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北京大学 > 院校资讯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一.基本情况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 2002 年 9 月。学院由 12 个研究所和中心组成:基础实验教学研究所、电子工程研究所、量子电子学研究所、光子与通信技术研究所、物理电子学研究所、软件研究所、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计算语言学研究所、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所、微电子学研究院、信息科学中心。学院覆盖了 4 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物理学), 11 个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无线电物理、声学)。其中 5 个二级学科在 2002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院教学研究实力雄厚,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3 人 ( 含双聘 1 人 ) 、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教授 70 余人,博士生导师 50 余名。学院拥有 3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米 / 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区域光纤通信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5 个部委和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和国际著名公司、科研机构组建的若干联合实验室。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年平均科研经费约一亿元),每年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与高水平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500 多篇。

北京大学的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50 年代数学系的计算数学专业、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专业。几十年来,北京大学在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第一台百万次数字计算机 150 的研制, 80 年代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系统的研制和应用, 90 年代纳米电子学、量子电子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微电子技术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领先的指纹识别系统等等,都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产生了重大影响。相关系所在几十年的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信息领域的人才,为我国信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成果斐然。他们有的在学习期间就在国际重要期刊和重要会议上发表论文,部分论文被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录用。在已经毕业的研究生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获得者。学院成立以来,先后已有 4 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院毕业的研究生在国内外各类用人单位中有良好的口碑,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系、所、实验室一览表:

系(专业方向)

研究机构

下属单位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软件研究所

软件工程研究室

系统软件与中间件实验室

人机交互与多媒体研究室

计算机系统与理论研究室

信息安全研究室
北京大学贝尔实验室软件技术联合实验室

北大 -Intel 新技术实验室
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挂靠)

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

北京大学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

北大 -Intel 软硬件协同设计实验室

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

计算机网络研究室
人工智能研究室
数据库研究室
长达电子商务实验室

计算语言学研究所

电子学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电子工程研究所

卫星通信研究室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研究室

电路与系统实验室

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

光子与光通信研究所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物理电子学研究所

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量子电子学研究所

冷原子物理与精密测量研究室

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室

原子钟研究室

超快光学研究室

微电子学系(微电子专业)

ULSI 科学与技术所

新工艺新器件新结构电路国家专项实验室

微电子机械系统所

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集成系统芯片所

北京市软硬件协同设计高科技重点实验室

智能科学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信息科学中心

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视觉信息处理研究室

听觉信息处理研究室

多媒体智能信息系统研究室多媒体与智能信息系统研究室

心理信息处理实验室

二.现行培养方案

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1 、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充满获取新知识的渴望,并善于获取知识。具有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和严谨务实的学风,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能够利用原理、方法和新技术进行分析、设计与开发,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一、两个研究方向上,能深入、系统地掌握其理论、方法,并了解本专业当前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和创新激情。能够承担科学研究、工程课题以及高校教学工作,并可继续攻读本学科以及相关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博士学位。

3 、 掌握一门以上外语。

4 、 身体健康。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 一般为 3 年,在职研究生为 4 年

硕士研究生——应修学分: 共 38 学分,其中必修 21 学分(包括教学实习 2 学分,科研实践 1 学分),选修 17 学分

博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

1 、 能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能够团结协作,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 、 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技术和方法,同时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能够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产业部门的研究、教学和技术开发工作。

3 、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4 、 身体健康。

博士研究生 ——学习年限:一般为 4-6 年,在职博士生为 4-6 年

博士研究生 ——应修学分:必修课 18 学分,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3 学分;第一外国语 4 学分;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 2 学分;学科前沿研究 3 学分;学科专著研读 3 学分;综合考试 3 学分;专业选修课 0-10 学分。

若第一外国语非英语,则必须另外选修英语作为第二外国语。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博士生导师简介

杨芙清

院士

教育情况: 1958 年北京大学数力系研究生毕业

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及软件开发环境、软件复用及软件构件技术、(分布)对象技术、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及支持系统、操作系统、系统软件、嵌入式软件、程序设计语言及编译

e-mail 地址: yang@sei.pku.edu.cn

俞士汶

教育情况: 1964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语言学,机器翻译的理论与技术,信息提取与信息检索,术语学与术语标准化

e-mail 地址: yusw@pku.edu.cn

王立福

教育情况: 1969 年 6 月,辽宁大学数学系毕业; 1985 年,师从杨芙清院士, 1988 年获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环境、软件方法学、网络与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

e-mail 地址: wlf@sei.pku.edu.cn

杨冬青

教育情况: 1969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数据库系统、 Web 环境下的信息集成与共享、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特定应用领域的数据库技术等

e-mail 地址: dqyang@pku.edu.cn

邵维忠

教育情况: 197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 198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软件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与软件开发环境,面向对象方法与技术,软件复用与软件构件技术,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等

e-mail 地址: wzshao@pku.edu.cn

屈婉玲

教育情况: 1969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 1982-84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课程进修, 1994-95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进修访问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理论方向,主要是算法设计与分析与计算模型等 , 目前承担 973 以及十五教材建设项目

e-mail 地址: qwl@pku.edu.cn

王克义

教育情况: 1970 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微处理器的结构与设计

e-mail 地址: wky@pku.edu.cn

孙家骕

教育情况: 1969/7 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 1983/7 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获理学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程序设计语言及编译、程序理解、软件逆向工程及再工程

e-mail 地址: sjs@cs.pku.edu.cn

沈昌祥

院士

教育情况: 1965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力系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系统软件,信息安全

李大维

教育情况: 1982 年获得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数学硕士学位; 1985 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硕士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通信协议,无线通讯,信息安全

e-mail 地址: lee@cse.ohio-state.edu

陈钟

教育情况: 1983 、 1986 、 1989 年分别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2001-2002 美国 UCLA 访问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网络与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面向领域的软件工程(金融信息化、企业信息化)

e-mail 地址: chen@infosec.pku.edu.cn

梅宏

教育情况: 1984 年和 1987 年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2 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及软件开发环境、软件复用及软件构件技术、(分布)对象技术、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及支持系统、新型程序设计语言等

e-mail 地址: meih@pku.edu.cn

王捍贫

教育情况: 1985 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 1993 年在北京师大数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程序语义,实时系统的描述与验证,时态逻辑,形式化方法

e-mail 地址: whpxhy@pku.edu.cn

汪国平

教育情况: 1987 年和 1990 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7 年在复旦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和人机交互,网络多媒体技术

e-mail 地址: wgp@pku.edu.cn

吴中海

教育情况: 1990 年 7 月、 1994 年 7 月、 1997 年 3 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图形图像与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嵌入式软件与系统、数字内容处理与服务、多核计算。

e-mail 地址: wuzh@pku.edu.cn

苏开乐

教育情况: 1984 年 7 月,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 1995 年获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模型检测、多智能体系统、安全协议验证

e-mail 地址: sukl@pku.edu.cn

王厚峰

教育情况: 1986 年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本科毕业, 1989 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 1998 年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文本信息处理,计算语言学,机器学习

e-mail 地址: wanghf@pku.edu.cn

李实恭

教育情况: 1991 年毕业于 University of Texas. 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服务科学,管理和工程,随需应变的业务转型技术解决方案的研究

e-mail 地址: thomasli@cn.ibm.com

李晓明

教育情况: 1982 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6 年毕业于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获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网格与 P2P 计算,搜索引擎与网上信息挖掘

e-mail 地址: lxm@pku.edu.cn

代亚非

教育情况: 1982 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获得学士学位, 1993 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网络存储

e-mail 地址: dyf@pku.edu.cn

程旭

教育情况: 1994 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96 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博士后出站

