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介绍
一、学院简介1、历史沿革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科学教学和科研的机构之一。70年代初期就开展了兰州光化学烟雾污染、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等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1982年北京大学成立了环境科学中心,1986年环境科
一、学院简介 |
1 、历史沿革 |
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科学教学和科研的机构之一。 70 年代初期就开展了兰州光化学烟雾污染、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等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1982 年北京大学成立了环境科学中心, 1986 年环境科学中心成为北京大学与国家环保局的共管单位。 2002 年,环境科学中心与城市与环境学系、技术物理系合并成立了环境学院, 2007 年,北京大学正式成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此前环境科学中心)于 1985 年获得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点授予权, 1991 年建立“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2000 年成为国家第一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单位,同时设立了环境工程硕士点与博士点,建立了“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1 年环境科学博士点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经过 30 余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在国内环境科学领域的整体优势地位,在国际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与科研机构。 |
2 、面向学科前沿和国际国内重大需求,教学科研水平稳步提升 |
中国的环境问题异常复杂,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近 100 年间发生的环境问题在中国近 20 年 内集中爆发,多种污染相互交错,在世界上也少有先例,处理这样的问题过去很少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在我国,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既是社会急需,也是这一领 域的国际科学前沿。因此,环境科学与工程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综合性学科,也是科学技术领域最年轻、最活跃、最具影响的学科之一。 |
2000 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和挑战。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和严峻的环境保护压力,要求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基础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为国家的环境保护决策提供支撑。 |
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依托北京大学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学方面的学科基础、秉承严谨求实的学风,在 “ 985 ”和“ 211 ”工程支持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基础设施、学科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为中国政府提供了重要的相关决策支持,多项建议被政府采纳,并有效参与到国际环境协议的国际决策支持过程中。 |
学术影响: 2001 - 2005 年间,在大气环境化学、大气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环境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健康 5 个大学科方向的科学研究都十分活跃,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 1 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 3 项;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 973 课题 7 项;、主持和参与基金重点项目 5 项,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1 项,面上项目多项; 863 项目 2 项,主持科技部重点专项 1 项、主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 1 项,参与 2 项;主持重要国际合作项目 11 项;此外还主持北京市和广东省重点项目多项。 2001 - 2005 年期间发表论文 596 篇。 2006 年 SCI 收录论文 59 篇。 2006 年开始,在持续完善上述的重点研究工作以外,本学科又成为“十一五” 863 计划重大项目 “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集成示范”的技术牵头单位,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资助力度最大的大气污染科技研发项目,并通过竞标成为《北京与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转化及北京市空气质量目标研究》的技术负责单位,其阶段性研究成果《北京 2008 年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北京周边地区控制措施研究》,直接服务于北京市奥运期间的控制质量的决策支持,主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 1 项。除发表了系列高水平文章外,还获得 2004 年获国家环保局臭氧层保护特别金奖, 2005 年美国国家环保局保护臭氧层奖,唐孝炎院士 2005 年获得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气象组织纪念维也纳公约 20 周年保护臭氧层贡献奖(全世界共 16 人获奖,其中三人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仅唐孝炎院士 1 人)以及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二等奖等多个项奖,黄姜清洁化生产及资源综合利用一体化技术在第 16 届全国发明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
决策支持: 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在国家和地方的环境决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
大气复合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北京市及周边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北京市每年发布的空气质量控制措施,为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珠江三角洲的研究是我国区域污染研究的范例,也是该区域和粤港大气环境合作的主要科学支撑。 |
在 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坚持理论研究贡献于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战略决策与政策思想的转变,针对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制度变迁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与发展的 矛盾,为各级政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环境管理制度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和科学支持。通过政协提案以及政策建议的方式,提出中国应该谨慎思考经济增 长方式,应该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转变)的方式而不是“转移”和“转嫁”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以及中国应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 境友好型 社会、循环经济、生态文明与环境文明等理念。 |
在全球环境协议履约以及环境经济学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研究中,建立了全球环境协议履约行业淘汰机制,作为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的方法被联合国环境署采纳并推广到其他国家,同时还被全球环境基金推荐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淘汰战略制定的核心方法。 |
