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北京大学 > 院校资讯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介绍

一.学院简介
 
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研究决定选择部分高等学校,采取多项扶持政策,支持其试办示范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这是新时期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据教育部和国家计委“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精神,北京大学经 2002 年 3 月 15 日第 451 次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成立北京大学软件学院, 2003 年 3 月,教育部又批准北京大学为“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2004 年,北京大学批准“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进入软件学院,于是“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以下简称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为了贴近产业培养实用型、复合交叉型、国际化人才,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教高司函 [2006]29 号文件),面向信息技术、微电子产业高度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建立了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无锡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是在我国著名软件科学家杨芙清院士和微电子科学家王阳元院士的主持下建设起来的。学院秉承北京大学“民主科学、兼容并蓄”的传统,坚持北京大学“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人才培养与产业建设互动”为指导思想,制定了“坚持创新创业、坚持面向需求、坚持质量第一”的建院宗旨。确立了“面向产业、面向领域、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交叉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专业教育学分制,素质教育学苑式,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明确了“全方位深入开展国际合作”的发展战略。经过 5 年多的发展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个学院(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两个学科(软件工程学科、集成电路设计学科)、四个基地(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北京)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工程化基地、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无锡 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 )的综合性软件与微电子人才培养实体。
 
2006 年 6 月,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验收评估,综合排名第一。 2007 年 1 月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中期评估,综合排名第一。“北京大学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 于 2004 年获得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于 2005 年又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以坚持创新为指导思想,具体体现在教育理念创新、课程体系创新、办学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学院按企业和领域的需求,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动态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形成灵活的课程体系,动态的教学计划。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坚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具有工程组织与管理能力以及外语与国际竞争能力,并坚持将人文科学和前沿技术贯穿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把全方位、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与国际著名大学、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 IT 企业开展多方位、深入的合作。学院聘请享有世界声誉的国际著名 IT 专家、学者出任国际顾问、专业顾问,就学院的整体发展与宏观规划、学科建设与改革、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等方面提供咨询意见。学院还聘请国际著名大学或跨国公司的资深专家、学者担任系主任,整合优秀资源,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以保证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培养质量符合企业需求并快速与国际接轨。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与 100 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署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接受了 30 多家国内外企业价值 3000 多万元的捐赠,与 20 多家单位合作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流的实验环境和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包括 IBM 、 Intel 、 Motorola 、微软、 SUN 、花旗、 AMD 、 Cadence 、斯伦贝谢、 Oracle 、 Sybase 、联想、方正、青鸟、中软、华为、亚信等 36 家企业成为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倡导个性化教学:提倡导师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根据领域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对口的培养方案,进行人才专门化培养。个性化教学方式包括强化实用英语训练、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和典型案例教学,充分实现教与学互动。个性化教学还体现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比如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管理、 IT 市场营销、创新与创业投资管理等几个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很容易组成一个新的 IT 创业团队,使得学院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注重单个专业方向的培养,更注重专业方向之间的互通与结合,起到孵化器的作用。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坚持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在教学中设立人文科学与前沿技术课程和系列讲座,开展各种校园科技活动,国际认证培训、优秀人才推荐等。学院的素质教育采取学苑式,即在院团委和院学生会的直接领导下,按照学生自己的兴趣自愿组合,成立“学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管理能力及教师因材施教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五个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四种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现已成立文化苑、艺术苑、科技苑等。
 
截至 2007 年 1 月,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已累计招收 3641 名学生,其中 3098 名为软件工程硕士生, 350 名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工程硕士生。截至 2007 年 1 月,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已送走 851 名软件工程硕士毕业生,他们当中有 60 多人出国深造,还有 23 人考取博士研究生,毕业学生中近九成学生跨入著名 IT 企业及金融等单位。
 

 

 
二.系、中心与专业方向介绍
 
目前,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面向产业需求成立了软件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嵌入式系统、服务科学与工程、管理与技术、数字艺术、集成电路设计与工程、信息安全、语言信息工程、金融信息工程等 10 个系。
 
1 .软件技术系:
 
软件技术系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软件理论和软件工程技术基础,软件开发与工程实践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与优秀的职业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和软件工程管理等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软件技术系设以下专业方向:
 
( 1 )软件开发技术: 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实现等工作的能力,以及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成为适合软件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级软件工程开发、研究与管理人才。
 
( 2 )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 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软件质量工程、测试理论与技术,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质量保证、软件测试等工作的能力,以及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成为适合软件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级软件工程质量保证与测试人才,能胜任高级软件质量工程师、测试工程师或测试经理等工作职位。
 
( 3 )软件工程管理: 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能力,良好的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具备良好的软件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能力,成为适合软件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级软件项目管理技术人才,或软件企业管理人才。

 
2 .网络与通信技术系
 
网络与通信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网络与通信技术系针对蓬勃发展的无线互联网产业、电子与通信产业的发展需求培养既具有网络与通信技术和无线互联网技术,又具有软件开发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网络与通信技术系设以下专业方向:
 
( 1 )移动及互联网技术与应用: 本研究方向侧重对移动网络及互连网上的 MAC 层以上的网络互连技术及网络应用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移动网技术,基于 IP 互连网技术,无线 IP 网络技术,基于 IP 的网络融合技术,移动数据应用及互连网上的应用技术等。强调网络软件的开发与实践。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将掌握扎实的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学习理解移动网络及 IP 网络技术及标准,系统掌握网络及应用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毕业后学生有能力承担中型以上网络工程项目,应聘 IP 网络设计、网络产品或网络应用软件开发测试及项目管理、网络工程技术支持等岗位。
 
( 2 )通信与应用电子技术: 本研究方向侧重对移动通信系统、电子设备的技术及网络应用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移动通信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电子系统设计技术。强调通信与应用电子技术的硬软件研究及工程实践。本研究方向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学系的研究生科研教学条件,采取导师制培养模式,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将掌握数字通信、数字信号处理、移动通信网络的理论,掌握通信系统设计、电子系统设计及嵌入式系统设计等技术,具备研发通信和电子系统的能力。毕业后学生有能力作为通信工程与应用电子工程领域中专门人才,应聘通信、应用电子及网络设备研究、开发、项目管理、技术支持等岗位。
 
( 3 )光电子技术与应用: 本研究方向侧重对光通信系统、光网络技术、激光控制技术及网络应用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强调光电子技术与应用的硬软件研究及工程实践。本研究方向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学系的研究生科研教学条件,采取导师制培养模式,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将掌握半导体激光技术、飞秒激光技术、激光频率控制技术、激光调制技术、光信号接收技术与光纤传输技术。毕业后学生有能力成为光电子技术与应用领域的专门人才,应聘光电子技术及网络设备研究、开发、项目管理、技术支持等岗位。
 

 
3 .嵌入式系统系
 
嵌入式系统系旨在为中国软件和信息产业培养嵌入式系统,尤其是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开发和项目管理所需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交叉型国际化人才。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综合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将掌握扎实的嵌入式系统尤其是嵌入式软件工程理论、技术及主流开发、调试和测试工具,并具备嵌入式系统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及硬件的研究开发能力,以及在移动通信服务终端、家庭网络和数字家电等领域的嵌入式系统开发能力。
 
嵌入式系统系设三个专业方向:
 
( 1 )嵌入式系统工程: 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将掌握扎实的嵌入式系统尤其是嵌入式软件工程理论及各种开发技术、调试和测试工具,并具备嵌入式系统软件、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研究开发能力。毕业后学生有能力适应嵌入式系统产品市场需求,成为企业急需的掌握嵌入式系统尤其是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的高级开发、研究与管理的复合性人才。
 
( 2 )移动通信服务终端: 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将掌握扎实的嵌入式系统尤其是嵌入式软件工程理论及各种技术及各种开发调试和测试工具,并具备移动通信服务终端系统软件、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研究开发能力、深入的嵌入式通信终端产品开发能力。毕业后学生有能力适应移动通信产品市场需求,成为移动通信企业所急需的移动通信服务终端的高级开发、研究与管理的复合性人才。
 
