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中国人民大学 > 招生信息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专业(1301L1)硕士招生介绍

  艺术学专业(1301L1)

  本专业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创作与理论兼能的中西艺术研究人才。本专业包含的研究方向有:

  1、外国美术史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从史前到21世纪外国美术的发展、流变,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画家、艺术流派及创作理论、创作方法。

  王文娟教授,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中外美术比较研究方向),2006年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学术部主任。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3年—2014年)。荣获2013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称号。

  主要研究领域:1、中外美术比较研究2、外国美术史3、艺术哲学

  主要教授课程:艺术哲学、艺术概论、西方美术史、中国书画理论、中外美术比较研究、美术理论与批评等。

  主要研究成果:《墨韵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2009年荣获“教育部第五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东方美术史》(副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人性与神性——西方美术历程》(副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全球化与民族化:21世纪的徐悲鸿研究及中国美术发展》(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中国美术·世界语境:21世纪的徐悲鸿研究及中国美术的发展(二)》(主编,现代出版社,2017年版)、《吾负藤花——徐悲鸿精神的现代性阐释》(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等。在《美术》、《美术研究》、《美术观察》、《中国书法》、《雕塑》、《舞蹈》、《艺术百家》等海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的《中国哲学》、《美学》、《文艺理论》、《造型艺术》、《舞台艺术》等刊全文转载,也有篇章被《新华文摘》和《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

  导师马躏非副教授,198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2001年于天津美术学院获得艺术理论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于南开大学文学院获得艺术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任教至今。2012年~2013年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访问学者一年。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美术史、中西美术比较

  主要教授课程:外国美术史、外国美术专题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在《美苑》、《中国书画》、《台湾辅仁大学学报》等海内外期刊先后发表《禅宗思想对董其昌艺术理论的影响》、《明中叶文学思潮在董其昌艺术中的体现》等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董其昌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参与撰写《人性与神性——西方美术历程》(主要作者之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在台湾辅仁大学举办的“纪念包豪斯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以论文《材料研究在包豪斯基础教学中的发展和作用》做重点发言。

  导师李笑男副教授,1998-2005年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传播学方向),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美术学方向),2010年-2013年,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影像艺术研究。2013年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主要研究领域:1、西方美术史方法论2、西方现当代艺术3、影像艺术理论与批评

  主要教授课程:西方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现代艺术思潮、西方现当代艺术、西方美术史方法论、摄影史、影像艺术史等。

  主要研究成果:

  专著《作为观念的影像——西方当代影像艺术探源》,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消费主义时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寓言——中国当代艺术考察报告》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译著《艺术史的语言》(THELANGUAGEOFARTHISTORY),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莫兰迪的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等。并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世界美术》、《艺术评论》、《画刊》、《艺术与设计》、《中国国家美术》、《艺术时代》、《艺术当代》、《艺术界》、《荣宝斋》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2、中国美术史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自魏晋至现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流变,各个时代有代表性的画家、艺术流派及创作理论、创作方法。

  导师付阳华副教授,200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起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2010-201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最佳演示奖获得者,2015年北京高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论文一等奖获得者。合著《北京美术史》(主要撰稿人之一、明清两编主编)获得北京市第11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艺术类一等奖,教育部第6届高等院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主要研究领域:1、明清绘画史;2、地域美术研究;

  主要教授课程:中国美术史、中国书画鉴藏

  主要研究成果:著作《赵孟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明遗民画家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元四家》(合著,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编著有《中国绘画经典(明清部分)》(副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在《文艺研究》、《美术》、《美术观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集刊、《中国大学教学》、《中国书画》、《中国美术馆》、《艺术探索》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导师张建宇副教授,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方向:中国艺术史)。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史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教授课程:中国美术史、艺术鉴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研究领域:中国艺术史、佛教艺术、丝绸之路中外艺术交流。

  学术成果:1.出版著作《枕带林泉——苏州园林之宅园关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5年)、《汉唐美术空间表现研究——以敦煌壁画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中国佛教美术全集:响堂山石窟》(合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等;2.发表论文《敦煌净土变与汉画传统》、《江阴出土北宋端拱元年〈金光明经〉变相研究》、《敦煌西魏画风新诠——以莫高窟第285窟工匠及粉本问题为核心》、《海外藏河北金铜佛像举要》、《从祖师道场到明藩佛堂:水陆庵的历史与寺院美术》、《从敦煌遗珍到〈秘殿珠林〉:塔形写经的产生与传播》、《克利夫兰藏金书〈法华经〉扉画研究》、《样式背后:省思北朝晚期风格之变》、《中唐至北宋〈金刚经〉扉画说法图考察》、《艺术风格学与历史时段论》等;3.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传佛教雕塑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11AZD118)、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唐宋时期佛教经藏插图研究”(12YJC760109)、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陕西寺观建筑艺术调查与研究”(12XNF045)、“五代两宋法华美术研究”(18XNA013)等;4.2012年,论文《苏州早期宅第园林之宅园关系考》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3、中国书法理论与实践

