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广东研招网 > 考研经验

我的中大考研路——2012岭院管科428分


  我的情况:
  本科就读于二本工科 报考学校:中山大学 专业:岭南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初试成绩: 数学:143 英语:74 政治:78 专业课(管理经济学、管理学):133 总分:428 初试第一。
  
  一、目标
  1、考研的意义

  从踏进大学后, 我就决定要考研,一方面,为了弥补高考的失意,另一方面,希望以此为跳板,踏上一个更好更大的平台。关于考研的成本问题,我也想过很多,在可预见的短期,对多数人来说,成本是大于收益的。但从长远看,结果可能就会不一样了,不能说读研后一定会比不读好,只能说那给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至于这种可能是好是坏,更多的在于自己。好比飞机和汽车,买飞机在陆地跑,显然是不值得的,飞机的价值在于极限能力,飞机的优势只能在你突破陆地的滑行顺利起飞后才能慢慢凸显,而旅程越长,性价比越高。

  2、学校的选择
  一般考虑以下几方面:
  A、 地域方面。毫无疑问,除了中国的巨无霸清华北大属于通吃型,其他的学校多数都得考虑地域问题,因为当地知名度、地方保护主义及近水楼台,你的学校若是在你打算工作、发展的城市,这种优势是巨大的;
  B、 学校名气方面。考研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获得一个更好的平台,名校在资源占有、机会、认可度方面更有优势,而校友的存在同样是一种有利资源;
  C、 专业。比如上财的财会、华北电力的电力、北外的外语,有些学校整体排名或者实力可能不是特别突出,但在某些领域属于执牛耳者,毫无疑问,这类院校也是上佳选择;
  D、自身实力。实力有知识基础和决心程度。若是基础不好,又没有非比寻常的毅力,要考上清华北大是不现实的。切实评估自己的实力,跳起来能摘到的就是最合适的。
  3、专业的选择
  宗旨就是自己喜欢的、愿意学的。如果所选专业是自己没兴趣甚至厌恶的,那即使考上,几年的研究生生活也会是痛苦、煎熬的。考研,跨专业应该属于很常见的,我就属于所谓的“三跨”考生。一般,理工跨到经管障碍较小,反之则难度会更大。而没学过数学的跨到考数学,也得付出更大更大的艰辛。至于说什么专业不适合考研,我倒觉得是废话,我相信存在即合理,没有价值的,市场和时间会让它消亡的。关键不是专业适合与否,而是你是否适合、是否喜欢。
  
  三、各科复习方式
  1、数学
  考研有句话叫做:得数学者得天下。虽然没那么夸张与绝对,但足以见得数学的重要性。由于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考经管,数学不容有失,所以从一开始就给予了它最大的重视。
  我是三月7号开始考研复习的,不过只是简单的白天有时间背背单词,晚上就全看数学。因为之前学的都忘了,所以我选择从课本看起。因为考研数学考得主要还是基础,基础是否牢固基本就决定了你的分数。我考的是数3,所以开始就先在网上打印了11年的数学考试大纲,对照大纲看教材相应的知识点。注意一些重要定理的推导过程(如泰勒、中值定理等),然后通过例题学会定理的应用、解题套路等。教材里的课后题也几乎逐个做了(这里教材配套答案是必要的),虽然教材内容显得简单,但后期你将发现,考研题几乎都能在课本里找到原型。这项工作很琐碎也有些无聊,尤其当你身边不少人复习全书都越看越多时,可能会觉得枯燥,甚至着急,但倘若你不是从暑假才开始复习,最好把教材看一看。因为时间太足够了,后期觉得数学不行的人,多数都是基础都不扎实,时间有,却不知从何看起了。我按照自己的计划,高数一个月,线代加概率一个月左右,在五月中旬把教材看完了。还把重要的知识点、定理都摘抄了下来(临考前可以看看)。

