理学家的带领下,严谨治学、艰苦创业,在教育心理、发展心理以及实验心理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本学科的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84年获得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80年代后一直是广东省重点学科。近年来,通过学科组成员的不断努力,以及兄弟院校同行专家的指导帮助,本学科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97年通过国家立项成为我校211工程3个第一层次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99年被确定为广东省15个第一层次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2000年获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一学科队伍
  
  本学科现有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共36人,学科队伍具有比较明显的两高一低的结构特点,即高职称:拥有正教授14人,副教授14人;高学历:16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具有硕士学位;低年龄:60岁以上1人,50—60岁5人,40—50岁15人,40岁以下15人。正教授平均年龄49岁,另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0人。学科成员分别来自国内外十余所大学,学缘结构优化。长期以来,本学科始终保持着一支相对稳定、团结协作和充满活力的学术队伍,具有持续不断进行高水平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能力,在学科领域的若干方向涌现出多位年富力强、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学术带头人。
  
  二科学研究
  
  本学科通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在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之下形成了六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学习与学科教学心理研究、发展心理研究、实验与认知心理研究、个性心理研究、心理统计心理测量、社会与管理心理研究。
  
  近年来,本学科在各个方向进行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目前,本学科承担科研项目共5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23项。97—99三年期间,共获得科研经费319.9万元。95年1月到2000年1月,共发表学术论文402篇(其中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103篇),出版学术专著29部,译著3部。获得优秀成果奖22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教育部、卫生部等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厅级优秀成果奖10项。
  
  本学科在三个二级学科方面,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
  
  1、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面,学科带头人许尚侠教授主要从事动作学习心理研究,其动作操作遗忘进程的探讨等成果获得教育部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学科带头人莫雷教授致力于阅读心理与学习心理研究,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等共5项,研究提出了学习双机制理论并运用于实际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研究》获得了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在基础心理学研究方面,学术带头人刘鸣教授主要从事汉字认知与心理表象研究,目前承担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对汉字认知的信息编码方式和心理表象的机能特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成果获得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学术带头人郑雪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个性心理研究,现主持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等4项,其成果中国多民族认知活动方式的跨文化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3、在应用心理学研究方面,学术带头人申荷永教授主要从事团体动力学和荣格分析心理学研究,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是获得国际心理分析治疗资格的第一个大陆学者。学术带头人张敏强教授致力于心理统计与测量理论的研究,现承担教育部考试中心重点项目和广东省社科九五重点项目3项,在心理测量与人才测评、项目反应理论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关于心理测量的研究99年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此外,有关学科成员在心理治疗、人员测评、市场营销以及戒毒心理等方面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三教学与人才培养
  
  本学科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师资队伍整齐,课程门类齐全,具有比较丰富的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的经验。导师组成员严谨治学,严格要求学生,注重培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效果。仅以近三年培养的博士为例,98届毕业的佐斌博士现已被华中师大破格提升为正教授,成为该校心理学学科的学术骨干;99届毕业的张卫博士在学期间主持省级项目1项,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生称号。本学科点98、99、2000三届毕业的7位博士,在学期间就出版学术著作5部,发表论文68篇,其中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两个学术刊物发表12篇,获得省厅级优秀研究生奖9人次。
  
  四工作条件
  
  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近三年来就对本学科点投资将近1000万元。目前,本学科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1000多平方米,购置了d-master系统、sgi工作站、多媒体行为观测系统、三视野速视器、眼动仪和多道神经生理功能测试仪等一批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并拥有较齐全的心理学资料光盘和网络联结系统。最近,又投资一百多万元建成了学习与认知多功能实验室
  
  本学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建立了比较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对学科点的日常运作尤其是对学科成员工作的评价、经费使用、资源分配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形成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管理机制。
  
  体育人文社会学
  
  本专业点属于体育学下的二级学科,是1985年批准的硕士授予点,已培养出15届50余名毕业生。导师组实力雄厚,有杨文轩、卢元镇、胡小明、谭华、陈琦、周爱光、李薇等知名教授、副教授,依托综合性大学,注重人文环境,体育原理、体育社会学、体育史、体育哲学、体育人类学、体育美学等多门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水平在国内领先。现有体育原理与哲学、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休闲的经营管理、体育文化与传播、体育社会学等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方向。
  
