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北京大学 > 院校资讯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介绍

一、北大体育简史

1、 京师大学堂时期的体育(1898年——1911年)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创于1998年,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关。根据梁启超起草的京师大学堂章程所设置的课堂中就包括体育教学的内容,属于普通学科。

1905年4月24日,京师大学堂举行了第一届运动会。为第一届运动会发文告说:“盖学堂教育之宗旨,必以造就人才为指归,而造就人才之方,必兼德育、体育而后为完备”,“今日本大学堂开第一次运动会亦不外公表此宗旨,以树中国学界风气而已”。此次运动会开我国高校运动会之先河。

中国高校第一支足球队:京师大学堂足球队

2、民国初期的北大体育(1912年——1921年)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由于戊戌变法失败,京师大学堂虽得以保留,但教学方针和内容却发生了变化,当时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教学机构,仅预科生每周有二小时的体育活动,没有教师,学生自由上课,往往缺席或穿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锻炼。1917年12月成立的“北京大学体育会”和随后成立的“北京大学技击会”。有了体育组织,进行体育活动,开展校内外交流,扩大了体育在学校的影响,体现了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为以后成立体育部和开设体育教学课程打下了基础。

3、五四时期的北大体育

1917年 蔡元培先生主持校务后,大力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很多场合,蔡元培先生把体育排在德育、智育、美育的前面,提倡“完全人格”,在民族危难的时候把体育排在了第一位,体现蔡元培先生很重视体育。1919年秋实行新生入学体验,增加球类、田径、 马术等体育器材、开设游泳池,溜冰场等许多增强学生健康的措施。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北大三百多名学生组成保卫团,由白雄远任总教官,警备本校。战事过后,全体团员虽仅经短期训练却大受益处,经蔡元培倡导逐成为永久性体育组织,改名学生军,以锻练身体、“忍劳耐苦、不畏严寒酷热为本军必备之精神”。为增加军训和体育教学力度,决定组织体育委员会和体育部,由此体育部正式成立并规定:以军事训练、柔软体操和各种球类运动为主要内容,每周三小时,列为学生正式课程,与其它课程并重作为预科学生的必修课。

“九.一八”事变爆发,学生会号召全校同学全部参加学生军,增加训练时间,准备随时投入到民族解放战争中去,为抗战的胜利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1922年春举行了“北京大学”首届运动会,蔡元培任运动会主席,顾孟余、丁燮林、胡适、颜任光、李四光、陈启修分担裁制工作。虽然只有三十四名运动员,但学校很为重视,《北京大学日刊》出了运动会专刊,登了蔡元培《运动会的需要》一文。此后每年春季都举行全校运动会,延至今日。

4、五四运动后期北大体育

五四运动后,高校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繁荣时期,体育也不例外,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参加的“五大学运动会”就有一定的规模,较高运动水平和良好的社会影响。1929年北京大学成立体育促进会。

1936年发起“建设新北大运动”,其纲领第四条启发青年朝气,第七条锻炼健强身体,主张在校内开展文体活动,提出“生活路线”,同学多次开展春游、旅行、露营、组织军事夏令营等活动,寓教育于娱乐与体育锻炼之中,同学们受到集体生活和军事政治的训练,为迎接民族解放战争作体力和军事上的准备。

李仲之先生就任体育部主任期间,主张体育普及化、废除选手制、增设晨操、增开球场,在五大学运动会请假一年,着重于在校同学的群众体育活动,并举办了第一届体育普及运动会,运动成绩获得大面积丰收。

5、抗战时期学校体育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新校定名为长沙监时大学。1938年监时大学南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期间十分重视基础课教学,体育课也同样要求严格,本科四年中,每学年体育课却是必修课,体育课不及格,不予毕业,给当年的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6、复校后的北大体育

1945年8月抗战胜利,西南联大于46年5月宣告结束,10月10日复校后的北京大学正式开学。

由于战后多数学生生活比较困难,课业负担繁重,课外体育活动很受限制,体育课形同虚设,学生体质明显下降,许多人得了各种慢性病,其中肺结核患病33%。为了恢复体育教学,校长胡适聘用燕京大学毕业留美归国的管玉珊教授任体育主任,负责组建体育部,聘请了刘士英、龚明信、王胜治、赵振锦、于德仁、刘冠军、刘绍和、虞稷刚、金德跃等为教师,聘请李仲三负责课外体育活动。当时北大设文、理、法、农、工、医六个学院,文、理、法学院集中在沙滩,另外三个学院分设在其它地区,但体育工作皆由沙滩体育部统一筹划:包括一、二年级的体育必修课,课外活动和校男子篮球代表队训练。体育课以篮、排球为主、田径、体操为辅,按统一的进度计划进行教学,期未考试,登记成绩。运动场就是著名的“民主广场”。解放前夕,体育部购置了腰鼓等供学生们进行革命宣传,迎接解放。