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微处理器设计,系统芯片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指令级并行,优化编译,软硬件协同设计

e-mail 地址: chengxu@mprc.pku.edu.cn

肖建国

教育情况: 1987 年 7 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计算机软件专业,获硕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彩色图象处理;基于网络与数据库的系统集成

E-mail 地址: xjg@icst.pku.edu.cn

周秉锋

教育情况: 1984 年从北京计算机学院获得学士学位, 1993 年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虚拟现实及应用

e-mail 地址: cczbf@pku.edu.cn

汤帜

教育情况: 1995 年于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获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文字与图形图像信息处理

e-mail 地址: tangzhi@icst.pku.edu.cn

郭宗明

教育情况: 1987 /1990/1994 年在北京大学分别获得学士 / 硕士 / 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动画,数字视频音频处理

e-mail 地址: guozongming@icst.pku.edu.cn

高文

教育情况: 1982 年 6 月,获哈尔滨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学士学位; 1985 年 3 月,获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硕士学位, 1988 年 3 月,获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博士学位, 1991 年 2 月,获日本东京大学电子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多媒体技术、视频信息处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

e-mail 地址: wgao@jdl.ac.cn

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中 / 英文)

学分

开课学期

任课教师

适用专业

离散数学

3.0

电子学

理论声学

6.0

电子学

实验训练

2.0

电子学

扩展频谱技术

3.0

电子学

近代解析数学基础

3.0

电子学

信号检测与估计

3.0

电子学

图象编码与处理

3.0

电子学

数字信号处理 (2)

3.0

电子学

语声信号处理

3.0

电子学

数字通信

3.0

电子学

光纤通信

3.0

电子学

传感器及其应用

3.0

电子学

换能器和换能器阵

3.0

电子学

有限元法结构振动分析

2.0

电子学

超声学

2.0

电子学

电声学

2.0

电子学

水声学

3.0

电子学

原子及激光光谱

3.0

电子学

量子频标原理

3.0

电子学

实验原子物理学进展

3.0

电子学

量子电子学 (2)