  1999年以来出版专著10余部、教材7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4项、国家科委课题1项、国家教育部课题3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8项。在211工程建设中,已投入近100万元使科研、办公条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网络化多媒体的研究设备等条件与国际接轨,可接受高级访问学者和外国留学生,正在建设成国内外有影响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基地。
  
  运动人体科学
  
  本专业于1993年获批准设立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方向是:(1)运动与心血管功能;(2)运动负荷的生物学适应;(3)运动营养生化;(4)运动与免疫。本学科带头人邓树勋教授在全国运动生理学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学科组组长。导师组由6名正、副教授组成,目前正主持19项国家重点及省、部级课题。该硕士点是接受高级访问学者的学科,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本专业设有多个研究实验室及一批先进所精密仪器,并拥有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和学术刊物,为硕士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体育教育训练学
  
  本专业于1996年获批设立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5个研究方向:(1)现代教育技术在术科教学中的应用;(2)广场体育艺术;(3)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4)篮球、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5)学校体育教材教法研究。现有正、副教授19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7人,国家级裁判员6人,由黄宽柔教授等人组成的导师队伍在本学科领域卓有建树。该点具有多媒体教学训练馆、ctr全自动电子计时仪等先进的设施和仪器,为科研及培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民族传统体育学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是我校重点建设的体育学二级学科之一,拥有本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多年来,本学科立足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太极拳、南拳、短兵、舞龙舞狮等项目教育与训练方面的优势。该学科在少数民族体育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史、武术思想史,特别在武术源流与发展的研究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目前本学科拥有教授3人,客座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承担着民族体育理论、民族传统体育与养生和武术教学与训练三个方向的硕士及本科生的教学任务。教师结构合理、教学层次齐全,在国内同一学科中学术队伍整体实力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
  
  作为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体育学二级学科,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和武术教学与训练相互支持,且具有鲜明三办学特色的学科优势。目前承担着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新建立的硕士学位点,现已开始招生。该学科点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4人,硕士2人。该学科点目前设有3个方向:(1)语法学;(2)话语语言学;(3)对外汉语教学。在学科特色上,该学科点在语法习得研究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周国光教授研究语法习得的学术专著《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获得北京大学第八届王力语言学奖。该学科点在话语语言学的研究方面也居于国内先进水平,沈开木教授的《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是国内公认的高水平的重要著作。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方小燕博士、练春招博士、黎意博士、张林林副教授、蔡建华副教授等长期从事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并有较丰硕的科研成果。此外,该学科点的方言语法研究在国内也处于先进水平,方小燕、张林林的研究成果在国内都有比较广泛的影响。
  
  汉语言文字学
  
  本专业硕士点(原名汉语史)创立于1981年,是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导师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具有硕士学位的2人,开设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音韵学、现代汉语方言学五个方向。利用出土文献进行语言文字研究,是本专业的一大特色。张桂光的古文字考释、张玉金的出土文献语法研究、吴辛丑的简帛籍异文研究、魏达纯的词汇研究、钟明立的训诂和音韵研究、邵慧君的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等等,都在学术界有较好的影响。
  
  中国古典文献学
  
  本专业点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现开设3个研究方向:(1)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2)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3)中国历史文献学。现有导师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博士4人,硕士1人。本专业点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成果丰硕。张桂光教授的古文字研究,傅剑平、左鹏军教授及闵定庆副教授的古典文学文献学研究,白于蓝副教授的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均特点突出,有的研究成果已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并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有多项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奖项。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校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课程,1986年硕士点,2000年博士点。专业教师中,教授8人(其中1人为校外特聘教授),副教授13人,讲师2人。其中9人有博士学位,6人有硕士学位。硕士点设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近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艺学五个研究方向,已培养和授予硕士学位的研究生77人(其中在职人员12人)。五年来本学科获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研究课题15项;发表论文448篇,出版专著31部,译注3部,教材3部;获国家奖1项,省部级奖6项,高教人文社科奖2项。长期以来形成了厚实与开放的学术特色,在海内外均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我院的重点学科,也是我院经长期发展积累而形成的学科优势之一。
  