( 3 )嵌入式多媒体技术: 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将掌握扎实的嵌入式系统尤其是嵌入式软件工程理论及各种开发技术、调试和测试工具,以及嵌入式多媒体软硬件技术平台、网络与多媒体、数字家庭、内容安全与数字权益保护、内容管理、音视频编解码、以及相关应用领域的知识、并具备嵌入式多媒体系统、应用软件及其运行支撑相关电子商务环境的研究开发能力。毕业后学生能适应巨大的嵌入式多媒体产品市场需求,成为嵌入式多媒体产品企业所急需的和数字产品的设计、开发、研究相关的嵌入式系统工程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4 .服务科学与工程系
 
服务科学与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服务科学与工程系面向国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及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服务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在全球化的紧张步伐中 , 中国正迅速地与国际接轨,无论是政府机构或是企业组织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或竞争。服务科学与工程是 IT 技术、通讯网络技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它的目的不仅是提高一个机构或组织的运作效率及减少其运作成本,更重要的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企业的业务流程重构,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服务科学与工程系设有以下专业方向:
 
( 1 )电子服务技术: 本专业方向是为有扎实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或类似学科)基础的学生更上层楼而设计。其目的是培养现代服务业所需之方案设计及实现人才,所以重点放在最新服务或应用开发和组合技术的学习,但是一些软件工程的重要环节诸如需求工程和软件测试仍需掌握。另外,学生对于企业资源运作(规划和整合)也必须有所了解。
 
( 2 )业务分析与咨询: 随着经济的快速成长,企业势必信息化以维持竞争力。信息技术仅是工具,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信息化必须以业务需求为依归,正确的业务分析是信息化成功的必要条件。本专业方向是为管理、经济等非计算机学科但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而设置,其目的是培养现代服务业所需之业务分析及咨询人才。课程重点放在对企业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挖掘和利用。
 

 
5 .集成电路设计与工程系
 
集成电路设计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关键核心技术。培养优秀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和集成电路制造人才是维持我国 IT 产业蓬勃发展的当务之急。集成电路系正是为了满足全球对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而成立的,是我国科学技术部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微电子产业要实现规模发展,必需要有相对应的人才规模;为适应信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改造的需求,更需要多层次、实用型、复合交叉型人才。为此,我系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行业、面向领域,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交叉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注重培养学生具有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能力、工程组织与管理能力、工艺创新能力,良好的外语交流和国际竞争能力。
 
集成电路设计与工程系设四个专业方向:
 
( 1 )集成电路与系统芯片( SOC )设计: 掌握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集成系统芯片设计原理,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集成系统芯片软设计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成为适合微电子产业发展要求的设计、开发、研究与管理的高级复合性人才。
 
( 2 )集成电路制造: 掌握微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先进的工程化方法和先进的工艺技术,具有从事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创新和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成;具有团队协作精神;适应微电子产业发展要求的集成电路制造与管理的高级复合性人才。
 
( 3 )集成电路测试与封装: 掌握 VLSI 测试程序、测试设备、测试技术,测试经济学、故障模型,故障模拟方法以及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等。掌握封装方法和处理过程、对封装材料的特殊要求、封装技术的特点、封装技术中的误差和校准、键合和密封技术、封装技术的发展等。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成为适应微电子产业发展要求的测试和封装、设计、开发、研究与管理的高级复合性人才。
 
( 4 )嵌入式系统芯片及 IP : 嵌入式系统产品无所不在,应用前景非常广阔。随着应用需求和集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方法发生极大的改变,从 PCB CAD+ICE 为主要工具的设计方法,发展到以 EDA 工具 +EOS 为开发平台的设计方法,最终将发展到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的方法。嵌入式系统要求具有实时性、可靠性、低成本、低功耗等等,与其它电子产品的设计方法有着明显地不同。因此要求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人员具有综合知识,掌握系统设计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和嵌入式软件设计技术。
 

 
6 .管理与技术系
 
管理与技术系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专门化的 IT 项目管理型人才、 IT 创新与创业投资型人才和培养 IT 企业急需的有技术背景的市场营销人才。通过理论学习、实务案例探讨与操作,学生将掌握扎实的基础管理知识,并具备完整的 IT 项目管理、创新与创业投资管理、研究开发管理、新产品策划管理能力、创业能力、软件产品营销能力和一定的商业决策分析能力。
 
管理与技术系设三个专业方向:
 
( 1 ) IT 项目管理: 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案例分析训练,注重选用 IT 企业提供的项目管理案例来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项目组织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既懂 IT 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能力应聘目前 IT 企业急需的项目经理岗位。
 
( 2 ) IT 市场营销: 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学习和掌握 IT 企业的市场与营销策略、客户关系管理、市场与产品管理、新产品营销、软件需求工程、市场调查与分析等方面的系统理论和实践知识。学员将掌握如何将技术手段和经营手段相结合,最终实现经营目标。有能力应聘包括营销总监、品牌经理、管理咨询、营销咨询和销售经理等岗位。
 
( 3 )创新与创业投资管理: 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学习和掌握 IT 企业的组织管理、新产品策划与设计、市场与产品管理、商业计划书制作、研发团队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财务与人事管理、创业投资等方面的系统理论和实践知识。学生将掌握如何将技术转换成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并最终实现创业理想的目标。
 

 
7 .数字艺术系
 
数字内容产业已经成为软件产业乃至整个信息产业中发展最快、最具前景的产业。国家“十一五”中长期发展规划已明确将数字内容产业列入重点发展方向。 数字艺术系课程为学生提供进入计算机动画、游戏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课程重点不仅包括行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兼顾艺术、设计、交流及文化理解等全方面的综合性教学。课程强调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绘画与视觉化的技能、动画规律及制作、数字内容处理与服务、交互式计算机图形学,并且着重于研究和探索将计算机技术整合于动画、游戏领域的新方法。
 
数字艺术系设两个专业方向:
 
( 1 )计算机动画: 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将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动画的设计理念以及动画创作方法和制作设计的基本要素,可以运用计算机动画这一艺术形式,在广告、录像、电影、电视等领域中,从事动画设计师、导演及制片人等职业,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视觉艺术家能够进一步在计算机动画领域发展。该专业方向重点在于培养高度原创型人才。
 
( 2 ) CG 制作: 该方向的学生将重点学习数字内容的设计和制作,主要面向商业和艺术领域,包括电脑视效、动态图像设计、交互媒体、游戏设计等。学生在了解数字内容创作流程及方法的同时,深入掌握 CG 中、后期制作的各个环节,将来可以从事影视特效、频道包装、网络、游戏、音频等艺术协作行业的工作。
 

 
8 .信息安全系:
 
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大大加快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伴随而来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系面向国家信息化建设、 IT 产业和领域需求,旨在培养专门化的信息安全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通过系统的培养方案和不断完善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各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和核心技术,拥有扎实的技术研究、开发及安全管理能力,毕业后有能力应聘网络安全管理、安全产品研发、信息安全监察等岗位,也有能力成为本学科急需的科研人才。
 
信息安全系设以下专业方向:
 
(1) 密码学及其应用: 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将掌握扎实的密码学理论基础以及现代密码学在商业、金融业及电子工业界的实际应用技术,具备支持密码服务和管理的安全软件和安全协议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能力。毕业后学生有能力适应各行业对密码服务和密码管理的需求,成为该行业急需的高级开发、研究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优秀学生可以继续攻读本学科以及相关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博士学位。
 
(2) 系统与网络安全: 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将掌握扎实的网络安全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的研究、开发与管理能力。毕业后学生有能力适应国家安全的需求以及信息安全产品的市场需求,成为国家和企事业单位急需的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产品的高级开发、研究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优秀学生可以继续攻读本学科以及相关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博士学位。
 

