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云南研招网 > 云南农业大学 > 院校资讯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介绍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位于学校东校区,是云南省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现任院长李永勤,党总支书记田东林.

  历史沿革:经济管理学院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云南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教研组,1984年正式成立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1995年1月农业经济系成立为经济贸易学院,2008年12月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1984年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专科,1986年以后设农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1996年取得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开始招收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办学思路:学院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精神,与时俱进,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科学规划发展,合理准确定位,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思路:在强化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数学、外语、计算机、生物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培养,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专业教学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办学条件:学院建有会计模拟、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经营管理综合模拟3个实验室。多媒体学术报告厅1个,各种型号计算机100余台。专门建有图书室和期刊室,现有中外图书及期刊63834册。学院十分注重教学实践,建立了云南省农垦总局、昆明农鑫公司、楚雄州禄丰县罗川乡等3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5.4万元。

  学院设有农业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学科)硕士点1个,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方向)1个。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农村区域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本科专业5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两个学科。

  截止到2008年9月,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267人,硕士研究生63人,专业学位研究生95人,留学生36人,函授生809人。

  师资队伍: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经过努力,基本建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多研究方向相结合、不同知识领域和层次相结合、综合素质较高、年富力强的教师队伍。学院全院现有在职在岗教职工63人,教授11人,副教授28人,讲师15人;其中,博士11人,硕士34人。先后有10多名教师到国内外攻读学位、研修深造。

  教学管理:学院构架了院长、分管副院长、系、院教学指导委员会、院教学办、院教学督导组共同组成的教学管理体系。认真执行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各项规定,强化各教学环节的全程管理。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并注重在教学大纲、教案、课堂教学、试卷、考试大纲、试卷分析、期中检查、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上抓落实。坚持院领导听课制、学生信息反馈制度和教学督导员制度。加强对新办专业的管理和建设,学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新办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学院现有校一类课程14门;院重点课程4门。学院通过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有效地满足了学生实习、科研训练、就业以及技术合作、成果推广等多方面的需要。

  教学改革:在教学体系上,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调查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通过课程整合,精选教学内容,保持课程内容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和柔性;在教学活动中,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参与互动式教学方法、融研究与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实验实习基地、经营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各类拓展训练、社会调查等环节,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校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对抗赛”,普及ERP(企业资源计划)和管理信息化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加强学院实验教学。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资源,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取得了一批教学成果。

  注重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前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及时传递学校有关政策、用人单位信息,处理就业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开辟就业指导专栏、开展就业指导咨询等多种形式,向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近三年来年终就业率逐年提高:89%、90%、93%,名列学校前列。

  科学研究:学院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势,结合国家和云南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农业经济管理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至2008年3月止,全院教师发表论文275篇,其中核心期刊147篇,SCI引用文章2篇;主持或参与国际合作项目4项,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1项;主持省部级14项,参与十余项;主持厅校级51项。

  人才培养:通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到目前为止,学院已为社会培养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5000余人,为我省农业领域及越南、老挝等国培训农村管理干部3000余人。学院培养的学生70%的工作在基层、直接服务于“三农”领域,“下得去,留得住,吃得苦,用得上”已成为学院毕业生的特点,得到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同,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经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一大批毕业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为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云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如原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管国忠、省农业厅付副厅长甘汝云、怒江州委常委副州长刘泉等,西双版纳海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全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周昆、全国新丝路杯模特大奖赛冠军徐靖、云南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杨浩以及在基层经管站所工作的李伟周、罗承辉、李乔寿、周关良等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社团建设:近年来,学院精心构筑的“党团组织活动、社团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三大平台为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参与农村发展能力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自1988年由我院学生发起成立的云南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会,以“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为宗旨,坚持“关注、参与、投入”的工作方针,致力于唤起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研究会在校、院两级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创办《农村发展论坛》会刊、招募会员、建立网站、深入农村进行调研、扶贫、举办农村发展论坛等活动,并长期与政府、NGO组织、社会慈善机构、国际基金会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认可,农村发展研究会已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社团。

  精神文明:加强教风学风建设,营造学院和谐的建设环境,学院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认真学习执行国家有关师德师风建设的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学校有关教师职责规范、教师教学工作规程和教学工作管理办法。经常性研究、讨论和强调有关师德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及考试纪律等问题和内容,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的思想认识水平,把教书育人工作落到实处。有十余位教师获得校级以上先进个人表彰;三位教师获伍达观奖教金。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管理服务和课外活动等工作,不间断地、全方位地进行学风建设。学生获得全国先进集体1个,省级先进集体1个,校级先进集体14个;全国优秀学生干部1人,省级“三好”学生18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3人,校级“三好”学生75人,校级优秀学生干部84人。学院学生第二课堂成绩突出,通过组织同学参加一系列的活动。2004年至今,学院组织同学参加了全国第三、第四、第五届即云南省第一、第二、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积极开展学科性的竞赛,如CCTV英语演讲比赛、计算机应用(网页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用友”沙盘大赛等。

  办学特色:学院明确了“爱农为德,兴农为本”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加强学农、爱农素质培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了“立足云南,面向东南亚,培养服务‘三农’的适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办学特色。学院依托农经学科优势,通过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服务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等措施,加强学生兴农能力培养,构建了服务农村,适应边疆民族多元文化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平台建设;面向东南亚,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影响力,先后为东南亚国家培养多种层次的人才,先后为越南培养省部级、县市级农村管理干部共计十三期400余名,为老挝、越南等国家培养本科生、研究生30多名;教学改革和学生素质培养两个环节体现服务“三农”适用型人才培养特。学院几个主要专业都强调农村经济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仅2007年本科学生共成农村实践调查报告1322份。学院结合专业实习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工作连续多年获得云南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教育厅等单位的表彰。

  发展规划:针对学院发展建设中存在的师资队伍结构、数量不尽合理,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学院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发展思路,一是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优化结构,重点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学科建设,整合学院人力资源,二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在强化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着力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组建学科团队,促进科研发展,争取在“十一五”期间经济、管理两大学科发展方面有新的突破。四是整合资源,提升学院整体实力,立足云南,面向东南亚,积极适应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特点,通过十年左右的时间,着力打造为边疆、山区、民族地区农业与农村发展服务的学科专业,使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的综合水平和社会影响总体达到全省经济管理类院系的先进水平,全国同类院校的中上水平。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高等教育事业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扬帆远航。让我们用挚热的心,一起见证经管学院生机盎然的今天;用有力的手,共同创造经管学院灿烂辉煌的明天!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