  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流变,书法史上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书家及其艺术创作、艺术理论,书法艺术创作的理论、方法等。

  导师郑晓华教授,1963年出生于浙江缙云。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美术学博士。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艺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入选“全国第二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主要研究领域:艺术史论、书法理论、书法创作。

  主要教授课程:原著选读、经典碑帖研究、创作研究、书法与篆刻。

  主要研究成果:《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书谱》(中华书局,2012年版),《艺路鸿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艺术概论》(台湾五南图书公司,2010年版),《颜筋柳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书法史话》(合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书法艺术欣赏》(台湾五南图书公司,2001年版),《翰逸神飞--书法艺术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等。

  4、中外美术比较研究

  本方向主要关注“在全球化”语境中,破除“西方中心论”,进行中国美术同外国美术(包括东西方)的比较研究。包括中外美术的发展、交流研究,方法论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画家、艺术流派及创作方法、艺术思潮等的研究。

  王文娟教授,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中外美术比较研究方向),2006年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学术部主任。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3年—2014年)。荣获2013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称号。

  主要研究领域:1、中外美术比较研究2、外国美术史3、艺术哲学

  主要教授课程:艺术哲学、艺术概论、西方美术史、中国书画理论、中外美术比较研究、美术理论与批评等。

  主要研究成果:《墨韵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2009年荣获“教育部第五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东方美术史》(副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人性与神性——西方美术历程》(副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全球化与民族化:21世纪的徐悲鸿研究及中国美术发展》(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中国美术·世界语境:21世纪的徐悲鸿研究及中国美术的发展(二)》(主编,现代出版社,2017年版)、《吾负藤花——徐悲鸿精神的现代性阐释》(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等。在《美术》、《美术研究》、《美术观察》、《中国书法》、《雕塑》、《舞蹈》、《艺术百家》等海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的《中国哲学》、《美学》、《文艺理论》、《造型艺术》、《舞台艺术》等刊全文转载,也有篇章被《新华文摘》和《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

  导师马躏非副教授,198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2001年于天津美术学院获得艺术理论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于南开大学文学院获得艺术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任教至今。2012年~2013年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访问学者一年。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美术史、中西美术比较

  主要教授课程:外国美术史、外国美术专题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在《美苑》、《中国书画》、《台湾辅仁大学学报》等海内外期刊先后发表《禅宗思想对董其昌艺术理论的影响》、《明中叶文学思潮在董其昌艺术中的体现》等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董其昌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参与撰写《人性与神性——西方美术历程》(主要作者之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在台湾辅仁大学举办的“纪念包豪斯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以论文《材料研究在包豪斯基础教学中的发展和作用》做重点发言。

  导师张建宇副教授,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方向:中国艺术史)。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史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教授课程:中国美术史、艺术鉴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研究领域:中国艺术史、佛教艺术、丝绸之路中外艺术交流。

  学术成果:1.出版著作《枕带林泉——苏州园林之宅园关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5年)、《汉唐美术空间表现研究——以敦煌壁画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中国佛教美术全集:响堂山石窟》(合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等;2.发表论文《敦煌净土变与汉画传统》、《江阴出土北宋端拱元年〈金光明经〉变相研究》、《敦煌西魏画风新诠——以莫高窟第285窟工匠及粉本问题为核心》、《海外藏河北金铜佛像举要》、《从祖师道场到明藩佛堂:水陆庵的历史与寺院美术》、《从敦煌遗珍到〈秘殿珠林〉:塔形写经的产生与传播》、《克利夫兰藏金书〈法华经〉扉画研究》、《样式背后:省思北朝晚期风格之变》、《中唐至北宋〈金刚经〉扉画说法图考察》、《艺术风格学与历史时段论》等;3.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传佛教雕塑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11AZD118)、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唐宋时期佛教经藏插图研究”(12YJC760109)、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陕西寺观建筑艺术调查与研究”(12XNF045)、“五代两宋法华美术研究”(18XNA013)等;4.2012年,论文《苏州早期宅第园林之宅园关系考》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5、美术理论与批评