3.0

电子学

近代电磁理论

3.0

电子学

信息与编码理论

3.0

电子学

通信网原理

3.0

电子学

光电子学

3.0

电子学

天线与电波传播

3.0

电子学

微波测量技术

2.0

电子学

无线电电子学科学讨论班

2.0

电子学

电子物理高级课程

3.0

电子学

表面物理电子学

3.0

电子学

带电粒子光学

4.0

电子学

计算机在电子物理学中的应用

3.0

不定

电子学

群论及高等代数基础

3.0

电子学

分子电子学

3.0

电子学

电子物理中的电路基础

3.0

电子学

非晶材料物理

3.0

电子学

电子发射与电子能谱

2.0

电子学

能谱仪的超高真空技术

2.0

电子学

电子材料的原子结构与电子结构

3.0

电子学

电子物理实验研方法

3.0

电子学

电子物理科学讨论班

2.0

电子学

图像的三维重构

2.0

电子学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3.0

邵维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高等计算机体系结构

3.0

程旭、佟冬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算法分析和复杂性理论

3.0

屈婉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分布式系统概念与设计

3.0

韩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人工智能

3.0

许卓群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PETRI 网

3.0

袁崇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形式语言与自动机

3.0

孙家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

3.0

张立昂,刘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并行计算

3.0

袁崇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高级操作系统

3.0

陈向群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高级软件工程

3.0

王千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据库原理

3.0

杨冬青,唐世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网络和信息安全

3.0

陈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图形与多媒体

3.0

汪国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程序设计语言的形式语义

3.0

王捍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语言学

3.0

俞士汶,常宝宝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字图像处理

3.0

陈晓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设计工具

3.0

周秉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网络信息体系结构

3.0

李晓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据仓库与联机分析处理

3.0

杨冬青,唐世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项目管理

3.0

孙艳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语音处理与识别

3.0

于江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VLSI 分析与设计

3.0

甘学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并行程序设计

3.0

余华山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并行编译技术

3.0

孙家肃,丁文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程序设计的形式化方法

3.0

王捍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中的非经典逻辑

3.0

王捍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语料库语言学

3.0

俞士汶 常宝宝 穗志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语义学

3.0

于江生,刘扬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空间信息系统与辅助决策

3.0

罗英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商务智能

3.0

张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神经网络

3.0

李文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模式识别

3.0

李文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先进技术专题

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体系结构

3.0

张世琨、王千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机器翻译

3.0

穗志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人机交互

3.0

王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高级图形学

3.0

汪国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建模理论与 UML

3.0

赵东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测试学

3.0

赵东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高等数理统计学

3.0

于江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机器学习

3.0

于江生、张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统计学习理论

3.0

于江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形式化理论与方法

3.0

王捍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高级算法专题

3.0

刘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模式识别

3.0

张铭、潘爱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检索

3.0

张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网络技术高级专题

3.0

罗英伟、汪小林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协同工作导论

3.0

孙艳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移动计算技术

3.0

陈立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事务处理与工作流

3.0

陈立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高级逻辑学

3.0

谢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分布式理论基础

3.0

谢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密码学

3.0

王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多 Agent 技术

3.0

焦文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组织理论

3.0

焦文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度量学

3.0

张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XML 数据管理

3.0

王腾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词典学

3.0

张化瑞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网上文本信息处理的理论与技术

3.0

王厚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提取

3.0

孙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应用语言学

3.0

胡俊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半导体器件物理

3.0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工艺技术

3.0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计算微电子学

3.0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

3.0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微处理器的组织与设计

3.0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半导体新器件技术

3.0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大规模模拟集成电路

3.0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VLSI 测试可测性设计

3.0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数字系统高层次综合

3.0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微电子机械系统

3.0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半导体器件可靠性物理

3.0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微电子学材料

3.0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纳米半导体器件

3.0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

3.0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计算机运算部件的硬件设计

3.0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信息处理结构与 ASIC 设计

3.0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纳米电子器件基础

3.0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MEMS 器件与设计

3.0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低功耗 CMOS 集成电路设计

3.0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信息与智能科学导论

3.0

春季

谢昆青、查红彬等

智能与信息科学

三维视觉信息处理

3.0

秋季

查红彬

智能与信息科学

图像处理

3.0

秋季

封举富

智能与信息科学

模式识别

3.0

春季

封举富

智能与信息科学

智能机器人

3.0

春季

刘 宏

智能与信息科学

计算机视觉

3.0

春季

张 超

智能与信息科学

数字视频处理

3.0

春季

许 超

智能与信息科学

生物测定学

3.0

秋季

刘宏、吴玺宏

智能与信息科学

智能传感技术

3.0

春季

胡少兴

智能与信息科学

虚拟现实技术

3.0

秋季

普建涛

智能与信息科学

数据压缩

3.0

秋季

林 通

智能与信息科学

高级计算机图形学

3.0

秋季

郝鹏威

智能与信息科学

语音信号处理

3.0

春季

迟惠生

智能与信息科学

人工神经网络与机器学习理论

3.0

春季

吴玺宏

智能与信息科学

计算机听觉

3.0

秋季

吴玺宏

智能与信息科学

数字信号处理及算法实现

3.0

秋季

曲天书

智能与信息科学

概率统计与随机过程

3.0

秋季

卜凡亮

智能与信息科学

人工智能概论(英语讲授)

3.0

春季

谭少华

智能与信息科学

数据库与知识库系统原理

3.0

秋季

李红燕

智能与信息科学

数据仓库与联机分析处理

3.0

春季

唐世渭

智能与信息科学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方法

3.0

秋季

谢昆青

智能与信息科学

多媒体信息系统

3.0

秋季

马修军

智能与信息科学

数据挖掘

3.0

春季

童云海

智能与信息科学

对象 - 关系数据库系统

3.0

春季

李红燕

智能与信息科学

Web 仓储技术

3.0

秋季

张岩

智能与信息科学

智能信息检索与 Web 搜索

3.0

春季

邓志鸿

智能与信息科学

认知科学导论

3.0

春季

沈 政

智能与信息科学

脑与计算机

3.0

秋季

沈 政

智能与信息科学

半导体器件物理

3.0

刘晓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工艺技术

3.0

张大成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微处理器的组织与设计

3.0

于敦山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

3.0

甘学温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半导体新器件技术

3.0

黄 如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大规模模拟集成电路

3.0

王 阳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VLSI 测试可测性设计

3.0

冯建华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数字系统高层次综合

3.0

魏少军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微电子机械系统

3.0

郝一龙等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半导体器件可靠性物理

3.0

王金延、解冰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微电子学材料

3.0

康晋锋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计算微电子学

3.0

任黎明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纳米半导体器件

3.0

韩汝琦、刘晓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系统级设计与 IP

3.0

盛世敏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计算机运算部件的硬件设计

3.0

蒋安平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信息处理结构与 ASIC 设计

3.0

蒋敏、蒋安平、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纳米电子器件基础

3.0

傅云义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MEMS 器件与设计

3.0

张海霞 吴文刚 郝一龙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低功耗 CMOS 集成电路设计

3.0

陈中建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先进 MEMS 加工技术与系统集成

3.0

陈兢、金玉丰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CMOS 射频集成电路设计

3.0

廖怀林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半导体器件模型与模拟

3.0

黄 如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半导体器件理论

3.0

韩汝琦、王漪、刘晓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二.招生情况

1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博士生招生情况介绍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按照三个二级学科招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1 、软件工程与软件工程环境(导师:杨芙清,邵维忠,王立福,梅宏,孙家肃,陈钟,张世琨)

2 、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软件复用与软件构件技术)(导师:杨芙清,梅宏,邵维忠,张世琨)

3 、系统软件(导师:杨芙清 沈昌祥)

4 、面向对象方法与技术(导师:邵维忠)

5 、网络软件与服务计算(导师:李实恭,梅宏)

6 、软件方法学(导师:王立福)

7 、程序理解技术与逆向工程(导师:孙家肃)

8 、网络与信息安全(导师:沈昌祥,陈钟,王立福)

9 、面向领域的软件工程环境(导师:陈钟,张世琨)

10 、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导师:汪国平)

11 、图形图像与网络多媒体技术(导师:汪国平,吴中海)

12 、 面向 Web 的数据库技术(导师:杨冬青)

13 、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导师:杨冬青)

14 、 典型应用领域的数据库新技术和信息集成(导师:张铭)

15 、语义网与文本信息挖掘(导师:张铭)

16 、多媒体数据库管理技术(导师:崔斌)

17 、海量数据查询处理技术(导师:崔斌)

18 、智能文本信息处理技术(导师:王厚峰)

19 、计算语言学(导师:王厚峰)

20 、 算法的设计与分析(导师:屈婉玲)

21 、软件形式化方法(导师:王捍贫)

22 、 DNA 计算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导师:许进)

23 、组合优化与生物信息学(导师:许进)

24 、多智能体系统(导师:苏开乐)

25 、安全协议验证(导师:苏开乐)

计算机系统结构

26 、 指令级并行处理及微处理器(导师:程旭,王克义)

27 、系统芯片 (System-on-chip) 及软硬件协同设计(导师:程旭)

28 、系统芯片( SOC )设计方法学(导师:从京生,程旭)

29 、软硬件协同设计(导师:从京生)

30 、 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导师:李晓明,代亚非)

31 、 网格与 P2P 计算(导师:代亚非)

32 、 搜索引擎与网络信息挖掘(导师:李晓明)

33 、移动计算(导师:李晓明)

计算机应用

34 、数字视频信息处理(导师:郭宗明)

35 、 Internet 与信息安全(导师:肖建国)

36 、 网络与数据库技术应用(导师:肖建国)

37 、 文本与图形 图像信息处理(导师:肖建国,汤帜)

38 、 多媒体信息处理与网络计算(图形、图像、视频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达传输和处理)(导师:周秉锋)

39 、数字图像半色调的理论和方法(导师:周秉锋)

40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导师:汤帜)

41 、视频编码(导师:高文)

42 、多媒体检索(导师:高文)

博士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科目后面的序号对应以上所列的研究方向)

① 英语( 1-42 )

② 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 1-21 , 24-33 )

② 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 或 分子生物学( 22 , 23 )

② 计算机应用基础( 34-42 )