在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水沙灾 害形成 机理与水沙相互作用、水污染控制与环境生物技术等的研究,为我国水资源利用、水污染控制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
环境与健康方面的研究,为揭示环境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筛选和评估我国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和优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科学依据。 |
教学方式改革。 完成了环境科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大纲的改革,提出以《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学》、《环境工程学》 3 门本科生必修主干基础课为主, 30 余门环境类选修课程为辅的教学体系。出版了 8 本教材,修订了《大气环境化学》和《环境管理学》。 |
为了加强本科生的环境类基础课的教学,本学科重新设计和调整了《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学》、《环境工程学》三门本科生必修的主干基础课,并由长 |
建设出品牌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首次跨学科、跨校际开设贝尔绿色示范课程《环境技术市场化与政策》;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合作,聘请中外知名专家、学者联合讲授《可持续发展的新进展》,以促进教学与科研成果的交流;用英语给美国斯坦福大学本科生讲授《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in Developing China 》选修课,使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学科初步成为有一定国际影响力、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环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
通过本学科各个方向的努力,本学科在环境科学教材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成为有一定国际影响力、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环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
3 、教学、科研平台与制度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重要条件 |
北 京大学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并因此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势:首先,学科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其次,在北京大学的文理综合优势基 础 上,始终坚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开拓学术方向;第三,教学和研究工作与各阶段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国家需求紧密联系;第四,形成了高效率的学术队 伍,建立了范围广泛和运作良好的国内国际合作网络。 |
学科建设和发展特点。 ( 1 ) 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了环境科学的理论体系与方法。本学科在北京大学的人文社会、理学和医学的综合优势基础上,紧紧围绕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系 统性,针对我国环境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决策需求,组织多学科人才的研究团队联合攻坚,在此过程中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和扶持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方法学, 形成了鲜明的多学科特色。( 2 )把握环境问题的本质,倡导和实践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环境科学基础研究。瞄准我国复合型环境污染的特征、成因、来源和控制策略,形成了立足 于典型 区域开展长期的系列研究的学术思路,并因中国特色环境问题的开拓性研究而具有世界影响;( 3 ) 基础研究和决策支持并重。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与我国各阶段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国家需求紧密联系。前瞻性的学术研究以及直面环境 与发展问题,不仅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引领学科方向,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实践,以及发展模式和环境管理体制的转型,对国家决策产生影 响。 |
科研和教学平台建设长足发展 。在北京大学“ 985 ”和“ 211 ”工程的支持下,本学科总体的科研和教学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完善了本科生环境类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建设和完善了“大气气溶胶实验室”、“大气有机分析实验室”、“地气物质交换实验室”、“大气多相化学反应动力学实验室”、“数值模拟实验室”,以及 2 个定位站即“城市大气环境定位观测站”和“坝上区域大气环境定位观测站”,成为国际上少有的拥有现场测量、实验室模拟(包括环境风洞)和数值模拟的大气环境综合研究体系的机构。环境与健康方向在 2002 年建成我国高校首个二恶英实验室,建造我国首台“环境与健康流动观测系统”。水沙环境方向加强了水沙 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的能力,新建了环境控制与环境生物技术实验室,在 211 工程的支持下,环境 / 资源经济学与政策、环境规划和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方向在保持原有实力的同时,正致力于环境与发展决策支持基地的建设。在北京大学“ 985 ”二期的支持下,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中的“区域大气环境与全球变化”和“环境与健康” 2 个平台以及环境与发展决策支持基地的建设,为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
“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模式的转变,为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国际合作一直十分活跃。在国际合作方面,已经从 80 年代的一般性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逐步过渡到以本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建立和健全“以我为主”的稳定的伙伴计划,强调与国际一流研究所和大学的实质性合作而不限于简单的学术交流。学科建设将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实施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国际化战略。采用国际通行的办学模式和评估体系,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管理机构和企业的联合办学和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建立国内和国际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学科建设的国际化。在此基础上的合作研究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不同培养系列和层面的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
致力于团队建设、强调“教-研”互促。 环境科学与工程拥有一批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许多具有重要影响成果的知名专 |
学生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注重培养质量。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已建立的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培养体系基础上,过去 5 年间着重加强和落实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工程,并于 2003 年完成了环境科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大纲改革。新的教学大纲突出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强化本学科在环境科学-管理-工程技术上的系统性,强调学生基于学术兴趣和个人能力的选择权利,特别是建立和健全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和研究生科研管理系列措施。 |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强调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的规模一直保持基本稳定。培养的研究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学科知识基础,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分析和解决环境科学问题的能力。 |
