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天津研招网 > 南开大学 > 考研经验

圆梦南开,学长考研秘籍独家放送

  摘要:如果跌倒了,你是否还有勇气再站起来,重新接受挑战?如果一战考研失败了,你是否还会再来一次?这位学长都做到了。他不仅成功考入南开,还专门总结了他自己的考研秘籍,今天无条件分享给大家。

  一、本人情况

  本科南开大学电光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科跨考金融。既然是跨考,专业课除了自己看过一些经济类的书籍,基本属于零基础。四六级一次过,550左右,一般水平。本科成绩平平,班级属中游水平。

  2017年一战(应届):政治67、英语77、数学135、专业课100总分379,初试第18,复试第24(共录取22人,遗憾被刷)

  2018年二战:政治69、英语78、数学127、专业课118总分392,最终第三录取。

  二、报考分析

  作为传统招牌,南开金融学硕每年都是南开大学里报考人数最多的科学类硕士。16年之前金融学硕属于经济学院,经济学院命题,专业课832,只包括宏微观经济学。16年成立了金融学院,但专业课沿用832。17,18年金融学院开始自命题,专业课是830经济学综合,主要是试题结构变化和加入了计量经济学。

  鉴于16年专业课的沿用以及不少学硕可调剂到专硕,且今后几乎没有这种可能性的出现,这里只对17、18年两年的报考数据做分析。从每年9月底公布的招生计划来看,金融学院金融学硕属于逐渐缩招的趋势,这也是许多经管类学硕缩招的大势。

  16年学硕统考计划25人(包含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精算学),17年20人,18年15人。幸运的是,每年的推免生往往推不满,17剩余统考名额30人,18剩余统考名额33人。需要指出的是剩余统考名额可能会在报名结束后公布,可以作为安慰性信息,而不能作为决定性信息。

  如果19年维持趋势不变,统招或许会减少至10人,希望大家能够充分考虑到风险。各科录取人数按照上线比例划分,17年金融学录取22人,18年25人。

  17年复试线370,18年复试线350,两年的单科线都是60/60/90/90,18年的降分主要是数学普遍不高造成的。

  综合来看,南开金融学硕的难度在全国的经管类学硕中也是位居前列的。从规避风险角度来讲,后期如果想调整可选择其他专业课指定范里安、曼昆的学硕。

  三、初试

  初试应该力求在不偏科的情况下追求更高的分数,每年有总会一些单科不够线没进复试的,比较可惜。关于具体的复习安排,相信大家都有一个大致的规划,许多经验贴上的安排也未必适合所有人。所以最重要的逐步找到自己的复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节奏,从长远来看这也是很有必要的。以下我就写写自己的复习计划,仅供参考。

  1、政治

  政治我觉得只要不是太不重视就可以了,一是因为在天津政治很难作为拉开差距的学科,二是因为政治想拿一个很高的分数恐怕需要花费数倍于正常的复习时间。天津属于政治阅卷的旱区,能拿到70左右的成绩就差不多了。

  要重视选择题,因为主观题平均30分大家都差不多,剩下的关键就是选择了,看书加练习,最后市面上的模拟题见一套做一套。有不少同学觉得政治枯燥而且洗脑,但我觉得任何一个有志青年都应该紧密关注时政,将自身的前途与国家的发展统一起来。从这一点来说,“洗脑”还是有必要的。

  政就不说太多了,我只说一下最后的用押题资料。关于押题资料,我想说的是不要迷信任何形式的押题,包括市面上最推崇的肖4!因为根本压不中!只是大家觉得见过类似的热点话题,有话可写而已。有很多考生后来发现背的东西全在材料里。

  首先,政治押题不过是把握热点,我相信但凡对时事政治比较敏感的同学也一样清楚什么是最可能考察的。再次押题卷中的设问方式未必符合标准的命题方式,真题也不可能同很多押题卷一样一道材料题给出4-5小问。

  最后,大部分押题卷给出的答案通常是利用大纲原文和领导人讲话,或重要会议报告拼凑的,很不灵活。综上,建议大家不要迷信押题。

  虽然押题不可信但一定量的背诵还是有必要的,因为得有话可写啊,而且大家都背就你没背那就是损失了。我背诵的是徐涛的小黄书和肖4,并不是一字不落的背,主要挑选的基本原理、固定表达和万能语句,当然哲学题还是要能分析出原理再套写。对于我这种“懒汉”徐涛老师的小黄书就很好用了,热点押的很准确,答案和设问方式比较万能,配合老师的讲解相信针对大部分同学是完全够用的。