 
9 .金融信息工程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整个经济命脉与枢纽的金融体系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用现代化手段与技术改造传统的金融领域。加强我国现代化金融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其重要基础是发展金融信息工程学科。金融信息工程系致力于培养现代金融体系所需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交叉型和国际化金融信息工程人才。本系围绕着“金融信息工程”开展其教学与科研活动,培养具备经济和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计算机技术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金融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与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能,熟悉国际金融业的通行规则和商业模式,能在银行、证券、保险、投资、审计及监管等各类金融机构和管理部门,以及金融信息系统、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从事研发、管理、分析、服务、决策支持等工作的复合型的金融信息化高级专门人才。
 
金融信息工程系设以下专业方向:
 
( 1 )金融信息系统: 掌握金融工程和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国际金融业的通行规则,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金融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维护、审计及监管等工作的能力,以及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成为适合金融信息工程要求的高级研发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此方向主要接收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
 
( 2 )金融信息服务: 掌握金融工程和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国际金融业的通行规则和商业模式,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金融信息服务领域的数学建模、数据挖掘、分析与决策支持等工作的能力,以及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复合型的金融信息服务高级专门人才。此方向接收金融、经济、管理、商务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
 

 
10 .语言信息工程系:
 
人类使用的语言文字是信息和知识的最主要载体。在 Internet 时代,研究人类语言的计算机理解和生成的计算语言学成为当代热点学科之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渴求兼通语言学、计算机技术、数学和认知科学的人才。语言信息工程系旨在为中国软件和语言信息产业培养所需要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通过课堂教学与实习、工程综合实践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将掌握扎实的自然语言处理或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理论、技术及工具,能把握技术发展主流,养成自主创新精神和文化创意能力,成为语言信息工程产业与语言服务产业的生力军。作为本领域重要研究基地的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共同负责语言信息工程系的人才培养。
 
语言信息工程系分为两个方向,分别是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的语言信息处理方向和以培养翻译师为目标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方向:
 
( 1 )语言信息处理: 在社会对自然语言信息处理工程技术人才强烈需求的背景下设立,培养具备软件工程技术基础和语言学理论基础,通晓软件开发主要技能和方法,且拥有自然语言处理应用系统开发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方向开设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及相关领域课程,并提供相应的综合实践,其余软件工程专业课程需在软件技术系选修。毕业生可在网络信息检索,信息与知识管理,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自然语言人机交互等所有涉及自然语言处理的软件工程领域找到用武之地,且有特殊的竞争优势。
 
( 2 )计算机辅助翻译: 对外贸易、文化以及科技交流的蓬勃发展对语言服务行业提出的需求日益高涨;而信息技术的进步给翻译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冲击。现代的合格翻译除了熟练的双语和文化交流能力外,还要靠信息技术手段去提高翻译工作效率与质量。本方向毕业生不但是通晓机器辅助翻译原理,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高水平的翻译师,还能进入更具挑战性的本地化与国际化产业,与其他工程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完成集开发、翻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任务。与普通外语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相比,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是他们职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11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是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科研机构,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效可信软件技术、面向服务的软件技术、嵌入式软件与系统、数字内容处理与服务。研究中心除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863 计划和 97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还积极承担北京、江苏、广东、浙江等地方政府的重大科研项目,并与 IBM 中国研究中心、 Intel 亚太研发有限公司、微软亚洲研究院、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联想研究院、新加坡南洋理工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研究中心的项目覆盖基础软件、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系统芯片、金融信息化、服务工程、数字内容等方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与相关系联合培养,系里负责课程开设,研究中心提供科研实习项目和学位论文指导工作,使学生既掌握本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和核心技术,同时拥有扎实的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能力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功底,毕业后有能力应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究院等应用研究型岗位。并可攻读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以下专业方向:
 
(1) 高效可信软件技术: 该方向结合当前国家及行业对信息安全和可信平台的市场需求,以及高效可信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可信计算与可证明安全性的理论与实用技术,高效可信软件、中间件和可信平台,可信信息系统与可信安全产品开发技术。此方向的学生主要选修信息安全系和软件技术系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
 
( 2 )面向服务的软件技术: 该方向结合当前服务工程中软件与服务紧密结合的特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如何建立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如何构建满足具体业务需求的服务、如何对服务进行服务查找、组装和编排、如何对服务性能评价和质量管理等;如何提高软件开发中需求获取的准确性、如何提高软件的可扩展性和维护性、如何进行软件的质量保证、如何提高软件的服务质量等。此方向的学生主要选修服务科学与工程系和软件技术系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
 
( 3 )嵌入式软件与系统: 该方向结合当前消费电子产业发展需要和嵌入式软件技术发展趋势,重点研究嵌入式操作系统、高性能嵌入式系统结构、普适计算、嵌入式多媒体技术、数字家庭及网关技术、以及无线网可信接入技术。此方向的学生主要选修嵌入式系统系和软件技术系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
 
( 4 )数字内容处理与服务: 该方向结合当前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需要和数字艺术技术发展趋势,重点研究多媒体信息内容处理技术、交互式计算机图形学及应用、动画生成技术、游戏引擎技术、流媒体技术、以及面向服务的内容管理技术。此方向的学生主要选修数字艺术系和软件技术系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
 

 
三.师资队伍介绍
 
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规划和要求,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坚持面向全球招聘教师,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质量是准绳的师资队伍建设原则。并从多方面入手,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 1 、学院聘请具有国际声望的著名专家和教授担任国际顾问和专业顾问,为学院的学科建设把关; 2 、选聘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担任系主任(已经聘任的 9 位系主任, 7 位是外籍),依靠系主任整合国内外优秀资源,促进学院课程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注重培养原创性人才,快速建设一流教学环境; 3 、面向全球选聘教师,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实现“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加速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论文指导力度,深入开展与企业密切结合的应用研究; 4 、聘请部分北大其他院系教师,承担基础课程和部分前沿技术课程的教学,保证基础教学的质量。
 

 
(一)学位委员会:
 
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分会由杨芙清院士任主席,陈钟教授任副主席;委员有:白志强、苏渭珍、王立福、何小峰、张天义、吴中海、王千祥、刘晓彦、柳翔。
 
(二)学术委员会: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由王阳元院士担任,陈钟教授任副主任;委员有:杨芙清、王新安、白志强、朱青生、李晓明、何小锋、邵维忠、周锡令、俞士汶、梅宏、雷 明、郝一龙、张兴。
 
(三)国际顾问:
 
许浚、 Hector de J. Ruiz 、 Richard Wirt 、 Richard Larson 、 Angel Jordon 、 Carl K. Chang 、 Nicholas M. Donofrio 。
 
(四)专业顾问:
 
沈向洋、王玮、陈永正、陈玲生、穆汗·库莫、邹贵华、朱敏、郑妙勤、李实恭、郭维德。
 
(五)客座教授:
 
王文汉、郭百宁、周可风、 Ken Sakamura 、李长明、唐骏、芮祥鳞 、 胡问鸣 、 Burt 、黄友义、文四立。
 
(六)研究生导师:
 
软件技术系: 田江森、王立福、周立新、屈婉玲、郁莲、蒋严冰、邵维忠、孙家骕、张世琨、王捍贫、王千祥、谢冰、麻志毅、焦文品、赵海燕、王腾蛟、孙艳春、赵俊峰、白志强、潘懋、秦其明、王亚沙、张路、王雷、张晨东、徐晋晖等
 
服务科学与工程系: 童缙、李伟平、杭诚方、李冰、张宁、陈立军、高军等
 
嵌入式系统系: 吴中海、柳翔、林金龙、陈向群、周可风、杨雅辉、何家胜、段晓辉、孙利民、胡卫明、马洪兵、杜平、郭文海等
 
网络与通信技术系: 高培椿、张德昭、王平、杨正、杨雅辉、何家胜、张英、徐恪、严伟、向勇、焦秉立、金野、赵玉萍、刘志敏、段晓辉、王道宪、杨光临、刘新元、陈徐宗、郭弘、张志刚等
 
