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中国人民大学 > 导师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导师介绍

1[/!--empirenews.page--]


中共党史专业 张启华教授 博士生导师(兼职)

张启华,女,汉族, 1946 年 3 月生于上海,祖籍四川绵竹。现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兼任机关党委书记。

社会兼职: 中国 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副会长、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1963 年 9 月至 1968 年 7 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学习,学历本科。 1979 年 3 月至 1980 年 9 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哲学专业学习。

工作经历: 1968.12 — 1970.10 在山西省岢岚县林场劳动锻炼, 1970.10 — 1973.5 在该县文化馆工作。 1973.5 — 1978.11 在山西省妇联工作。 1978.11 — 1992.11 在红旗杂志社( 1988 年改为《求是》)工作, 1985.4 任哲史部副主任, 1989.6 任该部主任, 1992.5 评为编审。 1992.11 — 2003.1 在当代中国研究所工作,历任五室主任、科研部主任兼副秘书长, 1996.3 任副所长。 2003.1 —今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任副主任。

教授课程和主要研究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49 — 1978 年部分,毛泽东研究。

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1.我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历史考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即将完成);2.中共党史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课题,正在进行);3.中共党史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课题,正在进行)。4。 现主持中共党史第二卷修改工作。

主要研究成果: 近期论文: 《对建国后党史主线的一点认识》 ( 《中共党史研究》,《新华文摘》转载 ) 、《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犯的错误》 ( 《中共党史研究》,《新华文摘》转载 ) 、《历史的失误与历史的前进》 (《百年潮》) 、《论对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光明日报》)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求是》)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伟大开创者》 (《求是》) 、《总结历史,开辟未来》 (《人民日报》) 等。主要专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毛泽东的创举——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编》 (合著,任主编) 、《新中国国史读本》 (合著,任主编) 、《读懂毛泽东》 (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 、《论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合著) 。主编:《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文集》、《光辉的四十五年》、《纪念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论十大关系>发表、中共八大召开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建设》等书。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业 沈云锁教授 博士生导师

沈云锁,男,祖籍浙江省慈溪县, 1941 年 2 月 8 日生于上海市。 1960 年 ——1965 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基础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学习。 1965 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 1965 年 ——1970 年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教师。 1971 年 1 月 ——1978 年 7 月任清华大学政治课教师。 1978 年 7 月 ——2006 年 2 月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后改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曾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书记、所长、学院院长、校组织部长、校党委副书记、校纪委书记等职。在担任校党委副书记期间,曾经主管过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和纪委等部门的工作。讲过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史等课程。研究方向: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研究。科研成果:主编和参加撰写的主要著作有:《科学社会主义史纲》、《科学社会主义简史》、《列宁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原理》、《政治学概论》、《毛泽东思想史》、《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领导干部讲学习、讲政治全书》、《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主义简史》、《高校党建若干问题研究》、《 21 世纪初高校党建研究》等等。其中,《列宁思想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史纲》曾分别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奖。《马克思主义史》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 “ 五个一工程 ” 第六届 “ 入选作品奖 ” 和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社会学术兼职:曾任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理事、中央统战部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北京市纪检监察学会常务理事等。


教师 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张雷声教授, 博士生 / 硕士生导师

张雷声,女,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3 年 10 月—— 1976 年 12 月,安徽芜湖县新义公社插队知青。 1976 年 12 月—— 1978 年 2 月,安徽芜湖市微型电机厂工人。 1978 年 2 月—— 1982 年 1 月,安徽大学经济系本科生,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2 年 2 月—— 1984 年 7 月,安徽芜湖市委党校教师。 1984 年 9 月—— 1987 年 6 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7 年 7 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其中, 1988 年—— 2005 年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主任; 1997 年—— 1999 年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 2002 年 3 月—— 4 月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2002 年 4 月至今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其中, 1987 年 7 月—— 1988 年 10 月任助教; 1988 年 11 月—— 1993 年 5 月任讲师; 1993 年 6 月—— 1997 年 5 月任副教授; 1997 年 6 月至今任教授。