  2、英语

  无论基础如何,对于英语可能大家的复习都是从单词开始的。随便找一本市面上的单词书,多背就好了,我觉得没必要看很多花里胡哨的解读,造句,能掌握常考的意思就可以。一轮轮循环背直到考试,随着你背的遍数越多,需要完成一轮背诵的时间也越少。如果觉得书没意思下个app比如扇贝也可以。

  单词背的差不多就该做真题了,先不用写作文,作文可以留到后面统一复习。真题我用的是张剑的黄皮书,实际上英语一整套我都用的是黄皮书系列。黄皮书分成97-04、05-12、13-最近。一套一套做,别在书上写,做完整体对一遍答案,了解正确率即可,先不要纠结具体哪道题错了,因为以后还要再多做几遍,先把答案记住以后没法做了。

  做完就开始一篇一篇研读文章,力求搞清楚所有的单词意思,所有的的句式结构,最好所有的句子翻译成汉语,不写也在心里过一遍,这也是练习翻译了。最后研究研究文章背景相关知识,感觉也挺有意思的。这样第一遍每套真题差不多1个星期看完,后面第二遍会快很多,如果研读的好这遍可以研究题目了,了解出题人的思路和挖的坑。可以留最近的一两套最后做模拟用。

  研读文章主要是针对阅读的,40分的阅读一定是最重要的,算得上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我实际一直都在进行,张剑的阅读150篇非常推荐,文章都是题源文章,设题也比较科学,无需在乎对错,找到读文章的感觉就可以。做完基础版的还有提高版的足够了。

  第二优先级的应该是作文,10月份开始比较合适,最好不要太晚。作文大家需要了解的是一篇优秀的考研作文一定不是现场写的,而是提前准备好语料,考场上组合生成的。我相信这是大部分人的做法,当然英语大神请随意。

  小作文需要背一些常用的文体格式、常见场景和客套用语,其他的要看题目给出的要求了。大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尽量少用通俗的模板,比如很多都是As is symbolically illustrated in the cartoon。这太俗了,完全可以自己改写形成自己的模板。

  中间就要根据自己背诵的话题改写了。这几年的漫画都有多种含义可写,也避免了主题套不上的尴尬。大小作文各背诵10-15篇范文我觉得就足够了,范文我用的王江涛。考试前尽量找些题目练一练,避免考试时手生费时间,我就是平时没怎么练,考试生疏,慢悠悠写了1个小时。。。字迹潦草的同学记得练练字啊。

  剩下的就是完形、新题型、翻译了。如果没有时间的话,这三个不用专项准备,可以融合进真题进行复习。完形考的主要是词汇,这些年难度也比较低,新题型文章一向难一些,主要是把握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翻译凭借阅读练出来的句子解读能力,想拿满分几乎不可能,拿个平均分还是足够的。

  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可以考虑做一些专项的练习和模拟卷,我只做过黄皮书系就不多说了。政治英语每年难度变化不大,个人两年分数很稳定,也可能是边际收益递减吧。

  3、数学

  个人感觉对于大多数考生,政治和英语都无法和别人拉开差距,数学和专业课就成为了能否进入复试并且最终考上的关键,应当在整体复习规划上给予充足的分配。

  张雪峰老师曾经讲到过,对于数学学的好的是真好,差的是真不行啊。看看每年考研数学成绩,确实也是这样。不过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取得理想的成绩也并非难事。数学我确实下了很大功夫,不过两次都没有取得最理想的成绩,比较遗憾吧。

  一战我从三月份开始。先看了一个月数学教材,简单做做书后题,用的是同济第七版高等数学,和同济第六版的工程线性代数。浙大概率论教材比较繁琐,对于考研不太实用就没看。这遍看书主要是熟悉熟悉基本功,刚看的时候我差不多只会求导和积分了,所以先看一遍书温习一下。其实看书没有太大价值,只有少量的推导在考研中会涉及到,所以无论基础好坏不建议在课本上耽误太多时间,基础好的同学可以直接跳过,后期再稍微补充看看。

  四月开始看第一遍复习全书,用的是红皮的李王全书。这里插一句,如果打算只用复习全书最好用那本粉皮的李范全书,确实比红皮全书好,而且题型题量都比较丰富。刚开始看全书还挺有难度的,一上午两个多小时只能看10多页。