集成电路设计与工程系: 张兴、于敦山、曹喜信、黄雅东、刘晓彦、康晋锋、金玉丰、黄如 、 张大成、 冯建华、陈中建、王漪、孙雷、 张盛东、 宁先捷、宋惠远、王瀚晟、白书俊、吴亚东、邓磊等
 
管理与技术系: 李宗南、窦文章、姜家齐、苏渭珍、白志强、王立福、黎怡兰、周立新、薛岩、刘建军、马振华、陈钢等
 
金融信息工程系: 陈钟、陈向群、何小峰、周伟民、窦尔翔、梁循、李伟平、尹恒、舒萍等
 
信息安全系: 陈钟、卿斯汉、沈晴霓、文伟平、唐礼勇、胡建斌、翟起滨、许榕生、袁文恭、徐国爱、吉增瑞、赵学志、李德全等
 
数字艺术系: 马克宣、 Robert 、 Yina 、 Jerry 、 Kenneth 、王强、刘书、许晓栋、王伟、朱青生、汪国平、吴中海等
 
语言信息工程系: 俞士汶、王逢鑫、王厚峰、孙斌、常宝宝、李素建、穗志方、刘扬、何卫、钱多秀等
 

 
(七)部分师资介绍:
 
杨芙清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理事长、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分会主任、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IEEE Fellow 。主要研究方向:系统软件、软件工程基础理论、软件工程环境、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等。发表论文 90 多篇,著作 6 部。曾获得十余项国家级及部委级的科技进步奖;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何梁何利一九九七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潘文渊文教基金会二零零一年度研究杰出奖等。
 
王阳元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授 博导。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半导体学报》和《电子学报》(英文版)副主编,《微电子学科学丛书》主编。信息产业部科技委委员 ( 电子 ) ,美国 IEEE Fellow 和英国 IEE Fellow 等。主要研究方向:从事微电子学领域中新器件、新工艺和新结构电路的研究。发表科研论文 230 多篇,出版著作 6 部,现有 18 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等共 17 项国家级和部委级奖励。
 
陈钟 教授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信息安全研究室主任,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信息安全、金融信息工程等。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承担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及“十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特等奖、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第五届青年科技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等多项奖励。发表著作和学术论文 30 余篇。主要教授课程:《网络与信息安全概论》、《应用密码学》等。
 
张兴 教授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超深亚微米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工艺。先后主持了 20 余项国家 973 、科技攻关、 863 等科研项目,均很好地完成了预期的目标,获得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 9 次。主要论著:出版《微电子学概论》等著作二部,发表学术论 100 余篇,发明专利 1 项。主要教授课程:《微电子理论基础》等。
 
白志强 教授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地质信息系统、智能交通。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承担过多项国家攻关、石油部重点、教育部重点、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课题。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地质部优秀图幅奖等奖项,并获得北京市教学优秀成果奖和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主要著作:英文专著一部、发表论文 40 余篇。
 
苏渭珍 教授级高工
 
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副院长,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管理与技术等。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承担过国家 “七五”、“八五”及“九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多次获得多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教授课程:承担《创新管理》、《研究与开发管理》、《技术管理与创新专题》等课程的案例讲座。
 
吴中海 教授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副院长、数字化技术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图形图像与网络多媒体、嵌入式系统、信息安全、数字内容处理与服务、多核计算等。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基金项目、国家“ 863 ”项目,以及数十项合作研究和开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主要教授课程:《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数字家庭及网关技术》、《研究与开发管理》等。
 
王立福 教授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软件工程、信息安全、面向对象方法、软件复用与构件技术。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承担过国家 “六五”、“七五”、“八五”及“九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如“软件工程环境标准化与实用化”、“软件工程环境工业化生产技术与系统的研究开发”等。并获得多项国家和部委级科技奖励。主要著作:发表专著及若干学术论文。主要教授课程:《软件工程过程与管理》、《实用软件开发方法》、《安全产品 / 系统安全评估公共准则》等。
 
屈婉玲 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基础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离散数学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理论计算机科学。曾主持过多项国家教材和课程建设项目,并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出版教材 20 多部,其中包含多部国家规划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所讲授的离散数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本人两次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并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承担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贸部产学研项目、 973 项目子课题, 863 项目等,发表多篇论文。主要教授课程:《算法分析与设计》。
 
童缙 教授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服务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授, IBM 大学部高级顾问。主要经历:曾在 IBM 公司任职 32 年。在计算机工业和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市场支持和管理经验。研究领域广泛,主要涵盖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数据库、面向对象的智能开发工具、专家系统、基于 UNIX 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多媒体工作站和存储体系等。具有很强的项目确立、评估和实施能力,在建立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联盟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主要论著与专利:《计算机科学》专著,并拥有 12 项专利技术,其中六项为软件领域的专利技术,在国际学术会议和相关杂志上发表过 25 篇论文。主要教授课程:《服务科学与工程概论》、《服务科学与工程研讨专题》等。
 
高培椿 教授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网络与通信技术系主任、教授,主要经历:曾执教于美国南加州大学及 TEMPLE 大学,任职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即 AT&T ,后成为朗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研究员、科研部门技术经理及总监等。负责多项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系统集成与测试,项目管理等职务。成功地参加了中国贝尔实验室、朗讯公司智能网络亚太地区科技心的建设工作等。 2002 年,北京贝尔实验室的成功建立赢得了该年度全球贝尔实验室总裁奖。 2005 年,在北京西门子中国研究院担任部门经理,领导网络与通信方面的研究项目。主要研究领域:未来无线 IP 网络、分布式实时数据库等。主要教授课程:《数据网络与通信》,《光通信及宽带接入》,《通讯软件开发与管理》等。
 
田江森 教授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软件技术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项目研发管理 , 软件性能分析及容量规划,软件体系结构,信息处理,嵌入式软件技术。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完成了多项大型软件项目。在美国 AT&T 贝尔实验室, SpaceLabs Medical , bSQUARE , Microsoft 完成了多种商业产品,包括 UNIX 多机芯系统,病人监护仪器的智能管理,嵌入软件和移动解决方案,微软 Windows Vista 和 Office 的许多功能。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创新部总监,他着重于新产品孵化和将微软前沿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际产品之中。主要教授课程:《大型软件实现程序和技术》。
 
柳翔 教授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嵌入式系统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泛在计算( Ubiquitous Computing )、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和多媒体通信。历任摩托罗拉公司科技咨询委员会 (SABA) 委员、软件全球集团新加坡中心市场拓展部经理、软件开发经理、系统架构师、项目经理、高级主任工程师等多个技术与管理职务。主持过多项无线通信网络管理、宽带通信多媒体终端、 移动式个人数字终端及多媒体信号处理软件项目。主持过多项国家级研发项目和新产品开发。主要论文:在国际学术杂志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过 10 多篇论文。主要讲授课程:《嵌入式系统概论》、《移动通信服务终端》、《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与工具》等。
 

 
程玉华 教授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设计与工程系主任。曾赴挪威川得汉姆 (Trondheim) 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5 年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承担 BSIM3V3 开发课题项目,科研成果被美国电子工业协会定为行业标准﹐并被评为 1996 年世界 100 项重大科研成果之一。现任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电子器件分会会员部及区域协会管理部部长,美国西部半导体器件分会副主席。
 
