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北京大学 > 院校资讯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介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学院,学院的主要专业考古学和博物馆学分别创建于1922年和1947年,著名学者马衡、胡适、向达、梁思永、裴文中、苏秉琦等都曾经在这里工作和任教。学院现有考古学系和遗产学系两个系,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文物建筑4个本科生专业(后二者是按专业对待的专业方向),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及商周考古、汉唐宋元考古、宗教及中西文化交流考古、陶瓷考古、科技考古、古文字学、博物馆学、文物研究、文物保护、古代建筑等研究生专业方向。专业现有以1 6 名教授和1 1 名副教授为骨干组成的专业师资队伍,另有外聘专任研究生导师5名。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24名、博士研究生8~10名、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研究生3~8名,并设置有博士后流动站。学院教学及科研设施齐全,除教学使用的各种专业教室外,还有第四纪年代测定试验室、文物保护试验室、陶瓷研究所、图书资料中心、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等可供研究生学习和科研之用。此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与考古文博学院合署办公,中心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和中心的资料也可以为研究提供方便。

专业及研究方向介绍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 该专业中的考古学科是国家该领域唯一的重点学科,拥有一批在国内外考古界享有很高威望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考古教学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本院先后承担有国家社会科学重大精品项目“多卷本中国考古学”、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及教育部多项重大科研课题,曾获19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大奖,被誉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和“21世纪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1、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方向设置: 共1 0 个 。它们是: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陶瓷考古、宗教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科技考古。

培养目标: 通过至少4年的学习和研究,熟悉本专业的理论与方法,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的主要知识,洞察本专业方向的学科前沿动态,能够发现并解决本专业领域的重大学术课题,修满规定的课程,撰写一篇考古学或文物保护科学技术领域 5 万字以上的学位论文。毕业后能够适应国家各级文物考古管理和科研单位、遗产保护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方向设置: 共1 2 个 。它们是: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商周考古、田野考古学、汉唐宋元考古、陶瓷考古、佛教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科技考古、博物馆学、文物研究、文物保护科学、古代建筑。

培养目标: 通过2至3年的学习和研究,掌握所学专业领域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知识,能够发现并解决本专业领域的某些重要学术课题,修满规定的课程,撰写一篇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或文物保护科学技术领域的 3 万字以上的学位论文(或相应的考古调查发掘报告、遗产保护方案、博物馆陈列方案),毕业后能够适应国家各级文物考古科研单位、各类博物馆及展览馆、遗产保护(包括古代建筑)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或相关专业的管理、科研和教学工作。

遗产保护等科研及实施单位对业务能力的要求,也能够从事文物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

博士生导师介绍

王幼平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跨世纪人才。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和国外旧石器时代考古。曾经参加过世界多个国家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工作,并主持过国内一些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主要著作有《更新世环境与中国南方旧石器文化的发展》、《旧石器时代考古》,另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联系方式: ypwang@pku.edu.cn

严文明 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世界 史前与原史 考古学联盟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农业考古、中国传统文化。发表的专著有《仰韶文化研究》、《史前考古论集》、《走向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农业发生与中国文明的起源》等多种。目前正在与国外合作开展“赣东北地区稻作农业起源”、“良渚文化石器研究”、“湖北南部稻作农业起源”等课题的研究。联系方式: wenming@pku.edu.cn

赵辉 教授: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主要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田野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在考古学文化、史前社会、田野考古学技术领域有专门的研究。先后主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重大课题“聚落演变与早期文明”、科技部重点研究课题“中化文明探源过程之预研究·豫西晋南地区龙山至二里头时期考古学文化的谱系与分期”、中日合作“良渚文化植物考古学研究”等项目。 发表研究论文、学术译文、田野考古报告40余篇部。联系方式: cscazh@pku.edu.cn

李水城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人类学、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等。独立主持科研项目 12 项,其中包括中外合作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日本资助项目,此外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等多个重要科研课题的研究。代表作为《半山与马厂彩陶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含英文)。近期研究领域主要在农业的起源、早期社会的复杂化进程、晚新石器-青铜时代中国西部与西南部的文化互动与后续影响、山东莱州湾地区的古代盐业、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等方面。联系方式: lisc@pku.edu.cn