  本方向旨在研究美术理论的本体论问题及方法论探寻,研究美术批评史的流变和美术批评大家的文献,并关注当代美术的批评发展。

  武洪滨,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员,第九届佛罗伦萨双年展国际遴选委员会委员与中国策展人,“写意精神”中国油画写生与创作课题组学术主持。研究领域:美术历史与批评、现当代艺术理论、绘画理论与批评、艺术管理与策划。主要学术成果:主持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艺术学重点项目(子栏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金项目等;出版《当代中国艺术博览会研究》(专著)、《中国艺术博览会二十年(1993-2013)》(专著)、《在布拉格成为艺术家》(专著)《对话写意:中国当代油画家对话集》(编著)、《印象派风景画大师》(主编)、《法国乡村风景画大师》(主编)、《英国风景画大师》(主编)、《美国风景画大师》(主编)、《俄罗斯风景画大师》(主编)等十部;于《美术研究》、《美术观察》、《美术》、《民族艺术》、《中国国家美术》、《文艺争鸣》、《文艺理论与批评》、《艺术评论》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策划的主要展览:第九届佛罗伦萨双年展中国艺术展(佛罗伦萨)、“BetweenWorlds”——当代国际艺术研究展(北京)、“文艺复兴在东方”主题艺术展(意大利美第奇宫)、“后东方学”——法国大皇宫艺术沙龙“ArtCapital”(巴黎)“Emergence”—中国当代艺术展(多伦多)等。

  导师李笑男副教授,1998-2005年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传播学方向),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美术学方向),2010年-2013年,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影像艺术研究。2013年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主要研究领域:1、西方美术史方法论2、西方现当代艺术3、影像艺术理论与批评

  主要教授课程:西方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现代艺术思潮、西方现当代艺术、西方美术史方法论、摄影史、影像艺术史等。

  主要研究成果:

  专著《作为观念的影像——西方当代影像艺术探源》,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消费主义时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寓言——中国当代艺术考察报告》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译著《艺术史的语言》(THELANGUAGEOFARTHISTORY),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莫兰迪的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等。并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世界美术》、《艺术评论》、《画刊》、《艺术与设计》、《中国国家美术》、《艺术时代》、《艺术当代》、《艺术界》、《荣宝斋》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6、艺术管理与策划

  本方向依托中国人民大学深厚的人文社科底蕴,以文化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与市场、现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为研究视域,培养专业的艺术机构管理者、艺术经纪人、艺术策划人以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

  武洪滨,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员,第九届佛罗伦萨双年展国际遴选委员会委员与中国策展人,“写意精神”中国油画写生与创作课题组学术主持。研究领域:美术历史与批评、现当代艺术理论、绘画理论与批评、艺术管理与策划。主要学术成果:主持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艺术学重点项目(子栏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金项目等;出版《当代中国艺术博览会研究》(专著)、《中国艺术博览会二十年(1993-2013)》(专著)、《在布拉格成为艺术家》(专著)《对话写意:中国当代油画家对话集》(编著)、《印象派风景画大师》(主编)、《法国乡村风景画大师》(主编)、《英国风景画大师》(主编)、《美国风景画大师》(主编)、《俄罗斯风景画大师》(主编)等十部;于《美术研究》、《美术观察》、《美术》、《民族艺术》、《中国国家美术》、《文艺争鸣》、《文艺理论与批评》、《艺术评论》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策划的主要展览:第九届佛罗伦萨双年展中国艺术展(佛罗伦萨)、“BetweenWorlds”——当代国际艺术研究展(北京)、“文艺复兴在东方”主题艺术展(意大利美第奇宫)、“后东方学”——法国大皇宫艺术沙龙“ArtCapital”(巴黎)“Emergence”—中国当代艺术展(多伦多)等。

  顾亚奇,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担任中央电视台、多家影视传媒机构的艺术指导与特约策划,兼任北京大学艺术硕士(MFA)毕业作品指导教师。

  主要研究领域:艺术策划、影视文化和媒介批评。

  主要讲授课程:艺术概论、传播学、专业写作、视听节目创意与策划、纪录片研究等

  主要成果;发表学术文章6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30余篇,发表于《现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电视》及《人民日报》、《文艺报》等,论文曾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出版著作8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是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和特别资助获得者,曾获2014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称号。参与中宣部牵头的多部重大题材作品创作,系中央电视台《复兴之路》、《伟大的历程》、《鉴史问廉》等多部大型电视纪录片的撰稿、策划,参与主创的多部作品曾获“五个一”工程奖、“星光奖”、“金鹰奖”、“华表奖”等,迄今担任策划/(总)撰稿在央视播出的电视作品逾12部、80余集。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