李宗南 教授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管理与技术系主任、教授。主要经历:在信息技术及产业领域有着三十多年风险投资、产品发展、市场开拓和综合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曾担任过中国信息产业部、美国多家信息产业科技公司、台湾宏基电脑、新竹科学园区、上海浦东张江高新科技园区等机构的高级顾问。同时是美国宾西维尼亚大学华顿商学院、印地安那州立大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等许多大学 MBA 及 EMBA 的客座教授。著有《 Cowboys and Dragons 龙与牛仔》,详细分析了中美企业发展关系。主要教授课程:《创业投资管理概论》、《企业理财与融资实务》、《新创企业运营管理》等。
 
俞士汶 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语言信息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计算语言学与汉语信息处理。完成了包括《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在内的的 “ 综合型语言知识库 ” 等在中文信息处理领域有广泛影响的工作。主要论著:著作 8 本,论文 120 多篇。培养了约 80 名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获政府部门和北京大学多项奖励。
 
卿斯汉 研究员
 
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信息安全系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密码学、安全协议、安全操作系统、可信计算与网络攻防。 2 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3 次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排名均为第一。主持过 80 余项国家和部委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攻关重大项目、国务院信息办重点攻关项目、 973 项目、 86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国家保密科研项目、国家密码基金项目等。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信息安全委员会( IFIP TC11 )中国代表。第 1,3,4,5,6,7,8,9 届“国际信息与通信安全会议 ICICS ”程序委员会主席。主要著作:密码学与计算机网络安全等专著 8 部。在“中国科学”、“软件学报”等一级学报发表论文 100 余篇。主要教授课程:《应用密码学》、《网络与信息安全概论》、《安全操作系统》等。
 

 
周立新 副研究员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软件技术系副系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体系结构、面向对象技术、项目管理、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软件工程等。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完成了多项 973 、 863 项目的研究和“邮电九七工程”、数字图书馆等多个大型软件项目的研发。为 IBM 、 Nokia 、 NTT 、中软、大连华信等二十余家国内外著名软件公司提供咨询服务,担任信息产业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认证专家。获美国项目管理协会( PMI )项目管理专家( PMP )认证。美国 SEI 认证 CMMI 评估师。获 IBM UIMA 创新奖。曾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和香港大学电子商业研究所从事合作研究。主要著作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基础》等著作三部,在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要教授课程:《软件体系结构》、《项目管理学》、《软件需求工程》等。
 
郁莲 副教授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软件技术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电子商务、软件质量保证、人工智能、知识发掘、生物信息抽取、供应链管理。曾参与 Intel 、 IBM 、 Motorola 等公司的项目合作,主要负责端到端软件系统研发与测试、基于 SOA 的软件系统研发、 SOA 驱动的 Community of Interest (COI) 模型研发以及嵌入式系统和 Web Services 方面的测试工作,从事过并行机调度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参与研发了应用于半导体制造业的基于模糊数学推理理论的调度系统。获得由 IEEE Computation Intelligence Committee 颁发的“最佳学生论文奖”主要著作有:《 Software Evolution with UML and XML 》,在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30 余篇。主要教授课程:《软件测试技术》、《高级软件测试技术》、《软件需求工程》、《软件体系结构》、《 Web Services 技术》等。
 
蒋严冰 副教授
 
博士,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软件技术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软件模型、 UML 、建模工具、 MDA 、 SOA 、电子政务、 web 信息系统、系统集成等。开设“面向对象高级技术”、“ Java 高级技术”、“软件实现技术”等多门研究生课程。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承担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 863 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以及与企业合作的项目。目前与企业合作从事北京市科技计划“ SOA 应用模式及总体框架研究”等课题。申请人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被 SCI 收录 3 篇, EI 收录 3 篇。出版专业译著两部。
 
陈向群 教授
 
北京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系统软件、无线传感网络、嵌入式软件及中间件、金融信息化。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承担多项 863 重大专项及科技攻关项目,如: “ 构件化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开发环境研制 ” 、“面向侧面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研究”、微软亚洲研究院 RFP 项目“ Research and Design: Mobile Management and IP QoS Support for Embedded System Based on Windows CE .NET ”等。主编教材:《 Windows 操作系统原理》(第二版)《 Windows 内核实验教程》、《 Windows CE .NET 系统分析及实验教程》、《操作系统教程》、《现代操作系统》等。主要教授课程:《操作系统高级课程》、《嵌入式操作系统》等。
 
邵维忠 教授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软件工程、面向对象方法、软件复用与构件技术等。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承担过多项科技攻关项目,如:“ DJ-240 系列机 XCY 语言编译系统”、“ DJS-200 / XT2 操作系统”、“软件结构、软件工具的研究及 DJS200/XT2 的研制”、“大型软件开发环境青鸟系统”等。并多次获得电子工业部、国家教委、国家科委等奖项,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要著作:《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技术》。主要译著:《面向对象的分析》、《 UML 用户指南》。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主要教授课程:《面向对象技术高级课程》等。
 
孙家骕 教授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程序语言、编译系统、程序理解、软件工程。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承担过并完成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 863 重大项目,如“基于 JAVA 的逆向工程和工具研究”等;负责完成给 MOTOROLA 公司研发的 C 语言并行优化编译系统的优化子系统。主要论著:编著出版了《 C 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复习应试指导》等书,发表过 18 篇学术论文;主要讲授课程:《 PASCAL 》、《 C 》、《 C++ 》、《 Ada 》等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编译原理》、《编译实习》、《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等课程。
 
张世琨 教授
 
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软件工程。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承担过国家多项攻关项目,主持开发“可复用的软件构件库系统” 、“标准接口的仪器仪表测试平台”、“青鸟构件组装工具”、“青鸟商业领域软件开发平台”项目,开发了可视化的系统建模和构件组装器,获得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主要论著:发表著作和学术论文近 20 篇。主要教授课程:《软件工程》、《 Windows 与 C++ 》、《软件工程课程》等。
 
王千祥 副教授
 
博士,北京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软件工程、网络软件及软件演化等。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承担过多项大型科技公关、 863 等项目,如:“青鸟软件生产线系统的示范工程”、 “面向 JAVA 语言的逆向工程研究与工具支持”、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研究”、“构件化软件的在线演化技术研究”等。主要著作有:《应用服务器原理与实现》,发表论文 50 多篇。主要教授课程:《软件构件与中间件技术》、《高级软件工程》、《软件设计工具》等。
 
李伟平 副教授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服务科学与工程系副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 SOA 、工作流技术、 ERP 、软件工程、电子业务理论与应用等。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承担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 863 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以及与企业合作的项目。目前进行 SOA 、开源社区软件开发模式、 RFID 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并承担多项与 IBM 中国研究院的合作研究项目。主要论文:在国内外科技文献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主要教授课程:《应用开发及运作平台》、《企业资源规划与整合》、《工作流技术》等。
 
杭诚方 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服务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主要经历:曾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 1992 年到美国学习和工作。曾担任美国密苏里大学物理系和生物工程系客座教授,美国 DePaul 大学计算机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数据库设计、数据仓库设计、实施和维护,数据挖掘和 CRM 系统。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方面有丰富的设计和开发经验。参加过美国 Ameritech 有线电视电子商务系统支撑数据库、数据仓库和 CRM 系统的设计、实施和维护工作,并为美国多家大型企业主持设计了企业数据仓库 (EDW) 、 信用卡数据仓库、保险公司数据仓库等。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著作:《操作系统设计》,《软件理论》,《数据结构》等。主要教授课程:《数据仓库及应用》、《数据挖掘及 CRM 》、《电信运营支撑系统》等课程。
 
李冰 博士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服务科学与工程系教师。主要研究领域:网格计算、移动计算、面向服务架构等。参与了通信软件、面向服务计算等项目;是“面向本体和服务的编程”技术的提出者;现主攻网格计算核心“对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并努力使这项技术成为有线(宽带)和无线( 3G /4G )互联网新的运行机制,使广大普通有线无线互联网用户受惠。主要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 10 多篇论文。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b Services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id Computing, Internal Journal of Web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es (IJWET)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 (ICEIS) 以及 IEEE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 Cybernetics (SMC) 等。
 
