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安徽研招网 > 安徽大学 > 考研经验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2011年考研经验分享



  (二)学人 1,欧洲源流:a,塔尔德 b,西默尔

  2,美国源流:a,杜威 b,库利 c,帕克 d,米德

  3,奠基人:a、b、c、d

  4,学科创立者

  (三)效果研究及其历史与现状

  1,何为传播效果

  2,效果研究三阶段及其代表人物和理论

  (四)宏观社会效果理论

  1,议程设置 2,沉默螺旋 3,培养分析

  4,知识沟 5,第三人效果 6,框架理论

  (其中5、6是以前从复旦版的传播学上看到的,旧的人大版书 上还没有,但听一同学说新版已经加上去了。)

  (五) 重要概念补充(这就因人而异了,说不定你就漏了什么重要的内容,笔者这里写的是“麦克卢汉”)

  每个子目录下面,基本就是照抄书上的定义、意义、评价、影响之类的文字。如此反复几遍,就有了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网了,因为这里仍然要重复第一步中的抄书(也叫“做笔记”),所以很花时间,但其中妙处,无需多言。笔者是感觉,每做一次笔记(也叫每抄一次书)都有新的收获!

  此为抛砖引玉,其他的科目,各位也可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网或框架!框架、网络、结构、笔记、摘录……冠以什么称谓并不要紧,重要的是一定要自己动笔去完成这个过程,用两个字概括这个过程就是:总结,用四个字就是:反复总结!

  关于史论的答题技巧,直到2010年经高人点拨之后,笔者才发现,原来答题真的是有技巧的。以2010年史论第四题为例:

  题目:建国六十年来,我们对中国新闻媒介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何种重大变化?这种重大变化为当代中国新闻实践带来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又带来什么样的新问题?你认为,这些问题在下一步的新闻改革中将如何解决?

  如果是09年考研,笔者的答题方法就是这样的:

  答:(一)重大变化:123……

  (二)积极影响:123……

  (三)新问题:123……

  (四)解决方法:123……

  但11年考研时,笔者都是这样答题的: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新闻媒介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关于新闻媒介属性的认识,则经历了由“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到“社会主义新闻媒介是面向大众以传播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由新闻媒介只具有单一的上层建筑属性到“双重属性”的重大变化,而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公民社会进程的加快,新闻媒介的“公共属性”也已初现端倪。

  1978年后,我国新闻界经历了拨乱反正,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了“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传播机构,是……耳目喉舌,是……桥梁,从而从根本上防止、消除新闻媒介再次沦为……胡作非为工具……(见概论337页)。1992年开始,我们重新认定新闻媒介的性质,确立了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虽然这只是对已经开始市场化的媒介进行的理论追认,但却带来了很显著的变化:123(见概论340页)。新世纪伊始,“公共属性”的提出,从而强调了媒介为公民提供自由表达和沟通的功能,使媒介功能定位更加明晰,这也推动了整个公民社会的构建,促使媒介由培养“受众”,转而培养“公众”……

  当然,这些变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新闻四害、水军泛滥、双重属性自身的矛盾、从业人员把权利当“权力”等)

  而解决这些问题,无疑需要各个方面齐心协力,主要有……(政府方面、媒介自身、受众自身、研究者的探索等)

  正如施纳姆所说“电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但人类能否享受到它的好处,主要取决于我们运用她的智慧是否能与发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当代中国如何既发挥新闻媒介的积极作用,同时又防止并解决各种问题,则依赖于你、我、他不断提升“使用它的智慧”。

  两个版本的答案,其高下应该是非常明显的。简单而言,这道题目有四个“?”,那么用一段文字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四段,如果在四段之前可以加一段类似概括或总结的文字,则称之“帽子”,在四段之后,若能加一段类似引申或阐发的文字,则所曰“鞋”。此例中答案共五段,第五段可谓典型的“鞋”,但第一段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帽子”。由于此题的重要性,故举此例。为了看完整的“帽子”与“鞋”,再举一例:2009年第二题,“王韬与梁启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笔者所写的帽子与鞋分别如下:

  帽子:王韬和梁启超都是我国近代新闻史中的重要报人,王韬是近代新闻史中的第一位杰出报人,而梁启超是清末最杰出的报刊活动家、资产阶级启蒙宣传家、近代政治家办报的代表人物。二者比较如下:

  鞋:从王韬到梁启超,再到章士钊,他们都践行着“文人论证”,开创并继承了“政论报刊时代”。但由于他们个人诉求和政治身份认同的差异,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动荡的近代中国,以王韬、梁启超、章士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他们介入近代报业,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勃兴与繁荣;当然,近代报业,无疑也成了近代科举制取消后,知识分子的一种归宿。

  (注:1.“帽子”和“鞋”不是笔者之语,更非故弄玄虚,而是他人之言,因曾受其指点,故在此引用此称谓。

  2.笔者水平有限,文中所涉及到的几处真题相关答案,仅供参考,而非传说中的“标准答案”。)

  当然,内容是神,技巧是形,恰到好处的技巧能使内容锦上添花,而无神之行恐怕只能适得其反。所以,决定分数高低的关键是对知识的掌握,而非答题的技巧。

  较之史论,实务更偏技巧,需要背诵记忆的东西少了,主要是理解,笔者称之为“悟”。因为在学习实务过程中,总有那么几次,一拍脑门,发出感叹:原来就是这样啊,我怎么没想到啊?!看似不难,实却不易。

  采访主要考一个采访方案,可惜的是刘海贵老师的书上没有现成的例子以供学习,关于采访方案,也只是说了一个定义后,就一笔带过了。09年考研的时候,笔者在这方面未能得到任何人的指点,仅仅是两眼一抹黑的看书,最后导致,自己所写的第一个采访方案,竟是在09年考研的考场上完成的,而这个采访方案,也是自己所看到的第一个。当年心中之忐忑与焦虑,今日真是无法想像!

  有人说“采访方案就是送分”,笔者虽不完全赞同,亦不彻底反对。因为它有着固定的结构,所拟方案的水平主要取决于所提的问题,以09年采访刘翔为例:

  答:采访方案如下:

  (一) 采访主题

  (二) 采访对象

  (三) 采访准备

  (四) 采访提问

  (五) 材料整理

  以上就是采访方案的完整结构,第五点可要可不要,并无大碍。决定得分高低的就是第四点。至于提问水平的高低,不仅仅是看提问是否尖锐、是否犀利,关键是看是否问出了受众想知而未知的东西。那受众都想知道什么呢?笔者觉得,记者也是受众,而且大家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准研究生,身份应该更接近受众,而非记者。那就让我们按照常理去推断,“刘翔退赛后,我最想从新闻报道中获取什么信息”,这自然就是记者必需提的问题,那么以下提问就在情理之中了:“你受的什么伤?医生的诊断是什么?”“你是突然受伤,还是一直都有此伤?”。当然,面对刘翔这么一个特殊人物,而且采访主题是“刘翔的受伤状况以及退赛的相关情况”,所以提问仅止于此肯定不够深入。
因为事件的焦点是“退赛”,肯定得围绕它做文章。家门口前的奥运会赛场退赛,如此重大的决定,是站在跑道上临时做出的,还是早有打算?而刘翔作为一个体制内的运动员,退赛与否,决定权是否在他自己呢?所以这就有了以下提问:“退赛是临时决定,还是早有打算?”“退赛是你自己的决定,还是其他方面的意思?”这里的“其他方面”用的极妙,既表达了记者的意思,又避免了对他人或任何机构的冒犯。当然,笔者可没有这个水平,这是后来在别人提供的一份答案中看到的,所以就有了之前提到的“悟”。到此,已经问了四个问题,如果觉的不够,还可以加上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如:“医生的医疗方案是什么?”“退赛后的训练安排?”“对于一直关注和支持你的人,你想说些什么?”这样肯定就足够了。

  采访方案的另一个得分点是“(二)采访对象”,这在采访刘翔中没有体现出来。以08年的采访方案为例,当年的题目是“安徽省考研计分划入B区”(笔者到网吧发这篇文章时,才得知今年A区B区合并了,真是“世界变化太快”),这就涉及多个采访对象,如果遗漏了关键的采访对象,应该也是要扣分的吧。该题的采访对象主要有:1.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2.高校研招办相关工作人员。3.高校研究生导师。4.08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考生。5.准备以后报考研究生的人员。

  然后在采访提问部分,就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提不同的问题了。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