二、招生专业设置 |
1 、本科生专业 2 个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
2 、硕士研究生专业 3 个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 |
其中环境科学专业的招生方向包括:环境化学、环境过程模拟、城市与区域污染控制、环境监测与技术、水环境控制与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态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经济学与政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与水沙环境、环境法; |
环境工程 的硕士招生方向包括:水处理工程、工程环境模拟与信息系统、水资源-水灾害与水沙环境、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固废处置与资源化 |
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 的硕士招生方向包括:大气环境研究、污染气象学、大气环境计算机模拟 |
3 、博士研究生专业 2 个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
其中环境科学专业的 招生方向包括:环境化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水污染控制、大气环境、环境过程模拟、有毒有害物质、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环境经济 学、城市生态学、痕量有机污染物控制、资源经济学、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管理、环境控制技术、文献计量学、环境信息与环境数学模型 |
环境工程专业 的招生方向包括:水治理理论与技术、环境系统分析理论与技术、固废处置与资源化、水沙环境风险分析与控制 |
三、研究方向简介 |
环境化学: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鉴定和测量化学组分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中的含量,研究它们在环境中存在形态及其迁移、转化、归宿和影响的规律。 |
环境过程模拟:以实验室模拟和数值模拟为主,结合外场观测,在大气与生物圈间物质的循环、大气边界层污染扩散、污染物长距离输送,大气物理和化学过程主要控制参数的测量、空气质量模型的建立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区域和局地大气环境问题的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城市与区域污染控制:以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公共健康和统计学为基础,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与区域环境问题及其控制对策,包括城市与区域环境污染的形成过程、成因与变化趋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调控原理以及主要的控制技术,污染控制的管理政策和经济等。 |
环 境监测与技术:基于化学、物理、生物学的原理开发自动连续测量污染因子的强度或浓度的综合性方法与现代新技术,观测和研究这些污染因子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趋势、规律及其对环境影响的全部过程。同时,在采样方法、样品保存方面,在信息传递、数据统计和处理方面,在分析方法和技术方面进行革新,实行在分析方 法、样品、仪器设备方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
水 环境控制与环境生物技术:该方向以受污染的水环境为研究对象,以环境科学、现代生物学技术为手段,研究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 及应用。重点内容包括:研究水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制、控制途径、动态仿真模拟及预测、预警技术和方法;研究受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理论和技术,开发水环境修 复的高效微生物制剂和水处理生物增强技术以及具有水质净化与景观美化双重功能的城市湖泊或景观水体修复的成套技术;开展流域环境系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及流 域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探讨区域水资源合理调控与优化配置的手段与技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
环境生态学:研究在人类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的生态对策。该学科运用生态学的原理,阐明人类对环境影响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
环境规划与管理:本研究方向在国内最早开展环境规划与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最早招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研究生。在自然科学、社会和人文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系统研究社会 - 经济 - 环 境系统 之间的关系,针对中国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大问题,把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各级政府的相关决策行为与管理行为。目前已经建立并将逐步完善环境管理和 可 持续发展方面的综合学科体系,包括环境管理学、环境规划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信息系统、环境人文学、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环境评价学等。 |
环境经济学与政策、资源经济学:自 80 年 代中期 开展了相关方向的研究。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在分析环境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运作规律的基础上,研究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配置理论和方法,环 境资源 和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环境-资源管理政策的理论、方法与评价。该方向的研究服务于环境和资源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开发与改进;社会主 体环境 行为和资源利用行为的改进;以及环境与资源公共管理、政策与制度安排的改进。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为基础,分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两大系统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演变规律,探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进行国家与区域层次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 |
水资源、水灾害与水沙环境:运用泥沙运动力学、地理学、环境化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研究水沙运动过程模拟方法、水污染机理、水资源的形成演化和合理利用途径、水沙环境的健康评估、治理与修复技术。 |
环 境法:运用法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观点,探讨环境法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结合环境立法的实际需要,对中外环境法律思想和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从可持 续发展的角度,探讨环境法律制度创新思路。此外,还研究国际环境法基本理论;探讨国际环境立法面临的焦点问题;分析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在履行国际环境 条约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合中国履约实践,研究国内法与国际法相互衔接的具体途径。 |
大气环境研究:研究大气中对环境有影响的重要组分在大气中的来源、存在形式、迁移过程中的化学转化、归宿以及对大气质量的影响等,识别大气污染的成因和机制并提出控制的对策与方案,研究对象为大气中的气态物质、颗粒物质和大气降水等。 |