目前的社会兼职主要有:全国马列经济学说史学会理事;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刊物的编委;首都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

曾被评为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中国人民大学“嘉诚奖教金”,入选全国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获政府特殊津贴。

开设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专题》、《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等。

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理论。

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课题。在研课题有:《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构与建设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邓小平论社会建设》(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子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教育部研究基地项目的子项目)等。

主要科研成果有: 《寻求独立、平等与发展 ---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及其历史走向》、《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论》、《邓小平的经济思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马克思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讨》等。发表论文近200篇。

获奖的科研成果有:《邓小平的经济思想》获普通高校第二届 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垄断资本概论》获普通高校首 届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画说〈资本论〉》获 1996年度“五个一工程奖”:《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关于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获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度优秀论文奖;《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获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度优秀论文奖;《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获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度优秀论文奖;《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及其历史走向》2003年获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获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主持的《中国人民大学“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调研报告》,获教育部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优秀调研报告;等。


张云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张云飞教授 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张云飞, 1963年8月生,内蒙古丰镇市人。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1—2002学年,为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国际学术交流项目当选学者,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哲学系招聘研究教授(高级访问学者)。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获奖情况: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承担的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专题,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

主要科研项目: 1、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04BZX011),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年度项目。2、绿色东亚的草根(民间)构建:东亚环境运动和环境NGOs研究(亚研字2003006),韩国高等教育财团暨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项目。

主要科研成果 : 《跨越“峡谷”——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专著),《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小康》(专著),《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专著),《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特征》(论文),《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结构向度》(论文),《社会发展生态向度的哲学展示》(论文),《学科建制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 张新教授 博士生 / 硕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

1 、《恩格斯传》

2 、《读懂恩格斯》

3 、《中国名家》

4 、《通向自由王国——毛泽东的实践观》

5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合著)

6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合著)

7 、《再塑人文》 (合著)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合著)

9 、《马克思主义史教程》(合著)

10 、《马克思主义原理新编》(合著)

11 、《毛泽东思想概论》(合著)

12 、《马克思主义史》(合著)

13 、《革命领袖的与时俱进》(合著)

14 、《邓小平哲学思想体系研究》(合著)

15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辅导》(合著)

16 、《与 2049 年的中国对话》丛书主编

17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编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主编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生学习辅导用书》主编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育部统编教材)副主编

21 、《伟人传记》丛书副主编

发表论文

1 、《论恩格斯科学认识论的产生与发展》

2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 、《讲授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4 、《恩格斯论科学认识的经验层次和理论层次》

5 、《如何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八章》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7 、《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再思考》

8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

9 、《科学发展观:“十一五”规划的根本指导思想》

10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重大贡献》

11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内涵与建设》

1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报告》

社会兼职: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

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1954 年 6 月 26 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

1982 年毕业于新疆大学政治系获学士学位

并留校任教。 1990 年在职研究生毕业于新

疆大学政治系获硕士学位。 1994 年毕业于

中国人民大学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

2001 评为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1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 、马克思主义哲学

开设课程

本科生: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硕士生:

1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题研究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

4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博士生:

1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

2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研究

3 、当代世界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

联系方式:

***********

***********


教 师 介 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 王顺生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王顺生;汉族; 1944 年 12 月 29 日出生;上海市上海县人;中共党员。

1963年9月至1968年12月求学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毕业后分配

到内蒙古林业管理局金河林业局工作。

1979年10月至1982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攻读硕士研究生,

获法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1986年6月被评为讲师;1988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1990年12月遴选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992年6月晋升为教授,1994年12月遴选为博士研究生指导导师,1995年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至2007年6月已培养6名硕士研究生(其中1名韩国留学生)、23名博士(其中3名韩国留学生),正在指导的博士研究生8名。

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党史党建”学科评审组副组长,国家教育部全

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兼职教授;

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合作),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合作),国