③ 软件工程与操作系统( 1-9 , 34 , 36-37 )

③ 计算机图形学( 10 , 11 )

③ 数据库系统原理( 12-17 )

③ 计算语言学基础( 18 , 19 )

③ 算法设计与计算复杂性( 20 )

③ 形式语义学( 21 )

③ 图论 或 生物化学( 22 , 23 )

③ 算法分析与设计( 24 , 25 )

③ 计算机系统结构( 26-29 )

③ 计算机网络( 30-33 , 35 , 38-40 )

③ 数字信号处理( 41 , 42 )

硕士生招生情况介绍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按照三个二级学科招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1 、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与系统

2 、软件复用与软件构件技术

3 、操作系统

4 、嵌入式软件

5 、面向对象方法与技术

6 、软件项目管理

7 、计算机语言与编译系统

杨芙清,梅宏,邵维忠,王立福,孙家骕,李大维,陈向群,麻志毅,王千祥,张世琨,谢冰,孙艳春,张路,赵海燕,焦文品,王亚沙,赵俊峰

8 、网络与信息安全

沈昌祥,陈钟,段云所,唐礼勇

9 、 Web 信息共享与集成技术

10 、面向大规模计算的网格构件技术

11 、电子商务技术

12 、商务智能;

13 、面向移动设备的空间信息技术

14 、 Web 环境中的信息提取

15 、人工智能

16 、生物特征识别

17 、模式识别

丁文魁,张宁,李文新,罗英伟,汪小林,余华山

18 、图形图像与多媒体

19 、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

汪国平,王蘅

20 、典型应用领域的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21 、 Web 环境下的数据库与信息集成技术

22 、联机分析处理与数据挖掘方法的应用

23 、数据库系统实现技术

24 、语义网与数据网络

杨冬青,张铭,陈立军,王腾蛟,高军

25 、自然语言处理

26 、机器翻译的理论与技术

27 、信息检索与提取

孙斌,王厚峰,穗志方,常宝宝,李素建

28 、算法分析与计算复杂性

29 、量子计算

30 、程序的形式语义

31 、程序的正确性验证

32 、量子信息学

屈婉玲,王捍贫,许进,苏开乐,刘田,于江生


计算机系统结构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1 、指令级并行处理与线程级并行处理

2 、系统芯片设计方法学软硬件协同设计

3 、微处理器设计技术

4 、软硬件协同设计

程旭,王克义,丛京生,佟冬

5 、搜索引擎与网上信息挖掘

6 、网格与 P2P 计算

7 、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

8 、移动计算

李晓明,代亚非,严伟,阎宏飞

计算机应用技术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1 、文字与图形信息处理

2 、彩色图象处理

3 、数字视频信息处理

4 、网络与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5 、内容管理与知识管理

6 、知识工程与智能教育

7 、信息安全保障技术

8 、网络攻防技术

9 、 Web 金融信息挖掘

10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

11 、电子政务技术

12 、电子出版新技术

肖建国,周秉锋,汤帜,李平立,陈晓鸥,邹维,郭宗明,刘志红,张力,唐英敏,赵东岩 , 贾文华,吴於茜,吕肖庆,杨斌 , 叶志远,梁循,杨德顺,陈昱,杨建武,黄达武,刘贺湘,种连荣,张培,陈光,李庭晏,崔光佐

硕士入学考试科目设置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1 )英语;

2 )政治;

3 )计算机数学基础(包括高等数学、离散数学)

参考书:

高等数学(第五版),上、下册,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7 月(范围:一元微积分,无穷级数。上册:除了第 7 章和加 * 号的部分外的所有章节;下册:第 11 章的第 1 到第 5 节)

离散数学教程,耿素云、屈婉玲、王捍贫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范围:集合论与图论,代数结构;第 1 到第 5 章,第 7 到第 19 章)

4 )计算机软件基础(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

参考书:

许卓群、杨冬青、唐世渭、张铭,《数据结构》,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7 月。

张铭、赵海燕、 王腾蛟 , 《数据结构与算法学习指导与习题解》,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陈向群、杨芙清编著,《操作系统教程》 ( 第二版 ) (第 1 章至第 9 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计算机体系结构专业:

1 )英语;

2 )政治;

3 )计算机数学基础(包括高等数学、离散数学)

参考书:

高等数学(第五版),上、下册,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7 月(范围:一元微积分,无穷级数。上册:除了第 7 章和加 * 号的部分外的所有章节;下册:第 11 章的第 1 到第 5 节)。

离散数学教程,耿素云、屈婉玲、王捍贫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范围:集合论与图论,代数结构;第 1 到第 5 章,第 7 到第 19 章)。

4 )计算机硬件基础(内容: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或 计算机软件基础(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

参考书:

David A. Patterson and John L. Hennessy ,《 Computer Organization & Design: the Hardware/Software Interface 》( 2nd edition ),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 1998 。

V.P.Nelson ,《 Digital Logic Circuit Analysis & Design 》(影印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

许卓群、杨冬青、唐世渭、张铭,《数据结构》,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7 月。

张铭、赵海燕、 王腾蛟 , 《数据结构与算法学习指导与习题解》,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陈向群、杨芙清编著,《操作系统教程》 ( 第二版 ) (第 1 章至第 9 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2. 电子学系

电子学系共有 7 个专业。它们是: 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点);物理电子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电路与系统(硕士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硕士点);无线电物理 ( 量子电子学 ) (博士点);声学(硕士点)。

电子学系于 1959 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中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原名为无线电电子学系, 1996 年改现名于今。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航天部科技进步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部科技进步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北京大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船舶公司科技进步奖、全国工业新产品奖、国防工办重大改进成果奖、国防工办科技成果进步奖等多项。并有博士论文入选第一届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电子学系逐步形成了理、工科的结合。早在“八五”期间卫星和无线通信实验室就完成了 TDM/CDMA   VSAT 系统的设计定型,可以进行小批量生产; 1997 年我系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就实现了国内第一套建立在广州-深圳国家光纤干线上的波分复用光纤通信工程,开创了我国波分复用光纤通信的新纪元。随之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群体性突破。建立了第一个全光通信试验网等。量子电子学专业的铷原子钟与光抽运铯原子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4 年实现高质量的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 2005 年实现我国第一个原子激光。物理电子学研究所近年来在纳电子器件研究方面,制备出了高质量的直径介于 1.4-2.0 纳米的单根单壁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一维纳电子材料原位加工、电学性能测量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工作。成功地合成出了包括氧化钛纳米管、氧化锌纳米线在内的一系列一维功能氧化物和半导体纳米材料,并系统地研究了这些纳米材料的结构、生长机理以及可控制备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在 2001 年被选为 2000 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第一条和 2000 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4 年获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电子学系在许多方面研究处于国内领先,甚至国际先进水平。

