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北京大学 > 考研经验

研友分享: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论学习指导



  1.先秦儒家文论主要是孔子的诗论。孔子艺术观的思想基础是以仁为核心,以中和为指导,鲜明地主张艺术从属于伦理道德、政治观念及其制度。孔子诗论的重点是两个方面:一个关于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从个人而言学诗是为了修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整个社会而言,诗有其特殊的社会功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二是关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孔于在对《韶》、《武》的评价中,表达了内容与形式应该尽善尽美的观点。对于“质文”,孔子主张”文质彬彬”,同样是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2.道家文艺思想主要以庄子为代表。道家文艺思想的特点是否定文艺却又道出了文艺创作的某些规律。其重点内容:庄子所谈论“心斋、坐忘”实际是一种审美态度,庄子所说的“天额”、“解衣般礴”是崇尚自然朴素的审美风格,庄子提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启发了后人在文学创作中应超越语言。

  3.汉代的文论著作主要是《毛诗序》,这是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毛诗序》发展了儒家诗论,其理论内容主要是三方面:(1)提出了情志并重的观点,这对于先秦的“诗言志”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有其特别的理论内涵及意义。(2)发展了孔子关于诗的社会功能的观点,进一步强调诗的“风化”、“美刺”的作用。(3)总结了诗的体裁和表现手法——诗之“六义”:风赋比作兴雅颂。

  (二)魏晋南北朝文论著作的文论家的理论重点

  1.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的第一篇评论文学及作家的专论。它所提出的“文气”说是中国文论史上最早揭示作家的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的理论观点,在古代文论史上是一个有创见的新课题,在文学风格理论上也是一个创举。其理论缺陷是强调作家的先天禀赋,忽视了社会习染对作家风格形成的作用。《典论.论文》最早对文体进行了区分,还批评了在文学评论中的某些不良倾向,分析其主、客观的原因,提出了“审己以度人”的正确的批评态度。曹丕的文论体现了人的自觉与文学的自觉,被鲁迅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在中国文论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陆机《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陆机写《文赋》是要解决写作中“意称物”与“文适意”的问题。《文赋》道次论述了创作中的想象活动和灵感(应感)的特征及在创作中的作用。《文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它强调诗的抒情性,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特点,所以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3.《文心雕龙》是我国文论史上独一无二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巨著。其中“割情析采”是其理论的重点部分。《神思》专论文学创作的想象构思,集中论述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辞的关系,包括了神思的特点,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活动的规律,想象力的迟速等问题。这是古代文论史上较全面地阐述创作中的想象构思的理论。《知音》论述文学鉴赏与批评问题。刘勰批评鉴赏中的三种不良倾向,指出了创作过程是“情动而辞发”,鉴赏过程是“披文以人情”。并且相当完备地论述了在鉴赏中要达到“知音”必须掌握的方法与步骤,步骤与方法。《体性》对作家才性与风格,《风骨》论中国特有的审美范畴——风骨,对中国文论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4.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分品论诗的理论批评著作。其《诗品序》发展了前人的“物感说”;一是把“气”的概念引入“物感说”;二是所言之“物”不仅指自然之物,更重要的是指社会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在诗论史上,钟嵘是第一个把“味”当作诗歌的艺术审美标准的理论家。他的“三义”说,对“兴比赋”作了新的解释,特别是以“文已尽而意有余”解释兴,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

  (三)唐宋金元文论著作和文论家的理论重点

  1.皎然《诗式》的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提出了诗歌创作的“取境”问题。其“取境”理论包括了“诗情缘境发”;取境即创造诗的艺术境界;取境之时,“至难到险”,却又似不思而得。皎然还对诗的“境”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具体深刻的论述。从创作说,诗之境是虚实相生的艺术化境,从欣赏说,必须透过语言文字,把握内在心灵的东西。

  2.韩愈的古文理论包括了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气盛言宜、闳中肆外、务去陈言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丰富的理论内涵,特别是文以明道、不平平则鸣等问题。其“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有积极意义,也有历史局限性。