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合作),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著作奖(个人),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合作),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领衔),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教学优秀奖(个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称号(个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个人),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领衔)。

近几年教授的课程有博士研究生课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合作)、“中共党史学科前沿”(合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前沿”(合作),硕士研究生课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独立)、“中共党史研究”(合作),本科生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独立)等。

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执政党建设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大事件研究,中国共产党政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十六大以来重大理论创新及其成果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及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研究。

目前承担或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规律”(主要成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成员);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主持人之一)等。

近年来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有《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社会成分的历史考察》(执笔),《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独立),《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独立)等几十篇;主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示范教材《毛泽东思想概论》及相关教学参考书等。


黄继锋简介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 博士生 / 硕士生导师

黄继锋,男, 1957 年 12 月生,福建省闽清县人。 1982 年和 1986 年在南京大学分获哲学学士和哲学硕士学位。 2002 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马哲史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先后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西方社会思潮等课程。参与的《“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建设》获 2004 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曾参加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成员。近年来出版的著作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专著)、《阿尔都塞与马克思》(专著)、《斯大林传》(第一作者),并参著《马克思主义史(四卷本)》(该书分获“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译著有《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乔姆斯基》。论文有《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观评说》、《人是历史主体吗》、《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等。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刘建军教授 博士生 / 硕士生导师

教师介绍:

刘建军 (1963 年 10 月— ) ,山东博兴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0 — 1984 年在山东大学哲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4 — 1987 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师从乐燕平教授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哲学硕士学位。 1987 年硕士毕业留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任教。 1992 — 1995 年师从许征帆教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获法学博士学位。 1995 年晋升副教授职称, 2000 年晋升教授职称, 2001 年正式指导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信仰与信仰教育等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前沿专题研究”、“信仰研究”等。发表个人著(译)作 5 部,合(参)著 30 余部,论文 100 多篇。代表性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信仰论》、《追问信仰》、《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爱国主义教程》等。代表性论文有:《信仰的对立:马克思主义与宗教》、《论社会思潮的发生、发展与消退》、《论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道理》、《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新阐释》、《从丁光训神学思想看当代中国人信仰的特点》、《试论思想教育与思想自由的关系》、《集体主义的理论证明》等。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仰问题研究”,参与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科学社会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 1998 年入选北京市委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2005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一文于 1998 年 12 月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马克思主义信仰论》一书于 2000 年 6 月获中国人民大学第七届优秀科学成果奖。参编《新时期的旗帜》 ( 邓小平理论教学片 ) 于 1999 年 12 月获首届“国家音像制品奖”。参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于 2002 年 11 月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参编《邓小平理论青少年读本》于 2001 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齐鹏飞简介

当代中国史专业 博士生 /硕士生导师

南开大学历史学学士(中国史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中共党史专业)、法学博士(政治学理论专业)。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教授、当代中国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理事、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台港澳交流促进会理事。 自 1995 年至今,多次获学校教学和科研奖励, 1995 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1999 年获第七届“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研究类)一等奖, 2002 年 获第二届( 1991 — 2001 )全国中共党史优秀论文奖一等奖,是北京市跨世纪、新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首批培养人选。 1997年、1999年 ,接受邀请担任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 CCTV — 4 )香港“移交大典”、澳门“移交大典”现场直播特别节目的学术顾问和嘉宾主持人, 1998 年、 2000 年、 2002 年、 2004 年,接受邀请担任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 CCTV — 4 ) 香港回归一周年庆典、澳门回归一周年庆典、香港回归五周年庆典、澳门回归五周年庆典“现场直播特别节目”的学术顾问和特邀嘉宾主持人, 2007年 接受邀请担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香港回归十周年庆典“现场直播特别节目”的学术顾问和特邀嘉宾主持人,

近十年来,主要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当代中国统一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近十年来,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当代中国的国家统一问题(重点是港澳台问题)、国土安全问题(重点是陆疆的新疆问题、西藏问题和海疆的钓鱼岛问题、南海群岛问题)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