电子学系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历来深受社会欢迎。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时均有多家接受单位。本系毕业生就职于世界各著名电子公司,如 Intel 、 贝尔实验室 、 Cisco 、汤姆孙消费电子、华为。在电子行业相关的各顶级公司均有本系毕业生的身影。部分硕士生选择进一步深造并为 Stanford 、 MIT 等一流名校录取。本系两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 百篇 博士 优秀论文, 2006 年一名博士研究生被评为北京大学“学术十杰”。 博士毕业生也受到国内外科研机构的欢迎。一部分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入国内高校及研究机构,他们中的杰出者已经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电子学系博士生导师简介:

陈徐宗: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情况: 1983 年毕业于江苏工学院物理师资班获得学士学位, 1993 年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1993-1995 北京大学电子学系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 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冷原子物理、光学频率标准、量子精密测量

e-mail 地址: xuzongchen@pku.edu.cn

弘: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情况: 1991 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物理系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93 年和 1995 年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得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美国 Rochester 大学光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作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 量子光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 量子相干、慢光与快光、光存储 ] 、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研制、量子保密通信的安全性研究、量子纠缠的理论与实验、量子存储 ] 。

e-mail 地址: hongguo@pku.edu.cn

张志刚: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情况: 1992 年在澳大利亚 MONASH 大学获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 飞秒激光脉冲的相干控制和频率合成、周期量级激光脉冲的产生、飞秒激光和皮秒激光器的应用等。

e-mail 地址: zhgzhang@pku.edu.cn

解思深:院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情况: 196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83 年在中科院物理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3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 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 碳纳米管及其它一维纳米材料、阵列的制备、结构和物性及其应用。

e-mail 地址: ssxie@aphy.iphy.ac.cn

张耿民: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情况: 1991 年和 1996 年从北京大学电子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和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 各种纳米材料的场发射特性。

e-mail 地址: zgmin@pku.edu.cn

彭练矛: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情况: 1982 年于北京大学电子学系获理学学士, 1988 年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 纳米电子学。

e-mail 地址: lmpeng@pku.edu.cn

清: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情况: 198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 1994 年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系,及在日本金属材料研究所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 纳米电子学,电子显微学,材料物理 。

e-mail 地址: qingchen@pku.edu.cn

侯士敏: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情况: 1994 年和 1998 年从北京大学电子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和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 纳米电子学,分子电子学

e-mail 地址: smhou@pku.edu.cn

周乐柱: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情况: 1981 年北京大学电子学系电子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

主要研究方向: 微波理论与技术 , 计算电磁学及其应用(散射、天线和微波器件)。

e-mail 地址: lzzhou@pku.edu.cn

夏明耀: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情况: 1999 年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 计算电磁学、微波遥感、微波电路

e-mail 地址: myxia@pku.edu.cn

徐安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情况: 1984 年从北京大学电子学系微波电子学研究生毕业。

主要研究方向: 通信与信息系统(光纤通信系统、光网络,光信号处理)

e-mail 地址: lyrxas@pku.edu.cn

王子宇: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情况: 1985 年 5 月获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工学硕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 高速大容量光纤通信系统、光收发单元及光、电器件,皮秒光脉冲的产生及其在光通信中的应用,光纤传感技术,微波、毫米波器件。

e-mail 地址: wangziyu@pku.edu.cn

邬贺铨: 院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情况: 1964 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 下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网 、宽带传送网和接入网

e-mail 地址: wuhq@catt.ac.cn

陈章渊: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情况: 199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并获博士学位。 1999 年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

主要研究方向: 高速大容量波分复用光纤通信系统, ROF 等。

e-mail 地址: chenzhy@pku.edu.cn

项海格: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情况: 1964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主要研究方向: 数字通信和信号处理。

e-mail 地址: xianghg@pku.edu.cn

焦秉立: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情况: 1995 年毕业于德国 University of Saarland ,并获得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 ( 1 )无线通信( 2 )传感器设计。

e-mail 地址: jiaobl@pku.edu.cn

赵玉萍: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情况: 1997 年及 1999 年于芬兰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获得 PhD 学位及科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 卫星与无线通信系统理论与实现;无线资源管理与优化;通信中的数字信号处理。

e-mail 地址: yuping.zhao@pku.edu.cn

金野: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教育情况: 1996 年于北京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 卫星通信系统;通信协议;通信应用业务;网络管理与资源管理。

e-mail 地址: jinye@pku.edu.cn

硕士生招生情况介绍:

信息与通信工程

专业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通信与信息系统(卫星与无线通信)

计算机网络

通信 网络的整体性分析 ( 网络结构优化,可靠性和安全性,网管网控技术 ) 。卫星网,移动网,数据网无线接入网等网络的优化设计和性能分析。以及网络的互通互联技术等。

通信理论与技术

信源编码;信道编码;高速大容量传输与交换技术;数字通信网技术;软件无线电;遥测遥控技术;码分多址 (CDMA) 及其应用。以上内容均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研制适用于现代通信的高新设备与系统

卫星与无线通信

研究卫星通信,移动卫星通信和无线通信中的新体制和关键技术;扩展频谱及其应用;卫星和无线通信中信号处理及软件无线电技术;设计并实现国家急需的卫星和无线电通信系统及其网络等。均属前沿研究课题。

通信与信息系统(光纤通信)

光纤通信系统

研究光纤传输理论、大容量光波分复用通信系统、光频分复用通信系统、高比特率调制光通信系统、光孤子通信系统、相干光纤通信系统、空间光通信、无线光通信, ROF 及新型通信技术等。

光通信网络

各种光通信波分复用骨干网和接入网的优化设计和性能分析。特别在可重构的全光网络,光分组交换和光突发交换网络等。

光器件与光信号处理

光系统及网络用器件:新型光通信有源和无源器件,如宽带光纤放大器,波长转发器,光子晶体器件,新一代光纤陀螺等。

电路与系统

电路与系统的分析、设计及系统集成( SOC )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最终将所研究的电路、系统集成于芯片之中( system on chip )。这是电子与信息学科赶超世界水平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与微电子中心合作,建设多芯片留片与测试实验室,实现 ASIC 的设计。  