污 染气象学:针对各种大气环境问题进行特需的气象背景研究,揭示气象过程与其它大气环境过程的相互影响与联系,为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实际大气环境过程和 规律、制定大气环境优化控制措施提供气象保证。学科主要以气象学、微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为基础,与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方面的理论与应用联系密切。以实验观 测、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迁移和转化规律,估算污染物浓度及其大气环境影响,为预测区域和全球大气环境变 化,控制和防治大气污染等研究和应用目的服务。 |
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以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为基础,分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两大系统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演变规律,探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进行国家与区域层次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 |
水污染控制:以 受污染的水环境为研究对象,以环境科学、现代生物学技术为手段,研究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及应用。重点内容包括:研究水污染 物的迁移转化机制、控制途径、动态仿真模拟及预测、预警技术和方法;研究受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理论和技术,开发水环境修复的高效微生物制剂和水处理生物增 强技术以及具有水质净化与景观美化双重功能的城市湖泊或景观水体修复的成套技术;开展流域环境系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及流域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探讨区域水资源合理调控与优化配置的手段与技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
有毒有害物质: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是指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质。本研究方向着重于研究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和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物的来源、环境行为及其影响。 |
大气环境计算机模拟:发挥现代计算机高速数值计算的效能,利用不同复杂程度的气象模式和空气质量模式系统模拟、预测大气环境参量的时空演变。这种方法与现场实验观测、实验室分析等密切结合,构成分析研究实际大气过程的强有力手段,在城市大气污染预报、污染物长距离输送、复杂地形条件的污染扩散、地面 - 大气和海洋 - 大气相互作用及物质循环、城市工程 风环境 等研究领域广为应用。 |
痕量有机污染物控制:针对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POPs ) ,内分泌干扰物 ( EDCs ) 、臭氧层耗损物质 (ODS) 、含氟温室气体 ( HFCs ) 等,重点开展( 1 )其排放预测、监测以及影响研究;( 2 )基于风险评估的环境管理决策分析研究。 |
自 然资源管理: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生态学、公共管理、社会学以及环境经济学为理论工具,以田野调查、社会学访谈等为手段,解释、分析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以及自然资源保护 之间的矛盾,为国家、区域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重点内容包括:产权与自然资源管理;自然资源管理中的社区参与;自然保护地的制度安排。 |
水处理工程、水治理理论与技术:以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排水、农村饮用水和受污染水环境为研究对象,以现代环境工程学、环境微生物学和生态工程技术为手段,开展水治理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研究。重点研究厌氧 / 好 氧生物处理技术、物理化学处理技术、膜处理技术、电化学和生态处理技术的科学原理及技术适宜性,开发高效微生物酶制剂、微生物固定化载体和高效有机无机絮 凝剂,研制特种废水高效除磷脱氮、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受污染河湖生态修复、农村生活排水及饮用水深度净化成套技术与设备,为我国水环境治理和饮水安 全问题 的解决提供技术支撑。 |
工程环境模拟与信息系统:将信息技术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研究环境工程设施的工艺开发、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中所涉及到的模拟与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从过程控制、动态分析、人工智能和控制系统等方面了解环境治理和修复过程的机制、提高污染物的处理效率并降低经济成本。 |
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以化学、物理、生物学和环境工程学为基础,研究城市与区域大气污染间的相互影响,研究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形成过程、成因与发展趋势,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工艺,研究区域大气污染的调控原理和污染控制的管理机制。 |
固 废处置与资源化:研究固体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工业废物、城市污泥以及农业废弃物等)焚烧、填埋、堆肥及资源化利用的理论、工艺技术及设备,开 展固体废物能源化利用(如生物质制液体燃料)的系统研究,探讨固体废物的管理决策模式,为我国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和决策支持。 |
水沙环境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由自发的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水沙环境遭受破坏、损害及至毁灭性作用等不幸事件的风险评估,成因分析,风险接受水平确定,以及风险控制的对策(包括法律、行政、技术、经济等手段)。 |
环境系统分析理论与技术:研究基于 GIS 和遥感等技术研究复杂环境系统的问题辨识、数学建模与调控技术,是系统科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 |
四、其它相关信息 |
对考生的要求 |
对本学科的发展有全面的了解,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具有培养潜力、外语水平良好,能较熟练地运用有关计算机软件,能较独立的开展科研工作。 |
选拔方式和考试说明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接受国内重点大学的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基本条件是在考生所在学校获得推荐免试资格,英语通过国家六级考试,本科期间成绩排在年级前 3 名。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有科研成果和获得科技奖励的学生。其中,特别优秀者可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被录取 为直博生 的学生不占该校免试推荐生名额。采用面试 方法选拔免试推荐硕士生 或直博生 ,面试考查的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逻辑思维和综合论述能力、外语口语能力等。 |
统考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初试为笔试,主要考查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复试主要为口试,主要考查更加具体的专业知识、学术背景、应用能力以及研究潜力。初试和复试分数所占的比例执行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 |
如 考生需要了解相关研究方向的具体信息,包括课程安排、研究方向、科研工作等等,请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务办公室联系,也可直接与相关研究方向的教师联 系,了解有关方向的科研和教学信息。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站在建设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原环境学院网站了解相关教员和相关方向的信息 www.environ.pku.edu.cn |
- 2023-09-302011北大中文复习资料(2)
- 2023-02-252019年北大经济法学考研专业课真题
- 2022-12-30古代文学复试帖
- 2022-12-07北大中文古代文学1997-2010专业试题
- 2022-10-282011北大中文复习资料(1)
- 2022-09-16北大法硕历年考研高分学霸经验贴合集!
- 2022-08-22北大光华95-10年微观真题+00-06统计真题+答案|附赠ccer部分试题
- 2022-08-1620考研北大数院统计/叉院数据科学(统计学)备考经验
- 2022-05-212011北大中文复习资料(3)
- 2022-05-212011北大中文复习资料(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