  老一辈学者多年辛勤耕耘,为学科建设开拓了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以后,又经过长期的积累、继承和更新,本专业不断发展、充实、成熟。近年来,又通过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培养新人,特别是引进一批博士生导师和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使学科建设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学术群体。本学科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博士8人、博士后2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2人,平均年龄44岁。近四年来,本专业共招收硕士研究生49人,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6篇,出版学术著作31部、教材8部,获省级以上科研和教学成果奖12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16项。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本专业点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定,现开设2个研究方向:(1)比较文学与中西文化;(2)欧美文学的文本批评与翻译研究。现有导师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博士4人。本专业点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成果卓著。王宾教授的欧美文学的文本批评与翻译研究,陈少华教授的中西文化及理论研究,杨挺副教授的欧美文学批评研究,史风华副教授的西方文艺理论及批评研究,均有突出特点,有的研究成果已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并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并有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于1984年获准设立,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研究特色鲜明、教学科研成果丰富的专业。现有3个研究方向,即语言学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学。开设理论语言学、语义学、中国翻译学、西方翻译理论、英国文学史论、美国文学史论、文体学等专业课程。本专业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具有如下主要特色:
  
  1.注重将当代语言学理论成果贯穿于具体语言现象的研究之中。这既体现在对语言学的探讨中,也体现在文学和翻译研究中。
  
  2.在文学和翻译研究中强调运用跨学科、跨文化的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探讨,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文学理论、语言学、美学、信息论等等。
  
  3.实行多种办学形式,以满足国家对各类高层次英语人才的需要。本专业不仅招收国家计划内的硕士研究生,还招收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班。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现有3个研究方向,即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开设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大纲设置与教材分析、应用学研究方法等专业课程。本专业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1.突出语料库语言学在英语教育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语料库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已被应用于包括大纲和教材分析、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及学习者中介语研究和话语分析等英语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
  
  2.注重语言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和拓展性,并已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
  
  3.在科研中突出师范性和实用性,注重在承担并完成教育部高教司和师范司的多项课题中开展教学工作。
  
  音乐学
  
  华南师大音乐学硕士点在广东省建立最早,迄今已培养毕业四届硕士研究生。该学科硕士导师中现有正教授五人,副教授二人。研究方向有:民族音乐学、声乐、手风琴、作品分析、阮、视唱练耳等。其中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水平居该学科前沿,论文被引用率在全国艺术学科中名列前茅;音乐创作在省级以上专业比赛中频频获奖;系列阮革新为民族器乐界所瞩目;音乐教育论文获国家教委论文评比一等奖;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创作表演互补并进的体系化学科态势。
  
  该学科建设在方向设置与课程布局上均注重创立自己的研究特色。各研究方向的设置凸现了本学科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优势,并体现了本学科师资力量的优化组合。课程的设置既注重各方向的研究特色,也兼顾各方向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在学科的整体与局部发展构思、运作上均具有自己的独具特色。
  
  美术学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点创立于1998年,并于1999年开始招收三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目标为培养高层次的美术专门人才。经过五年的大力发展,该点已建立起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术梯队健全的导师队伍,现有12名硕士生指导教师,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3名,博士后出站人员1名,获华南师范大学b岗特聘教授殊荣者2名。研究方向覆盖中国美术史与理论研究、西方美术史与理论研究、美术教育学与理论研究、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油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现代艺术与理论研究、工艺美术技法与理论研究等7个领域。自1999年招生以来,已有两届毕业生,均分配至大专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社会反响良好。该点每年招生约20人,现有在校研究生40余人,因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突出,每年都吸引了不少来自中山大学等国内名牌高校的优秀生源报考,发展前景良好,是学校最具活力的硕士点之一。
  
