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南开大学020104西方经济学考研大纲
考研网快讯,据南开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南开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本考试是南开大
第二章货币
第一节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1、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之所以能够作为价值尺度来衡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凝结着一般的人类劳动。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要有"想像的或观念的"货币即可。
4、价格标准:计量货币的单位及其等分。
5、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价值。
6、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7、价格与商品价值的背离有两种形式:
第一,量上的背离,即用价格表示的货币数量在价值上与它所反映的商品价值不一致;
第二,质上的背离,即由于各种社会原因,使有些没有价值的物品也有了价格。
二、流通手段
1、流通手段:就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出现,使卖与买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了分离,这种矛盾形成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3、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是由商品实现自身价值的运动所引起的,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则是商品流通的表现。
4、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是纸币产生的原因。
5、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职能是货币的最基本的职能。以下各种职能都是由这两种基本职能所派生出来的。
三、贮藏手段
1、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加以保存的职能。
2、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要求:必须是足值的金属铸币或贵金属本身。
3、货币贮藏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贮藏金银;二是贮藏金银制品。
4、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作用:在实行贵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够自发地调节货币的流通量。
四、支付手段
1、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起因于赊账的商品交易。
3、赊购现象出现的原因:
首先,因为商品的生产时间有长有短,并且有些商品的生产受季节性的影响,商品生产者在商品售出之前就需要货币以维持生活及再生产;
其次,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其价值的实现还有个过程。这就使部分商品采用延期支付货款的方式进行交易。
4、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起着双重作用:
第一,作为价值尺度确定赊销商品的价格,衡量买者到期必须支付的货币额;
第二,作为观念的流通手段,充当买者和卖者赊销商品的媒介。
5、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商品生产者之间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的链条。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在支付环节上产生了危机的可能性。
五、世界货币
1、世界货币: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2、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用于:
首先,用来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
其次,在世界市场上,贵金属也可以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别国的商品。
第三,贵金属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可以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资本输出以及转移财产等等。
3、小结:
第一,货币的五种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它们共同地体现着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第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它各种职能都是由这两种基本职能所派生出来的。
第三,货币的五种职能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出现的,它们反映着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第二节货币的虚拟化
货币在发展中逐渐脱离贵金属转化为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在实践中采取了从纸币到银行账户、信用卡等各种形式,转化为一种纯粹的账面数字,这一过程就是货币的虚拟化过程。
一、货币虚拟化的历史过程
1、最初的纸币:银行券(可兑换为贵金属货币)
2、20世纪20年代以后,特别是1929-1933年大危机以后:法币(不可兑换为贵金属货币)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虽然各国货币与美元实行固定汇率,从而间接地与黄金保持一定的联系,但是此后在各国的货币储备中,美元以及其他的外汇储备同黄金储备相比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4、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货币支付及结算的电子网络
5、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更趋于向无纸化和无形化演变
6、货币虚拟化使得:(1)货币不再是特殊商品的体现物;(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的存在完全依赖于高度发达的金融系统以及良好的政策管理,货币职能的发挥也依赖于这个系统的良好运行和整个经济秩序的稳定。
二、货币虚拟化的逻辑过程
1、信用货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货币的职能成为货币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逻辑结果。原因: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越来越超出了贵金属货币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早期使贵金属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货币的种种特性,如便于携带、便于分割等优点同逐渐发展起来的信用货币和信用与结算工具相比,优势已经逐步丧失。
2、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中央银行制度作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制度机构,承担着对货币数量进行控制的职能。
第三节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量的决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一、贵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G=(P×Q)/V。其中,P表示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Q表示商品的数量,P×Q是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V表示单位货币在一定时间内(例如1年)的平均流通速度,G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2、该式表示流通中的贵金属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P×Q)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V成反比。
3、考虑到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影响,流通中实际需要货币量公式:G=(P×Q-C+D-E)/V。其中,C为延期支付的商品价格总额,D为本期到期支付的债务总额,E为互相抵消的交易总额。
4、贵金属货币(以铸币制度为例)流通情况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可以自动地调节。
二、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纸币贬值使同样商品的价值表现为更多的纸币数量,出现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2、包括金融资产交易的货币数量公式:M=(P×Q)/V1+(SP×SQ)/V2。公式左边为货币的供给量,右边第一项为商品交易对货币的需求量,第二项为金融资产交易对货币的需求量。其中,M代表所发行的货币(纸币及其它形式)数量,SQ表示金融资产的数量,SP表示证券的一般价格水平,(SP×SQ)就是每年金融资产交易总价值量。因为金融资产的交易速度往往与商品的交易速度不一致,因此在新的货币数量公式中,应将二者加以区别。用V1表示商品和劳务的货币流通速度(或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速度),用V2表示金融资产的货币流通速度,
第三章价值规律
第一节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2、对价值规律的理解:从商品生产的角度看,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的规律;从商品流通的角度看,价值规律则是等价交换的规律。因为在生产与流通的关系上,生产是第一位的,生产决定流通。因此,价值规律的核心内容就是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等价交换无非是价值决定在流通领域中的体现。