张弛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考古学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田野考古学。发表专著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史前聚落研究》以及学术论文数十篇。近期主要研究领域有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石器工业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区域经济、聚落与社会。联系方式: cscazc@pku.edu.cn

刘绪 教授: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夏商周考古、田野考古技术。主持科技部重点研究课题“夏商周断代工程·天马曲村遗址分期与测年”、 “中化文明探源过程之预研究·登封王城岗遗址聚落形态研究” 等项目的研究。发表有研究论文和田野考古报告40余篇。联系方式: gkglx@pku.edu.cn

孙华 教授: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遗产学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青铜时代考古、中国先秦艺术。参加过文化部艺术研究院承担的“中国艺术通史”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四川盆地青铜文化研究”、国家文物 局科研 项目“中国古阙研究”等课题。主要专著有《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神秘的王国――三星堆文明的初步理解和解释》等。现在正在进行青藏高原东麓古代文化的互动 及古族迁徙 、三峡地区古代文化与历史等课题的研究。联系方式: cscash@pku.edu.cn

徐天进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夏商周考古、田野考古技术。主持科技部重点研究课题“夏商周断代工程·天马曲村遗址分期与测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早期 刻划 符号的收集与整理”等重要课题的研究。发表有研究论文和田野考古报告多篇。现在正在进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周原遗址的分期与布局研究”重大 课题的研究。联系方式: csca@pku.edu.cn

高崇文 教授:考古文博学院前任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战国秦汉考古、楚文化考古、中国古代货币。发表专著《当阳雨台山楚墓》和学术论文数十篇。现正在进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安徽寿县楚王墓出土青铜器的整理与研究”重大 课题的研究。联系方式: gaochw@pku.edu.cn

赵化成 教授: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东周秦汉方向的考古教学与研究,在秦文化研究、周秦汉丧葬制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学术成果。发表《秦汉考古》(合著)以及考古报告、学术论文数十篇。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汉唐陵墓制度研究”重大课题的负责人,已结项。近年,与甘肃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正在开展早期秦文化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联系方式: zhao1952@163.com

宿 白 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作为中国历史考古学的奠基人,宿白先生学识渊博,不但精通历史考古学,而且在中国古代建筑、版本学、历史文献学等方面的高深造诣,亦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他以其深厚的考古学与文史功底,将本学科与其它边缘学科融会贯通、纵横驰骋,不断开拓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尽管年满八 秩 ,但依然肩负着我校考古学的科研任务,仍亲临课堂为研究生讲课。 宿 白先生的许多论著,曾 荣膺多项 国内外重要奖项。联系方式: 010 - 62765797 转。

齐东方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的教学与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唐代金银器研究》等4部,发表各种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前进行的科研项目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汉唐陵墓制度研究”、 “汉唐边疆考古研究”、“古代中外关系史:新史料的调查、整理与研究”。国家文物局研究项目“新疆北疆地区汉唐遗迹的调查与研究”等。联系方式: qdfang@126.com

徐萍芳 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元考古、中国城市考古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研究。先后主持过包括北京城城市考古和保护等重要的考古工作和遗产保护工作,承担过多项国家和部委的重要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承担的“多卷本中国考古学”之《宋元考古》卷。发表有学术专著两部和学术论文数十篇。联系方式: 010 - 64044795 。

秦大树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宋元明考古和陶瓷考古的教学与研究。主持过河北磁县观台磁州窑遗址,河南禹州市神垕镇钧窑遗址的发掘。发表了《观台磁州窑址》、《宋元明考古》等专著和关于中国古陶瓷研究,宋元明考古研究等方面的中外文论文 50 余篇。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的研究项目多项。目前主要进行钧窑研究和发掘报告的编撰,中原北方地区宋墓以及宋元时期仿古礼器等方面的研究。联系方式: qindashu@pku.edu.cn

林梅村 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丝绸之路考古、中亚宗教考古,并从事出土梵文、 佉 卢文、粟 特 文文书的研究。先后师从史学家马雍、 梵 学家蒋忠新等著名学者,并于1993年赴华盛顿大学从事 犍陀罗 语研究。出版《古道西风》等学术专著7部,并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联系方式: linmc@pku.edu.cn