  专门史
  
  本专业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近年成果较多的新兴学科。以中国文化史和西方文化史为研究重点,兼及地方史研究,适应目前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现设有四个研究方向:1、西方文化史,2、中国典籍与文化,3、岭南文化史,4、广东地方史。本专业有导师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还有讲师若干人,形成较为完备的教学科研人才梯队。导师主要有刘圣宜教授、董立章教授、贺璋瑢教授、白于蓝副教授等。主要课程有西方文化史专题、宗教学通论、岭南文化概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广东地方史专题、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先秦两汉文献研究、古文字学等。近5年来,本专业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10部,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获得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教学奖励7项。
  
  中国古代史
  
  本专业师资雄厚,科研成果丰富,有教授2名,副教授7名,讲师4名,梯队完整。该专业指导组长为陈长琦教授。主要成员有颜广文教授、王棣副教授。陈长琦博士在秦汉魏晋南北朝史、政治制度史,颜广文教授在明清史、王棣副教授在宋史方面均有较深造诣。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本点长期承担了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多项。目前在研的有国家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规划、广东省社科九五规划等项目。研究生毕业后,适宜在高校、社科研究机构及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党政机关等单位工作。
  
  中国近代现史
  
  该硕士点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至今共招收硕士研究生21届。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其科研特点一是立于学科发展前沿,研究的内容、理论和方法具有显著的开拓创新性,如谢放教授对中国近代城市史和农村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林济教授对近现代宗族社会变迁史的研究;二是关注学科研究的重大课题,将学术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紧密结合,如刘曼容教授对国民革命史和香港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左双文教授对抗日战争、台湾光复、收回澳门、中国涉外突发性事件之政府对策和社会反应等课题的研究;三是重视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在宏观全面把握的同时力求专项研究的深入,如宋德华教授对维新思潮史的研究和康有为思想的研究,刘圣宜教授对岭南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等。该硕士点现设有政治史、思想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等4个研究方向。
  
  世界史
  
  本专业于200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梯队完整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3名,其中已经获得和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8名。本专业科研成果丰富,并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及其他各级各类课题多项。林中泽教授在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宗教文化史和中外关系史等领域有着精深的研究。陈文海教授在世界中世纪史和地区国别史(法国史)方面成果突出。本专业下设四个研究方向: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宗教文化和中外关系史,同时将与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合作培养宗教文化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数学
  
  数学系有1个基础数学的博士点,有4个硕士点,分别是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已毕业研究生近百人。目前有在校研究生120余人。
  
  基础数学包括下列研究方向:常微分方程、代数、复分析、拓扑与代数拓扑;
  
  应用数学包括下列研究方向:动力系统与分形几何、动力系统与连续统理论、金融数学、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生态数学;计算数学主要研究数值代数与优化;
  
  运筹学与控制论包括下列研究方向:组合数学、规划论、图论。
  
  攻读上述各方向的研究生要求具有教好的大学数学基础,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以及撰写论文的训练,使学生初步具有科学研究的能力,毕业后可进一步攻读国内外的数学或非数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或到大专院校任教。
  
  凝聚态物理
  
  本硕士点于2003年获得授权,导师组现有成员6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5人拥有博士学位,导师组组长为陈浩教授。本硕士点的研究方向为二个,1、纳米材料应用,2低维材料的量子效应和非线性性质,其中第一个方向偏重于实验研究方面,第二个方向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本硕士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级科学基金5项。近十来共在物理学最权威刊物《物理评论快报》(phys.rev.lett.)上发表论文3篇,《物理评论》(phys.rev.)上11篇,其它物理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一批。被sci收录37篇,ei收录5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各一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参编教材4本。本硕士点和香港及内地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有经常的交流。本专业为研究生开设高等量子力学、固体理论、量子多体理论等课程。
  
  光学
  
  光学专业是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一批先进的科学实验仪器和一批不同学科三人才,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高学历的、多元化结合三研究队伍,有近千万元的科研项目经费,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激光生命科学实验室和现代物理技术实验室分别是我校第一个省重点实验室和省教育厅对外开放的重点实验室。设有生物医学光学与光电成像、光电子技术系统、光信息处理、图象处理、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等研究方向。毕业生广泛就业于高校、研究所、高新技术产业等科研和应用开发单位。
  