非线性电路理论及其应用

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理论主要包括 : 混沌理论 ,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 , 模糊系统 , 遗传算法 , 小波变换理论 , 分形理论等 . 本研究方向是以实际电路与系统为背景 , 针对应用中迫切需要解决工程问题提出新模型和算法 , 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 , 再在 DSP 或 FPGA 硬件中调试 , 实现优化的电路与系统设计 .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内容为两部分: [1] 信号处理算法研究,包括图像 / 视频信号处理,软件无线电中的信号处理,数字全息技术,三维图象处理,显示信号处理,人工神经网络与智能信息处理等; [2] 信号处理系统与芯片研究,包括实时信号获取系统,实时信号处理系统,嵌入式系统,图像编解码芯片,导航信号处理芯片等。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业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电磁场理论的研究 : 内容包括复杂物体特别是有各向异性介质涂敷的导体目标的电磁散射,复杂环境和媒质中电磁波的传播,以及微波集成电路和天线阵的电磁仿真技术等。

计算电磁学及其应用

计算电磁学是集近代电磁理论、现代计算方法和先进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计算方法包括积分方程型的矩量法、有限元法和快速多极方法 , 微分方程的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及多种混合方法。应用问题包括天线、电磁散射,电磁兼容分析和生物电磁学等。

微波电子学

研究微波电真空器件的物理原理和实现,并改进其性能的方法和技术。本研究方向目前集中于研究等离子体注入微波真空器件,如宽带功率行波管后导致器件性能全面提高的原理。

天线

微带天线,相控阵天线,智能天线等。

物理电子学

表面和薄膜物理电子学

以超微粒-半导体(或介质)薄膜的结构和光电特性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这类薄膜的结构,制备工艺和特性以及利用有关效应制备功能器件。

纳米电子学

主要研究纳电子器件和纳电子集成电路的设计、实验制备及其运行机理。

信息功能薄膜

研究新型超高密度信息存储薄膜的制备技术、结构、特性,信息存储的机理,数据写入、读出方法。目前重点研究用真空技术制备高质量的有机复合薄膜,用扫描探针显微镜( SPM )进行表面形貌观测和数据写入、读出过程。

计算纳米功能材料

从原子结构出发,建模,简化计算纳米材料的结构与特性,进而设计、组装新型纳米功能材料和器件。

非晶物理与材料

研究非晶材料和用其构成器件的物理。主要研究低气压下非晶,微晶和纳米晶功能材料的形成,以及气体放电过程中的物理过程。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结构和特性分析,构造功能器件和器件的特性测试。

计算纳米电子学

基于第一性原理,建模计算纳米材料的电子结构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进而设计新型纳米功能材料和纳电子器件。

电子发射与电子能谱

研究电子发射过程和发射电子所带材料结构的信息。

电子显微学

以电子显微镜为主要研究工具,在原子尺度上研究各种材料的结构、成分、价态等特征,并在理论和实验多方面发展各种电子显微方法。包括分析电子显微术,高分辨电子显微术, X 射线能谱,能量损失谱等各种先进技术。涉及实验技术,计算及模拟,电子光学理论,仪器及装置等多方面。

纳米结构和纳米加工

用各种物理、化学及材料手段制备纳米结构和纳米材料,以电子显微镜为基础研究他们的结构和特性,利用聚焦电子束和离子束及扫描探针加工纳米结构,并制造纳米器件。

物理学

专业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无线电物理 ( 量子电子学 )

冷原子物理与精密测量

研究激光冷却和囚禁原子的方法(如磁光阱、光学粘团)和激光冷却的新机制(如:拉曼冷却等),在此基础上开展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和原子激光的理论和实验探索,对相干物质波的物理特性(如光学特性、力学特性等)相干物质波的基本物理参量(如相位、波长等)以及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体的兰姆位移,约瑟夫森效应等进行研究。

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

开展电磁感生透明等量子相干和干涉现象及其在慢光、快光、光脉冲存储和量子存储中应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开展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及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和协议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开展量子纠缠、纠缠交换及其在量子中继器中的应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激光物理和技术

研究半导体激光的线宽压缩、调谐、稳频和固体激光锁模等技术,探索实现新型半导体激光频率标准的新方法,对光学频率进行精密测量和控制,以及精密时钟传递;开展与其相关的控制和测量电路技术研究,如:精密电流源、精密温度控制器、稳频锁相电路、 Labview 测量和控制电路,低噪声光电探测电路, CCD 测量和图象处理技术等。

原子钟及其技术

原子钟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航空和航海号航、通信系统同步、导弹飞行轨道控制等信息系统的关键仪器和技术,它综合了多种技术:精密自动控制技术、频率合成技术、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精密原子光谱技术等。目前开展的原子钟研究有:星载原子钟、铯束原子钟、铷原子钟、原子喷泉频标、贮存离子频标等。

时间同步和导航

研究原子钟的之间的时间和频率的传递、比对、同步方法;探索原子钟和 GPS 接收机的信号传递技术及其在空间定位和导航中的应用。

新型量子器件及其在空间光通信中的应用

开展了多种可调谐、超窄带宽、高噪声抑制比的新型原子滤光器研究,该种器件用于空间光通信系统;开展卫星和地面之间空间光通信系统实验样机的部分研究工作。

光电子技术

主要研究激光的频率控制、强度控制和光束传输技术,包括利用声光调制器、电光调制器进行频率和强度的调制解调、光纤对激光传输过程中的偏振、光束质量和频率的影响等,以及相关控制电路技术,如:分频锁相技术,频率压控技术,时序控制电路、微波功率放大和控制技术等。

原子、分子物理

研究原子的基本结构(如超精细结构、振转能级等)、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碰撞相互作用(包括热原子碰撞和冷原子碰撞)、原子与激光或电磁场相互作用(包括激光和原子的相互作用、如偏振激光光谱、 AC Stark 效应,汉勒效应;磁场和原子的相互作用,如 AC Zeeman 效应,横向 Larmore 进动等)。这些基础研究成果直接被用于原子钟、激光频率标准、原子滤波器等方面。

磁共振成像和激光生物技术

磁共振成像主要研究磁共振成像物理;磁共振信号( FUD )的处理及图象重构,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激光生物技术主要开展激光光镊技术的生物应用研究。研究用单束和多束激光实现三维光学势阱(光镊)的有关技术,并将其用于生物细胞、生物大分子、 DNA 等研究。

声学

超声检测技术

主要研究超声检测方法及其应用。包括:工业或医疗超声换能器技术;定量超声检测及超声成像技术;工业超声测量技术;数字化工业检测与医疗超声设备。

水声技术

主要研究水下声纳关键技术。包括:水声换能器技术;水声传播规律以及环境与目标相互作用规律;水下目标回波特征提取与目标识别方法;水下声成像技术;水下通信技术。

传感器与换能器技术

主要研究各种新型压电材料、新型结构换能器。包括新型低频大功率宽带发射换能器;高灵敏度小尺寸水听器;矢量水听器;新型加速度计以及新型超声换能器。

声信号处理

主要研究超声及水声信号处理方法与技术。包括:噪声、混响抑制方法;基于听觉建模的声信号处理方法;仿生声纳信号处理方法;时空联合信号处理方法;三维可视化成像方法;基于 DSP 及 MCU 的信号处理系统实现。