近十年来, 参加了 国 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祖国统一的历史道路》的研究工作( 1998 年结项),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邓小平关于香港回归的理论与实践之研究》( 2004 年结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共产党关于实现和维护新中国的国家统一和国土安全的理论与实践之研究》 的研究工作,主持中国人民大学 “ 985工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实践与历史经验研究》 的研究工作 。

近十年来,单独出版或合作出版的著作有《日出日落——香港问题 156年(1841—1997)》(新华出版社1997年)、《澳门的失落与回归》(新华出版社1999年)、《月阴月晴观濠镜——澳门沧桑》(人民出版社1999年)、《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澳门》(九州出版社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蒋介石家世》(团结出版社2002年)、《邓小平与香港回归》(华夏出版社2004年)、《当代中国编年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等近十部,在《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教学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有《“长期打算、充分利用”——1949—1978年新中国对于香港之特殊政策》、《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调查研究和“一国两制”新思维的初步形成》、《邓小平与香港“后过渡时期”的中英外交斗争》、《“一国两制”之“澳门模式”、“香港模式”异同刍议》、《“经济香港”、“文化澳门”价值论》、《古代中国国家和民族“大一统”趋势演进刍议》、《古代中国“国家统一”的历史遗产和历史传统》等近百篇。


代中国史专业 张同新教授 博士生导师

张同新,男,汉族, 1937 年 2 月生于秦阜岛市。 1960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留校任教。担任“军事理论课”的研究、教学工作。 1962 年,由学校送往 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进修半年。参加由教育部、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动员部、北京军区组织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教材的编写工作,承担其 中“人民战争”、“人民军队”部分的编写任务。承担学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1969 年 11 月至 1971 年 2 月,在人民大学江西省余江县刘家站垦殖场开办的“五·七学校”劳动锻炼。 1971 年 2 月至 1978 年 8 月,分配在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任教,讲授“中共党史”。 1978 年 8 月,人民大学复校,调回人民大学党史系任教,直到现在。

先后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有,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专题。从事“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史”、“中国国民党历史”、“中华民国史”、“中国统一战线”、“中 国政党”、“中国政治制度”、“‘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问题”等研究。先后在本系本科生、研究生中讲授“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 “海峡两岸关系与国家统一问题”等课程。在研究生中,先后讲授“中国统一战线研究”、“中国政治制度研究”、“中国政党研究”等课程。同时也作为全校研究 生的选修课。在全校本科生中,讲授“中华民国史”,作为全校本科生的选修课。 先后发表专著:《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史略》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蒋汪合作的国民政府》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陪都风雨·重庆时期的国民政府》 ( 黑龙江 人民出版社 ) 。《从南京到台北》 ( 武汉出版社 ) 。《辛亥革命史纲》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一国两制’与海峡两岸关系》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民国史二十讲》,与彭明合著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主编《中国国民党史纲》 ( 与彦奇合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先后在境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如《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战争的历史贡献》、《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思考》、《百年老店——中国国民党的历史转折》、《香港回归与邓小平的伟大历史贡献》、《评李登辉的‘求同化异’说》、《未来四年火烤阿扁》、《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结》、《太空飞起中国龙》等等。 1986 年被评为全校十佳讲课教师。多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有两部专著评为全国学术研讨会一等奖。三篇论文评为北京市一等奖,一篇评为二等奖, 一篇评为密云县文史资料优秀论文奖。 1993 年 10 月 1 日,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先后应邀到全国 17 个省 ( 自治区 ) 、市 20 余所高等院校、党校、解放军院校、 学术团体讲学与学术交流。先后参加境内外国际、全国学术研讨会 40 余次,均提交论文。先后被聘为“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 理事,该会所属“第九课题组”副组长、“全国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会”理事、“北京市统一战线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会”秘书长、副会长、顾问:苏州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兼职教授、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怀化师范学院兼职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台湾研究所顾问、浙江省舟山市港澳台侨研究所、浙江海洋学院港澳台侨研究所特邀学术指导委员。现任社会兼职:北京市涉台教育讲师团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理事、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特邀评论员。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先后辅 导国内外访问学者 20 余名,研究生 10 余名,博士生 20 余名。正在承担“当代中国史”专业的“中国政治制度研究” ( 含‘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问题’ ) 、“当代中国政党与政党制度研究” ( 含台、港、澳地区 ) 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指导工作。 己主持完成国家“九五社科重点研究课题”——“祖国统一的历史道路”。现在从事的科研项目——“当代中国政党与政党制度研究” ( 含台、港、澳地区 ) 、“中国共产党与历史周期律研究”。