主要教授课程:《 SOA 与分布式系统》、《网格计算》、《移动企业平台》等。
 
张宁 副教授
 
北京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人工智能理论及其应用、多主体( Multi-agent )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知识表示与获取、语义网理论和应用、商务智能理论和方法、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主要论文:在国内外科技文献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主要教授课程:《服务科学与工程概论》、《电子政务》等。
 
王平 教授
 
博士, 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无锡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组副组长、北京大学深圳 SOC 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0 进入美国 Open Software Foundation ( OSF ) , 作为高级软件工程师从事 Unix 和分布式计算技术领域的研发工作,曾参与开发出主流 Unix 产品 OSF/1 和分布式计算环境产品 OSF-DCE 。 1996 起加入美国 Lucent Technologies, 出任主任工程师 , 先后参与 Frame-Relay 、 ATM 、 IP 、 MultiVoice 和 Edge Access Switching Systems 的研发,这些系统曾先后成为 Lucent Technologies 公司的主流产品;曾负责部分相关产品的 QoS 、 DiffServ , Traffic Control 、 Network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工作,具有丰富的研发经验。主要研究领域与兴趣: QoS 、 DiffServ , ATM 、 IP 网络及交换机系统,数字家庭技术,软件开发等。
 
张德昭 教授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网络与通信技术系教授,贝尔实验室(中国)先进技术研究与发展执行总监。于 1985 加入贝尔实验室,曾经作为“ AT&T 策略性号码可扱带 NRA 方法”的首席工程师,负责 ISDN/PCS 的互连性能设计与支持,该项目获得当年贝尔实验室总裁奖;曾主持多项大型系统的开发和研制工作,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通信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领导着她的团队建立无线智能网络技术的平台、信令和数据应用软件,并致力于将贝尔实验室的先进技术带给中国,增强贝尔实验室与中国科研院所及企业界的合作。主要研究领域:下一代无线技术、软件开发及 5ESS 交换机产品等。主要教授课程:《通信与网络概论》、《网络与通信新技术专题》等。
 
陈徐宗 教授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1997 年在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任特别研究员, 2000 年任教授, 2003-2005 年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国普鲁旺斯大学等访问教授。长期从事激光频率控制、新型原子钟、飞秒激光稳频与量子精密测量等研究。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 100 多篇。
 

 
焦秉立 教授
 
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无线通信、扩频通信、通信网络、智能天线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 5 年发表论文 40 余篇,已获得发明专利 6 项。主持过多项国家科研计划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承担研究生的《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任务。
 
杨雅辉 副研究员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网络与通信技术系副系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网络及安全管理、网络互连技术、网络应用技术。从事过多项大型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网管研究开发、网络模拟测评、电信运营支撑系统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参加过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 OSS 系统的建设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网络工程、软件开发及项目管理的经验。 2005 年- 2006 年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做访问学者,参加了网络安全管理项目,并在项目中负责网络流的安全检测及诊断的研究及开发工作。主要论著:出版著作(含教材) 4 部,已发表网络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10 余篇。主要教授课程:《数据通信与网络》、《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原理与实践》、《计算机网络》、《电信运营支撑系统》等课程。
 
何家胜 副研究员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网络与通信技术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嵌入式系统、网络通信等。主要从事软硬件产品研发和系统集成,如全电子实时撮合交易系统、卫星数据通信、网络数据传输及组播、呼叫中心和 IVR 、无线遥测综合信息网、基于 web 的资源管理、软件授权保护、嵌入式系统及精简协议栈等,具有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主要论文:发表学术论文 4 篇。主要教授课程:《移动通信》、《无线数据技术与应用》等。
 
周可风 教授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嵌入式系统系客座教授,摩托罗拉公司半导体部技术总监,美国弗雷明汉大学计算机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通信、无线数据传输、嵌入式系统。主要论文:发表多篇国际学术论文。主要教授课程:《 DSP 软件开发技术与工具》等。
 
林金龙 高工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嵌入式系统系副系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信号处理、图像分析、模式识别等。多年来从事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技术的研究,主攻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的技术和产品。研制出国内第一个基于 DSP 的嵌入式指纹识别模块;主持了马来西亚政府支持项目( MGS )指纹门禁系统产品的开发,该产品获得 2002 年台北安防产品展技术创新奖;提出了基于结构特征的虹膜识别方法,并实现虹膜识别系统;近两年主要从事彩色图像增强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论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 10 多篇论文。主要教授课程:《嵌入式系统设计》、《 DSP 系统设计》、《嵌入式微处理器系统》、《 Windows 设备驱动程序设计》,《数字图像处理》等。
 
段晓辉 高工
 
北京大学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信号处理,图像编码器的 SoC 实现、嵌入式系统设计、图像处理系统的算法及实现、无线通信的算法及实现等;主要成果包括:家庭网络核心 SoC 平台 2 , CMOS 成像系统,光子记数卡 II , The International Joint Project between FAIST and Peking University with Sponsorship of LGE 。主要教授课程:《 Wince 应用系统开发》、《数字家庭及网关技术》、《可编程逻辑电路设计》、《电子系统设计》、《电子系统设计高级课程》等。
 
于敦山 高工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设计与工程系副系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微处理器设计、 SOC 设计技术。多年来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 SOC 设计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 “16 位微处理器设计 ” 、 “IP 模块 /IP 核嵌入技术研究 ” 、 “ 家庭网络 SOC 平台 ” 等五项部委重点项目。主要论著:译著《 SOC 设计与测试》等三部,发表论文 20 余篇。主要教授课程:《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微处理器组织与设计》、《高级数字电路》等。
 
黄雅东 教授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设计与工程系客座教授。获得美国 Santa Clara 大学硕士及美国国际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 Santa Clara 大学进行人工智能算法的研究。自 80 年代后期,先后在美国 NEC , VLSI Technology, Hitachi America 等公司担任重要技术职务。近年来,先后受聘于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微电子系,承担研究生的教学任务。现正在进行人工智能以及集成电路设计的先进技术方面的研究。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过多篇论文,拥有两项美国专利及一项中国专利。
 
冯建华 副教授
 
博士,北京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模拟和混合信号电路测试和可测试性设计。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和国家预研课题 3 项,包括《基于嵌入式内核 SOC 系统芯片测试方法研究》、《嵌入式模拟和混合信号内核的 BIST 和 DFT 研究》、《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器件测性》、《混合电路 BIST 和噪声测试研究》和《 CMOS 电路 IDDQ 测试矢量生成技术》。讲授《 VLSI 测试和可测试性设计》课程。发表论文 20 余篇,合作出版著作 2 部,其中《现代集成电路测试技术》获省部级优秀图书一等奖。
 
康晋锋 教授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和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防科技预研项目、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作为课题负责人分别承担着 863 计划重大专项课题 “0.09 微米 CMOS 集成电路大生产工艺与可制造性 ” 、国家 973 项目课题 “ 新型栅结构材料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高 K/ 金属栅 CMOS 器件性能退化机理研究 ” 等任务。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高 K 栅介质 / 金属栅材料与 CMOS 器件集成技术;超深亚微米器件模型、结构和集成技术(包括应力 Ge- 和 Si-MOSFET ); ULSI 互连集成技术;新型存储器 (FeRAM/MRAM) 技术;自旋电子学材料、器件、工艺技术等。
 
刘晓彦 教授
 
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参加的科研项目有:国家教委“非晶硅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屏的研究”;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专题“ GeSi/Si 异质结双极晶体管( HBT )器件的研究 ” ;国防科技预研项目: “ 深亚微米-纳米器件物理研究 ” ;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项目: “ 突破微电子器件物理限制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 ” (子课题亚 0.1 微米体硅 CMOS 器件物理和模型模拟研究负责人);国防科技预研基金项目: “ 深亚微米半导体器件的蒙特卡罗模拟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系统芯片 (System on a Chip) 中新器件、新工艺的基础研究》的子课题:适于 20~50 纳米的器件模型、仿真及模拟软件基础研究的负责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专项中 VDSM 器件与互连线建模关键技术研究的负责人。目前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新型半导体器件结构,半导体器件模型、模拟等方面。合作出版著作 1 部,译著 1 部,发表论文 50 余篇,其中《微电子学概论》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金玉丰 教授
 
