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湖北研招网 > 湖北民族学院 > 院校资讯

湖北民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介绍


  伴随着学校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2002年的春暖花开之季,我校的“朝阳”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诞生了。

  自从学院创建以来,历届领导班子就始终注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课程建设。并带领全院教职工,认真分析形势,正视困难,发挥优势,强化措施,与时俱进。办学思路及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准确,造就面向基层、面向企业的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人才。目前,学院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四个本科专业。迄今为止已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了1500余名电气工程技术人才、输送了1100余名计算机专业人才、400余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全院共有教职工98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教授8人,副高职称22人,中级职称45人,初级职称13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有硕士学位的69人,博士5人。现已基本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比较合理、力量雄厚、朝气蓬勃、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学院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强化教学质量监控,稳步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并广泛整合各种资源,与省内外名牌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社会机构签署联合办学协议,合力铸造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下,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近几年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以德育为首位,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以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生工作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以促进学生全面成人成才为目标,坚持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生培养新模式。

  在科研方面,自2002年建院以来,学院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50余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4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9项,地厅级项目50余项,院级项目50余项,横向项目60余项,科研经费达到600余万元。同时,学院公开发表论文4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权威期刊4篇,重要期刊30余篇,核心期刊140余篇。另外,出版专著及教材10余部,获得州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三等奖10项。

  为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学院在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及实验教学人员的培训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2002年今,学院投入设备费1400多万元,新建了通信原理实验室、DSP实验室、继电保护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ARM实验室、PLC实验室、电机与控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改造了EDA实验室、自控II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为达到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及优化,学院又对实验室结构进行了调整,建成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校级实验教学实验中心1个,校级创新基地1个,校企合作实验室2个(与美国XILINX公司、美国TI公司共建实验室一个,与恩施雪峰信息安全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共建“信息安全实验室”),设备总价值达到2000余万元,使实验室建设初具规模,完全满足各专业教学要求,并承担了全校47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任务。

  经过全院师生团结一致,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学院整体办学条件增强、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明显,人才培养质量逐渐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学风、班风、院风,处处洋溢着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英语、计算机过级率、考研率、毕业论文(设计)优秀率,学位授予率、就业率逐年上升。近五年有150余人考取了国内名牌高校和重点科研院所硕士研究生。学院共有100余篇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获奖,占全校获奖数的近20%。近几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经过近两年的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反馈,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吃苦精神强,社会适应性强,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工程学院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继续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科研、育人环境,运用构建现代大学的创新理念,顺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学管理,增强办学实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迈上新的台阶。

  注:统计数据截止2012年6月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