当代中国史专业 陈明显教授 博士生导师

陈明显, 1936 年 10 月出生,上海崇明人。 1960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留校任教至今。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共党史、当代中国研究室研究的专家。曾任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会长,曾被评为我校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当代中国史、毛泽东思想、文献史料等研究。除中共党史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外,主要讲授当代中国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现代史料学等研究课程。

在教学核研究中,形成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并有较好的影响。如《新中国四十年研究》、《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现代史料学》等,都被评为优秀教材和优秀著作。

现专门从事研究和培养当代中国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博士研究生,至今已培养硕士生、博士生 30 余人,不少学生已成为本单位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当代中国史专业 博士生导师 朱佳木研究员

一、教师简介:

朱佳木,男,中共党员,研究员,籍贯江苏省南通市。 1946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965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共党史专业,1970年毕业后分配到河北保定农业研究所生产队劳动。同年底参军,先后任师宣传科报道员、军宣传处理论干事。1975年11月调入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理论组工作。1977年8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胡乔木院长秘书。1980年6月到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简报组工作。1981年8月任陈云同志秘书(1982年2月起担任陈云办公室负责人)。1985年7月任天津港务局生产副局长。1987年11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任研究生院临时党委书记,副院长、党委书记。1990年7月调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先后任综合组组长,室务委员兼秘书长,室务委员兼第四编研部主任。1999年7月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兼中共党史出版社社长。2000年12月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党组书记、所长。

目前兼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系列史学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史学理论研究中心理事长,台湾史研究中心理事长;当代中国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所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的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地方志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全国台湾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

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及其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名誉博士,及其东亚和平、安全与发展问题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

《用比较法作决策——学习〈陈云文选〉(一九四九至一九五六年)的体会》一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首届( 1988年)优秀科研成果纪念奖。

《陈云与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确立》一文,在纪念戊戌变法 100周年、五四运动80周年、改革开放20周年、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和第三代领导集体与当代中国等五大系列“卓达杯”全国征文大赛中获优秀(一类)奖。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一文,获首届( 2005年)当代中国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和第六届(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二、教授课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分期、主线和主流问题研究

3、中国工业化问题及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关系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历史地位

5、陈云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贡献

6、陈云的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7、陈云的思想特点与处事风格

三、主要研究方向: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国史的理论与方法,国史中的工业化问题和经济体制问题,新时期的历史问题)

2、陈云生平与思想。(陈云的历史贡献与主要思想,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品德与作风)

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央书记处批准项目,课题主持人。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以年为卷),中央书记处批准项目,编委会主任。

3、《陈云经济思想史》,国家社科基金批准项目,课题第二主持人。(已完成)

4、《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项目,课题第一主持人。

5、《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国家社科基金批准项目,课题主持人。

6、《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重点教材,课题主持人。

7、 《特大城市社会治安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课题第一主持人。

五、主要科研成果:

(一)主要著作:

1、主持编写《中国革命史上的今天》(31万字),知识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

2、主持编辑《老一代革命家论党史与党史研究》(60万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3、主持编辑《陈云和他的事业 — 陈云生平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年4月出版。

4、主持编写《飘扬的党旗 —— 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卷》( 10万字),未来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5、自选论文集《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9万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6、主持编辑《震撼世界的20天 —— 外国记者笔下的周恩来逝世》( 28万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