  3.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主要是对诗的“韵味”作了深入的探讨。他指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有“韵味”之诗应该“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要创造有“韵味”应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这些艺术原则虽不是专门论述的,每一个原则都包含着深刻的艺术规律。

  4.严羽的《沧浪诗话》主要是针对宋代诗坛忽视诗歌的审美特征而发的。《沧浪诗话》指出了“诗有别材”、“诗有别趣”,所以学诗写诗要用“妙悟”的思维方式,而“妙悟”以“熟参”为重要条件,“熟参”之时须“以识为主”,诗歌的理想楷模是盛唐时期,故“以盛唐为法”。严羽的诗歌理论在诗论文上有重大的贡献,同时也有其理论局限,应对他作出恰当的评价。

  (四)明清文论著作和文论家的理论重点

  1.明清诗理论的理论重点

  (1)袁宏道道次提出了“独扦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所谓性灵是即情即景的抒发,性灵的特点是露、谷、趣。

  (2)王夫之作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承上启下的卓然大家,他主张“诗道性情”。其最突出的观点是关于诗歌创作中的“情景相生”、“景中情,情中景”关系和“以意为主”的辩证观点。王夫之的诗歌美学既是中国古曲诗学的总结,又具有新思想新理论。

  (3)叶燮的《原诗》是清初影响不大但理论贡献最大的诗论著作。《原诗》的“理事情——才胆识力”说,对诗歌创作的主、客观关系阐释得十分深刻,具有鲜明的历史针对性、理论的系统性、理论方法的灵活性等理论特色。

  (4)王士禛的“押韵”说对清代中后期的诗论产生深远的影响。其“神韵”说并无明确的理论表述,却可以从作家修养、创作中的美学旨趣、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去理解。

  (5)袁枚的“性灵”说主张诗本乎性情,注重灵机。其“性灵”说的意义体现了当时社会争取个性解放的要求,对明清文学的浪漫主义作出新的理论贡献。

  (6)桐城派是清代最正统的散文流派。桐城派提出了写作过程中的“三相济”,姚鼐首创的散文风格学上的明柔阳刚之美的理论,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在风格学上有突出的贡献。

  2.明清戏曲理论成就最高的是清代的李渔,他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集大成者。其戏曲理论的最大特色是舞台性。他提出戏曲创作“结构第一”,并围绕结构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对戏曲人物、语言等问题也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3.明清小说理论的重要观点

  (1)李贽的“童心”说是其文学思想核心,在文学批评史占据着非常突出的地位。他肯定了《水浒传》为“发愤之所作”,有深刻的意义,但把《水浒传》的客观效果归之于忠义,也有局限性。

  (2)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所表现的理论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国小说理论文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理论成就突出表现在小说创作理论方面,包括了性格论、动心说,格物一因缘生法说,特别是其小说性格理论深刻而精到。

  (五)近代文论家的重要文论观点

  1.刘熙载的文学理论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法精神。特别是他对于文艺创作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的观点,在当时难能可贵。同时提出了“诗品出于人品”的观点,强调创作主体的精神品格决定其作品的精神品位,也较深刻。

  2.梁启超是文学改良运动的最得力的鼓吹者。

  文学改良运动的成就主要在“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强调小说的社会政治功用,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并对小说的本质特点进行了探讨,如“熏、浸、刺、提”。但他把社会变革的理论寄托在小说的影响身上,把小说看成是无所不能的解决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则是偏颇的。

  3.王国维是中国传统文论的最后一座丰碑。他于文学创作起源提出了天才说、游戏说,于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提出了苦痛说、古雅说,于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提出了境界说。在境界中又区分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理论的形成一是来源于对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把握,二是来源于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剖析。其文论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开创之功不可没,应给予准确的评价。

  以上只是极粗糙地勾勒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但要学好本课程不能只注意重点,必须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按考纲的要求来突出重点,没有通读的基础,就无法更好地把握重点。

  帖子地址:http://bbs.kaoyan.com/t2963840p1 转载请注明本帖地址。

 

  ※ 来源:考研论坛 bbs.kaoyan.com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