2006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招生专业

初试科目

声学

普通物理(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

无线电物理

普通物理(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

物理电子学

普通物理(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

电路与系统

电子线路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普通物理(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电子线路

对考生的要求和期望

1 、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 各个专业培养目标:

l 通信与信息系统 : 在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具有电子线路和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具有通信与信息系统方面的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发展动向,具有一定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内做出新成果。

l 信号与信息处理: 在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具有电子线路和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具有通信与信息系统方面的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向,具有一定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内做出新成果。

l 无线电物理 ( 量子电子学 ) 专业: 在原子、分子和光物理领域具有坚实的物理理论基础和实验技术基础,并具有量子电子学方面的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一定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量子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新成果。

l 物理电子学: 在物理电子学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在新型电子材料,器件的结构和特性方面有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向,具有一定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物理电子学专业内做出新成果。

l 电路与系统: 在电路与系统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具有电子线路和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具有电路与系统方面的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发展动向,具有一定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电路与系统专业内做出新成果。

l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具有电磁学和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具有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面的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发展的实际动向,具有一定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内做出新成果。

l 声学: 在声学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具有电路和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具有声学方面的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发展动向,具有一定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声学专业内做出新成果。

3 、 掌握一门以上外语。

4 、 身体健康

选拔方式及考试科目

电子学系考试分为初试与复试两大部分,初试考试科目为笔试。面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专业基础的掌握与灵活运用能力、知识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 .微电子学系

专业简介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的前身是在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黄昆院士领导下由五所大学在北大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七十年代研制出我国第一块硅栅 N 沟道 1K MOS DRAM ,是我国微电子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自 80 年代以来,在微电子学家王阳元院士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微电子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2001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3 年批准了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现拥有三个国家或部门重点实验室,即国家级微米 / 纳米加工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北方微电子研究开发基地新工艺新器件新结构国家计委专项实验室和北京市软硬件协同设计 ( 原名软件固化 ) 高科技重点实验室。其中微电子科学技术工艺实验室拥有净化面积 900 平方米 4 英寸亚微米集成电路超净工艺实验线,拥有各种先进的微电子加工及测试设备 130 余台套,可加工 CMOS 集成电路、超高速硅双极集成电路、 CMOS/SOI 集成电路和 MEMS 等。系统芯片 (SOC) 软硬件协同设计实验室面积约 600m2 ,拥有 2 个 11450 服务器、 70 台先进的 SUN 工作站, 150 台微机 , 并配备了齐全的系统、逻辑、电路、器件、工艺以及 MEMS 等方面的最新 EDA 软件,如 Cadence 、 Synopsys 、 Ansys 、 Intellesuite 等软件。

目前,该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三个,即 ULSI 新器件及集成技术、系统集成芯片 (SOC) 设计及其设计方法学、微电子机械系统 (MEMS) 技术。这三个研究方向均是当前国际微电子学学科发展的重点领域。

( 1 ) ULSI 新器件及其集成技术:该方向主要面向新一代微电子器件和工艺技术的需求,重点解决新

一代微电子器件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以及集成技术领域的问题和难点。重点开展亚 100 纳米以下新结构半导体器件及其集成技术,半导体器件模型模拟,小尺寸 MOS 器件可靠性物理及其应用, ULSI 器件中的新型半导体材料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 2 )系统集成芯片 (SOC) 设计及其设计方法学: SOC 将是 21 世纪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充分利用北京大学在微电子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紧密结合的优势,致力发展中国自主的微处理器事业,在现代微处理器结构、优化编译、操作系统、计算机模拟和性能评测、软硬件协同设计、系统芯片( System-on-a-Chip )设计等方向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此外,重点开展面向微处理器的 IP 设计技术,微处理器软硬件协同设计,嵌入式微处理器设计, SOC 设计方法学,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 MOSIS 设计验证的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 3 )微电子机械系统 (MEMS) 技术: MEMS 是微电子技术与力学、机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生命科学结合的产物,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和重大经济增长点。该方向重点研究 MEMS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MEMS 制造技术以及新型 MEMS 器件等。重点开展以硅集成电路工艺为基础的 MEMS 设计制造技术,面向各方面应用的新型 MEMS 器件如加速度计、陀螺、光开关、射频器件以及 MEMS 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技术方面的研究。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在这三个研究培养方向上均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曾承担了近 150 项国家重点项目研究工作,经过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计划的研究积累,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基础研究方面基本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在工艺技术和应用开发方面则总体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居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和部委级奖励 2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1000 余篇(包括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Applied Physics Letter,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Solid State Electronics, Electronics Letter 等国际权威刊物),出版专著和教材 20 余部,获得发明专利 10 项,获专利申请号 50 余项。该学科点在国际上有比较高的知名度。

目前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术梯队,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人,教授 20 人,副教授 35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骨干 34 人 , 他们的研究方向涵盖了目前微电子技术发展的主要领域。同时,该专业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聘请了萨之唐( Univ. of Florida )和葛守仁 (UC Berkeley) 、胡正明 (UC Berkeley EECS 系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 ) 、施敏 ( 台湾交通大学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 、高秉强(原 HKUST 工程院院长)、朱剑豪(香港城市大学教授)、丛京生(美国 UCLA 教授)、田之楠(美国 UC Davis 教授)、云维杰(美国 DEI 公司高级研究员)等一批国际著名高校的学者为兼职教授,还聘请了张汝京 (SMIC 总裁 ) 、俞滨(美国 AMD 公司高级研究员)、赵阳(美国 MEMSI 公司总裁)等微电子产业界人士为兼职教授,并与 Motorola 、 Cadence 、 ADI 等国际著名公司建立了 4 个联合实验室,保证我们的研究与国际水平同步。

对考生的基本要求:

1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 )学习目的明确,学风严谨,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3 )对本学科有浓厚兴趣;有较好的专门训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英文资料;

4 )身体健康;

选拔方式和考试科目

A .免试生选拔

1 )请访问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主页 http://grs.pku.edu.cn/zs/zs_ss.html ,查阅相关说明、下载申请表格。并于 9 月中旬之前,将填好的全部申请材料装入自备的信封,直接寄(或送)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过期不再接受申请。

除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生外,还将面向全国重点大学,公开选拔部分能够获得母校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我校长学制博士研究生(直博生)。不占用申请人所在母校的推荐免试名额,申请条件及办法同上。