李崇峰 教授:印度德里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印度、中亚的佛教考古和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先后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文物局和省校合作的研究项目。发表有《中印佛教石窟寺比较研究》等论著和学术论文数十篇。近来正在从事印度佛教与新疆早期佛教遗迹关系的研究。联系方式: tflee@pku.edu.cn

权奎山 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陶瓷考古方向。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发掘了江西丰城洪州窑遗址、浙江慈溪越窑遗址、江西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等重要古代瓷窑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发表有《寺龙口越窑址》考古发掘报告(合著)及学术论文数十篇。当前主要从事江西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江西丰城洪州窑研究、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考古学研究等研究工作。联系方式: quankuishan@pku.edu.cn

吴小红副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考古年代学和文物材质分析研究等科技考古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或参加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项目等十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联系方式: wuxh@pku.edu.cn

对考生的要求

考古文博学院所有研究生专业及研究方向目前都暂时归属于“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这个二级学科之下,但实际上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学科领域。考古学、博物馆学 诸研究 方向属于文科类,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和古代建筑 诸研究 方向属于理工科类。因此,凡是报考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诸研究 方向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原则上应当是考古学、博物馆学、历史学、古文献学等文科专业的大学本科学生,而报考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和古代建筑 诸方向 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必须是化学、物理、生物、文物保护、建筑学等理科或工科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博士研究生考生的报考专业原则上应当与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一级学科相同或相近,跨学科跨专业报考的考生应当说明其知识背景和能力。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原则上都不 接收非 文博系统的同等学历的考生,文博系统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身份报考,需要递交证明其同等学历的学习经历(如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和提交研究成果。

按照校研究生院缩短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改革要求,硕士生标准培养方案的学习年限从以前的三年降低为二年。考虑到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生源多样,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我院近年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仍然主要采用三年 制培养 方案。三年制硕士研究生,必须修完40学分的课程,其中本科非考古专业出身的学生一般应完成6学分的田野考古实习。

选拔方式和考试科目

考古文博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选拔方式有两类:一类是从本科应届毕业生中推荐免试,一类通过入学考试进行选拔。推荐免试 生一般 占总招生人数的50%左右,除本院应届本科生可推荐免试外,凡属国家重点院校相同专业的优秀应届毕业生(成绩排名必须在前3名以内)也可通过推荐免试程序直接申报我院。经我院审查通过初选的推荐免试生,须到我院参加面试。面试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察推荐保送 生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公开招考的考生在当地招生办报名参加考试。考试分初试和复试。初试的政治、外语采用国家统一试卷及评分标准。专业课为我院单独命题。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新的改革精神,从 2007 年开始,我院所有硕士专业方向的专业课考试统一为一门,即“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基础”,考虑到我院的文理交叉性质,特设 A 、 B 卷,其中 A 卷为文科方向, B 卷为理工科方向(详见招生简章)。初试达到规定的合格分数线后,按照大约 130% 的比例到我院参加复试,复试方式包括笔试和口试,笔试的科目根据报考方向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复试成绩约占总成绩的 40% 。

博士研究生的选拔方式以公开招考为主,只有特别优秀的个别硕士研究生可以通过硕博连读(本校硕士生)和直接攻博(外校硕士生)免试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初试通过后方能参加复试。复试采取口试的方式,考生须将能证明自己研究能力的有关材料(专家推荐信、简历、科研项目、公开发表的论文或著作等)在报名时寄到我院,这份材料对导师决定是否录取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就业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文物、考古、博物馆系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目前还处在供不应求的状况。只是前些年的毕业生大都留在北京等中心城市,许多省市文博系统长期得不到我院的毕业生。我们鼓励研究生到省市文物、考古、博物馆等部门工作,并相信这会给他们事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我院毕业研究生(含硕士、博士)在目前全国范围内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就业势态。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集中在全国省、市、区各级文物考古研究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各级、各系统的博物馆文化部门,国家及省市机关(公务员),全国各高校(任教),出版部门(编辑、记者)。同时,部分毕业生出国深造,部分毕业生毕业后在相关领域工作。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 90% 以上,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或地区毕业生的需求始终供不应求。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