  本专业是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学科是华南师范大学的重点发展学科之一,有机化学硕士点经过20年发展,目前具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学术队伍。其中,博士学位4人,教授3人,人员组成年富力强,思想活跃,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有机化学学科有具有光电磁特性化合物研究、重要生物活性物质的有机合成研究、有机分析化学等具有国际性前沿领域的研究方向,并且与美国,日本,加拿大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目前,有机化学学科有较宽的学科研究领域和较好的科研基础。
  
  近年来,有机化学学科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广东省重点项目、教育部基金项目等资助,最近5年的科研经费合计达200余万元。有机化学学科具有高水平的学术论文,sci、ei、istp等三大索引收录35余篇,并申报专利多项(部分已授权),多人应邀参加国际会议,访问,讲学,在国际同行中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的工作条件也明显改善,学校投入460万元补充了相关前沿领域研究的仪器设备,使各种硬件、软件的配套更为完善。同时,有机化学学科也具有良好的相关学科条件,有利于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硕士点紧密结合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学科前沿的发展,以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基础及应用研究为主要内容,在电化学、纳米材料物理化学、谱学与结构以及计算机化学等方向培养理工结合的应用理科高级人才。该指导组提倡奉献求实和团结协作精神,经过团队的努力建设,已经形成一个既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又能解决经济建设中重大技术问题的年轻研究指导教师群体。该群体目前有4名教授、7名副教授组成,平均年龄低于40岁,7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曾经在国外做博士后研究,省级和校级广东省千百十工程重点培养教师各1人。
  
  近5年该硕士点完成或正在承担有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广东省重大专项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以及其他科研项目多项,获科研经费300多万元,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的论文近100篇,申请专利10多项,获奖成果多项。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本专业是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功能高分子和天然高分子两个研究方向。有6名导师(其中博士后2名,博士3名,硕士1名)承担多项省科委重点攻关项目、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研究任务,获资助项目经费近100万元。目前研究的国内外热点课题——环保型可降解材料及水性环保室温固化涂料,高分子载药型微胶囊的制备及药物控制释放性能的研究等,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
  
  自然地理学
  
  华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硕士点主要以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的自然地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重视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的理论研究。含环境及其演变、城市生态环境、国土资源与土地开发管理等研究方向。最近10年,本专业人员出版专著及教材数十部;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有多篇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理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杂志上发表,有多篇论文被sci收录;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地方政府等课题等3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二等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以及广东高校科技进步等15奖项。目前,本专业人员还积极为广东省土地资源与规划、环境和生态旅游进行有关研究和设计,也取得可喜的成果。
  
  人文地理学
  
  华南师大人文地理学科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历史,自华南师大前身广东文理学院建立地理学系以来,经历了地理学家吴壮达、经济地理学家(后任广州地理所副所长)钟功甫的第一代,我国经济地理学家吴郁文等的第二代,陈敬堂、梁文宇、林钟达、陈广万的第三代,陈忠暖、肖玲等的第四代。人文地理学专业由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吴郁文开创,198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直接以人文地理学为名获得授权点的早期单位之一。1993年成立了区域与城镇规划研究中心和旅游研究所。本专业以经济地理理论、广东经济地理、城市商业地域结构、珠三角乡镇规划、港澳台研究等方面,在国内学界享有声誉。研究成果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和20多项省部级、地市级科研成果奖。目前本专业有6名硕士生导师,在校研究生40人,设有区域与城市经济、城镇规划与布局、旅游开发与规划、人口研究、国土开发与土地规划等研究方向。
  
  植物学
  
  植物学专业硕士点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1981年开始招生,迄今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名。硕士点以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及学校211工程重点学科为支撑,实验室面积1500 m2,仪器设备价值1000多万元,教学科研环境优良,实验条件先进。近3年来,承担国家、省市各级科研课题30余项,经费达600余万元;出版专著10本,发表论文189篇,其中有17篇被sci收录;研究成果曾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
  
  本硕士点有植物学博士点的支持,科研实力雄厚。硕士生导师19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8名,大都具有博士学位,年富力强。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发育生物学及其调控;植物细胞工程及其应用;生物活性物质;植物资源与环境保护。
  