  所有的例题挡上答案自己先做,实在没有头绪再看答案,我记得很清楚第一遍是5月12那天看完的,于是下午和同学去看了“美队3”。全书一遍肯定不够,紧接着就开始看第二遍,6月还有期末考试就导致第二遍比较拖沓。第二遍结束的时候已经接近7月了。

  看完两遍全书觉得基本的知识差不多,但是没有系统的做题训练。全书翻过两遍套路也比较熟悉了,就想换套复习资料。我用的是单科讲义加视频。高数汤家凤高等数学辅导讲义+汤家凤基础班强化班,线代李永乐线性代数辅导讲义+李永乐强化班,概率统计张宇概统9讲+张宇强化班。

  当然全程跟一个老师或者用其他老师组合也可以。比如全套跟张宇的36讲就很不错。汤神和宇哥都是受益终身的老师,无论是授课水平还是人品。高数部分可能是汤老师先入为主,就全程跟了汤老师,后来买了本宇哥的18讲确实也非常棒。

  李永乐老师的线代尽量听听,确实是考研数学线代的头把交椅,完全可以替代全书中线代部分。概统9讲算是市面上比较难的概统资料,做过了基本考研概统没有难题了。视频可以找往年的听听,最新版的一般更新比较慢有可能会拖进度。7月底完成这一轮。

  8月买了宇哥的题源1000题,其实觉得这本书并不是特别贴合考研,简单的题没意思,有的大题又挺奇葩的。(习题集还有汤家凤1800和660题,后面会提到)为了兼顾所有的科目,每4天一轮,两天高数,一天线代,一天概率。每个上午做题,晚上稍微整理,翻翻讲义。月底,1000题做完,讲义差不多又简单过了一轮。这遍完成,有点自我膨胀,感觉立即上考场也不会太差。

  9月开始上真题。30多年的真题一年一年的写。特别早年的真题可以不用掐时间,后面满分是150的严格按照考场时间写。分数高的接近满分,分数低的110~120。之前如果复习的到位,应该都能达到这个样子,因为任何参考资料都是根据真题改编的嘛,好多东西都是很熟悉的样子。9月份就把真题全写了一遍,整理了一些薄弱的知识点。

  10月初觉得选择填空正确率要提高,因为1个4分错了太可惜了,就买了本660。开始觉得既然都是填空选择,10天就应该做完了吧。后来发现660还是挺有意思的一本书,有的题对于知识的挖掘,概念的理解,计算力的提高都很有帮助。应该是10月20号左右做完的。

  剩下的时间到考试就都是做模拟卷了,李永乐6+2、张宇8套卷、张宇4套卷、汤家凤8套卷、李正元400题、合工大超越和共创的模拟,中间又穿插了近10年的真题和李永乐的线代冲刺班。关于模拟,好多人都说不用做,研究真题就可以。

  我建议有时间一定要做,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应试技巧和解新题的能力。确实被一些卷子虐过,不过能学到东西就可以了,不必太在意得分。模拟卷中合工大算是良心之作了,缺点是发布时间比较晚,而且可能包含少许错误。二战时我找了50-60套往年的合工大的模拟卷,收货不小。

  二战8月开始,买了本1800题,边做题边回忆知识点,1800题难度不大,很注重基础,一遍下来基础和计算力能获得很大提升。后来还做了毛纲源的的解题技巧,这本书可以完全可以不看,虽然很多技巧很精彩,但应当是再建立了相当基础后用,其他资料中的解法完全够用。11月后为了再回忆一下知识点,做了冲刺135,这本书题型比较老,难度不高,也不是必备的书。

  最后补充一下,数学一定要保持手感,到考试前一天也要做题。要做到会解题同时也要解对题,尽量减少计算失误,我两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计算失误。数学是没有天花板的,如果出题人真的想难住人,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受的了,即便预期到19年可能较18年简单,也要在复习中提升难度。

  以上3门可以算是经管类的三大专业课了,见过一些道口和光华经院经验贴中写到公共课300+,感慨人外有人,大牛真是太多了。

  4、专业课

  对于专业课,只拘泥于大纲或者指定教材恐怕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经济学是没有天花板的,学的越深,越觉得了解的太少了。所以我建议尽可能的广泛涉猎,这对备考和以后的学习,都是有好处的。