7、主持撰写中华名人丛书《陈云》(15万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8、主持编写《陈云年谱》(上、中、下,127万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9、合著(副主编)《陈云经济思想发展史》(59万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10、主持编辑《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72万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另外,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陈云论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文献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一国两制文献选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文件选编》等书中,担任主编或主编之一。

(二)主要论文:

1、《用比较法作决策——学习〈陈云文选〉(一九四九至一九五六年)的体会》,载《红旗》1985年第7期。该文获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首届(1988年)优秀科研成果纪念奖。

2、《胡乔木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载《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被《党史博采》1995年第3期、《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转载。

3、《陈云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过程中的重大贡献》,载《人民日报》1995年6月29日第9版,被《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转载。

4、《深入理解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载《人民日报》1998年2月17日第10版,被《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年第1期转载。

5、《陈云与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确立》,载《求是》1998年第23期,被《党建研究》1998年第12期转载。

6、《争取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伟大胜利——为共和国光辉的50年而作》,载《光明日报》1999年9月10日第1版。

7、《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连载于《党的文献》1998年第6期和1999年第1期,以及《纵横》1998年第11和第12期。

8、《谈谈陈云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思考》,载《党的文献》2000年第3期。

9、《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共产党》,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6期,被《当代思潮》2002年第6期转载。

10、《陈云从延安时代开始一直倡导的四个主张——纪念陈云诞辰98周年》,载《党的文献》2003年第3期,被《中华魂》2003年第8期、《党员电化教育》2003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中国现代史》2003年第9期转载。

11、《顾颉刚先生治学生涯启示》,载《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被《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抽印本、《中国史学会通讯》2004年第9期转载,并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

12、《关于中国当代史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6期,被《当代北京史研究》2003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中国现代史》和《历史学》2004年第2期转载。

13、《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的探求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载《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2期,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主办的《社科党建》2003年第12期转载,并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4、《 一篇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史学论文——纪念〈甲申三百年祭〉发表 60周年》,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被《北京党史》2004年第3期、《郭沫若学刊》2004年第2期、《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6月1日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历史学》2004年第7期转载,并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甲申三百年祭——风雨六十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这样告诉我们——<甲申三百年祭>给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昭示》。

15、《研究陈云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载《党的文献》 2005年第3期,被《经济日报》2005年6月10日第14版、《市场报》2005年6月10日第25版、《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5期、当代中国研究所杂志社主办的《国史研究参阅资料》2004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毛泽东思想》2005年第5期转载,入选中央文献研究室2004年举办的陈云研究述评研讨会,并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陈云研究述评》及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编辑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第四卷。

1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5期,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中国现代史》2005年第2期转载,并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卷,获首届(2005年)当代中国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和第六届(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17、 《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口述史学》 , 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被《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2期、《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转载,并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口述历史》第四辑。

18、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一生——我所了解的晚年陈云》,连 载于《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3、4期,入选由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教育部、中国社科院、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召开的“陈云生平与思想研讨会”,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主办的《社科党建》2005年第6期、当代中国研究所杂志社主办的《国史研究参阅资料》2005年第9期全文转载,并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陈云百周年纪念——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19、《史学理论建设三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6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历史学》2006年第3期转载。

20、《 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调节的论述》, 载 《求是》 2006年第19期,并收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1、《关于在国史研究中如何正确评价计划经济的几点思考》, 载 《理论前沿》 2006年第21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经济史》2007年第2期转载,并收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党校进修部学员论文选》(六)。

22、《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载《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历史学》2007年第6期转载。

23 、 《如何看待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探索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意义》, 载《中共党史研究》 2007 年第 2 期 ,被《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2、3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主办的《社科党建》2006年第12期转载。

24、《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当代史与中国现代史三者关系的一点思考》,载《光明日报》2007年3月30日第9版。

25、《 落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用国史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国史研究”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 》,载《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年第2期,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3月15日第3版、《马克思主义文摘》2007年第5期转载。

26、《江泽民宏观调控思想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