博士,北京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射频 MEMS 和 MEMS 封装技术。主持或参与过多项 863 、国家科技攻关和国防基金、预先研究等重点 / 重大项目的研究。 2001 年 11 月,作为访问学者,在新加坡 Gintic 研究所进行 MEMS 封装技术研究。申请专利三项、发表论文近 20 篇。
 
马克宣 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数字艺术系教授。国际动画协会( ASIFA )会员、中国动画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设计师、导演。曾任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动画本体、动画创作、动画教学。主要教授课程:《动画原理》、《动画史及动画风格》、《故事版创作原理》、《动画表演》、《二维动画》等。
 
王强 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数字艺术系教授。国际动画协会( ASIFA )会员、中国动画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学会会员。曾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美术片分厂工作。先后担任美术设计、导演等工作。曾任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动画专业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动画创作、动画教学。主要教授课程:《动画原理》、《动画绘画》、《角色设计》、《故事版创作原理》、《动画表演》、《二维动画》等。
 
王伟 副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数字艺术系副教授。瑞典国际艺术协会 Drakabysset 会员、中国连环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分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动画前期制作及产品的开发、连环漫画选题、创意和制作、并致力于连环画作品的创意转变为动画选题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教授课程:《动画绘画》、《角色设计》、《场景设计》等。
 
Robert Wang 加拿大籍专家
 
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数字艺术系副系主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业工程硕士,上海复旦大学管理信息系统教师进修班,美国斯坦福大学数学系访问学者。曾任教于湖南大学经济信息系,教授过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管理信息系统、汇编语言等课程,并多次被评为湖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曾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言。其主要研究领域为模糊控制理论、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领域。在商业界也有多年的经验,曾任加拿大人寿保险公司北京代表处执行代表、加拿大美洲金融投资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香港证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中国投资基金董事、湖州三爱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加美亚科技教育中心主任。创建并担任多伦多中国商业俱乐部主席。
 
Yina Chang 美国籍专家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数字艺术系外国专家。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动画、数字艺术教育。为计算机图形学与动画博士,曾在 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 , Walt Disney Animation , Digital Domain 等工作室做高级技术指导。影片代表作有 “ 星球大战 II” 、 “ 恐龙 ” 、 “Apollo 13” 等 , 广告片 “Budweiser-Clydesdales” 等,分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提名奖和嘎纳电影节金狮奖。 个人数字艺术影片并展示于 SIGGRAPH 计算机图形大会。 曾在世界多个著名院校讲授计算机动画、艺术和设计,主要教授课程:《建模与角色设定应用》,《材质,灯光及渲染应用》,《高级动画及特效》,《视觉艺术专题》 , 《数字艺术教育专题》等。
 

 
Jerry 澳大利亚籍专家
 
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数字艺术系外国专家。主要经历:曾任马来西亚吉隆坡 Cyberjaya 多媒体大学动画系专家讲师。曾远赴伦敦,担任电影动画及影像制作工作,主要作品有《天方夜谭》和“ The Adventure of Peter Rabbit ”。后赴洛杉矶加入梦工厂 SKG ,参与制作“埃及王子”和“黄金国”。并于 1999 年起在洛杉矶全球卡通工作室和迪斯尼电视台担任故事版艺术家,参加制作的作品包括 “ Balto II ”、“ Land Before Time ”、“泰山”、“ Winnie The Pooh ”、“ Loyde in space ”及“ House of Mouse ”。在马来西亚工作期间,不仅从事教学工作,还担任了数个工作室的动画及创意指导。自始自终浸润在业界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及实践经验。主要研究领域:二维动画的故事版创作、原动画和创意导演。主要教授课程:《动画原理》、《故事版创作原理》、《二维动画》、《实验动画》等。
 
Kenneth 美国籍专家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数字艺术系外国专家。主要经历: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数字媒体艺术博士,北京清华大学人机交互与媒体集成研究所博士后。曾执教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电子音乐中心、美国加州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中国电子音乐联合会等单位。在美国及中国积极建立音效工作室,将自己的研究反映在无声的学术文章和有声的电脑音乐作品中。主要研究领域:电脑音乐和数字化媒体艺术,涉猎的领域内容包括数字音响,音乐合成软件,音序器,合成技术、声学、电脑音乐史、作曲、模拟和数字录音艺术 , 甚至触及到哲学领域。主要论文:《电脑音乐期刊》、德国科隆媒体艺术学院等处发表多部作品、评论和论文。主要教授课程:《新媒体数字艺术基础》、《游戏与影视制作》、《数字音频 1 》、《数字音频 2 》、《新媒体艺术专题》、《音效制作》、《高级音效制作》等。
 
刘书 副教授
 
工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数字艺术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图形学和动画生成技术。作为课题主要参加人员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863 计划 CAD 软件重大专项、德国科研联合会资助的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 10 余篇。主要教授课程:《三维建模中的数学》、《 Open GL 三维图形编程》、《 CGI  编程高级课程》等。
 
许晓栋 副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数字艺术系副教授。主要经历:长期从事 CG 影视动画的制作,曾担任 6 年专业动画公司技术总监职务,在 CG 视效、渲染合成以及角色动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国际业界最新的成果,自主开发了一系列动画插件工具,负责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 A 级转化项目,并在 CG 动画片和广告特效制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主要教授课程:《建模与角色绑定》、《高级后期制作》等。
 
窦文章 副教授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管理与技术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 国家注册规划师和管理咨询师,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是:区域经济学、应用经济学、通信经济与管理。先后主持或参加了中国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策略等部委级课题研究和近百项企业和地方政府委托的研究项目和咨询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 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主要论著:已经发表了 50 余篇关于企业管理、项目管理、产业政策、区域经济等方面的论文及其论著。主要教授课程:《管理经济学》、《 IT 企业战略管理》、《 IT 产业政策研讨》等。
 
姜家齐 教授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管理与技术系教授。主要经历:曾在美国、台湾的大学任教 , 其后在美国贝尔实验室、 Racal-Milgo 、 HayesGTE 等公司担任技术及管理领导职务。姜博士在 1997-2000 年间担任台湾和信电讯公司负责运营的资深副总经理,推动第一家民营行动电话业务的运营。于 2000 年加入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历任网络系统部副总经理,网络系统部研发中心总监,战略发展总监,中国研究院院长,摩托罗拉亚太公司副总裁,摩托罗拉(中国)技术有限公司首任总裁等,有丰富的研究和管理经验。主要研究领域:嵌入式系统、国际商务、管理与技术等。主要教授课程:《研究与开发管理》、《高性能企业组织》、《国际商务》等。
 
黎怡兰 副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管理与技术系副教授。主要经历:北京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战略顾问及国内外多家 IT 企业顾问;曾在台湾与欧美知名 IT 企业从事经营战略、国际营销、创新管理、 IT 创业管理、软件业无形资产评价领域等工作。主要研究领域:软件企业自主创新与经营战略、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政策、 IT 产品市场营销、知识管理与企业信息化、使用者网络协作创新社群于软件创新开发之运用、无形资产评估模式等。主要文章:在台湾 CNN 中英文版杂志 ( 全球观点 CNN) 、国内大众软件、北大商业评论等杂志上及中国软件质量年会发表过多篇文章。并担任上海财经与哈佛大學商业评论合作的《决策》栏目专家。主要教授课程:《营销理论与策略执行》、《高新产品的营销管理》、《 IT 企业管理典型案例分析》、《企业创业与成长管理》等。
 