  830只考了两年,关于830的试卷不像832那样有规律可循,也没有官方的830真题和标准答案,只有少数的回忆版真题。从试卷结构上讲832中计70分的计算是重头戏,难度不小,近年来还出现了高级微观,高级宏观的知识。

  830的试卷结构是12道简答(包含5道计量题),38分计算,两道论述各20分。830的数理推导难度主要在计量部分,虽说是简答题,但计量大部分是证明题。微宏观计算题比较简单,可以说是送分题。,其实我更喜欢832,因为计算题做对了基本可以得满分,简答则带有一些主观性。可能我本质还是一个工科生吧,830大量叙述性的题限制了我的得分,专业课不算拔尖。

  一战复习完全是按照832复习的,参考书耳熟能详,高鸿业微宏观,范里安微观,曼昆宏观。因为我几乎零基础,开始比较早,大概4月开始吧,每周看一章书,做课后题和尹伯成的习题。感觉经济学还是挺容易上手的,数理要求也不是很高,会求偏导就能解决不少问题了,就是有时候会忘,初学得多看几遍。7月开始看范里安,有些偏僻章节没有仔细看,做了钟根元的习题,这本书本身就是上交出的配合范里安的习题书,题目挺有意思。

  个人觉得范里安写的最漂亮的地方就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花了很大篇幅,不过消费者这两年830考查的不是特别多,难度也不大。8月开始看曼昆,感觉高老先生的书和曼昆很相似啊,除了一些章节位置,和对经济周期的划分,其他逻辑基本上差不多。

  特别要注重曼昆的习题,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宏观的习题不像微观那么多,曼昆的习题非常经典,可以多做几遍。9月初指定的参考书已经看完一遍配合习题也做了一遍,只能说算是刚入门吧,基本理论和概念大致了解,一些细节问题还是说不清楚。

  这时开始第二遍看书,主要是中级那两本,高鸿业的放在一边。但很不凑巧,9月下旬临近报名时,突然增加了30分的计量!即便了解到是金融学院首次独立命题,专业课会有调整,但完全没有想到这么大的变化,对于零基础的我,这算是大号的利空吧。

  确定了是张晓峒那本就开始火急火燎复习了,先用了10天左右通读了全书,翻了翻本科生的考试题,大概了解了计量是什么,计量要讲啥,可能会考哪。了解后感觉没那么慌了,但这其实只是错觉。从10月开始到考前,微宏观看书配合做圣才的习题,有很多重复的题,简答题答案冗长,看看就可以。

  832的三个大本,淘宝上可以买的到。计量就是对照考纲看书推导结论,不太懂的就先记住,还做了南开本科几年的期末考试题,确定了考场不让带计算器后直接忽略了很多看eviews结果填空的题。从最后的分数来看,感觉第一年大家专业课普遍准备的不是很充分。

  二战主要加强了计量的学习,和一些国际金融和货币银行学知识的补充。因为微宏观已经比较熟悉了,闲着没事就练了很多计算题,不少是ccer和光华的。不得不说,确实经典!即便830计算未必有这么大的难度,有时间做做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有很大帮助。

  经过17、18两次考试,感觉830的风格应该会趋于稳定。简答部分没有别的办法就是看书,范里安曼昆基本够用,另外追求全面,尽可能补充一些金融学常识,如:17年一道简答中涉及国际经常账户变化问题,我当时压根不知道什么是经常账户。

  计量包括在简答中,基本上都是证明题,这两年计量的考查大致介于初级和中级的难度,未涉及太高深矩阵的知识,掌握至中级难度就可以了,比如涉及矩阵的能写出形式就行。基本的推导要会,一元的各种证明,AR/MA/ARMA的自相关函数等等。应试角度来看,计量可供参考的习题很少,除了张晓峒的教材,大家还可以看看李子奈、古扎拉蒂、伍德里奇的书。17年有一道题出自古扎拉蒂的课后题,18年至少有三道题我在李子奈的配套习题集中见过类似题,最后一道推导修正误差模型表达式的题是一道原题。计算题掌握常见题型,这两年830计算题属于本科生期末考试难度。

  至于论述题,以往832是一道宏观一道微观,个人感觉830老师的思路是一道微观/宏观,另一道则涉及时政热点。17年一道是福利经济学,一道是供给学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别;18年一道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一道混合所有制经济。看来政治好好背还是有必要的,18年的论述当时没太多时间了,只能默写了一些政治,附带一些经济增长的路径,后来下了考场感觉可能从微宏观角度分别答比较好。