3、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侧重于从部门内部决定单个商品的价值,
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侧重于从整个社会劳动总量角度衡量该部门商品的价值总量。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二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整个价值规律的基础。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也是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的原因之一。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2、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3、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性的不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因为:
第一,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来看,商品价格可能高于或者低于价值,但从长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与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在一定时期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等的,二者是趋于一致的。
第二,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化来看,商品价格无论怎样涨落,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
第二节价值规律的作用
一、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能够自发的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的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
1、价格机制: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化机制。
价格不仅决定于价值,还会受到供给关系和货币价值的影响。
价格机制作用的发挥以价格能够灵活的反映价值、供求关系和货币价值的变化为条件。
2、供求机制:商品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机制。
影响一种商品供给量的因素主要有:①商品自身的价格。②生产成本。③生产的技术水平。④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⑤政府政策等其他因素。
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因素主要有:①该商品的价格。②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③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④消费者的预期。⑤消费者偏好等其他因素。
供求机制的作用过程:
(1)供求平衡时,商品价格与价值基本相等,再生产正常而顺利的进行;
(2)供不应求时,卖方处于主导地位的市场。商品价格超过价值。生产者凭借高昂的价格就可以获利,促使他们扩大生产;
(3)供过于求时,买方处于主导地位的市场。价值无法实现,生产者纷纷采用引进先进技术,加强管理等手段降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迫使其他生产者也这样做,供求机制就能够起到促进社会经济效益提高,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3、竞争机制:商品生产者之间、购买者之间、生产者与购买者之间为实现他们的行为目标而发生的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发生变化的机制。
在商品经济中,竞争机制反映了竞争与价格、供求之间的联系。
公平的竞争环境是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
垄断是竞争最直接的对立物和竞争最大的破坏者。
4、三种机制之间的关系
(1)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三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它们共同作用,相互促进,一起贯彻着价值规律。另一方面,三种机制之间又相互制约。
(2)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三种机制中,价格机制处于中心地位。这是因为:①供求机制是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实现的。②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也受制于价格机制。
三、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基本经济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
第二,价值规律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
第三,价值规律支配商品经济的其它规律。
第二篇资本的生产过程
本篇将通过阐明资本如何榨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又如何再转化为资本,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
第四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同时它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一切资本的投入都总是以货币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说,资本总是表现为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在一定条件下才成为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着本质的区别。
资本流通的确切公式应该是:G-W-G′(货币-商品-货币′)
其中,G′大于G,G′=G+△G,△G是G的增值额。马克思把这个超过原来货币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资本所有者就是为了这个剩余价值而投入货币的。当货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二、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这个公式,反映了所有资本的最一般的运动形式。首先,它直接反映了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其次,它也反映了产业资本的运动形式。再次,生息资本的运动形式G-G′,只不过是把G-W-G′表现为一种简化的形式。G-W-G′综合地反映了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的最一般的运动形式,所以,马克思称其为资本的总公式。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流通的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第二,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流通的W-C阶段上,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价值增殖。最后,价值增殖必然是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但不会发生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等价是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于是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所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劳动力成为商品是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根本条件。
三、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劳动者具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是自己劳动能力的所有者,有权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且,劳动力只是按一定时间出卖,而不是终身出卖而成为奴隶。其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也没有其他生活资料来源,只能靠出卖自身的劳动力来维持生活。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两个基本条件,在历史上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在小生产者日益分化,特别是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大批的农民丧失了土地以及小商品生产者破产沦为无产者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具体地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内容:(1)为维持劳动者本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劳动者的劳动能力;(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为使劳动者掌握必要的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价值的上述各种物质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各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乃至自然条件等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和变化。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除了其价值决定外,更体现在其特殊的使用价值上。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就是为了利用劳动力的这种特殊使用价值来使资本价值增殖。劳动力的素质越高,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越大,创造的剩余价值就越多。