  五月十几号,开始看数学参考书。市面上主要分为李永乐和陈文灯两个派别,据说陈文灯的更难,技巧性更强,我就跟随大众,选择了更加主流的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如果把看教材看成内力的修炼准备,复习全书就是学习具体的武功套路了。而和练武讲究循序渐进一样,看复习全书同样需要细嚼慢咽。因为看、想和自己做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是包括例题、后面习题都尽量自己先做,不会的再看答案,不会的和觉得好的题再用笔标记出来(因为这书看多遍,所以每次用不同颜色标记,自己选择字母简便标记,自己懂则行)。这一遍会非常非常痛苦,因为自己动笔会遇到极多不会的,而且会遇到看了后面忘前面的情况。那时我都一度怀疑自己到底行不行,事实证明,只要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坚持下去,后面就会有收获。六月份花了十几天准备期末考试,大概到七月下旬终于完成了复习全书的第一遍。

  接下来,暑假开始了(北方暑假晚)。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做《660题》,虽然都是客观题,但很多其实都是大题的计算量,挺多题目非常不错,可以复习解题方法,也有一些新技巧。这本书仍然做得不顺,正确率不到百分之八十,有时一天五六个小时才做二三十个题。但书内容很不错,推荐。

  之后又花一个月左右看了一遍《复习全书》,这遍没标记的就直接看答案了,只自己独立做标记的,若是不会再另标记。这次会发现自己进步很多,但也仍然不少第一遍不会的还是解不出。第一遍看全书没有做笔记,因为错题不会的题太多,第二遍看时仍然不会的,就做成错题本了。(只做了高数部分,没坚持完,其实标记差不多就行了)。时间来到九月下旬,之后又花了半个月看了《660》的第二遍(标记的、错的),有突飞猛进的感觉。这时国庆假期刚结束,由于自己一路坚持,按计划进行,所以这时跟身边的同学比进度已经算快的了。接下来,又买了传说中的《440》题,其实就是十套模拟卷。因为有了之前的铺垫,做模拟卷就顺手多了。每天一套,计时完成。这时,数学给了我巨大的惊喜,之前的努力初见成效,号称最难的440,自己差不多也能在两个半小时完成。虽然有些计算错误,但完全不会的题已经很少了。十套试卷下来,平均120左右。这时,达到了自己考研数学最好的状态。十月下旬神经质地去找了个工作,花了几天。由于计划是十一月开始真题,十月下旬又花了几天把660看第二遍标记的看了一遍。

  十一月初,满怀期待得开始了数学真题,选的是李永乐的15年真题(好吧,我真不是托,但我用的都是李系列)。这版本真题优点是后面把15年真题按知识点归类了,利于系统复习,缺点也是归类了对答案麻烦点。留了4套,每天计时做一套,这时真题已经很简单了,基本不会错。然后几天很快地把全书的部分题过了一遍。之后觉得时间还很多,又买了《超越135》看,十二月中旬看完。然后按计划打算花几天按归类再做一遍真题,后来发现这里安排出现了极大失误。后面归类的加上了一些数一数二数四的真题,加起来极多。看了两天就放弃了,挑了几个自己决定重要或者薄弱的看(所以复习过程要先了解好再做切实可行的计划)。这时已经十二月末了,又做了两套剩下的真题,感觉速度显著下降,思路也没之前清晰,这时有点郁闷甚至着急。于是又打印了《合工大最后五套题》,拿来练手,只做了三套,感觉不是特别好。中间也把440题标记的看了一遍。离考试还有四五天时做完剩下的最近的真题,感觉还不错。临近考试就看看基础知识,每天做几个题保持手感就行了。
  
  回顾整个数学复习过程,动手做题是最重要的。而至于所看书的数量倒是其次,时间多倒可以多看几本,用来复习技巧、锻炼解题等。但绝对不能一味贪多,一本书看五遍强于看五本书一遍。考研数学,参考书有一本复习全书或者类似的,加上一本真题其实也够了,关键不是看了多少本,而是掌握了多少。
  我的数学用书: 教材:高数、线代(同济版) 概率(浙大四版)
   李永乐《复习全书》
  《660题》
  《440题》
  《超越135》
  《15年真题》
  《合工大最后五套题》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