2 )经学院招生委员会对申请材料评审后,将于 9 月底之前,通知评审合格的申请人来我校参加差额复试( 10 月上旬)。

3 )复试内容包括

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综合考试(笔试),内容包括: a. 电磁学; b. 模拟电路。 A,b 任选其一。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面试(口试),内容包括: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原理( MOS 部分)和数字电路(微电子专业);或半导体物理、固体物理和普通物理、电子线路基础和数字电路(非微电子专业)。

B .应试生选拔

1 )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和参考书

英语

政治

微电子基础:含( 1 )高等数学,( 2 )固体物理和( 3 )集成电路原理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必答,第

二,三部分任选其一。参考书:《高等数学》,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固体物理学》,黄昆原著,韩汝琦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年。《数字 CMOS VLSI 分析与设计基础》,甘学温,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

半导体物理、数字电路逻辑设计和计算机组成;最后二门任选其一。参考书:叶良修,《半导体物理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年。刘恩科等,《半导体物理学》,国防工业出版社,第四版。王毓银,《数字电路逻辑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1999 年。郑纬民,《计算机系统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1998 年。

2 )博士生入学考试科目和参考书

英语;

半导体物理、集成电路原理和电子线路三选一;参考书:《半导体物理》,叶良修,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

《数字集成电路 ----- 设计透视 Digital Integrated Circuits 》,清华大学出版社。《模拟 CMOS 集成电路设计》其中第 1-10 章,西安交大出版社。《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童诗白,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

半导体器件、电路与系统和微电子机械系统三选一;参考书:《半导体器件物理》,(美)施敏著,黄振岗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1987 。《数字设计 ----- 原理与实践》(第三版影印版)(英文书名:《 Digital Desig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 (Third Edition) ,高教出版社。《微传感器与微执行器全书》,格雷戈里

T.A. 科瓦奇箸,张文栋等译。

就业情况

本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理想的归宿。大部分硕士毕业生选择读博或出国深造,其余同学基本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发达城市就业。博士毕业生部分选择到大学任教、部分到研究机关科研、部分选择做博士后或到国内外大公司就职。本专业毕业生就职的公司有 Intel 、 Motorola 、 Cadence 、韩国三星、中芯国际、华为、中兴等。

4 .智能科学系

博士生招生情况介绍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

1 、语音信号处理(导师:迟惠生)

2 、机器听觉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导师:迟惠生)

3 、三维视觉信息处理与虚拟现实(导师:查红彬)

4 、智能机器人(导师:查红彬)

5 、模式识别(导师:封举富)

6 、计算机视觉(导师:封举富)

考试科目:

1-2 :①英语②模式识别③语音数字信号处理

3-4 :①英语②计算机视觉③智能机器人、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任选一门

5-6 :①英语②模式识别③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任选一门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1 、计算智能,模糊理论与技术(导师:何新贵)

2 、多媒体与智能信息处理(导师:谭少华)

3 、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 、数据挖掘(导师:谭少华)

考试科目(科目后面的序号对应以上所列的研究方向)

①英语( 1-3 )

②计算方法( 1 )

②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 / 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 / 计算机应用基础( 2-3 )

③泛函分析 ( B ) 、常微分方程 ( B ) 、偏微分方程 ( B ) 任选一门( 1 );

③数据库系统原理( 2-3 )

硕士生招生情况介绍

智能科学系按照 2 个二级学科招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具体情况如下:

信号与信息处理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1 、 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

2 、 计算机视觉与虚拟现实

3 、 机器感知与智能机器人

4 、 计算机听觉

查红彬,封举富,刘宏,张超,

许超,郝鹏威

5 、 语音信号处理

6 、 语言信息处理

7 、 生理、心理信息处理与神经计算

迟惠生,吴玺宏,沈政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考试科目: 1 )英语;

2 )政治;

3 )计算机数学基础(包括高等数学、离散数学)

参考书:

《高等数学》(第五版),上、下册,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7 月(范围:一元微积分,无穷级数。上册:除了第 7 章和加 * 号的部分外的所有章节;下册:第 11 章的第 1 到第 5 节)

《离散数学教程》,耿素云、屈婉玲、王捍贫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范围:集合论与图论,代数结构;第 1 到第 5 章,第 7 到第 19 章)

4 )计算机软件基础(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

参考书:

许卓群、杨冬青、唐世渭、张铭,《数据结构》,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7 月。

张铭、刘晓丹译,《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 C++ 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年。

陈向群、杨芙清编著,《操作系统教程》(第 1 章至第 9 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

1 )英语;(外语限考英语)

2 )政治;

3 、 4 )本专业初试业务课考试科目共分 4 组,可从中任选一组:

第一组:数学(一)、信号与系统;

第二组:数学(一)、智能与信息专业综合;

第三组:同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

第四组:同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任一专业试题;

参考书: V.P.Nelson ,《 Digital Logic Circuit Analysis & Design 》(影印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 David A. Patterson and John L.Hennessy ,《 Computer Organization & Design: the Hardware/Software Interface 》( 2nd edition ),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 1998 。 Andrew S. Tanunbaum ,熊桂喜译,《计算机网络》 A.S.T (译版 印影版),清华出版社, 1998 。 Abraham Silberschatz 等著,杨冬青、唐世渭等译,《数据库系统概念》(第 1 至 9 章,第 15 章,第 18 章),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王立福、麻志毅、张世琨,《软件工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离散数学教程,耿素云、屈婉玲、王捍贫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第 20 到第 23 章,第 26 到第 27 章 )

计算机应用技术

研究方向 :

1 、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2 、 多媒体与智能信息检索

3 、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4 、 时空数据库与时空信息分析技术

5 、 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博物馆

6 、 数据库与知识库

7 、 智能商务与 Web 智能

8 、 信息系统智能化

9 、 数据网格与知识网格

10 、智能数据分析

指导教师 : 何新贵、谭少华、唐世渭、谢昆青、李红燕、张岩、戴隆基、肖珑、陈霖

三. 2004 年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去向

硕士研究生 :毕业生总人数 229 人, 其中定向委培生 13 人,硕转博 5 人,参加就业或出国 211 人(其中出国人数为 30 人)。参加工作的去向都比较好,有大型的外资企业,如微软、 IBM 、朗讯、爱立信等,大型的国内企业如康佳、移动通信等,国家机关,大学院校等。去向一般都是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广州、上海、深圳等地。

博士研究生: 具上学期统计,原有博士生毕业生 104 人,春季派遣 4 人,余 100 人:其中定向委培生 29 人,在职生 17 人,统分生 54 人(其中 25 人申请延期, 29 人参加就业)。工作去向为留校,外资企业(微软等),国家机关,研究所(中科院)等。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