  以往所说的832压分,个人感觉830给分还是比较慷慨,认真准备应该能得到不错的分数。还是那句话,知识没有天花板,学的越深入,感觉了解甚少。不要满足于只掌握基本知识。

  四、复试

  复试这两年还是有些变化的,准确的说是金融学院成立的这三年都不一样。这里就只说说17和18的情况。

  1、17年

  17年复试笔试由以往经院的模式改成100道选择,官网17年给出的范围是货币银行,国际金融,投资学,公司理财,金融风险管理,固定收益证券,这对跨考生还是比较不友善的。因为公布初试成绩距离复试也只有2周多的时间了,所以建议跨专业的同学初试完觉得还好就尽量早点看,当然初试准备中能顺便把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看一些更好。

  17年的试题风格,按照金融专硕431备考就可以了。金融风险管理和固定收益证券没必要完全看完,南开自己也是课件没有专门的教材,不可能太难,太难了谁也不会。17年试卷里有不少计算题,能有20道左右?笔试占复试成绩的60%

  面试分两天,我在第二天上午最后一个(老师们可能都有些累了吧),进去报姓名直接抽题(准备的自我介绍完全没用上),三道题,英语、经济学、金融学,依次抽题作答,如果不会可以换,但会影响成绩。英语多数是生活类,答得还算可以。后面两道题答得比较差,可能也是我17年落榜的直接原因吧。

  2、18年

  18年首先是复试占比的变化,由17年的30%变成了百分之40%,复试就变得更重要了。其次笔试科目给出的考查范围是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管理学,金融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投资学等,而且说明不指定书目,自行选择。

  给出的时间距离复试10天左右吧,全面复习依然来不及。试题类型依然是100道选择题,但真正见到后才觉得意外。18年的笔试可以说的上是金融学百科了吧,例如:现代银行最早发源于哪里?谁提出了资产组合管理理论?这种危机理论是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这些问题知道就能秒答,不会就只能蒙。18年计算也少了很多,有一道是计算汇率掉期的,还有计算到期收益率的,送分题。如果说17年的关键字是“渊”,那么18年则侧重于“博”。虽然18简单了不少,不过考完我还一度萌生出不及格的念头(复试不及格不予加权,直接淘汰)。

  转天面试,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一起,一个英语屋,一个综合屋。“体检式”面试,顺序完全按照排队,相比不知道17年面试顺序是怎么确定的要感觉好一些。一开始大家都在等候区,9:30开始就出去排队。好像大家都挺害怕专业综合的,排英语的一长串,专业课寥寥无几。

  英语我是第二个,进去先做2分钟自我介绍。然后根据你的介绍,三个老师分别问三个问题,所以要注意不要挖坑和一些常见问题的准备。我英语答得还算顺利吧。

  综合屋我是第3、4个?进去报姓名和初试分数(初试还是蛮重要的),交材料落座,老师先给我提出了一个经济学问题,让我慢慢想,看我是跨考就问了我的一些想法和学习情况。这还是很仁慈的,就说自己的情况就好了,而且也有时间思考一下问题,我的问题不难,答得算中规中矩吧,老师也没特别拓展。随后一个老师问了我有没有关注“两会”,复试办法中明确用红字标注:对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的考核是重要的考核内容之一,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我答了一些修宪的内容,个人对政治比较关注,回答也算顺利吧。我是第一个完成面试流程的,平均每个屋10分钟吧,建议尽量往前排。

  综合两年来看,首先一定要重视复试,复试有愈来愈高的决定作用,分数再高也未必保险。第二,跨专业考生一定要提前准备,专业课追求先博后渊,以不变应万变。第三,面试要一定有你不会的问题,半会的问题,和准备过的问题。不用紧张,要表现自己的勤奋好学,谦虚谨慎,家国情怀。

  •一些Tips:

  1.不要迷信任何一种资料,应该努力把手边资料利用好。

  2.不要做伸手党,搜集信息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3.考研很累,但不要垮了身体,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锻炼。

  4.考上的不一定要有的科目极为突出,而是胜在不偏科。

  5.有无研友因人而异,不一定要一起复习,重要的是能沟通交流。

  6.选择了考金融,注定要遇到最优秀最努力的一批人,加油吧!

  声明:本文来源考研论坛,作者:lshx9018,点击查看文章来源,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如有版权问题请发邮件到suggest@kaoyan.com,联系帮帮小编处理。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