7、新中国成立后的北大体育

1949年新中国诞生,我国的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尤其1952年,进行了全国规模的院(系)调整,北大(文、理)、清华(文科)、燕京三校合并,在西郊燕园(现校址)成立北京大学,体育部更名为体育教研室(1995年5月,又更名为“体育教研部”),由燕大留美体育教授赵占元任主任,马士沂任秘书。林启武先生、喜勋先生的加入,充实壮大了体育教师队伍,体教部迎来了她的第一个春天。



二、北大体育现状

北京大学建校一百余年来,北大体育也伴随着她走过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北大体育在体育管理、体育教学、体育科研、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均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丰硕成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近年来体育事业发展迅猛,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大。尤其在我国申奥成功以后,人们关心体育、参与体育的意识大大增强,体育需求猛增。体育已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与整个体育事业发展相适应,体育科学研究近年来也发展迅猛,体育学科体系已建立完成,形成了以“体育学”为一级学科的学科体系,并已培养出了体育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等各种专门人才,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基于对体育事业发展前景看好,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从07年开始招收“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其中三个研究方向见后),欢迎广大热爱体育的同学报考!

1、 组织机构

研究生办公室

教学室:32个项目体育课程

科研室:社科基地(体育健康中心、武术研究中心、妇女体育研究中心)

训练室:7个项目,8支队伍

群体室:23个项目的体育协会

后勤保障:办公室、场馆中心、资源开发

党支部:21名在职党员

2、教师队伍

我校体育部现有在职教职工5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3人,讲师13人,助教6人,教辅人员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历4人(博士后1人),硕士学历13人,双学士9人。55岁以下非研究生学历教师全部进行过研究生课程培训,整个师资队伍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

3、科研情况

体育学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融合,交叉性、融合性、开放性是体育学科的重要特征。体育学科与很多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进行很好的交叉与融合。2008年奥运会提出的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口号,可说是体育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的典范。其实奥运会本身就是国家搭建的一个巨型交流平台。

体育部现有一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地主任为学校吴志攀副书记,聘请了哲学系、心理学系、社会学系、法学院、经济学院、教育学院、人口所等学校各院系十余名专家为研究员,这些专家已经成功申请了9项国家体育总局科研项目,从不同专业的不同角度研究体育问题,大大拓宽了体育研究视野,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很高评价。研究项目举例:人口所郑晓英教授“体育锻炼对高龄老年人健康水平影响评估”,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体育运动与人的心理健康”,社会学系佟新教授“阶层消费与休闲运动”,哲学系陈少峰教授“青少年体育文化的促进与体育产业”,经济学院王曙光副教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等。除一个基地外,体育部还成立了三个研究中心:健康研究中心、武术研究中心和妇女体育研究中心。以一个基地三个中心为龙头进行了大量的体育科研工作,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论文分别在包括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洲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等许多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宣讲。现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项,出版专著9部,获各种学术会议论文一二三等奖数十项。

三、硕士研究生招生说明

1、招生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

2、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生导师

1

体育与文化

从跨文化 、奥林匹克文化、社会性别文化的角度对体育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体育与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培养体育文化研究和实践的专门人才。

董进霞

2

体育与健康

(含光与健康)

1 、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有天然联系,促进健康是体育的重要功能。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出了“三维健康观”,认为应从“生物 - 心理 - 社会”三个方面考察人的健康。本研究方向侧重“亚健康”研究,侧重休闲娱乐和全民健身研究。

2 、光生物学:主要研究光与人的健康的关系。

何仲恺

3

大学体育

大学体育是体育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部分。 本方向 主要研究大学体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研究国外大学体育的经验,研究大学体育的理论与方法,尤其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大学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郝光安

3、招生说明:体育与文化和大学体育研究方向主要招收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等文科背景的学生。体育与健康(含光与健康)研究方向主要招收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与健康相关专业的学生(该方向偏理科)。由于本专业主要进行理论研究,对学生的运动技能不作过高要求。但要求学生必须是体育爱好者,热爱体育事业,愿意为体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4、招生计划:2008年仅接收全国重点大学应届推荐免试生。
 
 
 
五、导师简介
 
1、董进霞,女,教授,博士,北大妇女体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文体育研究基地副主任,国际体操裁判员,博士毕业于英国斯特拉斯克来德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与文化。
 
2、何仲恺,男,副教授,北大物理学院博士后,光生物学实验室负责人,国家863计划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人文体育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体育部研究生办公室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1、体育与健康;2、光与健康。
 
3、郝光安,男,教授,学士,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主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公体组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登山协会委员,北京市教委竞赛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工会艺术与体育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大学体育。
 
 
 
六、联系方式
 
电 话:010—62760282,62754218
 
E-mail:hzk@pku.edu.cn
 
联系人:何老师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