何小锋 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融与信息产业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投资银行学、企业资本运营。主要著作:《投资银行学》、《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奥运金融工程》等。主要教授课程:《投资银行学》、《资本市场与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管理》、《国际投资学》、《投资项目评估》等。
 
窦尔翔 副教授
 
博士,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金融信息工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金融市场、投资银行。参与或主持过省部级及国家级课题多项,获得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奖项,目前正主持省级课题一项、企业横向课题一项,自主研究教育金融、政府不动产证券化等理论。主要论文: 2002 以来,在《改革》、《经济评论》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40 余篇。主要教授课程:《金融市场和机构》、《资产证券化》、《投资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企业理财与融资实务》等。
 
Kuni Kato 日本籍专家
 
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金融信息工程系外国专家、客座教授,北京大学 ACOM 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经历: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主修政治与经济学专业。 2000 年至今任职于东京三菱银行有限公司子公司 Sotsu 集团,主管集团的发展规划与运营管理。 1971 年至 1999 年就职于日本东京银行有限公司与东京三菱银行有限公司,先后出任信贷部总经理、北京分行总经理等职务,主要负责企业的发展规划与海外业务发展、曾被派往北京、新加坡、香港和美国等地工作。主要研究领域:金融信息工程。主要教授课程:《金融信息工程专题》等。
 
王厚峰 教授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为文本信息处理,计算语言学,机器学习。发表了 30 余篇论文, 10 多篇被 SCI/EI 检索。
 
孙斌 副教授
 
博士,北京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文信息处理、信息检索与提取、网络信息技术。负责多个国家 863 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企业合作项目。主要成果:发表论文 40 多篇,开发了“汉语切分与词性标注软件”、“信息提取系统”等。主要教授课程:《计算导论》、《信息检索先进技术专题》等。
 
穗志方 副教授
 
博士,北京大学副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自然语言处理分委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术语学、语料库语言学、文本知识工程、机器翻译、文本信息处理等。作为主要成员和技术负责人参加了多个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作为第一作者,在《计算机学报》、《北京大学学报》、《中文信息学报》等多家核心刊物以及“国际计算语言学年会”等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 20 多篇重要的学术论文。
 
李素建 副教授
 
博士,北京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信息抽取、浅层分析、自动文摘、信息检索。独立负责了一项国家 863 子项目及两项横向研究项目,并与人民日报合作进行了主题标引系统的开发和研究。曾在香港理工大学访问,进行信息抽取的相关研究。主要论文:发表论文 20 多篇。 主要教授课程:《语料库语言学》。
 
常宝宝 副教授
 
博士,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语言学及中文信息处理,先后参加或主持了多项国家纵向课题及企业合作课题,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参编教材 2 部。目前承担计算语言学方向硕士生培养工作并主讲《自然语言处理概论》、《计算语言学》等研究生专业课程。
 
刘扬 副教授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副教授。个人研究方向为计算语言学,专注于面向信息处理的词义理论与方法(词义知识表示与获取)的研究。目前主持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课题,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多个国家级项目(如 863 项目、 973 计划)及中韩( NSFC-KOSEF )国际合作研究等。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20 余篇。
 
王逢鑫 教授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词义学、词汇学、词典学、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跨文化研究。主要论著:专著 14 本,论文 30 多篇。培养了约 40 名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获政府部门和北京大学多项奖励。
 
何卫 副教授
 
北京大学副教授,并兼任北京大学《国外文学》编辑工作。主要研究兴趣为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并长期从事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
 
唐礼勇 副研究员
 
博士,北京大学信息安全研究室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软件、嵌入式系统。主持参与多项国家“ 863 ”、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1 项。主要论文:已发表论文 10 余篇,编写教材 2 部,译著作 1 部,共同拥有发明专利 1 项。 主要教授课程:《安全程序设计》等。
 
胡建斌 副教授
 
博士,北京大学信息安全研究室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网络与信息安全。曾先后负责成都军区、广州军区、公安部、总参谋部以及国家网络安全中心的课题和项目,具备较丰富的网络攻击和防御经验。主要成果: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1 次;国防专利 1 项;发表论文若干。
 
沈晴霓 副教授
 
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信息安全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操作系统安全、大型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认证授权和访问控制、安全 web services 、可信计算理论和技术等。近年来,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承担了国家十一五项目、国家 863 项目、国家 97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委员会专项项目等。主要论著:主编教材 2 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作为主要完成人获软件著作权 1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 项(已公开)。主要教授课程:《安全操作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概论》等。
 
文伟平 副教授
 
博士,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网络攻击与防范、恶意代码机理与防范、可信计算理论和技术等。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承担了多项国家级或部级信息安全类科研项目,包括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持续发展计划两项、中科院软件研究所青年创新基金项目两项、 973 项目一项、以及邮政系统和国税系统的行业横向课题等,在国内一级 / 核心学术期刊和国际杂志发表十多篇学术论文,出版教材 1 本和参与著作编写 3 本。目前为全国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高级职业教育项目组核心成员,北京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教授课程:《网络攻击与防范》、《网络与信息安全概论》等。
 

 
四.招生方式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主要招收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以及软件工程第二学士学位学生。
 
1 .每年相关考试: 

考试名称

报名时间

(以简章为准)

考试时间

(以简章为准)

招收专业

(以简章为准)

证书与学位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

每年 11 月

次年 1 月

软件工程、

电子与通信工程

研究生毕业证书

硕士学位

全国工程硕士联考

每年 7 月

每年 10 月

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

硕士学位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硕士自主命题考试

每年 5 月

每年 6 月

软件工程

硕士学位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第二学位考试

每年 11 月

每年 6 月

软件工程

毕业证书、

第二学士学位

2 .学习方式:
 
脱产学习:硕士生可以选择脱产学习,课程安排在周一至周五,少量课程安排在周末。大约两-三年可以修满学分。
 
在职学习:工程硕士可以选择在职学习,课程一般安排在晚上和周末,大约两年半-四年可以修满学分。
 
3 .招生人数 (以最终简章为准):
 
2008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软件工程硕士 450 人(含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无锡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 100 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50 人);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 180 人。
 
4 .学费及奖、助学金:
 
学费 4 万元,其中数字艺术系(计算机动画方向、 CG 制作方向)的学费为 6 万元。
 
学院设有普通奖学金(校级普通奖学金和院级普通奖学金)和多项专项奖学金(如专业奖学金、推免生奖学金等),同时学生在实习期间一般享有实习津贴。学院还设有近 200 个 助教、助研、助管岗位,提供学生勤工助学、科研实习的机会,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5 .学位授予
 
( 1 )硕士双证(学历、学位):
 
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分别授予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 2 )硕士单证(学位):
 
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分别授予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北京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北京大学项目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6 .考试时间和地点
 
每年的考试内容可能有所不同,有关考试的问题请参照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主页招生栏目发布的详细信息 http://www.ss.pku.edu.cn ,或登录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招生网站: http://zhaosheng.ss.pku.edu.cn
 

 
北京大学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在学院理事会的领导下,以学院理事长杨芙清院士的题词“开拓求实创业、严谨进取育人”为指导思想,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积极而稳妥地推进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各项工作,努力争创世界一流的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欢迎报考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招生咨询电话:( 010 ) 62767180 、 62767181 、 62767168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招生办公室:北京大学理科一号楼 1723N
 
邮编: 100871
 
电子邮件: zhaosheng@ss.pku.edu.cn
 
招生主页: http://zhaosheng.ss.pku.edu.cn
 
主页地址: http://www.ss.pku.edu.cn
 

 
北京大学大兴校区:
 
联系电话:( 010 ) 61273670 、 61273672
 
地址:北京大兴工业开发区金苑路 24 号
 
邮编: 102600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无锡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
 
联系电话: *************/66116622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新区长江北路 2 号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301—305 室
 
邮编: 214028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