第二节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同样是一般的人类劳动过程。它作为劳动过程,也要有三个基本要素: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中,采取了资本的形式,被用来作为雇用和剥削工人的手段;广大工人则是作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进入劳动过程的。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归资本家所有了。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迫使工人去劳动,于是就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其次,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
二、资本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必须生产出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产品。但是资本家的目的不是生产使用价值,而是生产剩余价值。他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劳动过程还是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家的预付资本总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另一部分用来购买劳动力。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包括厂房、机器、设备、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等的资本部分,在生产过程中以不同方式参加产品的生产,消耗自己的使用价值,转移自己的价值。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只是变换它的物质存在形式,其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这一部分资本叫作不变资本。
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则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即劳动过程,不仅能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一个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来,所以称为可变资本。
四、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既然剩余价值只是可变资本价值增殖的结果,那么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即为剩余价值率,用m′表示。如用m表示剩余价值,用v表示可变资本,则:
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率是工人受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因此剩余价值率也就是剥削率。
工人一个工作日的劳动实际上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劳动时间再生产出工人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等价物,因此称之为必要劳动时间,这部分时间的劳动称之为必要劳动;工作日的另一部分时间,也即超过必要劳动时间的劳动时间,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这部分时间的劳动称之为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二是可变资本的多少。资本家要增加剩余价值量,一条途径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另一条途径是增加预付可变资本来雇佣更多的工人。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
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所谓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必要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情况下,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一般是一个既定的量。因此,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总是力图延长工作日。工作日虽然是个可变量,但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变动。工作日的最高界限会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者的生理界限。二是社会道德界限。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所谓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要降低到劳动力的价值,就要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活资料以及生产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三、资本主义管理的两重性
资本主义企业具有二重属性:一方面它是社会化生产的微观组织,另一方面它又是资本实现价值增殖的一种特殊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企业的二重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也具有二重性,即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资本增殖的要求。
第四节资本主义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是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然而,工人的工资却表现为"劳动报酬"或"劳动的价格",而不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好像工人出卖的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这样工人就得到了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完全是一种假象。实际上,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工人出卖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力,工资只能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工资在表面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此,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二、工资的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计时工资,另一是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由于计量劳动时间的单位不同,计时工资又有日工资、月工资、周工资、小时工资等不同的具体形式。计件工资是资本家按照工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并无本质区别,二者都是以劳动力的价值为基础的。
三、工资的变动与工资的国民差异
在比较和衡量工人工资水平的时候,区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是非常重要的。名义工资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也叫货币工资。实际工资则是指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生活资料和各种服务的数量。在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关系上,有两点应该注意:第一,二者一般是一致的。在物价和税收等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就越高;反过来,名义工资越低,实际工资也就越低。第二,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又会不一致。因为实际工资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名义工资,还取决于物价水平。
工资的国民差异是指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雇佣工人的工资水平存在的差别。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价值或价格是工资的实质,因而影响劳动力价值变化的各种因素,也就成为影响工资变化的因素。
- 2021-03-0520考研之南开大学精华经验真题汇总【入版必看】
- 2023-06-02胖鱼二战南开大学中国史成功逆袭经历(含复试真题及面...
- 2022-05-3019级南开金融专硕408上岸经验贴
- 2022-04-02南开大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 考研经验分享
- 2022-03-25终于有时间写南开汉硕经验贴了
- 2022-03-05南开生科院生物化学1999-2010年真题(电子版1999-2006年)
- 2022-01-2422南开税务专硕真题回忆版
- 2021-10-19南开经济学考研专业课备考最全经验贴--经济学博士分享
- 2021-07-05南开哲学院逻辑学经验贴
- 2021-05-252017南开金融专硕360+经验帖—圆梦南开一点小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