  动物学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硕士点是我国第一批获准建立的该专业硕士点,本研究方向是我院鱼类研究室在近30年的科学研究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水生动物养殖生态、水生动物发育与繁殖生物学、水生动物营养学和水生动物疾病学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水生动物发育与繁殖生物学和水生动物养殖生态方向的主要目标是从我国丰富鱼类种质资源中开发出适合在华南水域养殖具有前景的品种,并结合基因工程和雌核发育等生物新技术,培育新的养殖品种。水生动物营养学方向在水生经济动物开口饵料方面研制出了系列产品——各种微胶囊饲料,并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水生动物疾病学方向重点瞄准鱼类寄生虫特别是华南地区鱼类单殖吸虫区系与系统的研究及疾病防治。这些研究方向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科学进步的需要与学科队伍人员学术专长而制定的,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理学
  
  生理学是我校较早建立的硕士学位点之一。20多年来,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6人,为我国动物生理学的研究与教学输送了大量人才。现该方向具有中高职称的人员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两人现为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会的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生理学。李东风教授从事的动物语言机理研究已经在国内形成了具有特色和独创性的比较动物生理学研究方向,并居领先水平。肖鹏教授的动物习得行为与神经传递效能的研究,尤其是海马突触传递的长时间增强研究具有特色。刘承宜教授在细胞生理学研究中运用激光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本研究方向理论研究方面处于国际前沿,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细胞生物学
  
  本硕士点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指导教师年富力强、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主持和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获得经费250万元。研究环境优良,实验条件先进,实验室面积达1000 m2,仪器设备价值1000多万元。
  
  本学科跟踪国际科学前沿,研究方向为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工程和细胞生理生化。其中,细胞信号转导方向在全国较早开始光和植物激素的信号转导研究,在利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光物理信号和中药等化学信号对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细胞工程和生理生化研究方向开展植物细胞工程研究,通过毛状根和植物细胞培养建立获取有效药用成分;研究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中的核质相互作用、基因表达差异、种间克隆动物中线粒体的遗传、以及提高动物克隆效率的技术方法。
  
  生态学
  
  生态学现有动物生态、植物生态、水域生态与污水处理三个方向。现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
  
  动物生态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鱼类生态学、田鼠生态学等方面,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已获得国家级奖励7项,省部级奖励11项。1997年以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1篇,出版学术专译著2部。
  
  植物生态方向主要开展南亚热带森林生产力和种子与幼苗生态学研究,水土流失治理研究和果树生理生态研究。主持完成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资助课题分课题、德国友好人士赞助的专项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等30多项。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励。
  
  水域生态与污水处理方向主要研究水环境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环境污染对水生动物影响和毒害机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等。
  
  研究工作密切结合生产实际是本专业的特色,鱼类生态、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果树生理生态、污水处理等主要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广东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科学技术史
  
  本专业的研究在华师建校之初即已开始。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个:中国科技史;中西科技思想比较;科技与社会发展。
  
  主要特色有:
  
  1、本学科学术队伍有很强的协作精神。队伍成员都是出身于数、理、化、生物、农学、工学等,又受过人文社会科学的严格训练,具有两种文化知识的背景。不但重视内史的研究,而且重视外史的研究。
  
  2、运用现代方法,检验科技文献记载的可靠性,发扬其现代现代价值(思想方法及具体技术),古为今用,探求当今和未来中国科技快速发展之路。
  
  3、系统研究中外科技交流史,特别是利用广东地处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前沿的地理优势(目前本学科对地区科技史的研究走在全国前列),总结科技引进的经验教训。
  
  4、将系统科学作为中西文化与科学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切入口,发扬中国文化与古代科学对当今未来科学发展的启迪。
  
  5、突破西方中心主义,为中国科学精神与科学原创力的重建而努力。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专业是2003年获批准的新增硕士点。设有微电子集成与光学微加工、生物医学光子学技术与仪器和强场与共振条件下的光学工程与技术三个招生方向。本专业研究生培养任务是由本校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承担,其涉及的领域和内容很广。光子学技术走向实用化的关键是集成化、小型化和各种微结构,属于一个很广阔的应用科学领域;生物医学光子学技术与仪器是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在短期内有望取得重大突破,并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强场与共振条件下的光学工程与技术涉及强激光传输和光学诊断技术及应用、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的工程设计和应用及激光传输的模拟仿真等研究。本专业着重为国家培养这些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材,它关系到国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电路与系统
  
  电路与系统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学科。本专业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智能仪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光电检测技术、pld及eda设计技术等。该专业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的导师队伍和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研究经费充足,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主要培养从事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才。毕业生可在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应用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就业。
  
  1.学科获得授权时间: 2000年。
  
  2.学科带头人及队伍情况:本学科指导教师中现有教授三人,副教授三人。
  
  3.学科方向及特色:本学科现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1)。医学电子仪器及智能仪器。
  
  (2)。dsp技术及应用。
  
  (3)。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及测试。
  
  4.研究情况及成果:本学科近年来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5.学术交流情况:本学科指导组教师曾多次出国(到德国、英国等)访问考察、参加国际会议。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的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是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博士生导师1人。发表论文20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的有60多篇。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多项。现有研究方向和特色:
  
  1.超晶格、量子阱器件和应用
  
  利用世界先进水平的mocvd技术外延生长制备半导体gaalinp/gainp、gan/gainn和zno等材料,并对这些高难度宽带超晶格、量子阱及zno量子的结构、特性和光发射性能进行研究。并且进行超高亮度红光、绿光、蓝发光二极管和大功率白光器件及面发光半导体激光器的基础理论、制备及应用的研究。承担了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uhb——led)半工业化试验重大攻关项目(1634万),做出了红色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达250cmcd),还试制出橙色和黄色的uhb-led,取得了uhb-led的系列产品。该项目通过了有两名院士参加的鉴定,获得专家们很高评价。鉴定结论认为:超标准完成了攻关任务;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产品质量达国内先进水平和国际较好水平。
  
  2.低维结构材料与纳米电子器件
  
  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低沉积温度合成纳米薄膜和纳米粉体材料以及对半导体薄膜进行等离子体干法刻蚀和低温等离子表面改性的研究。进行了纳电子器件及量子信息理论研究,在量子信息、量子计算机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成果,曾成功地从理论上解释了通过量子环的电导傅利叶谱的分裂结构。并量子点、纳米低电容josenphson结等的理论计算和实验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已在phys. rev. lett.,phys.rev.b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3.量子信息处理器件与技术
  
  开展了超短光脉冲产生、传输及其在高码率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等研究工作,参与研制cpm对撞锁模染料激光器,输出33fs的超短光脉冲(当时国内最短光脉冲)。设计与研制了一台转镜式快速扫描自相关器,并用飞秒脉冲对半导体gaas/algaas量子阱载流子的驰豫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广东省高教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非线性导波光学研究方面,提出了飞秒基孤子的压缩和raman自频移抑制的新方法,研制了新型分布反馈dfb激光器,获得了高码率通信波段800fs的超短光脉冲。进行了低维电子系统(分子系统、铁磁系统)中的孤子激发和aharonov-bohn磁通对它们的影响的研究,并提出的非线性分布耦合理论与实验证明,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设置于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硕士点,于1985年开始招生。当时以应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为主要研究方向。在知识工程、计算机教育系统应用、模式识别、图形学等方向,培养了40多位硕士研究生;他们当中有的出国深造、有的或为博士研究生,大多数已成为所在部门的骨干。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正式展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学位点建设。主要研究方向有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理论与应用、图形图像、算法分析、远程教学系统等;现有全日制研究生60多人,同等学历和研究生课程班100多人。导师队伍已实现了新老更替,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导师占绝大多数。当前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硕士点正朝着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三大创新的新目标前进。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针对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热点问题,设立了空间信息理论与技术、数字图像处理与图形学和教育信息化技术三个研究方向。其特色在于强化空间和多媒体信息的基础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面向解决区域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关键问题,培养新世纪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空间信息理论与技术研究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时空数据库管理、空间信息分析与摸拟、空间数据融合与挖掘、3d、4d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以及空间信息网上发布等,它已成为计算机应用领域最活跃的分支之一;数字图像处理与图形学围绕着图像图形的表示、存储、分析、处理和传输等内容进行图像预处理、图像目标分析、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科学计算可视化、计算机艺术、图像图形并行处理等的结合应用,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教育信息化技术研究校园网、远距离教学、网上学校、多媒体教育技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信息化表达和网络教育等,它将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拓宽教育社会化、提高国民素质,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应用化学
  
  应用化学是2003年新增工学硕士点,目前,有四个研究方向:固体材料化学及应用、化学电源、精细化工、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是化学基础理论与生产应用相结合的新型的、充满活力的专业。
  
  指导教师均为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7人。近年来本专业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市科研项目10项,企业委托项目7项,其它2项,研究经费达250余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其中有50余篇被sci、ei收录。出版专著3部,教材3部。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应用研究成果在企业产生的年经济效益达2000余万元以上。在纳米与功能配合物、新型化学电源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教育经济与管理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于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可授予管理学或教育学硕士学位。现设教育管理与经营、教育法规与政策、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经济学等四个方向。本专业师资力量强,学历层次高,以中青年学者为主,研究成果丰富,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向国内和港澳地区招生,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及其他管理机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管理研究人才。
  
  一、专业团队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其中8人具有博士学位。本专业硕士点第一任导师指导组组长为江月孙教授,是本专业的创始人。1998年后,黄崴教授(博士)担任本专业指导组组长,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的研究,是教育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学位委员会经济学与管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领域有较大的影响,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知名学者;何艳茹教授是国务员学位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中锋教授、博士,长期从事教育评价、教育人力资源研究,是本专业的学术骨干,担任全国教育评价专业委员理事。
  
  二、研究方向
  
  教育管理学方向主要研究教育管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教育管理基本理论、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法律、教育督导、学校管理、教育行政等问题;教育法规与与政策方向主要研究教育法规的创制、完善和发展问题,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教育政策分析、教育行政等问题;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主要研究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教育评价、教育测量、教育管理心理问题;教育经济学方向主要研究教育经济的宏观与微观问题。
  
  三、课程设置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研究、教育管理研究方法、教育组织行为学、教育政策、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教育财政研究、专业英语、教育督导研究、教育行政研究、教育领导研究、教育组织研究、教育发展研究。
  
  四、学生情况
  
  现在读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含澳门地区研究生)80人。本专业设有教育硕士专业教育管理方向,在读学员270多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有25人,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方向毕业生80人,这些毕业生大部分都已经成为所在工作单位的骨干或负责人。
  
  四、科学研究
  
  承担国家九五、十五以来,承担国家、省部、教育厅研究课题20多项,重大横向课题10多项。在国内权威刊物《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上发表论文250多篇,发表学术著作和教材15部,其中主要的学术专著有《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黄崴著)、《教师教育体制—国际比较研究》(黄崴著)、《主体性教育论》;主要教材有《教育测量率评价》(胡中锋等主编)、《教育法学》(黄崴主编)、《学校管理学》(江月孙、赵敏主编)、《现代教育督导引论》(黄崴著)。
  
  五、国际交流
  
  本专业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不少教师同国际同行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学术联系。黄崴教授1998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现在是亚太地区教育合作研究会理事,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minnesota大学、日本广岛大学、韩国教育研究院、韩国汉城大学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有稳定的学术联系;胡中锋教授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2003年度资助到澳大利亚做一年的访问学者;谢少华博士留学澳大利亚博士;王红博士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2003年度资助,到美国做一年半的访问学者。
  
  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点开设的研究方向有:电子政务、信息组织与检索、数字图书馆技术、信息资源管理。本专业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人。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研究生教学培养能力和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的能力,有现代化的网络实验室和丰富的图书资料。近年来,承担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的专著论文有较好的社会反响。各硕士导师在开设的研究方向均有较深造诣,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本专业以国家专业目录为基础,突出岭南特色,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培养高层次理论和管理人才。本专业口径较宽,毕业生适应面与就业门路较广,既能从事信息服务业理论研究,也能胜任信息服务业的管理工作。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